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眼鏡,近視眼怎麼辦?

樹樹樹行行行


這個問題問的好,作為一名近視者,我深有感觸。



古人很少近視,更多是老了之後老花眼。如果真近視了,一般來說,有針灸和中藥治療,還有人請道士巫師什麼的。明代開始,眼鏡逐漸傳入中國,不過只是有錢人用的東西,一直到清代中期,才普及了些,這之後,就是眼鏡的世界了。


古時候大部分人不認字,也沒多少人讀得起書,只有家庭條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讀得起書,即便是讀書,用在讀書上的時間也很少。

況且讀書人不併是佔社會人數的大多數,很多人並不是天天都用到眼睛的,所以古代人近視的很少的。

大概到清代的時候,中國就開始從外國引進眼鏡了。

古代人用眼睛主要在看書,那時他們書上的字很大,不易近視,除非眼病,那就只好用西洋引進的放大鏡了,不過那玩意兒也是後來才有的.

古代最有名的大近視是明朝“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不過那時候已經有西洋傳教士把眼鏡帶到中國來了。至於更久遠的嘛,沒有記載耶!


星星讀歷史


我外婆和我媽都是天生近視,並且隨著年紀加深,外婆只上過幾天私孰,媽媽一字不識,她們年輕時一直沒戴過眼鏡,外婆年輕時更沒眼鏡,現在外婆近視一千二以上,戴了眼鏡,媽媽近視六七百最少,除了看電視,她幹嘛都不戴,我近視不到三百,我沒有遺傳性近視,高中以前都是好眼晴,但我出門都戴眼鏡,因為看得清楚!


無窮無盡的無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近視眼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近視有兩種,一種是後天性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平時用眼習慣不良,在搖晃的環境下、昏暗的環境下以及太近的環境下過度用眼導致。稍微想一想,在古代的油燈、蠟燭這種搖曳不定的燈光環境下,只要有起早摸黑看書的習慣,就很容易導致視力受損,成為近視眼;另一種就是先天性的,這就肯定沒轍了。你再說古代人視野開闊,綠色景物多等等都沒用,古代絕對有近視眼。

其實古籍、傳奇中也有很多古代近視的記載:宋代的《石林燕話》就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歐陽修近視了,怎麼辦?人家做了大官啊,想讀書看不清就安排人專門讀給他來聽!出門如果路看不清可以坐轎啊,想自己走路時可以讓下人在前後照應著;如果吃飯、生活都有侍從。因此,對於有錢人而言,近視眼只要不是太深,問題都不是不大!

一般人怎麼辦?看不清,惟有去看醫生啊。當時人的認知一定是眼睛出毛病了。這中醫關於治療眼疾的方子也有一些,只是不大靠譜,一般會建議你去吃一些明目的食材與中藥。在這種情況下,找中醫看近視眼的人會有三種效果,一是遇上神醫,機率非常低,給看好了,歡喜!二是運氣不佳,還是那樣,自認倒黴;三是遇上庸醫,直接把眼睛治瞎了。瞎了怎麼辦?從古至今一直有瞎子,該怎麼生活怎麼生活唄!

所以,我們到了這一步就會明白,古代人近視了怎麼辦?沒什麼辦啊?瞎子不還是一樣子生活?這近視眼好歹要比瞎子好多了,至少能辨別光線強弱,能大致看清人影、物影,非常近時還可以看清細節,平時只能小心一點生活了。

有人提醒,明朝開始已經有人戴眼鏡了,不過提問的人已經設定了條件,就是“明清以前”的古代。在那之前,的確沒有眼鏡幫助人矯正視力。近視眼實際上也就是殘疾的一種類別,可以從《笑林廣記》裡找到許多古代近視所鬧起的笑話,也就是與聾子、跛子、啞巴差不多,鬧出各種令正常人啼笑皆非的笑話:


1,近視者赴宴,對席一鬍子吃火朱柿,即起別主人曰:“路遠告辭。”主曰:“天色甚早。”答雲:“恐天下雨,那邊烏雲接日頭哩。”

2,近視者行路,見螞蟻擺陣,疏密成行,疑是一物,因掬而取之。撮之不起,乃嘆息曰:“可惜一條好線,毀爛得蹙蹙斷了。”

所以,古代近視的人,富貴者自有僕從承擔眼腳之責,貧窮者惟有時時做出讓人笑話之事;幸運者遇良醫得以改善,悲哀者視力惡化以致眼盲。這就是古代近視者大致的結果。


剛剛講過


古人近視了卻沒有如今的眼鏡,所以他們近視了只能自求多福,他們會採用一些中醫的手段去治療,但是效果是不太明顯的,所以他們會通過旁人的幫助去解決眼睛近視的問題,比如說讓身邊的人讀書給他聽,或者是自己走近一點,眯著眼睛去看,但是古人患有近視的幾率卻是非常的少的,所以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在那個年代古人近視該怎麼辦吧。

首先要值得肯定的是古人是非常的少患近視的,因為在他們那個年代用眼的程度會比我們現在用眼的程度要少,而且在古代也沒有類似於電腦手機之類的電子產品,所以對他們眼睛的保護還是非常周到的,但是有一些大文豪們卻也免不了患有近視,因為他們總是會比一般人看書的時間要多,所以患近視眼的幾率也就比較大。他們他們害了近視眼過後,主要是採取利用旁人的方法或者是去詢問中醫。

要麼換有近視眼過後呢,他們總會靠近一點去看清事物或者是眯著眼睛看,有時候太過嚴重的話,可能就會叫自己身邊的人讀書給自己聽,因為他們除了這些方法之外是沒有方法去解決近視這個問題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他們把這個稱為眼疾,要治療的話對於他們來說是沒有辦法去根治的,因為即使是作為我們現代的人來說,去根治近視眼也是需要費一定的功夫的。

還有一款值得注意的就是他們讀書的時候總是會搖頭晃腦,那麼搖頭晃腦呢也是他們預防近視眼的一個重要舉措,因為如果你在讀書的途中適當的搖一下頭的話,對我們頸椎的放鬆是十分有作用的,所以也對預防近視是有一定幫助的。


何偉讀史


通常認為,眼鏡的發明和應用的年代較晚,但實際上,早在中國南宋時期,中國已有了眼鏡。

馬可·波羅就曾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中國老人戴著眼鏡看小字的景象。

中國古代的眼鏡,鏡片由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磨製成,呈大橢圓形,鑲在龜殼做的鏡框裡,用銅製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或用細繩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當時的眼鏡還比較少見,且價格昂貴,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也因此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據說,就有一位鄉紳用一匹馬的代價換一付眼鏡的記錄。

南宋以前或是窮人若近視了,倒是很大麻煩。不過,幸好當時近視的人也不算多。

首先,古時候大部分人不認字,也沒多少人讀得起書,書香門第畢竟少,只有家庭條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讀得起書,即便是讀書,用在讀書上的時間也很少。而那種螢囊映雪、鑿壁偷光的傢伙畢竟是極少數,也就是說,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視眼的大環境,患近視的幾率比較低。

還有,古人書寫用的是毛筆,比較長,而且先生管得非常嚴,隨時矯正姿勢,使眼睛距字的距離較遠。當時寫的字也相對比較大,客觀上起一定的預防作用。

古人讀的是私塾,沒有現在的黑板,不會產生看黑板困難,也不用考慮什麼反光晃眼離黑板太近等等,這也減低了患近視的機會。

古人讀書,一本書能念好幾年,熟了之後,多半是背和理解,也不怎麼看了,再加上當時需要看的書也很少。如果古人也有七八九十門學科,想不近視除非神仙下凡。

沒有眼鏡,儘管看似不利,但客觀上能防近視度數加深。而且,當時的大環境,空氣也好,沒有汙染。也沒有電子遊戲、手機、電視之類,基本上平時眼睛累不著,也降低了患近視的風險。

當然,古人還是有一定數量的近視眼,這從一些史料和笑話中也可以看出。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諷近視眼的打油詩,詩中說道:“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著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六十四個字的一首打油詩,將在雲山霧罩中過一生的近視眼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純鈞LHGR


古代有近視眼嗎?現代近視眼那麼多,可以戴眼鏡,可以做手術,古代的近視眼怎麼解決?

說起古代人的近視眼來,我想最大的近視眼群體肯定都是讀書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尤其是那些秀才,舉人,狀元之類的,患上近視眼的機會更多,為啥呢?讀死書,死讀書啊,整天抱著四書五經的讀,不近視才怪。

尤其是在古代晚上讀書的人,最容易患上近視眼了。那時候沒有電燈,用油燈和蠟燭什麼的自然是光線亮度不夠,對眼睛的傷害是很大的。不過那時候沒有電腦手機什麼的可以看,對讀書人的電磁輻射很小很少,哈哈。這個也算是古代人的福利吧。

跑題了。咱們就說古代人有近視眼嗎?很多很多的近視眼,只是苦於沒有預防和治療近視的眼鏡,因此古代人眼睛近視的話是很痛苦的。你像以前的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同學,就是一個深度的近視眼患者。那時候祝枝山同學的眼鏡之所以近視,和用蠟燭晚上讀書有很大的關係,對於嗜好讀書的人來說,多多少都有近視的現象。但是祝枝山很聰明的,他發明了一種可以緩解近視眼的小孔眼鏡,戴在眼睛上是可以緩解近視眼帶來的痛苦的。這個原理很簡單的,以最小的孔徑聚光讀書,是可以緩解眼鏡肌肉的緊張程度的。

但是像李白杜甫陸游等大詩人的近視眼就很嚴重了。不過這是我的猜測,他們都有近視眼。不然也不會寫出一下奇奇怪怪的詩句了。大家可以看看他們寫的是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些詩句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詩人的眼睛不好。不然也不會把明月光看作是地上霜,也不會在柳暗花明中找不多出路,都是近視眼惹的禍啊。

那麼古代的近視眼怎麼解決?

這個話題沒有深究過。我上面說了,四大才子祝枝山的小孔眼鏡就是治療和預防眼睛近視的很高明的辦法。再說了,古代人近視眼的比例很小,一般很難引起足夠的重視。不過古代讀書人是很聰明的,知道在晚上看書寫字用蠟燭照明對眼睛不好,因此作息規律還是很正常的。儘量少熬夜,白天在自然光線下多讀書多寫字,晚上朗讀背誦的次數應該更多一些。

“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著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

古人對近視眼還是有一定的認知的。上面的詩句可以看得出來。不過那個時候的中醫學,對近視眼已經有了研究,從“能近祛遠”就可以看得出來。不過中醫那個時候對近視眼的治療也多是自然療法,至於手術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等於沒有藥物預防和治療的辦法。中藥治療針灸治療等都有涉及到近視眼方面。

不過從明朝宣德年間開始,國內就應該有近視眼鏡了。然後清朝之後,近視眼就可以普遍的佩戴眼鏡了。


農村老俗話


有這麼一個道理,雖然並不是大部分問題發現之後就會得到解決?但是問題大量出現之後,會促進問題的解決。

通俗來講,古代人近視人數少,可以說是基本沒有,都不重視,也就順其自然了(基本上任其自然)。近代人看書的比較多,近視人多了,就有人想辦法去解決了。矛和盾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

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


隨風侃球


近視是怎麼造成的呢?我們可以科普一下這件事。其實近視分為兩種誘發因素,一種就是天生的,跟你的基因遺傳是有關係的。

當然了這不是說你父母近視了,你一定就會近視。只是一種大概率事件,家裡具備了這種容易近視的基因。

還有一種則是後天外界環境影響所導致的近視,沒錯不是今天或者明天,是後天。 比如你找死非要在太陽底下看書,在閃爍著五顏六色燈光的KTV裡假裝學霸,在燈光昏暗或者反光嚴重的情況下看書,這些都容易導致近視。

抓重點,看書可不是導致近視的主要原因,光源才是。

這件事我們就要找愛迪生同志評評理了,自從他發明了燈泡以後,世界煥然一新。不夜城開了一家又一家,燈紅酒綠的世界從此瀰漫到了全球,以至於近視率也就爆表了。

你現在走在大街上去看看,年輕人裡,十個有八個都戴眼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都是學習非常刻苦的那種嗎?當然不是。

年輕人戴眼鏡,主要就是玩電腦、看電視的時候,頻率太高,壓根就沒有自制能力,最終導致了近視。近現代的近視率如此之高,主要原因就是燈光和顯示屏的傷害太大。

那麼古代人就很幸運了,因為他們壓根就不用擔心光源這件事。他們這輩子只能接觸到兩種光源,一種是太陽光,還有一種則是火光。

這兩種光對人眼的傷害,那就相對來說少很多了。再說了,古代有多少讀書人呢?大部分人還都是種地的。這又大大降低了近視的人數。

每三年舉辦一次科舉考試,多的時候每次就錄取那麼一兩千人,有些朝代就錄取幾百人。可見讀書人其實並不多,家裡沒有一定條件,還真沒辦法讀上書。

讀書人當中,善於保護自己眼睛的朋友,不會選擇傻了吧唧地跑到太陽底下讀書,這又少了一部分人,還有一部分人確實比較努力,一直在昏黃的蠟燭底下看書,最終導致了近視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

古代近視的少,不值得專門研究這一塊兒。

由此可見,古代人近視的概率非常低,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困惑,三甲大診所要不要去專門設立一個近視科?

人家苦學多年的醫術,有多少醫生出來是專門治療近視的呢?可以說如果在古代你專門治療近視,基本上會被活活餓死。

所以近視科基本上沒有哪家正規大診所是專門設立的,一般都是主治醫師捎帶著也會那麼一點治療近視的辦法。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近視人數少,疾病發作的少,所以醫術高明的醫生,沒有往這方面研究的心思,而那些學徒醫生又沒有研究的能力。

所以近視的治療,一般都是輔助性的,達不到很好的療效。其實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我們現在,除了用激光以外,似乎也沒有治療近視的好辦法。

那個時期又沒有近視眼鏡,所以一般近視了的人,基本上就待家裡摸瞎就好了。有些做了官的近視的,看書基本上是把臉摁在書面上看,看完臉上全是墨汁兒。

隋朝最初記載近視,直到明清時期近視眼鏡才有普及。

中國最初對近視的記載,是在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記載了近視這個毛病,那麼多博士生導師,一個個都把臉摁在書面上看書,當然會引起專家們的主意。人家可是皇家御醫,所接觸的人,大多數都是讀書人,所以他身邊的近視人員比較多。

可是這個時候,近視到底還是少數人的事情,也就沒有比較合適的療效出現。一般都是以針灸和藥物配合治療,基本上也就起到一個緩解的作用。

因為找不到近視的原理,所以這基本上在隋唐時期是一個不治之症。除非家族遺傳,一般在那個年代,近視的度數也不會太深,也就沒什麼太大的事情了。

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人口的爆棚,所以近視人員也隨之增加。讀書人多了,近視的當然也就跟著多了起來。

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等等事件的發生,使得明朝和外來文化接觸非常多。所以這個時候眼鏡兒也就傳到中國來了。

當時的眼鏡兒也就是玻璃做的,相當於把啤酒瓶的底子掛眼睛上,相當厚實。眼鏡兒的確是緩解了近視的狀況。不過這東西可是稀罕物,在明朝基本上只有有錢人才有機會搞到手。

到了清朝的時候,幾次人口大爆發以後,國內的近視患者與日俱增,眼鏡兒也就成了比較普及的東西了。

比較著名的近視眼就是紀曉嵐了,不過人家是大學士,搞一副眼鏡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了紀曉嵐近視,可能跟他的刻苦學習是有關係的,不然也成不了那麼厲害的文學大家。

總結:古代人近視了,有這麼幾個辦法可以對付。

  • 如果不幸,你出生在古代,而且患有近視。那麼有關係就快去大診所找找大夫,看看是不是有專門研究這一行的,或許可以通過針灸給你搞好了。

  • 如果沒有什麼錢,家裡就只有吃飯的錢,那就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的眼睛了。用眼過度也是近視的一個主要原因,天黑了就回家睡覺,別想七想八的出來鬼混。

  • 要是你幸運的話,生活在明清時期,那麼恭喜你。你只需要很有錢,就能夠擁有一副眼鏡了。戴上眼鏡雖然比較麻煩,可是將會還你一個清晰的世界。

當然了,如果你沒錢的話,一切還是白搭,畢竟明清時期的眼鏡兒,也不是誰都買得起的。

學會保護自己的眼睛才是正道,想要通過後天的治療,還不如在今天和明天好好保養自己的眼睛。


江湖小曉生


誠如問題所言,古代也是有近視眼的,只不過數量很少。為何數量少呢?大致原因如下:

一是古人生活貼近自然,遠離輻射和電子產品干擾,缺少近視眼致病的外在條件。二是古人大都以“耕讀傳家”,男耕女織,體力腦力有益結合,生活方式比較健康。三是古代人口基數小,讀書人的數量更是少之又少。通常情況下,讀得起書的人,家庭條件較好,不缺營養,照明條件也不差,往往不會因為讀書而誘發近視。四是古人讀書寫字看到的都是規格很大的毛筆字,一目瞭然,看起來毫不費力。

綜合來看,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視眼的大環境。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古人也是有近視的,一些熱衷功名、挑燈夜讀的文人騷客一不小心就中了近視的招。

大文豪歐陽修在《讀書》中自嘲:“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歐陽修時常為自己的眼疾擔心不安。葉夢得著書《石林燕語》有載:“歐陽文忠近視”。可見,歐陽修得的是近視。韓愈曾在《祭十二郎文》中提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三十多歲,就已經看不清東西了,這無疑就是近視的表現。白居易為自己的眼睛專門寫了一首詩《眼暗》,內容如下: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

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

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可見,白居易深受眼疾尤其是近視眼的折磨。其實,不止以上文豪,我們所熟知的宋代詩人王安石、楊萬里、黃庭堅、陸游等都有可能是近視眼。

既然得了近視,他們是怎麼生活的呢?

歐陽修是“惟使人讀而聽之”,讓人讀書給自己聽;王安石得了近視眼生活相當不便,一般只吃眼前的菜,以至於王夫人不知道王安石喜歡吃什麼菜。綜合來看,近視造成古人生活諸多不便。

關於這一點,清代笑話集《笑林廣記》中有幾個故事,讓人捧腹不已。現摘錄兩則,大家自行腦補:

兄弟三人皆近視,同拜一客。堂上懸“遺清堂”一匾,伯曰:“主人原來患此病,不然,何以取‘遺精室’也。”仔細看良久,曰:“非也。想主人好道,故名‘道情堂’耳。”二人爭論不已,以季弟目力更好,使辨之。乃張目眈視半晌,曰:“汝兩人皆妄,上面安得有匾!”

一近視出門,見街頭牛屎一大堆,認為路人遺下的盒子。隨用雙手去捧,見其爛溼,乃嘆曰:“好個盒子,只可惜漆水未乾。”

笑話背後透露出近視之人的無奈。那麼,古人得了近視怎麼辦呢?

古代雖然醫學不太發達,但也有矯正視力的方法,主要有通過針灸、吃中藥和戶外活動來治療。諸多方法中,最好的無疑是讓眼睛得到休息。劉禹錫就曾提出“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顯然,這是在告誡大家減少閱讀,恢復視力。

如果近視已深,無法讀書寫字,古人也有放大鏡這一神器。東漢王室劉荊墓中就曾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5倍。比較遺憾的是,我們雖然打磨鏡片較早,但並未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近視眼鏡,直到明朝開始,眼鏡就被引進中國後,人們應對近視的方法才逐步多了起來。


史趣


比起我們今天,除非先天原因,整體來說古代近視的可能性比我們現代要小得多,近視眼比例也只有比較小的一部分。現在我們每天抱著手機對著電腦,寫字的時候還常常埋到書裡去,這都是導致視力下降的原因。古人本身讀書人比例就小,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實在是沒有什麼費眼睛的地方。而讀書人們雖說沉迷之乎者也,但是本身古人用的毛筆就需要抬手立筆,現在我們埋頭寫字的姿勢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距離紙比較遠,可以保護眼睛;至於手機電腦等萬惡之源也不存在,除非是每天挑燈夜讀過度用眼,也不至於近視。因此,古代的近視眼多見於頭懸梁錐刺股的文人們比如說,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就是個近視眼,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也就是歐陽修已經瞎到只能讓人幫他念的程度了,估計算近視度數的話得800°度起。不過大文豪畢竟是大文豪,幫他念書也是榮幸之至,聽書也要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還有杜甫和王安石都寫過“老年花似霧中看”的詩句,感慨自己年老之後視力日漸下降,這裡面可能既有近視的鍋,也有老花的鍋。還有陸游的“少年讀書目力耗,老怯燈光睡常早。”一句,向我們形象展示了年輕時不愛護眼睛到老的後悔悲傷。有清代著名的文人紀曉嵐,史書記載他“貌寢短視”,也就是長得一般還近視,可見命運為他打開了文學的窗戶,順手關上並釘死了其他的門。

還有雍正也是個大近視。不過明清時代已經有了眼鏡,所以這幫人的生活體驗比前面幾位唐宋的文人好要一些,雍正作為一國之君,更是傾舉國之力找大師工匠為他打造眼鏡,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就造了35副,平均下來一年五副,比女孩子換包包還要勤快。清代眼鏡

在沒有激光手術的古代,實際上能夠拯救近視眼的只有眼鏡,眼鏡也是從明朝開始有的,明《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就有戴著眼鏡的人。那麼,明清前沒有眼鏡怎麼辦呢?除了像歐陽修那樣直接盲人操作找人唸書以外,還可以選擇中醫的一些方法,比如覆盆子等藥材在中醫中被認為可以明目;還有針灸也是古代人會選擇的治療眼疾的方法

如果不能治療,還可以改變外部條件讓自己看清一些,比如讀書的時候可以使用放大鏡,清代《除餘眾考》中記錄:“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也就是說,字小看不清怎麼辦?用水滴當做放大鏡,就能看見了,可見古人也是很機智的。而且古代的書本身印刷技術限制,字就比較大,也減少了近視眼的麻煩。如果燈光比較好,也會對近視眼更加友好,古代有一種枸杞燈,大概就是現在的高端護眼led,《志雅堂雜鈔》中有這種燈的記載:“枸杞子,可以榨油點燈,觀書益目。”,這種燈看書的話對眼睛會比較好,可以預防近視加深。

因此,古代大部分人不會被近視困擾,讀書人們與書為伴,相對容易近視;在眼鏡出現之前,機智的文人們有各種方法讓自己繼續學習,秉承終身學習的高端理論;而眼鏡出現之後,雖然價格不便宜,但是讀書很多的人不少都做官,還是能買得起一副眼鏡,拯救自己的朦朧世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