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雙峰:杜甫跟李白是對頭嗎?

導讀

你肯定聽過一句俗語,叫一山不容二虎,但對於唐詩來說,李白和杜甫偏偏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兩個人的創作理念又相差甚遠,那麼兩個人會成為文學對頭嗎?

這篇文章,我們就聊聊技術派杜甫對堅守古體詩的李白,到底有什麼看法。

白也詩無敵

李白看不慣精雕細琢的詩,但杜甫毫無偏見,對各類詩體都能一視同仁,也對李白式的文不加點、一氣呵成的天才寫法真心佩服。

唐詩雙峰:杜甫跟李白是對頭嗎?

杜甫寫過很多懷念李白的詩,有一首很著名的五律《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劈頭兩句就是極致的恭維,說李白的詩天下第一,無人能敵。

頷聯拿南朝兩位大詩人庾信、鮑照來形容李白詩風的兩大特點:一是清新,二是俊逸。

頸聯貌似純寫景,渭北是渭水之北,代指長安一帶,點出自己和李白一個在長安,一個在江南,兩地懸隔,彼此思念。尾聯寫期待,希望再有機會和李白相見,認真聊聊寫作心得。這首詩的頷聯和頸聯經常被人稱道,但我覺得,其實首聯才最能見出杜甫的功力,只因為大巧若拙,這才不被人注意到。

唐詩雙峰:杜甫跟李白是對頭嗎?

你可以留意一下,“白也詩無敵”和“飄然思不群”有沒有構成對仗呢?

從近體詩的規則來講,首聯並不必須對仗。杜甫貌似沒有對仗,非但沒有對仗,甚至還用上了散文的寫法和口語的助詞:“白也詩無敵”,直譯過來就是“李白這個人啊,詩寫得沒有對手”。但我們仔細看看對句,和“白也”相對的是“飄然”,這明明就是工整的對仗,“也”和“然”都是語助詞,只不過讀者會在下意識裡把“飄然”當成一個雙音節詞,根本注意不到它和“白也”構成字面上的精緻對稱。

也許你還會吹毛求疵,說“飄然”是一個有出處的詞,“飄”和“然”是固定搭配,但“白也”既沒有出處,“白”和“也”也不是固定搭配,兩者怎麼可以構成對仗呢?但是,翻閱典籍,“白也”連用,還真的有,而且並不是什麼偏門的書。

儒家經典《禮記·檀弓》裡講到孔子的後人孔白,字子上,不給母親服喪。孔白的父親孔伋,字子思,是一代儒家領袖,門下有很多學生。有的學生不理解孔白的做法,去向老師請教。

唐詩雙峰:杜甫跟李白是對頭嗎?

孔伋說:“我早就和孔白的母親解除了婚姻關係。那麼,是我孔伋的妻子,才能是孔白的母親,如果不是我孔伋的妻子了,自然也就不是孔白的母親了。”言下之意是:既然孔白的生母在倫理關係上已經不是孔白的母親了,孔白當然沒義務為她服喪。

上面孔伋的那段話,原文是這樣的:“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這是儒家禮學的一段重要內容,要解決的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那就是離異家庭的服喪原則。

所以,你看,“白也”這個詞,真的有它的經典出處。雖然在《禮記》裡的意思,跟杜甫詩裡的意思相去甚遠,但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禮學是他的必修的功課,這段文字他大概非常熟悉。

當然,這是我自己讀書的心得。不過,歷代那麼多人研究杜甫,細緻到無以復加,我也不敢說前輩沒有人發現過。所以,在我看來,“白也”這個詞,有它的經典出處。於是,“白也”對“飄然”,“詩無敵”對“思不群”,絲絲入扣。而讓精妙的對仗產生散文的效果,這正是大手筆下的大巧若拙。

這個推測,換作別人的詩,我就不敢這麼說,但杜甫就是這個調調,最喜歡玩無情對。要把語言運用到這種程度,萬卷書顯然只讀下來是不夠的,必須“讀破”才行。之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我是想強調,比起寫古體詩,寫近體詩需要更好的學問,更大的閱讀量,更深的文化積澱。

唐詩雙峰:杜甫跟李白是對頭嗎?

對比起來,李白的詩八分靠天才,兩分靠學養,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李白的詩比杜甫的詩更有流行性的原因。要欣賞杜甫的詩,門檻就高多了,尤其是要想欣賞到杜甫詩歌裡那些精妙的寫法,讀者也必須“讀書破萬卷”才行。

寫詩的觀念差別這麼大,這兩個人見面會如何呢?

當杜甫見到李白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和杜甫第一次會面。

聞一多在《唐詩編》裡用詩人的情懷描述這件事說:“寫到這裡,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唐詩雙峰:杜甫跟李白是對頭嗎?

當時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到了洛陽,杜甫也正在洛陽。杜甫大約是被李白飄然出塵的姿態打動了,在《贈李白》的詩裡說“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說自己和李白一起遠遊梁宋,很想拋下世俗,和他一起求仙。

第二年兩人在山東重逢,杜甫又寫下一首《贈李白》,這首詩更有名: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第一句是說這次重逢,彼此境況都不好,無著無落。第二句用到一個典故:葛洪是晉朝的道教名人,他聽說交趾盛產煉丹的丹砂,申請到那裡當縣令。

李白是一個既有仙風道骨,又真的渴望修仙的人。但李白到現在還沒能像葛洪那樣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並且很用心地去做。這兩句的關鍵詞就是“飄蓬”,人生既沒有落腳點,也看不清方向,彷彿胡亂被命運拋來拋去。第三、四兩句尤其耐人尋味。“空度日”也好,“飛揚跋扈”也好,都不是好詞。

這首詩的題目是《贈李白》,寫成這樣,是不是說,杜甫對李白有很大的意見,嫌他整天痛飲狂歌,一點正事不做,還特別飛揚跋扈呢?但有人相信,杜甫一定把李白當成真朋友,只有真朋友才能做這種直言不諱、形同謾罵的規勸。

唐詩雙峰:杜甫跟李白是對頭嗎?

那麼,李白真的飛揚跋扈嗎?

這倒不是杜甫誇張,重點是,杜甫成長在很有儒家傳統的中原地區,李白卻是半個胡人,成長環境又是民風剽悍的巴蜀地區,家境又好到能榮登財富榜的程度。李白在年輕時候就以好勇鬥狠、仗義疏財著名,不但誰都敢得罪,而且誰都得罪得起。

所以李白的詩裡才會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種調性,相對地,杜甫的詩裡才會有“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的感嘆。不過,《贈李白》的後兩句還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那就是杜甫說自己和李白一起痛飲狂歌,飛揚跋扈,但這都是強裝出來的樣子,用過激的表現來掩飾胸中的苦悶,心裡很清楚這樣的豪情對人生,對未來,沒有任何價值,只是兩個失意的人彼此取暖罷了。

對於這首詩,到底該取哪種解釋呢?其實這種選擇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詩歌的一項核心魅力就在於歧義空間,你既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

詩人並沒有給你指出一個具體的目標,只是指出了一個大概的方向。所以讀詩不但要理解,還要去悟。文人們用詩歌互相贈答,歧義空間的意義就更重要了,有些不便明說的話就可以藏在歧義空間裡。這樣的話,不但規勸的人可以裝傻,被規勸的人也可以假裝看不懂,心照不宣,不傷面子。

唐詩雙峰:杜甫跟李白是對頭嗎?

杜甫寫這首詩,即便真的是想規勸李白告別痛飲狂歌、飛揚跋扈的生活,但李白拿到這首詩,即便完全體會到這層意思,也不敢說杜甫一定就有這層意思,說不定是自己想多了,人家只是反用貶義詞,稍帶誇張地來形容彼此共同的精神氣質呢。

這種樣子的規勸,來自《詩經》的諷諫傳統。大臣或貴族向國君提意見,太直白了會傷面子,很有必要用詩歌語言包裝一下。

諷諫的形式雖然不限於詩歌,但詩歌是絕佳的諷諫工具。

這就形成了古代官場上的一個傳統,話不明說,要別人去悟,這樣才能不著痕跡,不留把柄。這麼一來,即便彼此並沒有用詩歌來溝通,但本質上大家都在講著詩歌語言。

總結

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也許討論李白和杜甫誰更高明,或者古體詩和近體詩誰更高級,都不重要了。比這更重要的,是他們曾經相逢,以各自的天才照亮了唐詩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