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30乃至蘇35都能算是蘇27的改型,卻要給新的名稱?

五行缺啥


從血脈傳承上來看,的確蘇-30、蘇-32、蘇-34以及最新的蘇-35都屬於蘇-27家族的改進型。之所以採用新的序列編號,很大程度上無論是蘇-30還是蘇-35都屬於蘇-27系列的深度改進型,且在作戰定位上也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蘇-27戰鬥機是前蘇聯時期研發的一款重型空優戰鬥機,主要是為了應對美國的F-15重型空優戰鬥機而研發的一款產品。該型機被認為是一款比較經典的戰鬥機型號,其採用的翼身融合體設計被後來很多型號戰機借鑑和沿用下來,成為蘇俄系戰機的一大設計特色,包括俄羅斯最新的隱形戰鬥機蘇-57也沿用了該設計,故而有了“拍扁了蘇-27的戲稱”。

蘇-27戰鬥機屬於典型的空優戰鬥機,其早期型號主要用於制空作戰,再加上翼身融合體設計與身俱來的一些缺陷,該型機並不具備對地打擊能力(早期的蘇-27型號),成為一大遺憾的同時又是一大機遇,因為後續的蘇-27家族戰機改進過程中,都是圍繞著解決這一問題推進的,隨後誕生了蘇-30、蘇-34和蘇-35幾款比較經典的型號。

蘇-30戰鬥機其實就是依據蘇-27雙座版改進而來的,改進過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正是這兩點塑造了這兩型戰機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性能差異。第一個蘇-30強化了機身結構強度,其主要定位更傾向於多用途戰鬥機,兼具制空作戰功能的同時,著重突出了對海、對地打擊能力,使得該型機的掛載方案也多樣化,既可以掛載空對空武器,也可掛載反輻射導彈、空對面精確制導彈藥以及尺寸更大的空對艦導彈系統,強化了對面打擊能力。

第二個矢量發動機技術應用成熟。在蘇-30系列戰鬥機的發展過程中,除了俄羅斯裝備之外,還大量出口到其他國家,俄羅斯率先應印度人的要求在蘇-30MKI上加裝了矢量發動機,在經過試驗和技術積累之後,俄羅斯自己裝備的蘇-30SM也上了矢量發動機,成為該型機的一大特色,也為後續矢量發動機的普及化使用打下了基礎。

蘇-35有兩個版本,最新的這個終結版本相對蘇-27來說屬於深度化改進型號,或者說蘇-35只是沿用了蘇-27優異的氣動佈局設計,其內在的東西全部升級換代。通過沿用蘇-27優異的氣動佈局加上技術越來越成熟的矢量發動機,賦予了蘇-35極為優異的超機動能力,其最拿手的就是過失速機動能力,落葉飄這種科幻的過失速機動成為蘇-35的成名作。

除此之外,蘇-35的航電設備和機載武器系統也發生翻天覆地式的轉變,其搭載的雪豹-E型無源相控陣機載雷達成為俄羅斯外貿蘇-35的核心宣傳性能之一,據悉該型火控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50公里以上,能夠同時引導攻擊8枚導彈,相較傳統蘇俄戰機航電設備落後的形象,蘇-35算是打了一個翻身仗。

由此可見,蘇-30和蘇-35相對蘇-27來說在作戰性能核心指標上實現了質的提升,俄羅斯人啟用新的序列編號也無可厚非,這是其一。其二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除了蘇-57之外,其在三代機發展領域中主要基於蘇-27改進展開,也可以說是俄羅斯近30年的戰機發展主要是在發掘蘇-27平臺的最大潛力。


鷹鴿分析


起個新名字顯得更洋氣、更先進,推銷起來更有賣點。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事裝備研發基本上就是吃蘇聯的老本,具體到戰鬥機研製領域,就是不停的對蘇27家族進行改改改。

無論是蘇30、蘇34還是蘇35,都是蘇27的衍生發展型。

當然,即便把蘇57成為“終極側衛”,也不是全無道理。

俄羅斯對蘇27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進,誕生了非常多的型號,既是因為蘇27作為一種雙發重型平臺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能夠衍生出多用途戰鬥機(蘇30系列)、輕型轟炸機(蘇34)等不同機種,也是對蘇27缺陷的不斷改進(蘇35)。至於俄羅斯將蘇27的眾多衍生型號以新的編號,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突出升級換代的賣點,以作為營銷的噱頭。

就拿蘇27家族中賣的最火的蘇30系列為例,其實蘇30原本是蘇聯時代末期,以雙座蘇27UB型為基礎研製的遠程截擊機,當時的編號為蘇27PU。後來俄羅斯為了向海外買家推銷該機,在增強多用途能力後,給了一個新的編號:蘇30。其實蘇30之於蘇27,相當於F15E之於F15C。

而蘇35則是對蘇27一系列缺陷的重大改進型,機體結構增強、壽命增加、航電系統全面提升、通過使用電傳飛控和矢量發動機徹底改善“跨音速陷阱”並進一步提高機動性,算是對蘇27的重大改進型號,就像F15X之於F15A/C,或者殲10C之於殲10A。

相對於蘇30、蘇35作為新型號的名不副實,蘇34有個新型號倒十分合理。雖然同樣衍生自蘇27,但是無論是用途、定位還是整體外觀,與蘇27大相徑庭,給個新編號毫不為過。

除了蘇30、蘇35,蘇27的衍生型還有蘇32、蘇37、蘇47已經數量更多的亞型,其實不但蘇27家族如此,俄羅斯其他軍機也有此類情況,比如由米格29改進而來的米格35、由蘇25改進而來的蘇39、由伊爾76改進而來的伊爾476。這種看起來層出不求的新型號,實際上換湯不換藥的路數,無非就是為了在推銷時增加賣點和噱頭,就像手機廠商的眾多路數一樣。

西方國家和中國就相對實在一些,比如美國F16戰機,自誕生以來已經衍生出A/B、C/D、E/F、V等數個型號,生產批次更多,但是仍然使用F16這個編號,只不過為了參加印度戰鬥機選型競標,才把F16V印度定製版稱為F-21---深得毛熊路數。

我國戰鬥機殲5/6/7/8/10,還有年過半百的轟炸機轟6,雖然衍生型號眾多,甚至被軍迷笑稱“從A到Z”,但是一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當然也有例外,沈飛的國產側衛系列在編號上就有被毛子帶壞的感覺,從殲11A到殲11還算傳承有序,但是好好的殲11C突然就成了殲15,而殲16也可以稱為殲11D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