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沙沙沙沙沙沙


人才死亡所造成的損失不僅與個人能力有關還深受本國國情的影響。

常言道:亂世出英傑。此言非虛,越是戰亂頻發的年代就會有越多的傑出人才橫空出世,而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就是這樣一個英才輩出的節點,諸葛亮、關羽、張飛、魯肅、荀彧這些人全都有著超越常人的非凡能力,那一段的歷史更是讓人心潮澎湃。

但現實並不會永遠完美,總會有遺憾發生。在命運的安排下,曹魏失去了郭嘉,蜀漢失去了龐統,東吳失去了周瑜,那麼問題來了,失去了這些頂尖人才哪一方損失最大?

就我而言,我認為他們三者當中龐統死亡給國家帶來的影響最大,何出此言?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郭嘉之死對曹魏而言幾乎沒有影響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曹魏的郭嘉。郭嘉字奉孝,生前是曹操座下的謀士,在當代社會中不少人將其神話為英年早逝的絕世英才,那今天筆者就來還原歷史的真相。

戰績上:

  • 十戰十勝論。就事論事,郭嘉生前還真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戰績,有人說“十戰十敗”是其重要貢獻,但實際上它並不是郭嘉的專利,荀彧和賈詡也提出過相似的言論,而且相較於郭嘉通篇都在拍馬屁的做法,荀彧的分析更為全面客觀,賈詡的言論則是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他們的原話一眼就能看出來誰更高明,所以說“十戰十勝”論並不能體現郭嘉有多牛批。
  • 征討呂布。當初征討呂布之時,曹操有些舉棋不定,而郭嘉站出來堅定了他的決心,這的確算得上一個功勞,不過我們要注意當時和他一起勸說曹操的還有荀攸,並且這件事出現在《三國志•荀攸傳》當中,原話是這樣的:
“……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卒疲,太祖欲還。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注意文中說的是“攸與嘉”,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征討呂布郭嘉的確有功勞,但並不是最主要的。

  • 征討烏丸。郭嘉還有一個能說道的戰績,那就是勸說曹操征討烏丸,不過他只是說出了宏觀的戰略,具體該怎麼做卻絲毫沒有提及,這場勝利功勞最大的其實是田疇,他建議佯裝撤退,然後尋找杳無人煙的小路偷襲敵軍,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最後大獲全勝,論功行賞之時田疇還被封了亭侯這已經與郭嘉並列了,很顯然這場戰役最主要的功臣是他而非郭嘉。
地位上:

  • 讚賞程度。後人一直吹噓郭嘉有多麼厲害,很多都是從曹操對於郭嘉的讚賞中看出來的,比如“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諸君年皆孤輩,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諸如此類,看起來郭嘉威風無比,實際上這種話並沒有什麼含金量,要知道曹操本身就是求賢若渴之人,對於賢才自然會用好話哄著,這種客套話又能說明什麼呢?
  • 況且除了郭嘉之外,其他人才也被他瘋狂稱讚,比如曹操將荀彧比做“吾之子房”,又誇荀攸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由此可見曹操對於荀彧、荀攸的讚許一點也不比郭嘉低,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此如何能體現郭嘉無比重要的地位?


  • 史書列位。從史書列位中我們也能看出郭嘉並沒有那麼重要,陳壽在《三國志》中,為荀彧、荀攸以及賈詡單獨列了一傳,卻將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這些人歸在一起,並且位於荀彧他們的下面,很顯然在陳壽看來賈詡他們是第一梯隊的謀士,而郭嘉他們只能算第二梯隊,況且郭嘉的位置就連程昱都比不過,那又如何說明他有著絕世無雙的智謀呢?

綜上所述,歷史上真實的郭嘉只不過是一個有些遠見的二流謀士罷了,論謀略荀彧、賈詡等人完全可以吊打他,所謂“三國第一謀士”完全是吹出來的。

所以說,郭嘉的死對於曹魏集團的影響微乎其微,還有很多比他更強的謀士能夠扛起出謀劃策的大旗,至於赤壁戰敗後曹操所說的“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只不過是他失敗的藉口罷了,因為早在戰前賈詡就曾勸告他不要輕舉妄動,但是曹操沒有聽進去,最後才落得大敗,所以就算那時郭嘉活著也沒有什麼卵用,曹操註定會南下攻打東吳的。

周瑜之死對東吳來說也是影響不大

周瑜字公瑾,是東吳一位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他平生最大的戰績就是指揮了赤壁之戰,並且採納手下黃蓋的計策,用大火將曹軍燒得大敗而逃,從而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勢,同時他還提出著名“二分天下”的理論,只是很可惜還沒實現就英年早逝,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嘆惋。

但是在我看來,周瑜遠沒有想象的那麼重要,理由共有三點:

  • 孫權的態度。眾所周知,周瑜曾是孫策堅定不移的支持者,在孫策死後才輔佐的孫權,但是由於私兵制度的存在,當時孫權對於部下的掌控力並沒有那麼強,而周瑜這個聲名赫赫的絕世英傑更是能夠直接威脅到孫權的地位,再加上孫權本身就是好猜忌的人,他和周瑜的君臣關係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友好和睦,甚至還一直尋找機會打壓周瑜的勢力。所以周瑜的死也讓孫權內心鬆了口氣,原本那些不受控制的周瑜派系也開始受到打壓,孫權的政治話語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 二分天下計劃的可實施性。周瑜提出二分天下的計劃,看似讓人心潮澎湃,實際上可行性很低,要知道當初劉備攻打益州之時可謂佔盡了優勢,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他還要花好上幾年,並且輔之以荊州援軍,才打下了益州,為此還犧牲了龐統。所以周瑜想要拿下此處必然是困難重重,而且孫權的實力來自於地方的私人部隊,世家之人不會願意出兵這麼遠的地方,想要孫權一直為周瑜供給糧草和兵力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周瑜二分天下的計劃實在難以實現。
  • 人才替補。或許對於東吳來說,周瑜的死最可惜之處就是少了一個絕世人才,但是我們要明白在周瑜死後還是有人能夠接替他的職位的,比如魯肅、呂蒙、陸遜等等,這些人即使比不上週瑜也相差不遠,再加上內政還有張昭張肱等人輔助,東吳並沒有因為周瑜死後從此一蹶不振,所以周瑜並不是不可替代的。

綜上所述,周瑜之死對於東吳的影響並不大,甚至在孫權看來還有可能是好事,周瑜固然優秀,但還沒有到扭轉乾坤的地步。

龐統之死對蜀漢造成的損失是致命的

龐統字士元,他有著非比尋常的軍事才能,曾是和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鳳雛”,為劉備效力後深受他的重用是和諸葛亮並列的軍師,可惜在攻打雒縣之時不慎被流矢射中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在我看來,鳳雛龐統的死對於日後蜀漢王朝的衰敗直至滅亡有著重大的影響,理由如下:

  • 分擔諸葛亮壓力。諸葛亮更擅長於內政,而龐統則精於謀略,但是龐統死後諸葛亮就不得不扛起出謀劃策的大旗,這不但讓諸葛亮難以首尾兼顧更是一步步拖垮了他的身體,最後積勞成疾而死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專心治理內政與掌管後勤,龐統專門負責軍事,這樣兩邊都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如此一來所產生的效果是難以估量的。



  • 挽救關羽的潰敗。如果龐統還活著,那麼他有很大的可能被調往荊州防備東吳,憑藉著他的謀略再加上關羽對其也算信服,想要守住荊州完全是有可能的。我們都知道關羽失敗最關鍵的問題出在荊州領導人糜芳的身上,糜芳的投降使得關羽腹背受敵,倘若換了龐統又如何會出現這樣尷尬的局面?至於為什麼龐統會被調往荊州也很好解釋,他本身就是荊州人,還曾在東吳手下做過事,再加上劉備本身就很在意荊州的防守,甚至還一度將它當成攻打東吳的關鍵點,毫無疑問足智多謀的龐統就是荊州代表的最好人選。
  • 人才替補。不同於東吳,蜀漢在失去龐統之後人才方面就一直是青黃不接,尤其是軍事方面的人才更是趨近於凋零,除了法正之外就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人了,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在生前會如此重用法正。而龐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益州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他的領導之下攻打下來的,他為蜀漢王朝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不死很有可能幫助蜀國更進一步,至少不會讓它那麼快消亡,龐統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總的來看,龐統之死對於蜀漢造成了不可磨滅的重大影響,在這種人才凋零的前提下,蜀漢一步步走向了滅亡,實在讓人嘆息不已。

綜合我的觀點,我認為龐統之死對於蜀漢的損失遠大於其他兩方,這不但受個人能力的影響,更是由國情決定的,諸位讀者朋友們,你們怎麼看?


執筆灬寫史


魏失郭嘉,影響的是一個人。

蜀失龐統,影響的是一個政權。

吳失周瑜,影響的是一個天下。

先說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

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論是能力還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這是公認的。

郭嘉對事情有預判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不是非常精準,好比郭嘉說,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跌,他不說。比如曹操要打袁紹,擔心孫策在後方偷襲,郭嘉說,孫策這個人過於輕率,我看他活不長了。但他沒說孫策什麼時候會死,是死在官渡之前還是之後,如果孫策在官渡相持之時突襲曹操,那麼曹操鐵定得完蛋,還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後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險。

此外還有北征烏桓,是件譭譽參半的事情,曹操差點就回不來。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一頓猛誇,大概意思就是無論從哪方面看,曹操都領先袁紹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贏!

吹捧的話誰都愛聽,曹操樂得合不攏嘴,他臉皮雖然挺厚,都有點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沒想到我這麼強啊,我自己都沒感覺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紹肯定沒那麼聽話,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動投降,那麼怎麼打袁紹呢。

沒了。

是的,沒了,史書只記載,郭嘉跟著去打了袁紹,有什麼具體表現呢,沒有,郭嘉好像隱身了。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郭嘉的職位,從跟著曹操開始混,就是軍祭酒,直到去世,還是軍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動,這多少有點尷尬。

再從古人的眼光來看,《三國志 魏書》裡,荀彧荀攸賈詡在同一傳,郭嘉和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等在同一傳,這應該算是郭嘉比較準確的定位,換句話說,郭嘉死了,曹操至少還有四大謀士,沒到傷筋動骨,無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後曹操大哭?曹操是個浪漫主義詩人,大哭是常態,在三國志中,至少就記載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劉備多多了,偏偏劉備替曹操背了個愛哭的鍋,劉備:我也很無奈啊!

再說龐統。

三國演義裡,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

實際上,龐統在當時的名聲,要高出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後,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劉備,在周瑜那裡混了幾年,龐統已經混出了名聲,“吳人多聞其名。”算得上是個名士了。

名聲是什麼,就是人脈。有了人脈,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諸葛亮和魯肅推薦下,龐統得到重用。

那麼龐統的陣亡,對劉備有什麼影響呢。

從龐統活著時候表現出的才幹來看,他與接替他的法正類似,都是謀士型的人才,劉備缺的就是這種人才,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嘆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三國志》: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假使龐統還活著,他可能會改口:龐統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龐統與郭嘉,在劉備和曹操那裡的地位比較類似,但是龐統之死和郭嘉之死,對劉備和曹操意義不一樣。

郭嘉死了,曹操還有一抓一大把的謀士。龐統死了,劉備就悲催了,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稀缺,龐統不死,能起的作用遠遠大於郭嘉,更悲催的是,龐統的繼任者法正也早死,間接導致劉備沒幾年也死了。

所以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上面也說了,真正的愛哭鬼其實是曹操,劉備反而是不愛哭的,言則流涕說明了龐統在劉備心裡的分量。

最後說周瑜。

周瑜有多厲害呢,赤壁之戰前,演義裡說是諸葛亮舌戰群儒,那都是羅貫中胡扯。曹操徵荊州,東吳那邊大臣們都準備收拾收拾東西,跟著曹操混了,沒人認為能打,關鍵時刻,周瑜趕了回來,說:“要打!”,於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贏了,東吳能站穩腳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龐統之死,影響的最多是一方勢力,而周瑜之死,則對三國全局有不小的影響。

因為周瑜的策略,是兩分天下。

他主張,把劉備與關張分開,不給劉備土地發展,自己統轄關張,這招非常毒辣,不過孫權沒有同意。

周瑜又建議由自己先取西蜀,繼而吞併漢中,再圖北方。孫權同意了,不過周瑜還沒來得及準備出軍就病死了。

如果周瑜的策略得以成功,那就沒劉備啥事兒了,甚至可能沒孫權啥事了,因為過於強大的周瑜,對孫權威脅太大。當時孫權接班不久,還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周瑜威望又太高,搞得孫權如芒刺在背,周瑜一旦有異心,孫權很大概率扛不住。

還好,周瑜很快就死了,很難說周瑜的死,對孫權是禍是福,反正沒有記載孫權對此有多傷心,孫權對周瑜的評價是“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

劉備也認為“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對孫權的威脅,是事實存在的。所以如果周瑜不死,三國將如何發展,存在著變數,周瑜之死,在三人中是影響最大的。


小院之觀


龐統、郭嘉與周瑜怎麼比呢?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啊。

龐統與郭嘉只是謀士,而周瑜是大將軍。

周瑜之死,對東吳影響最大。倘若周瑜不死,就不存在什麼三國鼎立,頂多是南北對峙。為什麼這樣說呢?

1、周瑜不死,劉備勢力無法坐大

當劉備屁顛屁顛地跑去向孫權討要整個荊州時,周瑜給孫權寫了一封密信:“劉備乃是一代梟雄,又有關羽、張飛這些熊虎之將為羽翼,肯定不會長久屈居他人之下。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把劉備扣留在東吳,讓他住宮室,多弄些美女給他玩,讓他迷戀聲色犬馬。再把關、張二人分開,這樣就可以脅迫他們為我效力,如此一來,天下可定矣。若是輕易地把土地割給他們,又讓他們三人聚在一起,恐怕就如蛟龍得雲雨,終究不是池中之物。”

在周瑜看來,劉備這個人一定得防。因為他不是小角色,而是蛟龍,只是現在尚是“潛龍”,若機會一到,這隻蛟龍就會張牙舞爪,飛上雲端。

儘管孫權沒有扣押劉備,但拒絕了他的要求。

對劉備來說,周瑜是最可怕的敵人,甚至比曹操還可怕。不過,幸運女神對劉備似乎關照有加,不久後,周瑜竟意外病死了。

周瑜死後,魯肅說服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從這點看,魯肅的戰略眼光遠遠不及周瑜,對劉備的認識也遠不及周瑜。借荊州最嚴重的後果,不僅是丟了荊州,更重要是,失去了進取巴蜀的機會。

2、周瑜不死,巴蜀將成為東吳的地盤

在江陵之戰後,周瑜向孫權詳細闡述自己的奪取巴蜀的戰略。

他說:“曹操剛遭敗績,內部也出現不穩定的因素,因而未能繼續大舉用兵。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擴張勢力。請派我與奮威將軍孫瑜一起西進,攻取巴蜀之地,吞併漢中的張魯勢力,留下奮威將軍固守,與關中馬超結為盟友。我則回來與您一道攻取襄陽,進逼曹操,爭奪北方。”

周瑜的雄心,決不止是固守南方一隅之地,而是進取中原,一統中國。要進取中原,光靠江東是不夠的,要把江東、荊州、川蜀連為一片。取巴蜀成了周瑜戰略中最重要的環節,這一點,諸葛亮也是看到的。原本不被人關注的巴蜀之地,很快就要成為諸勢力爭奪的焦點。

孫權批准了周瑜的計劃,周瑜便返回江陵著手準備工作。可惜的是,天妒英才,行至半途時,他竟然染上疾病而死。

他死的真不是時候,正當東吳欲大展拳腳之際,作為靈魂人物的周瑜卻死了。他的死,對東吳絕對是無可估量的損失。周瑜一死,孫權就草草把荊州借給劉備,留下無窮的後患。後來孫權想進取巴蜀時,劉備佔據長江水道,拒絕讓吳軍過境,自己近水樓臺先得月,黑掉了劉璋,搶佔了巴蜀,自立為帝。

可想而知,若周瑜不死,劉備根本是沒有機會奪取巴蜀的。那麼,所謂三分天下的格局或許就不存在了。


君山話史


這三人確實都是頂級謀士,但要說到誰損失最大,我覺得應該是龐統,龐統當時跟劉備去取西川,諸葛亮坐鎮荊州,荊州作為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環,諸葛亮關羽坐鎮自然無話可說,龐統跟諸葛亮孰優孰劣暫且不說,諸葛亮素來小心謹慎,雖然並無不妥,但是跟司馬懿的對決中還是多多少少喪失了不少機會,龐統膽大,計策毒且風險高,但風險高意味著收益大,諸葛亮善守,內政之類的遊刃有餘。龐統攻城拔寨確實是一把好手,以後想擴張地盤少不了他。龐統這一去,直接引發連鎖反應。首先龐統一死,諸葛亮必須要去西川幫劉備收拾爛攤子,關羽心高氣傲,讓呂蒙偷襲得手,失去了劉備集團最重要的一塊根據地,結果劉備伐吳,又失去了張飛,張飛作為一位有統兵才能的猛將,讓劉備在失去荊州後最起碼還有一張王牌。結果伐吳誤中陸遜火燒連營之計,讓劉備損失慘重,失去了進軍中原,光復漢室的機會。倘若龐統沒死,萬萬不會失去荊州,更不會有火燒連營的下場,也許跟孫吳聯合讓曹操不會那麼好過,以後擴張地盤,龐統的才能讓劉備省不少心,可惜沒有如果,龐統這一死,讓劉備集團的內部出現缺失,也讓劉備更加難以收復他那一直心心念唸的漢室!





微涼的心碎141021709


先說觀點龐統>周瑜>郭嘉。

看看曹操手下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

這個豪華陣容裡,郭嘉就不是那麼不可或缺的了。雖然曹操想以後事託與郭嘉,不過司馬懿不比郭嘉差,而且司馬懿還能率軍出征。郭嘉卻只能當一個謀士。

再說周瑜,孫策得周瑜等人之助,成功佔領江東,孫策死後。孫權雖然也知人善任,但是能力不足,只能保住江東,雖然也在荊州,交州,有所開拓,甚至遼東,臺灣也有所聯繫。但是對於北征中原興趣不大,能力不強,幾次討伐合肥都大敗而歸。而周瑜魯肅甘寧等人都有取荊州,定益州全據長江的謀劃,東吳卻力有不逮。周瑜打完赤壁之戰後,就沒有多大作用了。

最後是龐統,劉備是陳登都佩服的王霸之才。曹操以及曹操手下的謀士共認的的英雄人物。劉備早期領豫州牧,領徐州牧都是四戰之地。而先後敗於袁術,呂布,曹操,更是讓他無棲身之所,後來只能投靠劉表。聯合孫吳打贏了赤壁之戰後,才勉強有了自己的地盤。而早期的一些人才比如陳登這類人,是不會跟著他的。所以他地盤最小,人才最少。而能出奇謀,讓劉備迅速搶奪地盤的人才,只有龐統和法正二人。可惜劉備不聽龐統的,直接在剛入川與劉章會面時就下手。龐統戰死落鳳坡後,更是隻能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前前後後花了3年才拿下益州。時間流逝,龐統張松等人才的流失,荊州防務的變動。一直延續到漢中大戰,關羽北伐都沒有改變。後來法正一死,荊州一丟,劉備基本就沒有機會了。再經過夷陵之敗,本來就缺兵少將的蜀漢,更是元氣大傷,再難有大的作為。

所以龐統之死,對蜀漢的影響是最大的。


風乘桴


一、魏失郭嘉

郭嘉是一個奇才不假,但是曹操未能統一天下真的和郭嘉的早逝掛的上鉤嗎?我看未必,其一自從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荊州的那一刻野心就已經急劇膨脹到了,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荀彧曾經勸說他讓他暫且班師待荊州穩固來年再戰他裝聾作啞、賈詡也曾提醒他小心東吳使詐他置若罔聞,所以說就算郭嘉在也阻止不了曹操、其二我們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郭嘉是北方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水戰經驗,再加上赤壁之戰從208年七月到十一月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你讓郭嘉去適應這種完全陌生的戰爭方式也是不現實的。其三魏失郭嘉並沒有改變曹強孫劉弱的格局,也沒有改變曹魏一味的進攻姿態與方針,所以魏失郭嘉影響不大。

二、蜀失龐統

龐統是劉備非常欣賞的一個謀士,但是蜀失龐統也對國家沒有什麼太大影響,原因如下一劉備其實只想做草頭王,因為他知道曹魏的強大不是他能搞定的,即使到了後來打著為關羽張飛報仇的幌子伐吳也不過是想與曹魏劃江而治而已,這是大的發展方向不是一個龐統能改變的。其二我們說諸葛亮是一個權力慾望很重的人,即使龐統活著也僅僅是諸葛的綠葉而已,沒有實權也就沒有發言權。所以龐統得死對於蜀漢有一點影響,但是影響不大。

吳失周瑜

對於東吳失去周瑜我覺得對東吳影響是最大的,首先周瑜是主張滅劉的,所以如果周瑜在很有可能就不會給劉備太多的發育時間與空間,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南北劃江而治而不是三國鼎立。其二週瑜是志在天下的,雖然孫策死前留話孫權要他獨霸一方,但是誰還沒有個年輕氣盛時候,孫權就會例外嗎?我們說如果這種假設成立的話,憑著孫權的智謀再加上週瑜的從旁輔佐東吳極有可能改變以守為攻的戰略方針變的更具進攻性和侵略性,但是隨著周瑜的死東吳永遠缺失了一個覬覦中原的政治方向。第三週瑜是一個很全面的,因為他既能帶兵打仗做將帥,也能放下刀劍管農桑,這是東吳後面幾位都督包括郭嘉龐統都望塵莫及的,所以我們說東吳失去了周瑜對其影響是最大的。

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周瑜的死對於東吳乃至後來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都是有影響的,這是其他兩位無法相比的。你覺得呢?喜歡的加個關注吧,我們下次見拜拜。


西廂奇談


先亮明觀點,郭嘉之死,對曹魏政權的影響是最大的,而且是致命的,下面且掌心慢慢道來。

一、蜀失龐統

龐統號稱“鳳雛”,是與諸葛亮的“臥龍”齊名,是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此人長於謀略,敢用險計,龐統自自我評價:

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在蜀漢集團,龐統的謀略排名是數一數二的,甚至超過諸葛亮,相當於曹魏集團的郭嘉,在對局部戰爭的洞察把握上見解獨到,奇謀頻出,這是他的最大特點。

但劉備在戰爭決策時卻更趨向保守求穩,所以對龐統的許多計謀是聽一半,信一半,打折扣執行,比如龐統獻上的取益州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就只採用其中計。

龐統喜歡出奇謀險招,這與劉備以人為本,先禮後兵的風格理念有所不搭,導致龐統在蜀漢集團的實際作用,打了折扣,這一點與曹操對郭嘉的完全信任不可同日而語。

劉備不用龐統的奇謀險招,只不過花費的周折多一些,在龐統落鳳坡中箭死後,劉備最終還是奪取了益州。

所以因為風格觀念與劉備有偏差,蜀失龐統,影響不算很大,畢竟還有諸葛亮,以及後來的法正。

二、吳失周瑜

周瑜是孫吳集團的老人,與孫權的哥歌孫策是拜把子兄弟,而且是親連襟。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三國演義》也是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謀略大局觀不錯。

周瑜代表的江東士族,在孫堅去世後,周瑜是第一個站出來以君臣之禮,擁立孫策的。孫策死後,周瑜更是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屬於孫吳集團實權派人物。

周瑜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孫權與劉備軍隊聯合,打贏了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相對穩定的政治格局。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的周瑜病逝,年僅36歲。周瑜去世時,對孫權進一步鞏固江東治理,的確有一些影響,但問題不大,因為赤壁之戰的大勝,江東士族大都歸附,孫權已經基本上在江東站穩了腳,開始親理朝政。

代替周瑜的魯肅也是非常有影響的江東士族,謀略也相當瞭解,特別是比周瑜更有大局觀,江東版的“隆中對”就出自魯肅之手,取代周瑜完全沒問題。

另外,周瑜去世,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等於移去了壓在孫權頭上的一座大山,有利於孫權進一步集中權力,樹立權威。

所以,周瑜去世其實對孫吳集團的影響並不大,只不過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換成了魯肅。我們看到後來,孫權也慢慢把張照晾到一邊了,魯肅沒有周瑜那樣的顯赫資歷,孫權反而更好地統治江東了。

三、魏失郭嘉

史書上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郭嘉的特點是善用奇謀,洞察人心,算無遺策,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時,郭嘉的計策最後證明總是正確的。曹操更是對他讚賞有加,視為自己的“奇佐”之人,稱郭嘉“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

曹操也是一個不拘常理,善變通的謀略家,所以郭嘉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提出的奇謀險略,非常對曹操的脾氣,所以曹操每次出征,都帶上軍師祭酒郭嘉,

”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

史書記載,曹操每次行軍,都與郭嘉同車而行,議事時也是同席而坐,一起探討軍國大事,曹操對郭嘉的計謀也是言聽計從,依計而行。

公元207年,郭嘉病逝,曹操如喪考妣,悲痛不已,親自赴靈堂拜祭,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郭嘉去世後的第二年,曹操赤壁之戰大敗而歸,這是曹操歷次征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這一失敗,其後果就是在曹操有生之命無法一統江山。

後來總結赤壁之戰失利教訓時,曹操感嘆:“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從以上分析,蜀漢方面,龐統因為與劉備”八字不合“,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所以即便其去世,對劉備的事業影響不大。

東吳方面,赤壁之戰後,三局局勢於穩定,需要的是張昭、魯肅等治理之才,周瑜的作用在遞減,而且其去世,從另一方面有利於孫權對東吳的治理。

曹魏方面就不一樣了,郭嘉的去世使曹操失去了一位最信任的謀士。

其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曹操赤壁之戰失利。試想如果,郭嘉在,周瑜與諸葛亮的火攻計、連環計、苦肉計等等,這些小兒科,豈能瞞過郭嘉的眼睛,憑曹操對嘉的充分信任,郭嘉及時提醒曹操,就不會有決定歷史走向的赤壁之戰了。

還有一個重大影響就是,打亂了曹操的接班安排。

在曹操的規劃裡,本打算將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年輕的郭嘉,讓其輔佐自己的兒子曹昂接班的。郭嘉去世後,讓司馬懿得了機會,這也為後來以晉代魏埋下了伏筆。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論才幹個人認為周瑜>龐統>郭嘉。但對三國的影響不能單單看才幹。

1.影響最小的反而是吳,因為吳的建國理念就是獨守一方,根本沒什麼爭天下的幹勁。有沒有周瑜關係不大,畢竟後面的魯肅,呂蒙,陸遜都很優秀。因為周瑜忠的是孫策,背後有江東門閥的影子,赤壁一戰後威望極高。功高震主,孫權不敢讓他做大還派老將程晉處處牽制,使得荊州戰役時處處被劉備搶先。

2.魏郭嘉,郭嘉無疑是個奇才,但和周瑜,龐統沒法比。因為郭嘉是謀士而龐統和周瑜是獨立指揮軍團作戰的統帥,是帥才。而且曹操的優秀謀士很多,五大謀士荀彧,賈詡,程昱,荀攸,郭嘉各有各的特點。而且郭嘉恃才傲物,愛酒如命人際關係極差,也就曹操大度能容他,換曹丕估計早殺了,郭嘉早死一半是自己作出來的。

3.龐統,痛失龐統後劉備失去了最優秀的軍事指揮家(前期諸葛亮還缺少軍團指揮的經驗)。不得已掉荊州張飛,趙雲,諸葛亮的援軍才打下西川。後因為爭奪漢中這些人都留在了蜀地。你想想如果諸葛亮,趙雲,關羽還有馬良等一干人都在荊州。孫權怎麼偷襲荊州?劉備留給關羽的馬良,王甫都是很優秀的人才,提出的建議也很中肯,可惜關羽根本不屌他們。如果諸葛亮在情況絕對不同,諸葛亮和關羽張飛私交不錯。關羽也很重視諸葛亮,不然諸葛亮也不敢那關羽鬍子開玩笑,關羽也不會把諸葛亮誇他的話四處宣揚。可惜荊州不丟失隆中對的戰略理念完全可以實現。所以龐統的死蜀的損失最大


木頭22429330


三國演義就是一部多角度讀來都有味的書,問題層出不窮。

曹失郭嘉,曹操並沒裹足不前;劉失龐統,孔明立即頂上;孫無周瑜,照樣奪回荊州。

漢武帝說,人才從來不缺,就怕沒平臺讓人才展示。在他一朝,才是真正的人才濟濟,衣冠朝廷。幫他成就千秋偉業的何止車載斗量。他給了他們機會,斷乎不在於沒人才。

用與不用而己。

曹操的文臣武將極多。郭嘉只不過突出點而己。曹操每每提起他,是曹操藉此奚落身邊的謀士大臣吃飯不替君王分憂。他的成就說明他的人才不缺,死了補上,斷不會空缺。只是郭嘉還是讓主子想念的地方,特別是在危難中。

劉備帶龐統入川,本想龐統建功封侯,然後分權於孔明,一南一北雙管齊下爭雄天下,不料,英傑如龐統也中了張任的計,死在落鳳坡。他一死,孔明又有活兒幹,照樣收西川取漢中。

周瑜的死,無疑令人遺憾,太年青,又瀟灑,才氣逼人。為個荊州氣得吐血。他死了,呂蒙,陸遜就有平臺,東吳的車輪滾滾向前,發展得比劉備還好……

所以,看不出三人之死,對三家有多大損失。



劉一千五


肯定是周瑜。

曹操賬中謀士如雨,郭嘉只是其中一個比較出色的,其實無論是荀彧還是賈詡還是程煜等人的才能都不在郭嘉之下,少了郭嘉對曹操來說並不致命。

再來說龐統,其人有才,但性格倨傲古怪,從其行事來看,與諸葛丞相絕不是一路人,個人推斷即使龐統不死,其以後與諸葛丞相還有劉備帳下的武將也很難做到相處融洽不生間隙。更何況有了諸葛孔明龐統並不是一定必要。

再來說周瑜。如果說東吳最耀眼的名將是誰,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大都督周瑜。從其人來說,他與孫氏世代交好,更東吳門閥關係密切,政治基礎很雄厚,是皇家忠臣加近人,絕對可靠;從其才來說,心有謀略熟識兵法有統帥之才,從其年紀輕輕就能指揮並奠定三國時代最具決定性的赤壁之戰就能看出來,假以時日,周瑜絕對是東吳爭霸天下最值得仰仗的人。但天妒英才,大都督英年早逝,使東吳霸業正處於上升期突然中斷。但他臨終舉薦的魯肅成了東吳的下一個支柱。假設一下,假使周瑜不死,以其雄心壯志,那麼三國後期絕不是隻看諸葛丞相與司馬懿死磕,而且這三個絕頂天才一併逐鹿中原,那該又是怎樣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