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生死之際,還能堅持仁慈,那就是真仁慈了

大多數人都是通過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熟悉的三國人物,小說裡面對於劉備、諸葛亮等人的描述一直為後人所詬病。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裡,就評論《三國演義》對於劉備和諸葛亮描寫的過了,“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想要表現劉備忠厚仁慈卻讓人感覺虛偽,想要描寫諸葛亮足智多謀卻讓人感覺近似妖怪。

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要講故事,吸引人看,當然不會像正史那些強調真實性。讓諸葛亮沒事放個火、禳個星、借個東風、玩個錦囊,不是更有傳奇色彩?讓劉備哭鼻子,丟孩子,打仗靠兄弟,經常裝孫子,這樣會更吸引人,不過趣味性是有了,但導致的後果是,讀者都會覺得,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

劉備生死之際,還能堅持仁慈,那就是真仁慈了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在《三國志·先主傳》裡,只有一處描寫劉備哭泣:

(劉備)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講的是曹操南下襲荊州,當時收留過劉備的荊州牧劉表已死,他兒子劉琮要投降。劉備去找劉琮談,劉琮不見他,劉備便哭泣辭別了劉表墳墓,走了;而荊州十餘萬人也跟著他走,日行十餘里,背後是曹操精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追殺而來,這就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攜民渡江。


劉備生死之際,還能堅持仁慈,那就是真仁慈了


劉備雖然在劉表麾下數年,劉表其實一直沒有重用他,說起來劉備不欠劉琮什麼。但旁人建議劉備強取荊州時,劉備並沒有對劉琮下手,而是去劉表墓哭泣辭別。荊州十餘萬人願意背井離鄉跟劉備走,其實當時情況來看,帶著這十萬百姓絕對是累贅。但是善良的劉備沒有放棄百姓,他跟著大家一起走,日行十餘里,即便曹操在背後追殺他。

劉備生死之際,還能堅持仁慈,那就是真仁慈了


一、年輕時的劉備講義氣,夠朋友。

看一個人怎麼樣,看看他周圍朋友便知。劉備喜結交江湖豪俠,像關羽、張飛都是結交於草莽之中,當時如關、張這樣追慕劉備的草莽英雄真不少。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劉備之所以能吸引這麼多人歸附,大體是講義氣,待人好。年輕時的劉備,簡直是個東漢活雷鋒:哪裡需要,就去哪裡行俠仗義。袁紹打公孫瓚,劉備和田楷去幫熟人公孫瓚站隊。曹操打徐州時大肆屠城,劉備身邊只有千餘兵,卻也義不容辭來徐州幫忙對抗曹操。

所以曹操與袁紹其實都挺喜歡劉備的,而且也都接納過他。不為了劉備的宗親身份,而因為劉備這人,講義氣,夠朋友,還有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劉備麾下彭羕在勸馬超鬧事時,這樣說劉備:“老革荒悖,可複道邪!”——老革是對老兵的諷稱。意思就是劉備只是個老兵而已,這個描述對劉備來說,也算比較到位的了。

劉備生死之際,還能堅持仁慈,那就是真仁慈了


二、當君主的劉備,是難得的仁義之君

劉備一生顛沛,從河北到山東,從河南到湖北,從湖南到四川,到處跑。但他的老部下,不管是哪的?不管什麼出生?對他都不離不棄。劉備也沒有辜負這份信任,他沒有擅殺過一個老部下。跟著他,難富貴,很危險,要到處跑,不過你能落得個跟領導同甘共苦,而且得個善終,不用擔心隨時被殺。對比同時期的其他君主如曹操等,劉備對待屬下已經是很寬厚的了。

劉備先後歸附過許多人,卻也沒有回頭對誰捅過刀子。也先後打過許多仗,但沒屠過城。在亂世中,對比其他主君的行為來說,這已經很難得了,不殘忍,就是仁了。

劉備生死之際,還能堅持仁慈,那就是真仁慈了


回到攜民渡江這件事。

劉備不襲荊州,是放棄了最好的求生之路;帶著百姓慢慢走,是自己跌進了大危險;按說他的最好方略,是急行到江陵以求自保,但劉備卻說:“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在生死之際,曹操的鐵騎在身後追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善良原則,帶著百姓們一起慢慢走,不離不棄。

劉備生死之際,還能堅持仁慈,那就是真仁慈了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說劉備:“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色,當劉備生死之際,還能對百姓不離不棄,那就是真仁慈了,不是偽君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