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個皇帝,為什麼北京只有十三陵,其他幾位葬在哪?

西武1979


明朝十六位皇帝,有三位沒有葬在北京的十三陵: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

朱元璋

朱元璋,開國皇帝,廟號明太祖,年號洪武,在位時間1368—1398。朱元璋之所以沒有葬在北京,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明朝的國都是南京而不是北京,所以最後朱元璋的墓地是南京的孝陵。

朱允炆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廟號明惠宗,年號建文,在位時間1398—1402(總共4年)。

首先朱允炆比較悲慘的是皇位被朱棣搶走了,自己下落不明,自然不會葬入北京的十三陵,而且朱允炆也是明朝皇帝中唯一一個墓地不知道在哪裡的皇帝。

朱祁鈺

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廟號明代宗,年號景泰,在位時間1449—1457(總共8年)。

朱祁鈺是在哥哥朱祁鎮兵敗土木堡被俘之後,被當時的大臣們推上皇位的,在贏得了北京保衛戰之後,朱祁鈺的威望大漲,在之後迎回了朱祁鎮,將朱祁鎮圈禁在了南宮,按說朱祁鈺由於北京保衛戰的功績,皇位已經逐漸穩固,但是朱祁鈺本身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朱祁鈺自己的兒子早夭,沒有了繼承人。就這樣,在朱祁鈺病重之時,朱祁鎮聯絡石亨等人一起發動了奪門之變,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在不久之後朱祁鈺病死。為了宣揚自己皇位的正統性,朱祁鎮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

綜上就是沒有葬在北京十三陵的三位明朝皇帝。


楓葉0829


坐落於北京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依山而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自永樂七年五月始建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入葬,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然而,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而陵墓中僅葬有十三位,其餘三位身在何處呢?

明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因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自然不在其中。眾所周知,朱元璋於1368年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定都南京而非北京,故而在洪武三十一年駕崩於應天皇宮時,遵其遺詔葬於紫金山孝陵。“孝陵”之名,據聞取意於皇后馬氏諡號“孝慈”,又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故而定。朱棣繼位後,還特意在明孝陵為父親朱元璋豎立“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此後每年年底都要到孝陵祭掃,後來每一任明朝皇帝都以南京紫金山為明朝龍脈所在。

第二位未能葬入十三陵的皇帝,便是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繼位,他繼承了父親朱標溫順靦腆的性格,論謀略、論武力都比不上他的幾位叔父。他喜愛儒道、嚮往仁政,然而卻用人不善,想法皆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也為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了禍根。

朱允炆的其中一位叔父便是燕王朱棣。朱棣自小便接受優秀學者和佛教和尚的最好通才教育,在明朝大將們的輔弼之下也表現出不凡的軍事領導才能,但也逐漸養成了自命不凡、目中無人的品性,因而在父親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其兄長之子朱允炆的時候,朱棣自然很不服氣。

為鞏固皇權,朱允炆先後廢除了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獨留燕王朱棣,做謹慎打算,而朱棣也因此有了招兵備戰的機會。朱棣聽從道衍之計,暗中招募擴充軍隊,步步為營,直至1399年6月朱允炆終於准許他三個兒子回到他身邊,朱棣終於決定出兵謀反。同年7月,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掀起了一場長達三年的腥風血雨,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6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一說朱允炆死於大火,或說其由地道逃脫,落髮為僧,雲遊天下;又有一說他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朱允炆。無論如何,朱允炆的真正下落已不可考究,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也正因此,明十三陵中便沒有朱允炆。

最後一位便是景泰帝朱祁鈺。朱祁鈺的一生也可謂是可悲可嘆,其兄長朱祁鎮即位後,他被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征,留他為監國,結果突發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一時之間震驚朝野,京城人人自危。

1449年8月28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最終在同年9月擁立朱祁鈺為新帝,改元景泰,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鈺知人善任,於外聽從於謙,於內信任興安,大明江山社稷得以轉危為安。

面對突如其來的皇位,朱祁鈺自然不願放手,明軍多次大敗瓦剌,瓦剌見狀欲放朱祁鎮以求和,然朱祁鈺並不願意接他回宮。後來,在於謙等人的勸諫下,朱祁鈺只得派李實、楊善出使瓦剌,最終迎回朱祁鎮。因怕朱祁鎮重奪皇位,朱祁鈺便將他軟禁於南宮,長達七年之久。

然而孫太后早在土木之變時便已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自然不滿意,於是賄賂朝臣,廢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誰曾想天意弄人,朱見濟於次年夭折,朱祁鈺備受打擊。因易儲之事,朱祁鈺漸失民心。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忽然生了一場重病,立儲一事再被提起。對抗瓦剌的功臣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位朱祁鎮,於是宦官曹吉祥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於16日晚救出朱祁鎮,迎其復位,史稱“奪門之變”。次日,百官未等到朱祁鈺臨朝,卻見朱祁鎮坐於皇位之上,在徐有貞的引導下紛紛跪拜迎接。

朱祁鎮復辟當日,立刻逮捕于謙、王文等,又廢朱祁鈺為郕王,囚於永安宮。一月後,朱祁鈺暴薨。正月二十一,朱祁鎮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

朱祁鎮斥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因此,朱祁鈺成為了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明史》《明十三陵》《明實錄》


歷史戰爭


大明王朝是由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存在了276年,從太祖朱元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前後有16代皇帝。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分別為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明朝 十六個皇帝,為什麼北京只有十三個?剩下的那三位皇帝陵墓在哪裡?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離世前,南京一直是首都,他的陵墓位於南京,就是南京明孝陵。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在他的叔叔朱棣奪權政權後,倉皇出逃,不見蹤影,朱允炆的下落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他的陵墓也成為一個謎。


朱棣篡權後,以北京為都,自此明朝帝王開始在北京近郊建陵。


景泰帝朱祁鈺死後,英宗不承認他的皇帝之位,只是以親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所以,北京只有十三陵。加上南京的明孝陵,明朝的十六位皇帝共留下了十四個帝陵。


有很多風水家研究過明十三陵的風水,發現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年環山,只有南面開敞,山間溪流陵前的河道後向東南方流去,風水之說得水為上。從中國傳統風水學上來講,明十三陵從選址到設計建築,都本著“天人合一”的原則,寢陵建築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也可以看出明朝歷代皇帝的追求。


百川流


很高興能參與這一問題的回答。

首先要明確,大明王朝自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殉國,前後276載,共計十六位皇帝。也就是說,明朝有三位皇帝沒有葬在北京“十三陵”中。

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

1353年,朱元璋加入了濠州當地望族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之後,短短的三年他便率部攻取了當時重鎮應天府(即今天的南京)。朱元璋便以南京城為自己的根據地,實施“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經過了十多年的混戰之後,朱元璋成功擊敗了所有對手,定都於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因為南京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偏居一隅,並不便於明朝統治北方大部地區,為此朱元璋還多次派遣太子朱標前往各地考察新都選址。但是由於百廢待興拿不出修建新都城經費,再加上太子朱標意外去世等原因遷都只能不了了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病逝。朱元璋葬於南京城外的紫金山附近,這就是明孝陵。

第二位: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去世後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然而在“靖難之役”燕王朱棣中將自己侄兒打敗並奪取了其皇位。而南京城被攻破之後,後世人們關於朱允炆的下落就從來沒停止過猜測。有的說是死在了城破之時的熊熊大火之中;也有的說是在朱棣篡位後逃亡去了雲南,由當地望族沐英家族庇護;甚至還有說是坐船出海,去到了海外生活的。眾說紛紜成為了一個謎案。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最後不知所蹤。

第三位:明代宗朱祁鈺

土木堡之戰大敗致使當時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所俘,“國不可一日無君”明代宗朱祁鈺被眾人推上了皇位。但在他登上皇位之後,他不僅將原太子廢黜立自己兒子為新太子,還將被瓦剌放回明英宗朱祁鎮尊為太上皇(實則為囚禁)搞得怨聲載道。而就在他封自己兒子為太子還不到1年其子就患病去世,不久之後連他自己也身患重病。此時發動的“奪門之變”,被囚禁了數年的老皇帝朱祁鎮得以復位。為報復明代宗朱祁鈺,明英宗朱祁鎮也將他幽禁,不到一個月明代宗朱祁鈺便死在了宮中。朱祁鎮又剝奪了他的帝號給了一個諡號叫”戾”。而在朱祁鈺死後,最終也只得以親王的規格禮葬在了北京的西山。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史勁造


先來看看問題,問題說的是明朝有16個皇帝,但是為什麼北京只有13陵呢,其他幾位有葬在哪裡呢!

明朝的國都前期是在南京。等在燕王朱棣靖難之役成功之後,因為已經習慣了北方的天氣以及方便抵禦外敵,重新定都北京。因此從燕王朱棣之後的皇帝都是在北京生活的。所以從朱棣之後的皇帝,在視死如生的古代,萬年吉地自然是要跟自己生前居住的地方在一塊了。因此也就是在北京了。



從朱棣之後,一共有14個皇帝。 在朱棣之前呢,一共有兩位皇帝,那就是朱元璋,以及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朱允炆因為靖難之役失敗後,不知所蹤。因此不知道陵寢在什麼地方。

在朱棣之後,又有14位皇帝。

那為什麼是13陵呢!是因為在明英宗在土木堡戰爭中,因為戰敗被俘,為了保住大明江山,孫太后冊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承皇位,這就是景帝。但是後來明英宗因為沒有利用價值,被也先放了回來。天無二主。於是明英宗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並且廢除了朱祁鈺。對於朱祁鈺的陵墓也進行了拆除。

所以說明朝有16為皇帝,只有14坐皇帝陵墓。


蟶子歷史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但是明朝最初的都城是南京,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以後才將都城遷到了北京,而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是著名的“乞丐皇帝”。因為他自認為自己小時候受的苦太多啦,就不想讓他的孩子在去經歷。因此,他對兒子們的投資一點也不吝嗇。他最器重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太子朱標,一個是燕王朱棣。不過,朱元璋對他們培養的方向不一樣。他對朱標是按照太子儲君來培養,因此,給他安排了宋濂當老師。不僅如此,朱標二十二歲的時候,朱元璋下令所有政事先過太子。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藍玉為常遇春妻弟。他希望朱棣成為優秀的軍事將領,故朱棣的岳父是徐達,把他封道離戰火最近的北平。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是不會造反的。首先沒了由頭(清君側),其次朱棣與朱標是親上加親,他們是親兄弟,徐達的女兒為燕王妃,常遇春的女兒為太子妃,藍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上述這些人都是明初的淮西黨。其三,實力懸殊,如果藍玉等在世,朱棣造反不會成功。可是天不遂人願,朱標還沒繼位就去世了。朱元璋於1398年6月24日去世,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建文帝在朱標去世以後,被朱元璋冊封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以後繼承帝位。他即位初期,就要削藩。削藩本來沒錯,但建文帝理應考慮怎樣處理後續的一些事情。在朱棣造反之後更應該果斷處理,而不是優柔寡斷。朱棣攻入南京之後,發現了一具被燒焦的屍體,已經無法辨認。後來的鄭和下西洋據說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代宗朱祁鈺——北京西山

明英宗朱祁鎮繼位以後任用宦官王振,服從王振的會一路攀升,不服從的或殺或貶。當時明朝北部由蒙古的瓦剌部,時常騷擾明的北部邊境。王振勸英宗御駕親征,群臣都表示反對。英宗的理由聽起來也沒毛病。我爸爸(朱瞻基,常年隨朱棣出征)、我爺爺(朱高熾,雖身體肥胖,不善奔跑,但箭術精湛,善於守城。在靖難之役中守北平,起關鍵之作用。)、我曾祖(朱棣)、高祖朱元璋都是打過仗的人我為啥不行?於是後來他就成了瓦剌的俘虜。朱祁鈺臨危受命,任用於謙守衛北京,瓦剌總是撈不到便宜,朱祁鎮不僅能吃,而且會撩妹。瓦剌部的首領也先覺著在不讓他走,我們這些單身狗就沒法活了,便將朱祁鎮放了回去。朱祁鎮被朱祁鈺軟禁數年,通過奪門之變獲得政權,將朱祁鈺軟禁,後來朱祁鈺神秘死亡被葬在了北京西山。


文史辯論談


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大明到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一共傳十二世十六帝。

北京附近有座十三陵水庫,那旁邊據說就是明朝皇帝的十三座陵墓,那麼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在北京附近只有十三座陵墓呢?原來明朝有三位皇帝的情況與眾不同。

第一位自然是開國皇帝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的,南京是他的大本營,而且南京城的地理條件也還可以,有“虎踞龍蟠”之稱,曾經也是東吳、東晉及南朝諸國的帝都,有一定的歷史底蘊,所以明太祖的陵墓就放在南京,叫做“孝陵”,並且有一支軍隊叫做孝陵衛專門鎮守這裡。

當初修建明孝陵時挖土挖出了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按照當時風水界的觀點來看兩座陵墓在一起是不太好的,可是朱元璋聽說了之後只是微笑著說道:“孫權也是條漢子,就讓他為朕當個守門將軍吧!”於是孫權的陵墓被安排在了孝陵的邊緣。

第二個特殊情況是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的後期放棄了穩紮穩打的戰略,直搗南京城,曹國公李景隆開南京城門為應,朱棣率軍入城,宮內突然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這也是明朝的一個千古謎案,據說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也有秘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任務。

最後一位特殊情況的則是景泰帝朱祁鈺,朱祁鈺本來是當不了皇帝的,奈何他哥哥朱祁鎮太能“做”,好好的北京城不呆,非要聽個老太監的話“御駕親征”,結果外行指導內行,在土木堡被蒙古軍隊殺得血流成河,老太監王振被侍衛將軍樊忠捶死,而朱祁鎮則被瓦剌太師也先抓了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然後朱祁鎮被蒙古人當成免死金牌拿去叩關,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結果大明的文官們不願意便宜那幫蒙古人,但是皇帝在蒙古人手中讓大家很被動,於是他們與太后合計就立鄴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並且宣佈蒙古人手上的是太上皇,他的命令屬於“人走茶涼”不管用了,當時朱祁鈺還不是很樂意當皇帝,最後還是太后說動他才肯當。


後來蒙古人一看實在不行給點贖金也行,最後還是朱祁鎮的皇后變賣首飾將朱祁鎮贖了回來,可是這個時候朱祁鈺當皇帝當的正過癮,不想把皇帝位置還給哥哥了,於是朱祁鎮只好繼續當他的太上皇。

誰知道朱祁鈺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唯一的兒子也病死了,於是幾個大臣又合謀迎立了朱祁鎮復辟,並且幾個侫臣還藉機殺害了于謙,所以朱祁鎮又成功當上皇帝了,並且改年號為天順,可是當時朱祁鈺還沒病死呢,但是朱祁鎮剛剛復位成功還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所以那幾天明朝同時有兩位皇帝。

等到朱祁鈺病死後,朱祁鎮才回過味來,給這個弟弟諡號“戾”,並且只肯以親王禮下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是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在帝陵群的皇帝,後來朱祁鎮去世之後,其子朱見深即位,這時候才恢復景泰帝的皇帝位,諡為“恭仁康定景皇帝”。

所以明十三陵裡只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棠、明武宗朱厚燳、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僖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這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其中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是目前唯一打開過地宮的明朝皇帝陵。


飛凡看歷史


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來,至崇禎帝朱由檢亡國,明朝先後有十六位皇帝。在北京的明朝皇陵,卻安葬了十三位皇帝,又稱“明十三陵”,那麼問題來了,剩下的三位皇帝埋葬在哪裡?這三位又是誰呢?這背後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沒有埋葬在十三陵中呢?且聽史曉生細細道來:

一、明朝皇帝縱覽表

要說這大明朝,那可是在歷史上大大的有名。單單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讓後輩兒孫為之折服。太祖皇帝開國以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生生的將中華民族的硬氣演繹到極致。只可惜,晚期受閹黨把持朝政,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最終大明滅亡。

明太祖朱元璋自草莽之中起身,開創了兩百多年的基業。中間先後登場共一十六位帝王,他們分別是: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年登基,年號洪武,諡號明高帝。

明惠宗朱允炆(1377-??),1398年登基,年號建文,諡號明惠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諡號明文帝。

明仁總朱高熾(1378-1425),1424年登基,年號洪熙,諡號明昭帝。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1425年登基,年號宣德,諡號明章帝。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1435年登基,年號正統,諡號明睿帝。

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1449年登基,年號景泰,諡號明景帝。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1464年登基,年號成化,諡號明純帝。

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1487年登基,年號弘治,諡號明敬帝。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1505年登基,年號正德,諡號明毅帝。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1521年登基,年號嘉靖,諡號明肅帝。

明穆宗朱載垕(1537-1572),1566年登基,年號隆慶,諡號明莊帝。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1572年登基,年號萬曆,諡號明顯帝。

明光帝朱常洛(1582-1620),1620年登基,年號泰昌,諡號明貞帝。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1620年登基,年號天啟。諡號明悊帝。

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1627年登基,年號崇禎,諡號明列帝。

二、沒有埋葬在明十三陵的三位皇帝

明十三陵,又稱明皇陵,是明朝皇帝駕崩後埋葬之地。十三陵位於北京天壽山。在大明一十六帝中,有三位是沒有埋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他們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鈺。這其中的原因,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自安徽濠州起兵,歷經數十年,終於在南京稱帝。登基後,定都於應天(今南京),並在南京紫金山修建陵墓,是為明孝陵,在朱元璋駕崩後,當時的明朝首都還在南京,並且明孝陵已經修建完畢,所以朱元璋的安葬之處就位於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因此北京的十三陵中沒有安葬朱元璋。

2、明惠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元璋本以將皇位傳給朱標,奈何朱標英年早逝,使得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無奈之下,朱元璋又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後,大力進行削藩,致使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難”的名義進行造反,最終將朱允炆趕下了皇位。

朱棣在打入南京城後,朱允炆眼見已無翻盤的希望,一把火將皇宮點燃,自己也不知所蹤,後世有很多關於朱允炆下落的傳聞,但一一被證實均為謠傳。所以,這個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建文帝,自然也沒有埋葬在北京的十三陵之中。

3、明代宗朱祁鈺

代宗朱祁鈺,本為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兩人均為朱瞻基的妃子吳氏所生。宣德十年,朱瞻基駕崩,朱祁鎮登基,是為明英宗,而朱祁鈺被冊封為郕王。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征,之後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兵部侍郎和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鈺登基,尊英宗為太上皇,並大力啟用於謙,擊退了瓦刺的進攻。

英宗朱祁鎮迴歸後,朱祁鈺將哥哥朱祁鎮幽禁至南宮,並改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並意欲除掉英宗,奈何時機不對,發生了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將朱祁鈺貶為郕王,軟禁於西苑。朱祁鈺在被軟禁後,離奇去世,明英宗賜諡號為戾,葬於北京西山景泰陵。在明憲宗朱見深登基後,下旨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名位。這就是第三位沒有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

結語:明代開國至滅亡共有276年,自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共歷經了一十六位皇帝,縱觀整個大明,結束元末戰亂的局面,開創了新的文明,尤其在明朝中晚期,各類文學以及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史中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史曉生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所謂明十三陵,指的是這裡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然而,明朝先後一共有16位皇帝,為何此處僅有13位呢?另外3位葬在何處?

明朝十三陵大約從公元1409年開始建,位置在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這一年,正是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樂七年。

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入:明代宗朱祁鈺

明朝皇帝自朱棣之後,皆葬於此處,可有一位例外,他就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是在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後,臨危受命登基主持明朝大局的。他登基後做了一系列的舉措,令原本風雨飄搖的明朝轉危為安。之後明英宗被放回,朱祁鈺出於私心,沒有將皇位還給明英宗,並且將其軟禁八年。

明代宗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復位登基。基於朱祁鈺之前的私心及覬覦皇位之心,朱祁鎮廢黜朱祁鈺為郕王,朱祁鈺薨逝後,朱祁鎮廢其帝號。

廢帝號,便意味著不承認朱祁鈺這個皇帝,不承認他在位的這八年。所以最終除了賜其惡諡外,按親王禮將其葬在了北京西山。一直到了明憲宗(明英宗之子,曾被朱祁鈺廢去太子之位)登基後,才承認了朱祁鈺在位期間的功績,恢復其帝號,按帝陵的規格為他的陵寢進行修飾,卻也未將他遷回十三陵。

不知所蹤:建文帝朱允炆

原本皇位並沒有那麼快落到朱允炆的頭上,可是他的父親、朱元璋的長子、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這空出來的儲君之位,朱元璋沒有把它交給其他兒子,而是交給了朱標之子朱允炆,冊立他為皇太孫。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順利繼位了。只不過這位年輕的帝王太過著急,皇位還沒坐穩,便開始想著削藩。公元1399年,時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公元1402年,朱棣率領燕軍進入當時明朝的都城南京。可這是皇宮中卻起了大火,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一個謎。

葬在最初定都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改國號大明,應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包括後來建文帝繼位,明朝的都城仍是南京。所以在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十四年時,便開始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附近開始修建今天的明孝陵。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馬皇后合葬在此處。

到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登基為帝,因著之前封地便是北平(今北京),所以登基後的朱棣開始籌備遷都的事宜,到永樂十九年,遷都基本完成。至此明朝的京師就不再是南京了,所以後來的明朝皇帝便將陵寢建在今天的明十三陵中。

而已經入葬明孝陵的朱元璋,便沒有再移動。


若淺話史


明朝有16個皇帝,而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只有13個皇帝陵墓,這是為什麼?

另外三個皇帝,各有各的“難處”。

這三位沒有埋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當時國都還是南京。因此,老朱真沒有理由把墳墓安置在北京。老朱把自己的陵墓定在了南京紫金山,也就是現在的明孝陵。在開始施工的第二年,馬皇后死了,埋了進去。後來,朱元璋駕崩後,也埋了進去。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先生還曾到明孝陵祭拜老朱,宣告驅除韃虜成功。

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難之役時,失蹤了。也不知道是被燒死了,還是當和尚了,還是下南洋了。所以,新任皇帝朱棣沒又給他立墓。

從朱棣開始,因為已經遷都北京,朱棣就把皇帝陵墓設在了北京。葬到南京太遠了,走半路就臭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朱棣自己覺得死後沒臉見他爹,所以,不敢把自己葬在明孝陵。從朱棣開始,所有皇帝死後,都埋在北京天壽山的皇陵。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於是,作為弟弟的朱祁鈺被推上皇位。後來,在接朱祁鎮回來的問題上,朱祁鈺百般阻擾。等朱祁鎮回來後,又把朱祁鎮軟禁起來。因此,兄弟二人掰了。等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掌權了,把朱祁鈺降為郕王,不承認他是皇帝。朱祁鈺死後,被朱祁鎮安排葬在了北京玉泉山北麓景泰陵。

朱祁鈺如果對哥哥好點,死後也會留一個皇帝的名譽。可惜了,朱祁鈺成為唯一一個遷都後沒有安葬在天壽山皇陵的皇帝。

正是因為少了這三個皇帝,只葬了13個皇帝,天壽山的明皇陵被稱作“明十三陵”。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