現在學校的各種打卡,課外班的各種打卡,真的好嗎有必要發朋友圈?

我是武雨凡


可以發朋友圈,做好可見設置或不要頻繁發出,以免打擾朋友圈其他人士。

現在是特殊時期,學生在上網課,可以理解。為規範學生行為,這種打卡行為有一定的約束性,也是學校對各班學習情況指標的要求,學校對老師有要求,老師對學生有規定。

可以在班級群內打卡,沒必要朋友圈廣而宣之,你孩子的學習情況一般人還真不關心,如果還是想發,朋友圈分類,設置可見為老師及相關家長可見。

拋開疫情,在平時也能看到現在的學校在網絡教學的要求,搞出打卡簽到的花樣。這種效果一般會由家庭教育、學生個人性格及基礎等因素決定,因為打卡了,學的多少隻有自己知道。

對於課外課打卡,現在很多學習軟件要求打卡且不可設置朋友圈分組,打卡可獲得相應獎勵。

我本人就有這種情況,app學習裡存在聽不懂的材料,需要消耗"幣"來查看原文。一開始打卡是因為聽了app指導老師的建議,記錄自己的學習和為著開寶箱的樂趣。

可能是幣,可能是簡單句子教學等課程,有一種好玩在裡面。

後來app推出了打卡活動,發朋友圈可以獲得獎品,一方面我的圈子比較小,都是認識關係比較好的同學朋友,再加上打卡時我會分享一些歌詞、名言、臺詞和生活的感想,也沒有覺得騷擾大眾,除開配圖,就很日常。

另一方面我問過我周圍的同學,他們沒有覺得我打擾了他們,我就沒有很在意。後來我不再打卡,有同學還問過。

但一次我跟媽媽談及這件事,她讓我不要為打卡而打卡,學到東西就好,再加上看到網絡上那些對於曬娃、打卡的不贊同,我後期就不再朋友圈打卡了。

對於打卡的人來說,他是在培養一種習慣,同時大眾的監督讓他免於懈怠。對於朋友圈裡的人,這是一種類似於刷屏的行為,如果圈子較小還罷了,當你走上社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別人不需要你的分享,也不在乎你在幹嘛。

總之,打卡有一定合理性,一方面旨在培養學習習慣,一方面記錄學習情況。但也有劣勢,頻繁打卡刷屏、沒有營養,因此打卡需謹慎,關愛自己也關愛他人。


枝丸子


我比較討厭看到朋友圈天天打卡,偶爾曬一下孩子學習或者成果,我覺得很贊,天天打卡就覺得像傳銷一樣不停的洗腦,很多興趣班鼓勵打卡多數是為了讓孩子家長宣傳自己興趣班,是一種商業目的。我有個朋友家的孩子在興趣班學習興趣,每打一次卡就退一次錢,天天打卡,一年下來相當於免費學習,這樣的操作難道是商家傻嗎,不是的,其實就是起到一種宣傳作用。

學校打卡也許是為了鼓勵孩子堅持,但我覺得達到鼓勵孩子堅持的目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在班級群打卡,給老師發視頻之類的,不一定非要在朋友圈打卡,有很多人並不願意看你家孩子打卡。


熊貓寶寶1號


你已堅持學習英語X天”“恭喜你完成今日運動量”……近年,一些大學生時常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分享“打卡”記錄。

  為調查大學生為何熱衷“打卡”,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近百所高校的大學生髮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8.9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參與過自我監督類的“打卡”,其中50.15%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打卡”堅持時間處於半個月以內,34.84%受訪者能堅持到半個月到3個月,能夠堅持到3個月以上的受訪大學生佔15.02%。在堅持“打卡”超過半個月的被調查對象中,88.55%認為堅持“打卡”會產生比較好的學習或鍛鍊效果


清雨灬


在看到朋友圈有發讀書打卡的,大部分是小學生,我認為不太好,1.讓孩子有虛榮心,家長拍照的時候孩子是知道的,孩子能認真學習嗎,能安心讀書嗎。2.時間長了,會不會孩子家長都為了應付學校老師,敷衍了事為了打卡而打卡呢?這樣對孩子成長沒啥好處的。


寵寶媽咪


首先現在這種學校這種打卡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商業運作。它的意圖是通過你的社交圈來擴大它的知名度,替他的招生替他的教學點贊。

但同時呢,一方面也能記錄自己孩子學習的過程。起到監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