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四省通衢兵家必爭之地,浙江西部,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

衢州


衢州四省通衢兵家必爭之地,浙江西部,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


一、城市概況及歷史沿革

衢州位於浙江省的西部,錢塘江的上游,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介於東經118°01′~119°20′,北緯28°14′~29°30′之間。

衢州南接福建,西連江西,北界安徽,東與省內的杭州市、金華市、麗水市為鄰,東北距省會杭州市256公里。總面積8849.2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40.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9.78平方公里。現轄柯城區、龍游縣、衢縣、常山縣、開化縣等1區4縣,代管江山市。

衢州市區位於衢州市域的中部,衢江和烏溪江之間的沖積平原上,衢江沿建成區的西側和北側通過,烏溪江沿建成區的東面通過,在建成區的西北與衢江匯合。

衢州現有人口總數為237.97萬,其中市區人口25.4萬。居民以漢族為主,另有回、苗、畲等31個少數民族。

1974年在衢州上方附近的建德縣(歷史上曾為衢州的轄區)發現的建德人犬齒,證明早在五、六萬年前,衢州就已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

考古發現更證明,至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衢州已有數十處人類定居點。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衢州進入階級社會,人口稠密,製陶業發達,併發明製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青瓷。衢州夏禹時為百越之地。

從衢州各地出土的大量印紋陶器、原始青瓷,說明商、周時期的衢州亦相當繁榮。

衢州有文字可考的確切紀年始於公元前482年,至今已有2485年的歷史。

衢州春秋時為姑蔑之地,後屬越國,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屬楚國。

秦時屬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分姑蔑地置太末(今龍游城)縣。

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太末置新安縣,屬會稽郡。

三國時期,“吳譴徵虜將軍鄭平以千人守崢嶸鎮”(《明一統志》)崢嶸鎮即衢州的崢嶸山,現統稱為府山。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新安縣改稱信安縣。

梁武帝蕭衍大興佛教,當時的衢州城內建有天王寺、天皇塔,衢州城的範圍已從崢嶸山擴大到衢江邊,城池規模與現存城址大體相當。

南朝陳永定三年(公元559年),置信安郡,為治所,為衢州設郡級行政建制之始。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太末縣分屬吳寧(今金華縣)、信安。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婺州為婺、衢二州,因境內有三衢山,且為浙贛閩皖四省通衢之地,故於信安縣置衢州,遂為州治,“衢州”之名始稱於此。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衢州為信安郡,轄信安、龍丘、須江、常山、盈川、玉山6縣。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衢州。

唐鹹通年間(公元860~873年)改信安縣為西安縣。

五代時期,衢州屬吳越國,治仍設於西安。

北宋建立後,衢州仍轄西安、龍游、江山、常山四縣及開化場。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徽、欽二帝被俘,宋高宗於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南渡,建都臨安,孔子第四十八代孫襲封衍聖公孔端友奉孔子夫婦楷木像從高宗南渡,賜居於衢州,寶佑三年(公元1255年)仿曲阜規制重建家廟於衢州菱湖,是為孔氏南宗孔廟之始。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州為路,置衢州路總管府。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廢衢州路設龍游府,府治西安縣,二十六年復為衢州府。

明至正十三年(公元1276年)朱元璋軍攻克衢州,改衢州路為龍游府,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5年)復改龍游府為衢州府。

從此至清朝末年,衢州一直是州、郡、路、府治所在地。

1912年2月,廢府,改西安縣為衢縣。

1927年國民政府廢道製為省、縣二級制,各縣直屬浙江省政府管轄。

1935年衢州成立浙江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屬暨保安司令部。1946年衢州設“衢州綏靖公署”1948年浙江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屬暨保安司令改為第三區。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衢州,於衢縣城區始設衢州市,1949~1955年是浙江省衢州專員公署駐地。

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衢州市(縣級),隸屬金華地區。

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衢州市升格為省轄市。

二、歷史文化價值及地方特色

(一)歷史悠久、人文匯萃

衢州有文字可考的確切紀年始於公元前482年,至今已有2485年的歷史。衢州古為揚州之域,春秋時始為姑蔑國,後屬越國,秦為太末縣地,漢名新安,隋稱三衢,唐始稱衢州,此後千餘年,衢州城歷為州府路道區的治署所在地。

悠久的歷史給衢州遺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蹟,它們的種類有寺廟、家廟、城牆、城門、官署、會館、古塔、鐘樓、樓堂、廳閣及民居、摩崖石刻、歷代碑刻、古樹名木等。現在,在衢州古城內有國保單位1處、省保單位2處、市級文保單位11處、文保點35處和大量傳統民居建築,在衢州古城範圍外市域範圍內還有省保單位14處、市級文保單位1處、區縣級文保單位55處。

衢州風光迤旎,有作為衢州發祥地的府山、有被譽為“圍棋仙地”的爛柯山,有《聊齋志異》中“衢州三怪”的出沒之地等名勝古蹟。

衢州人文淵藪,名人往來頻繁,謝靈運、白居易、孟郊、蘇東坡、陸游、徐霞客等等歷代文人都為衢州寫下了名篇佳作;徐安貞、趙撲、徐徽言、葉秉敬、楊繼洲等衢州籍名人也為家鄉譜寫了瑰麗的歷史篇章。

(二)“四省通衢”、“兵家必爭”之地

衢州位於浙江省的西部,錢塘江的上游,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歷來是浙西的交通、貿易和軍事重鎮,是四省邊境地區的交通和貿易中心,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三)南宗孔廟,孔氏“第二聖地”

在衢州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中,最為有名是南宗孔氏家廟,為全國僅有的兩座孔子家廟之一。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趙構南渡建都於臨安。孔子後裔——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抱負著孔子和元官夫人的一對楷木像襲封衍聖公孔端友隨宋高宗趙構南下,賜居於衢州後,開始仿山東曲阜的規制建造,興建孔氏家廟。從此之後,衢州就被孔氏子弟稱為“第二聖地”。

(四)格局典型,城郭依舊

始建於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衢州古城,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選址科學合理。衢州古城規劃合理,佈局嚴謹,堅固高大的城池由衢江和護城河拱護,宜於防守。衢州古城的格局為東西略長、南北稍短的長方形,城牆四周共設有六座城門。衢州古城內的道路自清代嘉慶始即呈四縱二橫的棋盤式格局,經過規劃的城內水系即便於交通,又便於生產和生活。現存的府城以唐代為基礎,明代重修,至今仍保留有水亭門、大南門、小西門、西安門、東門、小南門等六座城門和近2000米城垣,城外的護城河也基本保持完好,二縱三橫的道路依然是城市現今主要交通格局。水亭街和北門兩片歷史街區較為完好的保存了衢州清末民國初及民國初年的建築風貌和街巷格局,是衢州古城風貌的集中體現。

三、重要文物

在衢州古城內至今仍遺存有眾多的傳統建築,它們的種類有孔氏家廟、寺廟、祠堂、城牆、城門、官署、會館、古塔、鐘樓、樓堂、廳閣及民居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氏南宗家廟、衢州府城和周宣靈王廟3處,省級文保單位有天皇巷天后宮、達源號錢莊、衢州侵華日軍細菌彈投放點舊址(黃氏民居)、徽州會館、衢州書院、衢州孔氏民居、神農殿、巨化電石工業遺址處8處,市級文保單位14處,市級文保點29處(詳見附件1)。

四、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衢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個,位於名城內的有西安高腔、爛柯山傳說、祭孔大典(南孔祭典)、楊繼洲針灸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6個,位於名城內的有西安高腔、祭孔大典(南孔祭典)、爛柯山傳說、邵永豐麻餅製作技藝、衢州攤簧戲、衢州白瓷燒製技藝、楊繼洲針灸、衢州祠堂營造技藝、衢州烏米系列食品製作技藝等9個。

五、歷史文化街區

《衢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確定北門街和水亭門兩處歷史文化街區和南宗孔廟府山歷史文化保護區。其中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衢州古城西部,重點保護區面積7.75公頃,街區內有國、省、市重點文保單位14處,第一批公佈的歷史建築有59處。北門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衢州古城中部,重點保護區面積1.19公頃,街區內有國、省、市重點文保單位3處,第一批公佈的歷史建築有21處,是衢州傳統風貌建築最集中、歷史文化遺存最豐富的街區。街區建築風格與街巷肌理保留完好,散佈著廟宇、宗祠、會館、城樓、古蹟及成片的傳統民居,是衢州保留最完整、最體現古城風貌的兩個街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