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序》難道是即興發揮嗎?沒有打草稿沒有修改一氣呵成的嗎?

曹對長




675年的秋天,年僅二十五歲的王勃不辭辛勞去交趾看望他老爹。到了南昌,正好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的“剪儀式式”,而且又逢重陽佳節。於是閻都督在滕王閣上大擺宴席,高朋滿座。

王勃初入貴寶地,前去拜見閻都督。閻伯嶼早就聽說過王勃的名氣,大才子能夠捧場當然是欣然接待。再說閻都督此次宴客,有意向大傢伙顯耀自己女婿孟學士的才學。因此,他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寫給大家看。作戲要作足,於是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請在場的文人墨客也來一展文采。



不巧的是,王勃不給閻伯嶼面子,提筆就寫,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我認為最美的一句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美妙絕倫,意境深遠!

對了,你們心中《滕王閣序》的最美一句是哪個?


讀耕


我記得學習《騰王閣序》是高二的事情,那時候學校急著趕課程,要求高二時就把整個高中的課程全部學完,高三的時候主要進行復習。所以,當時整體上瀰漫著一種浮躁的氣氛,沒有幾個人能安下心來好好品讀一下經典,學一些真才實學。我個人那時候也是想著怎麼能夠提高學習成績,以便將來考一個好大學,所以總是抱著投機的心態,內心也是異常的浮躁,無法意識到學習是一個一生的事業。

老師說你只要記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考試就夠用了,其它的現在也沒時間了。整天忙忙碌碌的,淨做些表面文章,急著去投胎!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真沒有學到多少真才實學,許多好的文章,古文連完整的看過一遍都沒有,遑論欣賞,像《孟子》中的《齊桓晉文之事》,《寡人之於國也》,像莊子中的《秋水》,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正應該好好學習,全文背誦,可是在當時那種功利的氛圍下,連看都沒好好看過,現在想來真是很遺憾!

賦這種文體在戰國和西漢時還比較接近口語句式,文章特借虛幻描寫心中不實之事,以澆心中塊壘,要求作者要具有非常高的才情,在典故運用句式方面的要求並不高。而越向後發展,越要求一篇文章的知識含量要大,大量運用典故與社會知識,力求在一篇文章中集中反映作者全方位的知識素養,而且句式要求整飭,音韻協美。這就使文章整飭流暢,朗朗上口,同時知識含量太多,需要大量地查找典故知識理解文章,閱讀障礙太多。賦成了一個文學家語言熟稔程度與知識豐富程度最好的承載體。

所以,一篇短短的賦,我們看起來簡單,卻需要作家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雕琢與查閱資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騰王閣序》是一篇非常成熟精美的賦體文章,裡面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天文地理等知識。像開頭那句“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我不懂地理星象,所以閱讀這句始終心裡覺得捌扭,存有疑惑,又像“徐儒下陳蕃之榻”,我總是記不住這個小故事。還有裡面那些對建築的描述,我想不來古代那些建築的細節。這些都成為我閱讀《騰王閣序》解不開的心結,歷史小故事我還能記憶,可是天文星象我就實在沒轍了!不過這些好像也是一篇大賦的魅力所在吧!

所以,《騰王閣序》應該是王勃事後補作或事前作就,或者現場寫就的經過後來的增改,才有了現在這樣完美的程度。否則的話,就現的文章,說個難聽話,你抄都得抄半天,遑論要在眾賓面前一揮而就,還要這般意暢文美,在應酬的場合,你求個文字通順都不錯了,誰耐煩你字斟句酌!那些大量的歷史掌故,就算你王勃都知道,難道你就沒有心疑的地方,需要回家翻翻書再確認一下?





騎驢去高考


很明確很負責任地說,王勃當年寫《滕王閣序》,沒有草稿,沒有腹稿。有些回答說有,那是自己無知無能,所以懷疑別人的才華。

當年在南昌就任的閻都督重修滕王閣,自然是倍有面兒的大喜事,邀請各地社會名流、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共賞之,而王勃並不在邀請之列,只是路過南昌去看望父親。當時王勃因殺了自己的官奴,不僅自己丟了官,害的父親也受連累,被貶到遙遠還是蠻荒窮苦之地的交趾(今越南)當縣令,王勃自己被罷官還連累老父親,可想而知心中是憤懣、悔恨、失意的。而主人公閻都督本來是讓其女婿孟學士拿出已寫好的序文作興讓其露臉成名的,假意拿出筆墨紙張,但與會人員心知肚明,故而推脫。誰知王勃這個愣頭青晚輩(當年25或26歲了)可能不懂人情世故,最主要是本身非常有才華,還有一肚子心事,就當仁不讓要寫,可想而知主人是心裡多不高興,但又不好喝斥,就入賬後。外面大家都看著王勃揮墨,王勃每寫兩句則由人報告給主人。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而且據說王勃在最後附詩裡故意落空一個字,即“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裡沒有“空”字,寫完就上路走了。大家茫然無措,不知道填什麼字好,又說“水”字好,又說“獨”字好,害得主人派人又去追,王勃不肯說,要求“一字千金”,主人無奈親自去求一字。

所以,可想而知,王勃當時肯定沒有草稿,基本上即興而發,一氣呵成。因為王勃本來只是路過南昌趕上了滕王閣重修盛會,加上大家都在現場看著他寫,何況多少也知道主人不悅(故而寫完就離開了),沒時間思考斟酌。完全是平時讀書多,有閱歷,有才華,加上當時的心情與處境,血氣方剛一揮而就。

如果大家還是不信,可以去看看他其他的作品了,比如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千古絕句啊!初唐四傑之首不是才叫不是白來的。遺憾的是天不佑英才,他去看望父親的途中(一說是還在去的途中,一說是回來的途中)在南海因風浪過高受驚嚇墜海而死,也就是寫《滕王閣序》後的第二年春天。




皇唐無文


這個不必懷疑。原因如下:

王勃是當時公認的天才少年,博學多才

《滕王閣序》洋洋灑灑,內容豐富,寫作的人,沒有豐富博學的知識,沒有超能的駕馭語言的才華,是做不到的,王勃卻剛好都具備。我們看一下《舊唐書》記載的王勃簡歷吧:

6歲,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當時的人贊為“神童”。也就是說王勃駕馭語言的能力與生俱來超凡出眾。

9歲,讀當時的歷史大師顏師古註解《漢書》的書,發現裡面的錯誤,寫出十卷的《指瑕》,來糾正立面的錯誤。這是王勃的文史知識深厚有力證據。

12—14歲,跟著當時的名醫學習醫術。這證明王勃的博學。

這期間,13歲,王勃王勃回到家鄉,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為自己進入仕途尋找機會,14歲,王勃上書當地的官員劉祥道,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讚賞“此神童也!”

15歲開始,就考慮自己的仕途。這也算是政治才華了,現在15歲的孩子 ,學校稍微遠點,家長還要接送呢。

16歲,參加幽素科的科舉考試並考中。被授予“朝散郎”管制,職級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副縣長,是當時朝廷最年輕的政府官員。

還是這年,16歲的王勃才思泉湧,筆端生花,寫了一篇文章:《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了唐高宗見寫出這樣詞意壯美文章的,竟然是一個沒有行成年禮的孩子,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從16歲開始,王勃就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是大唐王朝最年輕的的副縣長。這個最牛的簡歷,就是放到世界史上,怕是也沒有幾個人能比吧?

不光是《滕王閣序》,王勃的文章都是一氣呵成的



《舊唐書•王勃傳》還記載了王勃的另外一個與眾不同的寫文章的習慣: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王勃寫文章,開始都不是精心構思,而是先喝酒,酒喝夠後,矇頭就睡,睡一覺醒來了,提筆成篇,一個字也不用改動。

既然王勃寫文章都是一氣呵成,《滕王閣序》一氣呵成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滕王閣序》,有感而發,即興發揮,一氣呵成



王勃寫《滕王閣序》的背景,很特殊。

少年得意的天才,仕途卻很不如意。有才情的王勃情商卻不高,在人情練達,世事通明方面不如常人,18歲時因為一篇小孩子脾性的文章《檄英王雞》文,被唐高宗生氣的趕出沛王府。在四川一帶遊歷了4年,好不容易重新當了個參軍,又因為先窩藏官奴,然後害怕出事把自己窩藏的官奴給殺了,而犯了死罪。雖然遇到大赦,但還是做了牢。而且還連累自己的父親被貶官。

出了監獄的王勃,內心十分愧疚,打算探望被貶到“交趾”,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北部的老父親,剛好走到南昌,遇到了滕王閣的這場盛宴。

內心抑鬱的王勃,看到這種熱鬧場面,想到自己的種種不如意,內心的感情噴湧而出。

剛好有人客氣的讓他寫,於是鬱悶的王勃提筆而出,把自己這幾年的懷才不遇的苦悶,一瀉而出。

千古絕唱《滕王閣序》也就橫空出世了。


煙花三月09


《滕王閣序》是千古名篇,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傳頌百世。

王勃寫文章是一氣呵成,但絕對不是信馬由韁,不加思索。

《王勃傳》裡對王勃寫文章的過程有很精準的描寫: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鬥,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譯成白話文,就是,

王勃作文章,不先從細微處思索,先磨幾鬥墨,再狂飲酒,把被子拉到臉上蓋住,醒後提筆寫出文章,一個字不改。當時的人說他是在腹內打稿。

所以,一氣呵成,一字不易都是真的。但還是事先考慮好全篇的結構,內容,和遣詞造句的。

但這樣,才氣也足夠驚人的,整篇文章在短時間內在腦內打好草稿,並全部記住,不僅靈氣逼人,而且記憶力超人。

但是寫《滕王閣序》是在閆大都督的宴會上,他的這套例行常規的寫作方法不能用了,那是怎麼解決的呢?

有兩個說法,一是三言二拍中說他當時離南昌還很遠,想要去寫《滕王閣序》時間已來不及了,風神知道了,送他一夜順帆風,正好趕上宴會,一夜時間,足夠王勃打腹稿了。這很有神話色彩。

實際上,王勃能參加閆都督的聚會,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頭一天必定己收到了邀請,那麼一晚上足夠他打腹稿的了。

所以,看來很神奇的故事,實際上是天才加勤奮的結果。


旁觀者嵐


當我看到某某報道控訴今天學生課業繁忙的的時候,我都不以為然,因為從古至今讀書都是一條艱苦,而且沒有任何捷徑的道路,凡是那些宣稱速成的書籍,都不過是一種商業營銷,讓人淺嘗輒止,得到虛榮心的滿足。

根據科舉考試留下來的資料來看,古人的課業繁重程度遠遠過於今人,日本漢學家宮崎市定在他的《科舉》一書之中,就交代了參加科舉需要哪些準備,一般八到十五歲是打基礎的時候,他們的功課有:

論語 11705字
孟子 34685字
易經 24107字
尚書 25700字
詩經 39234字
禮記 99010字
左傳 196845字

上面這些加在一起是431286字,這些文字並不僅僅是讀,還要全部背誦出來。粗略計算一下,一天背誦二百字,正好需要六年。可是背誦下來只是基礎,還要閱讀數倍於原文的經典註釋。除此之外還要閱讀歷史和文學書籍,同樣不僅僅是閱讀,還要不停地模仿,直到寫出可以示人的文字。

王勃所處的時代,正是科舉考試的初始階段,雖然讀書人進階可能有幾種方式,但是讀書的模式和上面所講都是差不多的。

據我推測,王勃在沒有寫出《滕王閣序》之前,已經多次模仿文選的寫作,在無數次的模仿之中,他已經養成了可以下筆成文的習慣,所以王勃的《滕王閣序》說是即興發揮可以,說是十幾年學識的瞬間爆發,也沒有問題。但是這背後的艱辛並不是常人所能夠付出的。

在《滕王閣序》裡面,可以看到六朝辭賦的影子,卻並非只是一味的模仿,而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拿最經典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來說,化用自庾信《馬射賦》裡面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但是我們能看到,庾信的原句相較於王勃的改句不免有一點小家子氣。

實際上古代的許多文豪整理好思緒之後,都可一氣呵成,儘管有的時候並不能寫出千古名篇。許多人總以為讀了李杜的詩歌,就能成為李杜,背誦了幾首蘇軾的詞,就能和他比肩,簡直就是自不量力。

我一直堅信一種觀點,無論社會怎麼進步,工具怎麼先進,這些屬於人外在的東西都是幫助人類更好的幫助和思考問題,簡簡單單的以為,通過搜索引擎就可以替代了思考,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當年布羅代爾在寫《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的時候,他曾經拿著錄像機在圖書館錄取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比布羅代爾更加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卻沒能寫出媲美《地中海》的作品,就是因為沒有人具有布羅代爾的才華啊!

如果王勃沒有刻苦的訓練,寫不出《滕王閣序》不說,恐怕名字已經淹沒在歷史的河流之中了。


詩書君


《滕王閣序》文采華麗,氣勢恢宏,堪稱駢文中難以超越的神作。歷來小說家們為了塑造人物個性和戲劇衝突,喜歡將這段故事表述成一個年輕天才恣意汪洋、即興揮灑而技驚四座的場面,這樣的故事十分振奮,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

然而從創作的本質規律來看,即便如王勃一般的天才俊秀,一揮而就如此名作的可能性依然是微乎其微。

個人認為,對此文形成過程的更為合理的解釋,是王勃在探親途中,偶然接到赴宴邀請後,在短期內苦思冥想,並經多次修改最終完成。這篇傑作在正式宴會上或許加入了些微的即興修改,引起了滿堂喝彩,並最終成為名傳千古的篇章。


推理館楊掌櫃


中國人喜歡造神,然後以訛傳訛不斷地忽悠子孫後代。滕王閣序用腳趾頭也能想到是反覆推敲修改的作品。古人寫駢文寫賦相當於現代人寫散文,即便如莫言、賈平凹大才,寫前也要先打草稿,反覆修改成文後,在出版前還須經過出版社修訂,然後才有我們看到的優美的文字和插圖。看過魯迅留下的手稿,你就會明白,所謂的大家,其實創作水平和常人差距不大,但人家持之以恆,板凳坐冷,你三天打魚 ,兩天曬網。天長日久,人家就成了大家,你就成了玩家~


農眼看世界


王勃所寫的巜滕王閣序》確實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他的天賦異稟是毋庸置疑,要說初次到滕王閣,就一氣呵成寫出了驚世之作《滕王閣序》,我覺得可信度不高,試想不是什麼三言兩語,也不是三五百字,而是773字,在唐代已不算短文了,而且文中涉及了很多的歷史典故,地名也不少,我想王勃是在前期做足了功課,打好了腹稿,到現場給人的印象就是王勃文思如泉,一氣呵成,大家都忽略他的前期準備工作,應該相信再是天才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環境條件,否則即便是神來之筆,也寫不出如此好的名篇,對王勃的才華芸芸眾生肯定會佩服得五體投地,王勃也應該理所當然的享受到如此的殊榮。

(一)


西出陽關楊時明


需要知道的是,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自幼聰明過人,他博覽群書,通曉典籍,七八歲時文章就寫得又快又好。

十八歲那年,王勃單身一人,千里迢迢去南方看望他的父親。在九月重陽這一天,他來到了江西南昌,恰好這天是洪都大都督閻伯嶼女婿吳子章的生日。值此秋高氣爽,佳節良辰,閻伯嶼在臨江傍水的滕王閣裡大擺宴席,款待全城的達官顯貴,文豪才子。並叫吳子章認真寫好了《滕王閣序》,以便炫耀。

這天,王勃碰巧經過這裡,只見車馬盈門,熱鬧非凡。他想進去看看,又覺得自己有些寒酸,無奈飢腸轆轆,猶豫再三,還是壯膽進去吃喝一頓再說,於是隨客流走進去在一個空位坐下,卻不料正坐在首席。客人主人都以為他是哪一個王公貴戚子弟,都不便說什麼。

酒過三巡,閻都督命人捧出文房四寶,當場命題《滕王閣序》,遍請來賓當場作文。客人們深知他的用意,更何況他的女婿也確定是個才子,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寫好背熟了。因此,那些才氣低的人覺得在此地和他比試高低不合適宜,於是都真真假假地推讓吳子章來寫。吳子章又把紙筆遞給王勃,一則是對 首席貴賓表示尊重,二是想戲弄一下。萬沒想到,王勃竟毫不推辭,展紙握筆,略一沉思就寫起來。這一下,可驚呆了吳子章,氣昏了閻伯嶼。閻都督退坐一邊,命人執筆在旁看著王勃,他寫一句就抄一句,並念給他聽,好挑剔毛病。

開始,王勃寫的也不算很新奇,漸漸地得心應手,旁徵博引,才思泉湧,看的人都面現驚訝讚賞神色。唯有閻都督冷若冰霜,默不作聲。當他見王勃運筆如神,佳句妙語聯珠,就有些沉不住氣了。當他聽到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禁不住大聲道:妙句!天才!在一旁的吳子章也自愧不如。王勃這時興會淋漓,不可遏止,一直寫了下去,最後還附了一首長律作為結束。一時,賓主都對王勃推崇備至,爭相敬酒,並請他在此多停留幾日。但王勃歸心似箭,匆匆告辭。

誰知王勃離開幾天以後,在渡海時不慎落水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