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古詩是古時候文人墨客用來表達自我,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在字數上和韻律上都非常講究,我們從小學習古詩,應該都再熟悉不過了。

另外古代還有一種簡潔明瞭的語句,說起來也比較押韻,那就是俗語。俗語大多是由我們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源於生活,因其通俗易懂,深刻又不乏趣味在群眾口語中迅速流傳。俗語使人們的日常交流更加方便,又因為方言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說曹操,曹操到”,形容的是一個人行動快速,剛提起他的名字,他就出現在你面前。但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只是少有人知罷了。

“說曹操,曹操到”這一俗語自然是和曹操有關,源自小說《三國演義》: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進京掌控朝廷,漢獻帝成為了傀儡皇帝。董卓殘暴不仁,為禍天下,結果呂布聯合王允剷除了董卓。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漢獻帝本以為大患得以剷除,奈何董卓舊部李催、郭汜反攻長安。漢獻帝身陷險境,王允推薦曹操可以救駕,無奈之下,漢獻帝只好死馬當活馬醫,寫信向曹操求助。然而曹操聽聞漢獻帝危急,立即命令夏侯惇率領許褚、典韋火速救援,結果漢獻帝的信使還沒出發,曹操的援兵就到了,漢獻帝非常感動,大呼:“曹將軍真乃社稷之臣也!”由於曹操行動非常迅速,保漢獻帝性命無恙,故後來就有了“說曹操,曹操到”的俗語。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這句話的後半句是,“當面錯過,豈不可笑!”這句其實是來自後人對呂布的諷刺,在《三國演義》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中,曹操父親曹嵩被圖謀金錢的張闓害死於徐州,曹操因此派兵攻打徐州。這時呂布和陳宮突襲兗州,佔了濮陽,而兗州是曹操剛剛收復的,於是曹操急忙班師回攻濮陽。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殊不知呂布已經與濮陽內的富商密謀,計劃要引曹操入城。曹操果然中計,看到城中投降,大喜過望。剛一入城,金鼓齊鳴,殺聲四起,曹操知道中計,倉皇敗逃。而呂布就在身後騎馬緊追不捨,混亂中曹操換上了士兵的衣服。呂布殺來,不見眾人圍護的曹操,於是呂布用方天畫戟指著他問:“你看見曹操了嗎?”曹操順手一指說前面騎馬的那個就是,這就把呂布忽悠過去了。就這樣,曹操也趁此機會逃出了濮陽城,保住了性命。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因此,這一戰之後人們就給這句俗語安上了下半句,變成了:說曹操,曹操到,當面錯過,豈不可笑。表面上看來這場對決是曹操以智取勝,但實際上來講,畢竟是曹操中了呂布的計謀,因此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於是這後半句話在當時也就無人敢提。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也正是因為這後半句少有人提起,也因此在漫長的歲月中漸漸的被大家都遺忘了,所以我們都知道“說曹操,曹操到”,而這後半句就鮮為人知了。其實像這樣的

只知道上半句,不知道下半句的俗語還有很多,在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中,經過先輩們“去其槽粕,取其精華”而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俗語。

格言、俗語的魅力正是在於即使時代不同,但它仍有積極的意義,內容上對人頗有啟發而且雅俗共賞。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往往讀到的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於比較繁忙,但又需要及時總結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至於要看什麼書,才能收穫到這麼多“金句”,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家典籍中的佳句的《增廣賢文》,就是一本不錯的讀物。

可以說,《增廣賢文》是一本什麼時候讀都會有收穫的好書,想要吸取國學精華,從簡單文字中獲得處世之道,看《增廣賢文》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在當時卻無人敢提

《增廣賢文》精裝正版,有完整原文,譯文,解析,完全不怕 看不懂。只需要46元,也就是2包煙錢,就能讓你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