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宋志平: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


【連載】宋志平: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

2020年初,疫情來襲,許多企業身陷困境。很多企業家和讀者希望學習有“中國稻盛和夫”之稱的宋志平帶領企業走出困境的成功經驗和發展密碼。

為此,宋志平寫了這篇回顧性文章,親自講述了中國的企業家故事,講述了他人生和做企業的三個基點——學習、創新、責任。全文共約35000字,將分十次予以連載。敬請關注。

此文為發佈的《宋志平:我的成長得益於一路學習》的續篇。

《企業回眸——學習 創新 責任》連載之二

【連載】宋志平: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

工作越忙,壓力越大,越要學習

1993年初,我出任北京新型建材總廠廠長。在之前的一年,我有幸被推薦在北京參加為期半年的日本產業教育培訓。這對我日後的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理解了一些企業管理的常識。也是那一年,我參加了武漢工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碩士班的學習。企業推薦我去學習,為我後來接任廠長做了準備。但接任廠長後,我感到"壓力山大",每天早晨四點就醒了,看著天花板發呆,因為工廠沒有流動資金,連工資都發不出來。我給導師打電話說,工作太忙、壓力太大,不想學習了。導師在電話裡批評了我,說,“工作越忙,壓力越大,越要學習”。

工商管理班的導師是尹毅夫老師。他當時60多歲,是老燕京大學的學生,英語很好,上世紀80年代中美合作在大連辦了一個工商管理培訓班,由美國人授課,尹老師做翻譯,也因此他走上了教授工商管理的道路,主講管理思維和財會課。那時北新正在轉型,由過去國有企業資金平衡表那套東西轉化為和西方通用的財會系統。學習對我幫助很大。我是學化學的,沒有學過財務,因而這次學習給我補上了企業管理重要的一課。清華是1992年開始辦的MBA班,1994年我受邀到清華給MBA學員講課。後來也去北大和北京交大給學生們講過課。那時北京的大企業不多,北新建材是海淀區最大的企業。

建立學習型組織

我在北新建材當廠長後,發現中層幹部普遍有兩個特點:一是年齡偏大;二是企業管理水平不高。我按年齡做了"一刀切",把有能力、有潛質的年輕大學生提拔為中層幹部,送去清華、北大讀MBA。那時讀MBA的學費很低,每個學員大概只有萬把塊錢。清華經管學院MBA班有不少北新送去的學員。幹部通過學習,普遍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關鍵是大家開會可以用管理術語溝通了。也正是那個時候,我提出"像辦學校一樣辦工廠",那是北新建材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雛形。

1996年我從工商管理碩士班畢業。北新建材也擺脫了我剛當廠長時的困難,企業呈現出勃勃生機。那年6月,華中理工大學一位副校長來北新參觀,就企業管理等方面和我交流。他說:"我一直在想,中國的MBA學生應是什麼樣子?今天見到你,我有了答案。"他希望我參加華中的碩博連讀考試,爭取讀華中的管理學博士。華中的博士考試比較嚴格和規範,我順利過關,考取了華中管理學院陳榮秋院長的博士。陳老師是企業管理方面的專家,也是復旦管理獎獲得者。跟著他學管理很受益。我也逐漸習慣了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生活節奏,獲得了博士學歷和學位雙證書。我的論文還被學校評為優秀論文。在北新當廠長的10年間,我一直是邊工作邊學習,做到了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除了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的學習,我還特別重視日式管理,在工廠開展了"外學日本、內學寶鋼"的活動。我那時每年出差必有兩次安排去日本,到日本工廠學習日式管理。同時也派幹部去日本和寶鋼學習,並把5S、TQC、定置管理、零庫存等管理工法引入企業。這些工法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有一次美國高盛總裁來北新參觀,他說:"看了北新,使我想到了日本的工廠。"日本三澤房屋的社長三澤先生來北新看後對我說:"我真沒想到,北新每一個細節都管理得這樣好。"這些表揚讓我倍感欣喜。我接手這家企業時,當初還是個髒亂差的工廠,是學習改變了企業面貌。1997年初,我去日本AOTS(日本海外技術者研修協會)學習研修了一個月,根據學習心得體會我寫了一篇《淺談日本企業管理》。這篇文章既翔實又系統。我常說,這麼多年寫的文章中,這篇文章是最好的。

建立學習型組織,除了讓大家系統學習經營管理之外,建立企業的共同願景和加強企業內幹部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至關重要。在北新做廠長時,我給北新的幹部們寫了六條價值觀作為企業的願景。那個時候提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還是很前衛的。這六條價值觀包括:一是企業的發展戰略,將北京新型建築材料總廠建設成為一個規模宏大的新型建築材料技工貿綜合產業集團。我們的經營戰略是創造獨具特色的企業,並且規模效益達到市場競爭的目標。以技工貿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資源,達到競爭最低的成本;二是堅持以"企業為本"的思想,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和員工的利益。我們考慮國家利益時,要將企業保值增值和運作良好作為首要貢獻;三是企業追求在社會大系統中的充分和諧。我們視盈利和遵紀守法同等重要,我們所有的動機和出發點都是為了最終服務社會;四是質量和信譽是我們永遠的追求,也是我們對社會的基本承諾。我們無比珍惜歷經千辛萬苦贏得的企業形象。我們把不停創造企業無形資產作為公開的經營秘訣;五是我們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十足的勇氣。我們擁有足夠的智慧和知識。我們認為,只有具備最活躍的思想、最新的技術和最科學的管理,才能創造企業的輝煌和掌握企業的未來;六是我們貫徹"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思想,組建一流的員工團隊是企業建設的首要目標。我們的幹部要同心同德、任勞任怨。我們每位員工要熱愛企業、以廠為家。

這些深層次的文化理念深深地改變了北新的幹部。前兩年,原來在北新辦公室工作過的一位幹部用郵件把我當時手寫的北新六條價值觀發給了我。時隔20多年,看著當時寫的那些字跡我很感慨。我給她回郵件說,北新那時有個多麼熱情向上的年輕廠長啊!為了加強幹部們的交流和互動,那時我安排工廠領導班子成員和二級單位的"一把手"每週一早晨在企業食堂開一次早餐會,由一位二級單位"一把手"講講他所在單位近期的工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最後由我給大家三言兩語講講,主要是鼓勵大家。這些深度的交流和互動非常有益,不光交流了工作,也增進了幹部之間的瞭解和友情。

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2002年2月,我來到中國建材集團做總經理。當時企業還沒有董事會,總經理是"一把手"。我從人事部要來幹部檔案資料,發現幹部們都沒有培訓學習的經歷。我覺得這是個大問題。因為不培訓學習,幹部的知識就會陳舊落伍。我當時決定,委託國家行政學院給企業做兩期CEO、CFO培訓班,我稱作"掃盲班"。後來又安排班子成員都參加了EMBA系統的學習。這些學習對提高集團管理層的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連載】宋志平: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

在國企也有各種培訓班,但圍繞企業管理和業務培訓的卻不多。針對這種情況,我在集團做了三項關於培訓工作制度性的重要安排。一是在行政學院每兩年對三級以上企業的900多名領導成員輪訓一次,每次學習時間兩週;二是在行政學院每年春秋季做兩場中青幹部培訓班,每個班50人,每次脫產學習兩個月;三是在大連高級經理學院每年開展EMT培訓,主要是培訓工商管理課程,從各級企業的經理人員中選拔學員,相當於EMBA課程,也是每班50人,脫產學習兩個月,並外加去日本培訓兩週,實際學習天數和高校的EMBA相當,效果很好。這些長期的培訓計劃成為集團的一項重要工作,時間一久,不知不覺就為企業培養了大批業務幹部。培訓班還有個好處,就是增進了集團各企業幹部之間的溝通和了解,這也是集中培訓的應有之義。不論哪種培訓,我都會去給大家講一次戰略和文化課,和學員們拍一張合影照,這也成了每次學員們的期待。

在辦企業過程中,也要把學習寓於日常工作中,使整個組織成為學習型組織。中國建材集團每個月都有月度會,集團中層幹部以上負責人、二級和重要骨幹企業負責人都參加,差不多100人。會議先由各企業通報月度經營指標KPI,再由總經理總結和安排工作,最後是由我來講經營思路。集團月度會堅持了十幾年,我也給大家講了十幾年。我講的經營思路,不光有企業當期的經營想法,還有企業的發展思路和經營管理思路。我常對大家說,我講的是高級EMBA課程。久而久之,幹部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就提高了。用我的話說,大家開10年月度會,相當於管理博士課程也畢業了。

我們也把一些企業管理工法印製成內部教材發給大家學習,我稱之為集團的"武功秘籍",像《八大工法》《三精管理》《五有幹部》等,這些成了大家的管理課外讀物、學習和對標管理的工具書。這些年我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也寫了些書,像《整合優化》《問道管理》《問道創新》等,發給大家學習。我和大家說,我寫書首先是寫給企業內部幹部看的,是想透過這些辦法,讓幹部們更加嫻熟地掌握經營管理的技能。

知行合一和教學相長

這些年,我不光在企業內部加強經營管理的團隊型學習,也把企業經營管理的一些體會介紹給高校的商學院和兄弟企業。我利用週末時間去商學院給學員們講解企業經營管理實務和經驗,算起來已有25年的時間了。2020年初清華大學授予我"卓越貢獻獎"。這些年,我出任了北大、清華等6所大學商學院的實踐教授。在和師生們的交流過程中我也受益很多。我在教學中比較重視互動式交流,這些互動也豐富了我的企業視野。我常用"教學相長"來形容在商學院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提高。我先後被教育部學位辦聘為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MBA教指委委員。去年大連高級經理學院搞EMT教育,我也被任命為該院的EMT教指委主任。我是個熱衷於企業管理教育的人。企業應和大學結合,"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也要像辦企業一樣辦學校"。在商學院既要有教理論課的老師,也要有教實踐課的"教練"。

關於自身和企業的學習,這些年的企業實踐告訴我,要想做好企業,只靠經驗不行,但只靠讀書學習也不行,要理論聯繫實際,要知行合一。只有既學習又實踐的人才能做好企業。企業的學習,只有企業領導愛學習不行,還要把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大家共同學習,互動和交流也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另外也要重視商學院的作用,有必要把幹部送去培訓。商學院應是理論加實踐型的,既有老師又有"教練"。但找能講課的老師容易,找能講課的企業家不太容易。

我也經常建議大家多去大學走走,聽聽他們的論壇。有時週末我也去聽論壇,一聽就是一天,連老師們都覺得很奇怪,但我卻樂此不疲。明茨博格說,"大學是讓人反思的地方"。企業家應多去大學換換腦筋。還有就是靜思,進行心靈的培育,佛教叫"禪修"。日本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大企業家常去安靜的地方靜思。這麼多年,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日清晨醒來總要靜思一下,有時也常會生出一些智慧來。(待續)


宋志平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雙料會長”。在40年傳奇企業歷程中,他從技術員到央企掌門人,數次將身陷絕境的困難企業改造成全球領軍者,先後推動8家央企重組,整合上千家民營企業,成功帶出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兩家世界500強。他常年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和國企改革創新,出版十多部專著,為業界貢獻大量成功企業思想和經驗,被譽為中國“企業思想家”。

上一篇《宋志平:我的成長得益於一路學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