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的五行,火(心)是怎麼生土(脾)的,符合人的真實生理嗎?

大樹55523


這個問題你可以去看一下,黃帝內經中的五運行大論第67章。這裡面詳細介紹了陰陽理論,五臟六腑的五行理論都有詳細的介紹。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這一句話就涵蓋了天地陰陽,人體生理。符不符合人的生理?現在的科學的研究,對人體的生理運作,還沒有一個十足的認識,那你怎麼說它符不符合生理。


動靜之緣


轉發: 翻翻中國古代歷史,就會發現,古代比較流行的疾病如霍亂、鼠疫、肺炎、乙腦、登革熱、猩紅熱、破傷風、阿米巴性痢疾、百日咳、白喉、血吸蟲病、瘧疾、麻風、斑疹傷寒、肺炭疽、肺結核等等,都是基本無法治療的疾病。尤其是霍亂,在中國屬甲類傳染病(頂級,而現在的新冠肺炎屬乙類傳染病),中醫很早就有記載,卻無法治療。此病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是很可怕的瘟疫。是西醫的靜脈輸液和抗生素的發明,才能有效治療霍亂病。現在的年輕一代很多都不知道霍亂是什麼病了。還有瘧疾,中醫所謂的青蒿一握,以水漬之,根本沒有任何療效的,直到西藥奎寧的發明,才有效控制住瘧疾病情。


何sy先生


我認為這是中醫理論應用比喻來理解心脾之間的關係,和火和土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心和脾之間也確有必然之間的聯繫。古人就是這樣思考二者之間的道理的。由於古時河圖洛書的宣傳,後來又有八卦的誕生,又有陰陽五行認識事物的基夲理論,這些理論在長時間起著指導人們思想去認識事物及其發展規律。所以一有新知識就行主導理論上套,以能使自己新知識得以承認罷了。但?

其實不說心屬火,火生土。就說心對脾有很大的正面影響就行了。當今科學社會,年轉知識分子們一聽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的說法,聽起來神秘嘻嘻,又是陰陽八卦就認為不科學騙人算命,就從頭腦中拒絕了。其實中醫的理論經驗雖然不是科學,


廣大義氣


在咱們中國,中醫理論是人人認可的。五行中火(心)生土(脾),意思應該是心情決定了你的胃口。實際上就是說一個人心態好了,必然首先想的是要吃點東西,開開胃,開心敞飲。心情不好了,山珍海味都感覺難嚥。實際上就是這個理。心情決定一切,主要還是指胃口,指飲食,指脾胃的舒適感。


又見一針血


題主似乎把陰陽五行中的“生”理解為“產生”或“生育”或“孕育”。而這些詞語的現代語境是一般指向基於結構的“孕育”,如母親生嬰兒等。所以題主才會把題目落腳但"生理"。

但其實還有一些非結構類型的語境,如樂極生悲。

物理學中,質量讓物體產生引力。類似這一類表述在日常也是很多的。

如果從翻譯的角度看:

古文的“生”可以翻譯成:born, make, create, produce, propose…

至於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就看上下文了。

目前醫學的邏輯時刻惦記著"結構",如器官,組織,細胞,核酸,分子,離子…因為堅信"結構決定功能",其實有時候是"結構體現功能"。

所以看中醫的邏輯思維的順序要注意。


岐黃新問


中醫認為 心臟搏動會產生熱量(像火),脾胃(很負責運化)把後天吃的營養進行進一步加工成身體能接受的營養物質,比如氨基酸。這個過程是需要大量的能量的。這個能量來源於心臟(火)


蘿蔔1927327


中醫陰陽五行講的是先天炁與後天氣的運行,與西醫解剖上的形質不是一回事。一切形質的病變皆由氣機的變化而變化的。炁與氣的變化是因,形質的變化是果。


用戶6342596166


五行生剋理論試圖解釋世間萬物之間的普遍聯繫。然而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絕對不是這麼簡單和機械的。火可以生土,難道就不能生金生木生水?這樣的思維方式跟算命是同一個路子。


英揚天下


胃的腐熟熱源就心經供給,推動力來自脾臟功能扇動產生運動力.時間一常產生熱能,互為結合生生不息!...


田豐2


中醫火生土,生是滋養幫助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