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跟風,跟風會害“死”多少人?

音樂皇帝2222


我們常聽到一個詞,"報團取暖"。

在寒冷的季節,人們互相抱著以汲取對方身上的溫暖,驅散周圍的寒冷。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這樣的孤獨感,迫使我們從群體中尋找歸屬感,用"抱團"的方式溫暖自己,這種行為呈現出來的就是跟風。

一 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任何事都可能被噴。

很多人應該都看到過"鍵盤俠"在評論區瘋狂"轟炸"的行為,一部分人被他們節奏帶偏,跟著噴,無非是覺得"法不責眾。

他們不確定自己說的是否正確,或者說他們沒有底氣證明自己的話,只是大家發,他們也發,反正有一群人陪著自己一起,底氣會足一點,自信心也會強一點。

說到底,還是因為缺乏自信心,產生從眾心理, "被"人牽著鼻子走。

二 很多時候,當人不能確定自己的思想行為的正確性,就會轉向群體尋找依據,用來支持或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或是能夠肯定自己思想行為的正確性,但是怕出錯,所以跟著大眾選擇。即使最後出現問題,也可以"甩鍋"給其他人。

這種害怕承擔錯誤後果,從集體中尋找"安全感"的從眾心理,使人們選擇了"隨大流"。

畢竟人多就不會出錯,錯了也不關我事嘛。

可店鋪人多,東西好吃又衛生,這並不是絕對劃等號的!

也許這家店人多,是因為它紅,但它紅卻並不一定是因為它好吃,可能只是因為它裝修新穎、服務獨特……

而去這家店裡吃飯,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和別人隨隨便便進一家店就是不一樣。

在這裡享受到其他人沒有體驗過的,會顯得自己格外與眾不同。

三 往更嚴重一點兒說,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沒有的,我更要有。

說到底就是"虛榮心"作祟,想要攀比,想要處處勝人一籌,所以跟著所謂的"潮流",彰顯自己的獨特。



一往深秋


跟風,從眾心理帶給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在泰勒的作品《烏合之眾》一書中,泰勒為人們分析了群體意識形態的特性:盲目性、傳染性、暗示等特點。

在生活中,從眾心理可以從許多方面進行看待。

第一,順從大眾的選擇意味著“正確”。

很多的商家都刻意的在強調銷量,為了告訴更多的人:“看那,有那麼多人選擇了我們的產品,這說明我們的產品是優質的、值得信任的”。

如果,你對這些商人的言論的提出質疑,那麼就是對龐大的消費人群進行質疑!

其次,我們都很懶,懶到不想動腦子!所以,如何不費力,不費腦的做出做正確的選擇就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潛意識裡我們認為“從眾”可以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也是最不費事的!

第二,人多勢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免除責罰!

俗語說:“法不責眾”!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麼做的。

人數的多寡,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一件事情是否可行!

在一些繁華城市中,經常可以在十字路口看見人們不時環顧四周。他們在看有多少人站在自己的一方,這些人數量是否足夠闖一次紅燈,截斷車流,縮短等待紅燈的時間!

在網絡上,肆意發洩內心的情緒,毫不遮掩的展露醜惡的人們,從某種程度上也是認同了“法不責眾”!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難道不知道這種肆意攻擊、抨擊的言語有悖道德和人性美的麼?

第三,當一個人融入集體的時候就會被集體的思想、主張、訴求、行為、情緒所影響!

群體意識形態的特質在這一刻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人的成熟穩重、接受教育程度、素質道德、法律規則等都不再是束縛!

群體會因為某些原因或者客觀因素的影響表現出極高的道德品質或者展露巨大的攻擊性,破壞社會治安、公共財產、威脅他人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例如抵制日貨浪潮中,一群烏合之眾走上街頭打砸汽車,商鋪……損失的終究是中國人的財產,無異於抵制!而後,赴日旅遊購物的人們還是綿延不絕,笑話百出!

例如,在2008年的一天,一個叫Dave Carroll的加拿大歌手,從加拿大乘坐美聯航飛往奧馬哈。他看到了美聯航的工作人員在扔行李的過程,摔壞了她的吉他!在索賠無果的情況下創作了一首《美聯航摔壞吉他》的歌曲和MV。

結果引發巨大反響,各地人們出聲抗議,歌曲熱度一路飆升,美聯航股票下跌10%!

雖然不能全然否定跟風、從眾的現象,然而這樣弱智的群體時常會爆發出極強的破壞性,也容易被人引導和利用!

我們需要保持冷靜,學會預測風險,區分群體意識形態和個體意識形態。避免被捲入其中,或者被群體針對!


右尹孤城


一群nc玩意罷了,聽風就是雨人云亦云,說什麼就是什麼,想都不會去想就來瞎造謠,最容易被帶節奏的團體,理智分析不聽非要和你抬槓,越說越離譜,我說的是事實,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找存在感,沒有腦子就不要評論,一個人的好壞,取決於跟風程度


音樂皇帝2222


沒有自我評價體系的人基本跟風。

跟風會不會害人?

很難說,某為海軍活的還不錯。大部分的命運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些人決定盲從者的命運。


扁舟之路


我生活在天津,天津商業有一個經久不衰的營銷模式:新店開業一定要僱幾個人去排隊,只要有人排隊,用不了一會兒商家門前就會大排長龍,更加可笑的是,有很多排在隊尾的人根本不知道是賣什麼的也在那裡排,幾天下來,商家啥都不愁賣了。其實這就反應了一種“跟風”心態,多存在與一些退休的大爺大媽身上。

年輕人的跟風也有示例,比如微商,今天提凱迪拉克,明天提飛機,賣的是啥都不知道,就先花了會費開始髮圈,天天沉浸其中,夢想自己明天買下全宇宙。

“跟風”反應的是一種從眾心理,屬於社會心理學的一部分。中國人從小被教育“少數服從多數”,“集體主義”,“法不責眾”,說到底就是怕做錯,怕孤立,隨大流。會不會害死人,這要分情況看吧,排隊的大爺大媽可能就是買了些沒用的東西,做微商的年輕人可能損失了會費後發現沒啥意思慢慢停了髮圈,至於“害死”倒也還不至於。不過人畢竟不是動物,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現在孩子都在做著思維培訓,創新訓練,相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會越來越多的被人提及吧!


實用心理學倡導者


跟風是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典型表現!他的行為總會被他人所左右,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判斷力!

從哲學心理來分析,這類人即沒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又喜歡陷入思維之中,而這種性格的人的思維模式又遠低於邏輯性的思維模式!

現實表現是又想賺便宜、還沒有安全感、所以從眾心理讓他認為可以降低風險!

這種人更喜歡相信僥倖的概率對他來說很大。但往往會損失很多!

比如買房、買股票、各種炒作等等!那些總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一個接盤的人,最終都會被割韭菜!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人類卻總是在不斷的重複!

不屬於你的即使你暫時得到了,也會很快失去;屬於你的,總有一天會以各種形式來到你面前!

這是規律!


一木豆丁


下崗就是失業,跟風就是攀比,就是換了個名詞而以,跟風攀比是生活的動力也是壓力,掌握好自己的經濟能力為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