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博物館推出網絡直播,首播當日在線觀眾達15.7萬人次

“白巖松說:‘現在抗疫出現兩個戰場,一個在武漢,一個在海關’。為嚴防輸入性病例,很多關員把守國門,相信大家對海關的防疫工作不再陌生,對海關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有了一定的瞭解。”3月23日晚上19時30分,中國海關博物館社教部講解員張汝嫻、南希在該館,利用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移動咪咕圈圈共同推出的“博物館在移動·5G公益項目”網上雲直播活動,聯袂向網友講述中國海關故事。記者瞭解到,關博“雲博物館”直播從3月23日至24日分兩期在晚間時段於中國移動咪咕圈圈平臺播出,開播當日首場在線觀眾就達15.7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中國海關博物館推出網絡直播,首播當日在線觀眾達15.7萬人次


3月23日當晚的首場直播以《海關查緝的物品,都到哪兒去了?——國門安全探究竟》為主題,張汝嫻首先結合當前的疫情,介紹了海關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嚴守國門,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從而解答了觀眾“海關是做什麼的?”的疑問。


接下來,她在一層“當代海關”展廳入口,向大家介紹了新中國海關關徽背後的故事。關徽由希臘神話中代表貿易的商神權杖與代表國門的鑰匙所構成的,用劉少奇同志的話來說:這意味著我們把國家大門的鑰匙牢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裡。

“隨著我國崛起成為世界貿易大國,海關在把守國門、面對艱鉅的監管任務時,就需要一套查驗進出口貨物的“神器”——H986幫助。”張汝嫻結合展廳內的演示設備說,“H986是海關大型集裝箱/貨櫃車檢查系統的簡稱,它的工作原理與CT類似,藉助X射線的強大穿透力,工作人員不用開箱,通過分析系統機檢圖像就能發現集裝箱、車輛等運輸設備內的貨物、暗格以及違禁品,與建國初期海關關員通過眼看、手摸的查驗方式比,有著‘快’、‘準’的特點,是海關對進出口貨物既‘管得住’又‘通得快’的得力助手,也是保障大家海淘寶貝儘早到手的有效保障。”對此,有網友通過彈幕留言:“哇!這模擬的一目瞭然,漲姿勢!”


介紹完海關四大基本職能中的“監管”,觀眾又在她的帶領下,參觀了海關的“徵稅”環節展示,通過與具體實例的數據對比,從而使人們對海關稅收從大到國家重大工程、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聯繫都有了更直觀的瞭解。


查緝走私是海關的重要職能,考慮到觀眾對此會比較感興趣,因此張汝嫻首先面對鏡頭,談到了很多觀眾有接到廉價出售海關罰沒物資騷擾短信的經歷。在成功調動起觀眾注意後,她告訴大家:“這是百分之百的騙局!海關處置罰沒物品,有嚴格的規定和程序,一般的應稅物品都實行拍賣的方式,包括阿里、京東上都有專門的拍賣區;有些特殊的物品必須交有關部門處理,比如槍支和管制刀具交公安部門、文物交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瀕危動植物及其製品交林草行政部門、香菸交菸草局等等。”結合介紹,她又利用展廳內的互動裝置,分別從文字、圖標、照片三方面介紹海關繳獲的走私物品是如何處理的,從而進一步激發起觀眾在疫情結束後來館參觀的興趣。

中國海關博物館推出網絡直播,首播當日在線觀眾達15.7萬人次


記者注意到,在這一環節,不僅在線觀眾人次達到15.7萬的峰值,而且很多人與博物館官方“關博君”踴躍互動,既有對海關“一夫當關”的欽佩,有對“海關工作太重要了”的感嘆,也有對規範講解的讚許,還有人在面對展櫃內緝私罰沒的珍稀動植物標本和器物時,發出了“大家去海關博物館上自然課”、“這些野生動物販子真是太可恨了”、“除了大象,全人類不需要象牙,這句話戳中淚點”等由衷的哀嘆和思考。


中國海關博物館推出網絡直播,首播當日在線觀眾達15.7萬人次


接下來的電子鼻、進口奶粉進境流程、知識產權保護、打擊固廢走私、海關工作犬、檢驗檢疫等內容,張汝嫻都力求從當前的社會熱點切入,利用張弛有度、詳略得當的介紹,使觀眾在有趣有料的網上參觀體驗中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增進了對海關的瞭解,甚至有網友驚呼“海關博物館就是一座寶藏”。

中國海關博物館推出網絡直播,首播當日在線觀眾達15.7萬人次


在張汝嫻講解完主展廳後,接下來鏡頭轉入獨享一個展廳的“海關902”艇。講解員南希說:“這艘艦艇總排水量達400噸,是中國海關博物館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一件藏品。它不僅在緝私戰線上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先後45次安全迎送鄧小平、萬里、習仲勳等中央領導同志,特別是1992年1月,小平同志乘坐它從深圳前往珠海視察並在艇上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的一部分,從而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因此它成為了見證歷史的‘功勳艇’。”更難能可貴的是,為了配合此次直播活動,館方還特地打開了會議室,在南希的帶領下進入其中,近距離參觀當年小平同志的座椅,伴隨著聲光電模擬的海上日出,營造出輪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的氛圍,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在平時都難得一見。

中國海關博物館推出網絡直播,首播當日在線觀眾達15.7萬人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均處於關閉狀態,中國海關博物館也不例外。中國海關博物館社教部負責人林曄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疫情期間,海關進一步築牢口岸檢疫防線,全力以赴服務保障疫情防控物資通關、持之以恆促進外貿穩增長,許多一線關員都是“5+2”“白+黑”連續奮戰……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中國海關博物館秉持閉館不閉展的宗旨,著力打造“雲博物館”直播,在社教部人員的群策群力下,選定《海關查驗的物品,都到哪兒去了?——國門窗口探究竟》和《買軍艦、送快遞、當翻譯......近代海關“副業”有點多——國盛關興聯古今》兩個題目,全方位講述中國海關的責任和擔當、歷史與變遷中的故事。


據記者瞭解, 中國移動咪咕圈圈後臺數據顯示,僅3月23日晚間的首場直播《海關查驗的物品,都到哪兒去了?——國門窗口探究竟》在線觀眾就達15.7萬人次,24 日晚間19:30將開播第二期《買軍艦、送快遞、當翻譯......近代海關“副業”有點多——國盛關興聯古今》,接下來的活動觀看量或可超百萬,這對於國家級行業博物館來說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創新。疫情結束以後,中國海關博物館會將這一網絡直播活動常態化、制度化,拓寬對外宣傳渠道、擴大社會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