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把軍隊拿來進攻蘇聯,而是固定歐洲會如何?

飛舞的塵埃落定


趣談答案:當時的真實情況是這樣式兒的,哪怕希特勒不攻打蘇聯,蘇聯也會進攻希特勒。

一場博弈,兩邊下賭

我們先來看一下希特勒和蘇聯之間究竟達成了怎樣的一個條約,在這個條約之後,希特勒又如何放手大幹的。

在真正的情況之下,希特勒早就想一統整個歐洲了,只不過在統一歐洲的時候,有三個強悍的鄰居必然是不會同意的,分別為英國,法國和蘇聯。

相比較而言,希特勒從來沒有把英國法國放在一起,畢竟英國和法國的戰略縱深足夠的短,只要短時間之內準備好一個突刺就過去了。

但是最令希特勒感到揪心的則是蘇聯,因為蘇聯的戰略縱深足夠長,領土面積足夠大,想要短時間內征服蘇聯似乎有很大的難度。

於是希特勒開始和蘇聯進行博弈,這個博弈就是簽訂協約,協約簽訂之後,蘇聯和希特勒之間你不犯我,我不犯你,雙方之間友好世世代代的好朋友。

而當時的希特勒是這樣想的,只需要短時間之內控制整個歐洲便可以直接和蘇聯開戰,到時候什麼協議不協議的都可以放在一邊,自己不認了。

蘇聯的考慮

同樣的道理,這個事情蘇聯也有自己的考量,蘇聯考量的更加簡單,那就是先看你們鬥個你死我活,再緊急出兵。


當時的蘇聯瞅準了希特勒和英法兩個國家進行戰役的時候,必然雙方之間無法均衡。

折騰到最後只需要一個撿漏的人就可以了,那個撿漏的人是誰呢?答案就是蘇聯。

所以蘇聯和希特勒其實兩邊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和小算盤,無論是蘇聯和希特勒他們都不會坐視一方強大,只會趁著雙方糾結的時候直接衝入戰場。

只不過到最終希特勒這兩個豬隊友絆了後腿,給希特勒進攻蘇聯帶來了很大麻煩。

而最終,希特勒全面失敗,蘇聯全面勝利告一段落。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在很多人看來,在二戰期間,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之所以會失敗,是由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不該同時和西線東線同時作戰,不該先招惹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才導致德國軍隊深陷蘇聯泥潭,精兵損失殆盡,整個歐洲戰局向著不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最終走向覆滅。

那麼,假如德軍先不進攻蘇聯,而是把重心放在收拾英國,穩定鞏固西線後再向蘇聯進攻,納粹能夠避免慘敗的命運嗎?

雖然說歷史不會假設,但希特勒如果真的先進攻英國,他滅亡的過程也許會不同,但一樣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

首先,我們要明白,希特勒上臺的基礎是什麼?

希特勒不同於西方國家任何一個政客,他是個獨裁者,不僅想幹一任總理,而且想一直幹下去。就像一個政客高喊的那樣,給我20年,給你一個全新的德國。

德國人民覺得《凡爾賽條約》不公平,不僅讓德國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承受了太多的賠款,導致德國經濟受到重創,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希特勒對德國民眾說,讓我幹吧,我不僅可以給你們麵包,給你工作,還能給你們自由,拿回德國在一戰後失去的一切,讓德意志民族當歐洲老大。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真的復甦了,起死回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擴軍、備戰刺激了經濟發展。但由此帶來的增長是短暫的,要長期保持經濟增長,必須要繼續戰爭以保持經濟增長,對外才能開拓市場,攫取資源,換言之只能靠對外侵略。

希特勒靠戰爭拿走了德國在一戰失去的土地,吊起了德國人的胃口,也讓他本人野心膨脹。

所以,如果希特勒的腳步無法停下,也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

一旦停下,希特勒執政的合法性就成為問題,能不能繼續執政也就成為一個未知數,這是獨裁者難以接受的。

而且還有一點,在希特勒吞併蘇臺德,佔領波蘭之後,戰場的主動權已經不完全掌握在德國人手裡,幹不幹,怎麼幹,也要看英國人是怎麼打打算的?

希特勒吞下奧地利,拿下捷克,英法並沒有過激反應,也可以說兩國對此是默許的,一切似乎還在兩國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可是當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就忍無可忍了,他們覺得被希特勒耍了,推翻了彼此之間的默契,於是兩國大聲對希特勒說不,立馬就向德國宣戰。

英法的態度出乎德國人意料,在希特勒看來,英法應該承認既成事實,吞下苦果的,可是他們竟然宣戰了,彼此之間不管有沒有準備,都要兵戎相見了。人家都跟你宣戰了,你還能有什麼選擇,除非把吃下的吐出來,這對德國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德國跟英法必有一戰,無法避免。

德國矛頭指向法國,法國這塊肥肉也被吞下,希特勒如願了。

但希特勒清醒得很,知道英國不是法國,不是肥肉是個硬骨頭,弄不好會硌牙,於是他向英國人伸出橄欖枝。

希特勒的意思就是說,英國只要承認德國所做的一切,我們就相安無事。

可是丘吉爾根本就不理睬,丘吉爾1938年還沒有當首相的時候在議會發表演講,就把德國納粹當做民主國家的敵人。1940年5月他上任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就是法國,再次向世人宣佈,即使法國投降,英國要跟德國戰鬥到底。

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一直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把納粹當做勢不兩立的敵人,擔負起拯救歐洲的使命,跟德國的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爾的意思,你希特勒不招惹英國,英國也要消滅你。

因此,德國沒有入侵蘇聯之前就在1940年9月對英國開戰,對倫敦進行了兩個月的空襲,但沒有奏效,或者說失敗了。

而且德國在空襲英國的時候,美國雖然沒有跟德國宣戰,但當即對英國開展大力援助,等於表明了態度,希特勒覺得英國的骨頭啃不動,只能先放一放,只能向蘇聯開刀了。

而且要想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佔領蘇聯是最急迫的,因為蘇聯有取之不竭的煤炭、石油等戰爭資源。

總之,德國不是不想先鞏固歐洲,而死它去這樣做了,英國不配合,不讓它鞏固。


小約翰


德國在歐洲實行閃電戰,基本上都是快速的就解決了一個國家。這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印象,德國在歐洲是所向霹靂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歐洲當時雖然能和德國匹敵的國家不多,但是德國要是真的想要佔領整個歐洲也是十分困難的。其一我們先排除了蘇聯這個國家,因為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了德國終究是打不過蘇聯的,所以再把蘇聯加上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但是歐洲也不止是蘇聯。還有一個強國相信你也是耳熟能詳,那就是英國。德國在攻下了法國之後,與英國之間一直都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役,甚至連摩擦也是很少聽說。



那麼德國有能力對付英國?其實是沒有的,英國他有著自己地理優勢,要想打上英國,那必須要有強大的艦隊,而當時的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相差甚遠,而要是靠陸軍登陸英國,那不是在開玩笑嗎?


所以,雖然英國不聲不響,但是德國要真想對他幹些什麼,那還是得好好思量思量的。好歹他曾經也是日不落帝國。


是阿維啊


希特勒在二戰的歷史之中也是聲名遠揚的人,雖然說在最後的戰爭他失敗了,但是一點也不影響他被人民拿來和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作對比。當時他的眼光是十分長遠的,根本目的不是佔領歐洲,而是推翻英法美在世界的統治秩序,所以他必須進攻蘇聯。

蘇聯是所影響之下的德國共產黨和希特勒是死敵

從1918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號召建立起工人的國家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這個進程也在加快。德國當時的慕尼黑工人還建立了一個所謂的紅色政權。

  • 希特勒所領導之下的德國工人黨當時為了爭奪信眾,曾經與德國共產黨發生過沖突。俗話說的好,斷人前途如殺人父母,那個時候的希特勒和德國共產黨都視對方為仇人,都在儘自己所能遏制對方的發展。


  • 早期的蘇聯和德國雖然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雙方都知道這個條約只是一個形式,大家當時都沒有最好全面開戰的準備,都想要用這個所謂的和約來拖延時間,整頓國內秩序,到時侯率先動手撕毀條約以佔據先機。

蘇聯的土地和農業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

希特勒所領導之下的德國雖然很強大,但因為國家土地面積實在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撐世界級的大戰,所以他想通過打敗蘇聯,來把蘇聯的廣袤土地作為自己的一個生產基地。

  • 當時的德國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這一點和日本十分相似。但是打仗除了燒錢之外就是拼儲備了,蘇聯的土地之中擁有德國所沒有的大油田,這對於德國的軍工事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希特勒一直想要奪取這塊油田來為他的戰爭機器作保障。

  • 蘇聯的工業雖然比歐洲諸多國家落後,但是在農業方面卻擁有德國所沒有的優勢。蘇聯在烏克蘭地區儲備的糧食比整個歐洲還要多,再加上他們的煤炭資源和鋼鐵資源都十分豐富,到現在都是不懼怕美國搞制裁,一直能夠自給自足。
這些都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他想要迅速擊敗英美法就得發動閃電戰,這是國內環境限制的,但如果他不能迅速擊敗這些國家,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後方為他源源不斷的提供戰爭資源,所以希特勒必須打蘇聯,而不是鞏固歐洲,歷史不可以假設,也不允許假設。

無根樹花正孤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戰爭開始以無迴旋之地,這個時候希特勒沒辦法主導戰局。

希特勒發動二戰,雙線作戰,犯兵家大忌,戰爭發動後希特勒無法很快就發現自陷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這個時候打誰不在是他可以決定,只能根據戰局發展決定。

希特勒之所以發動二戰,德國經濟雖復甦,為保住這個局面,必須以戰助經濟增長,可以說希特勒一旦動起來就根本停不住,只能不斷奪取資源擴大資產,才可以確保政權穩定。


希特勒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舉動,英法並沒有反對希特勒舉動,希特勒很滿意。

希特勒就敢大舉進攻波蘭,英法無法忍受,只能跟德國宣戰。

希特勒奪取波蘭,又敗法國,這個時候歐洲只剩英國、蘇聯才是他真正敵人。

兩線作戰,消耗德國太多精力,希特勒十分希望能和英國議和,他希望英國可以跟自己議和,這樣他才有足夠經歷對付蘇聯。

丘吉爾並不吃希特勒那一套,並打算和希特勒死打到底,可以說英德之間只能以戰爭解決矛盾。

希特勒又沒做好同英國開戰準備,他決定對英國實行空襲,最終還是失敗。

美國不斷對英國支援,要希特勒感覺英國不好對付,他只能先對付蘇聯。

蘇聯同德國領土相連,蘇德邊疆部有重兵,蘇聯如果有打算打德國,德國必然損失慘重,希特勒一定不能等到蘇聯自己進攻德國,他必須先發制人才可以獲得優勢。

希特勒想要戰爭繼續下去,就必須奪取蘇聯石油和煤炭等戰爭資源,這樣才可以保障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希特勒奪取法國後,想經營好得到一切,可時局不由他,英國、蘇聯他的敵人,他只能繼續繼續戰鬥,解決敵人,才好好休息。


莫地方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那隻會更慘。

希特勒是個有遠見的人,就像斯大林、羅斯福還有丘吉爾一樣。

軸心國集團德意日三國的根本目的,在於推翻英法美對於世界的控制。

美國因孤立主義的影響,在德國打垮法國打跑英國時並沒有參戰。

不過,美國國內的有識之士,一定會介入歐洲戰爭。

他們不可能看著歐洲出現一個取代英法的超級大國,一定要和納粹德國決戰。

所以,英美法遲早會結盟,德國遲早要同他們一戰。

以德國的國力,遠不如美國,戰爭是很難打的。

現在的關鍵在於,蘇聯會怎麼樣?

很簡單,蘇聯會一直觀望希望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兩敗俱傷。

然而,蘇聯必介入戰爭,以獲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蘇聯出兵瓜分波蘭,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關東軍。

而德國的國力軍力不如英美法集團,一旦開戰很容易陷入頹勢。

那麼,蘇聯攻打德國只是時間問題,蘇德必將決戰。

以德國的實力,獨立對抗英法美尚且難以成功,何談在對付數百萬大軍的蘇聯。

這樣一打,德國必遭兩線夾擊,最終慘敗。

至於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來刷戰績的,日本則是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靠不住。

而德國既然已經和英法開戰,就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不入侵蘇聯,最終等待蘇聯進攻他,被蘇聯打的亡國。

第二,趕在美國沒有介入戰爭,歐洲大陸不存在強大敵人的有利時機,趁著蘇聯還沒有完成備戰,又剛剛進行了軍隊的大清洗,一鼓作氣打垮蘇聯。

只要蘇聯投降,德國獨立對抗英美法,其中法國基本完了,英國實力較弱,如果能夠聯合日本重創美國幾次,說不定美國也會坐下來談判。

自然,入侵蘇聯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但希特勒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大部分決定,都是在冒險。


薩沙


納粹德國會當場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詳。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時至今日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

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很多人說如果德國在橫掃西歐,消滅法國、打殘英國後及時收手,打消閃擊蘇聯的想法,那麼納粹德國一定能夠徹底消化“革命果實”,實現其稱霸歐洲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勵精圖治,假以時日後,一定可以徹底將蘇聯送入地獄,實現元首的偉大志向。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對的問題真的這麼簡單,相信他也不會在蘇德戰爭中這麼“急不可耐”了。在靜夜史看來,德國在橫掃西歐後,之所以跟吃了炫邁一樣完全停不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膨脹是納粹的生存方式

希特勒停不下來,根本原因在於納粹德國根本停不下來。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再度使德國元氣大傷,但卻給了納粹黨上臺的契機,隨即納粹黨在短短數年內膨脹十多倍,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經濟危機導致市場失靈,失業率暴增,社會陷入空前動盪,這導致各政黨紛紛膨脹,除了納粹黨還有共產黨。面對這種局面,懼怕共產黨執政後自身被清算的德國大資本家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納粹黨,支持希特勒。蒂森、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這些容克大資本家紛紛慷慨解囊,甚至聯名寫信給總統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種強大的力量促使希特勒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登上最高寶座的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回報大資本家,那就是以暴力鎮壓共產黨等政黨,確保大資本家的利益,避免德國被蘇聯等無產階級政權顛覆的可能。

而為了實現大資本家“走向世界”的目標,希特勒以大資本家認購德意志銀行債券為起點,獲得大量啟動資金。而後希特勒大興土木,興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失業率迅速下降;由於拋棄馬克,推行“以物易物”,德國通貨膨脹得到緩解;為拉攏軍方,希特勒打壓衝鋒隊,大肆擴充國防軍,使失業率進一步下降。

大型工程和軍隊膨脹極大刺激了大資本家的產業體系,德國在希特勒的謀篇佈局中迅速復興。

因為希特勒的措施本質上是花明天的錢,所以德國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那就是戰爭。因為他需要通過戰爭還今天的欠債,所以隨著欠債的增加,德國也必須不斷打下去。

消滅西歐之後,即便不閃擊蘇聯,德國也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資金鍊斷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將死無葬身之地。

2、侵蘇是納粹的最終目標

對於地狹人稠的德國而言,蘇聯的廣闊國土和豐富資源是德國擴張的最終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希特勒需要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比如將“反共”作為納粹黨的行動綱領,和日意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

希特勒此舉順應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反蘇的歷史大勢,對於英法等西方國家而言起到了極其強烈的麻痺作用。

事實上納粹德國的崛起也確實如很多西方國家的願,因為德國可以成為阻擋蘇聯向歐洲輸出革命的銅牆鐵壁,因此英法美等國大資本家紛紛仗義出手,對希特勒進行大力支持,典型如美國的摩根財團。

而正因為希特勒的反共表演如此逼真,所以英法等國情不自禁地拋出了綏靖政策,公然默許和縱容納粹德國一步步坐大。

而就在英法等國翹首期盼德國閃擊蘇聯兩敗俱傷,而後英法等國坐收漁翁之利時,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德國閃擊西歐掃除了後顧之憂。

而對於希特勒而言,橫掃西歐,佔領那些資源和土地並不豐腴的西歐,尤其是小小的英倫三島,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掃除閃擊蘇聯的後顧之憂。因此掃除西歐後,德國終於對蘇聯舉起了屠刀。

3、蘇聯是戰爭的資深玩家

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是孤獨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

作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對歐洲變局洞若觀火,面對希特勒的異軍突起,斯大林一度想要和英法等國摒棄前嫌,共同扼殺納粹德國。但此時沉迷於蘇德互毆美夢中的英法等國又怎能破功?所以對焦頭爛額的斯大林,他們選擇了醜拒。

於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打成了一片。

希特勒願意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不想陷於兩線作戰困局,而斯大林願意簽約也是因為不想腹背受敵。因為除了西方的納粹德國,東方的日本也在遠東虎視眈眈,而蘇德簽約也為蘇聯暴打日本掃除了後顧之憂。

但是,日本的不再北上不意味著希特勒不會侵略蘇聯,事實上,希特勒橫掃西歐下一步是哪裡,連看門的旺財都知道,所以斯大林在收拾完日本後,最要緊的是抵禦德國可能的進攻。

當然,作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有向全球尤其是歐洲輸出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所以即便沒有納粹德國的膨脹,蘇聯在國力增強時也有向西擴張的現實需求,於是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當,蘇聯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擴張。

在1939年9月17日佔領波蘭東部後,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蘇聯以極大代價奪走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0年6月蘇聯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雖然蘇聯構築了東方戰線,但對德國而言是巨大威脅,尤其是比薩拉比亞。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德國先下手為強可以說佔盡先機。

所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蘇德戰場損失了太多。也許有人認為,如果希特勒不挑起蘇德戰爭,形勢可能會好很多,也許會支持的時間更久一些。但我覺得如果不和蘇聯進行作戰的話,情況可能會更糟。




因為德國本身的實力並不是很強,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協約國逼德國簽訂和約,限定了很多非常苛刻的條件和鉅額的賠款。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些苛刻條件的報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德國看起來實力並不是很強,並沒有超過英法的實力。當時很多德國將領還非常擔心,並勸阻希特勒不要發動戰爭。



但是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之後,德國依靠閃電戰再加上先進的裝甲部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很快就擊敗法國,開戰一個多月就迫使法國投降,這一下子就使很多人高估了德國的實力。事實上,二戰初期德國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軍事思想的先進性。法軍的實力不在德軍之下,只不過是思想守舊,一下子適應不了德國的閃電戰和裝甲部隊作戰,輕易被打敗。



德軍打敗法國並佔領歐洲大部分地區之後又與英國作戰,但是德國的海軍不行,導致英國雖然被打得苟延殘喘,但是德國始終無法在英國本土登陸,無法徹底打敗英國。美國雖然沒有參戰,但是美國的實力遠在德國之上,只不過由於孤立主義一直還沒有參加戰爭而已。希特勒也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希望搶在美國參戰前搞定整個歐洲,這樣境況就會好很多。



但是英國始終無法攻下,而德國的資源由於遭到英國海軍的封鎖而一度非常缺乏。所以希特勒希望通過發動對俄國的戰爭而從俄國獲取資源,再加上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或者被消滅,或者投靠到自己麾下,只剩下一個俄國。而一山不容二虎,希特勒也明白德國和蘇聯之間終究會發生戰爭。而據歷史解密,斯大林當時確實已經打算在恰當的時候發動對德國的戰爭。



既然這一戰避免不了,所以希特勒決定先下手為強,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俄國的戰爭。


天龍論史


歷史沒有如果。

德軍在西歐戰場幾乎譬如破竹,自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也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被德國的閃電戰給打的投降了。 隨後在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卻被蘇聯把主要兵力拖住,整個二戰期間,德軍傷亡480萬,其中在蘇聯就損失412萬。

其實在德國佔領西歐之後,希特勒曾向英國提出休戰協議,就是為了避免和英國發生激烈的軍事行為,能更好的消化戰爭勝利果實。有不少軍史大家都認為希特勒在敦刻爾克盟軍撤退時下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的命令,就是為了給英國留個好印象,以便之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只不過並沒有如常所願。

戰爭是一部停不下的戰車,進入白熱化之後也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意願而改變。在德國打敗法國控制整個西歐後,面對的就是西面是英國,東面是蘇聯,希特勒本打算用海獅計劃擊敗英國,但是在不列顛空戰中損失慘重,海軍更不是英國的對手,反而被英國將整個歐洲大陸進行了封鎖。海軍和空軍的失敗,讓強大的陸軍也沒了用武之地。

而英美兩國的關係非常好,美國在初期並沒有參戰,但是支援了英國很多物資,盡己所能的幫助英國,真到了英國面臨覆滅的時候,美國為了自身安全,會毫不猶豫的參加戰爭。這樣雙方就會陷入一戰時那樣的消耗戰。德軍會用大量的兵力消耗在和英美的戰爭上,而西歐缺少物資補給,德軍只會越來越弱。

蘇德兩國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協議,但是蘇聯為防備德國,在邊境陳兵百萬。斯大林一定會趁著德軍與英美混戰時加入戰爭。希特勒一直想進攻蘇聯,而蘇聯同樣想著消滅德國。當時的蘇聯剛經歷過大清洗,戰鬥力不強。而德國進攻蘇聯,就是抱著柿子撿軟的捏的想法,先發制人。

歷史上德國的失敗不是因為戰略上的錯誤安排,而是因為其發動了非正義戰爭。希特勒挑戰的是整個文明世界,沒有哪一個正常的國家會為了一個領導的瘋狂想法,採取極端手段去大肆屠殺別人,所以當時的德國和日本註定失敗。


班副


戰爭狂人希特勒,在進攻蘇聯時,被戰鬥民族絆住了戰車履帶,最後兵敗。

那麼,我們做一個覆盤,如果希特勒不去進攻蘇聯,而是穩固佔領了的地區,結果會怎樣呢?

希特勒會大概率的下課

希特勒是個瘋狂的人,在戰爭期間,有著超強的組織力和影響力。

如果戰爭停了,希特勒首先是面對本土和佔領區域的發展。之前,讓希特勒政府快速騰飛,是靠了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二是軍事工業的蓬勃。

既然戰爭停了,軍事工業就要減緩了,總不能生產出來全放到庫房裡啊。

於是,會不可避免地有些工人要下課了,再加上軍隊要減人,那麼,德國的失業率會再次上升。這會引起社會的動盪。

沒有了軍事工業的支撐,希特勒所能依靠的主要是基礎設施加大力度,以及拉動整個西歐的內需。可是,拉動內需不是個短期過程,德國政府和容克貴族們是否有耐心一直等下去?

西歐的土地面積不大,人口不算太多,資源相對較少。美英等國當然是不會給德國和德國控制的區域提供資源了。蘇聯作為資源大國,更不會給德國資源。而遠方的日本,自己都沒有資源,都在四處掠奪,如何能給?

如果沒有了資源支持,比如石油,比如煤炭,比如鋼鐵,再比如橡膠,這些資源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德國的發展速度會大幅下降。

有人可能會說了,為什麼不出口產品?

是的,這是個促進經濟騰飛的好辦法,但出口給誰?德國的盟友只有意大利和日本,一個在自己翅膀下,一個在遠方,如何順利完成出口?無法完成。

在經濟停滯,發展緩慢,出口幾乎沒有,失業率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希特勒的命運只有一個:下課,他只是德國瘋狂擴張的產物,不擴張了,希特勒也該下課了。

德國會面臨蘇聯和英國隊的聯合攻擊

德國如果停了戰爭,不見得蘇聯和英國會相安無事地給德國一個平靜發展的機會。

計劃經濟,對一個國家早期的發展幫助非常大,這就是絕對的凱恩斯主義,是國家操控市場。蘇聯資源豐富,疆域遼闊,盟友眾多,再加上N個五年計劃,蘇聯勢必會繼續狂奔。

而英國,被德國打了一頓,英國一定會有極大的危機感,擔心德國壯大了再次攻擊他們。英國在全球殖民地眾多,還有一個長大的鐵桿“美國”,這會讓英國的腰桿比較硬。

德國要停下來,蘇聯和英國未必會願意。他們會在合適的時機,進攻德國和其佔領區,名義就是解放法國等國家。

資源豐富的蘇聯,以及盟友眾多的英國,後勁會更足,而孤立在歐洲的德國會腹背受敵,最後極大可能會回到原來的格局。

事實上,不要說德國停止戰爭後,蘇聯和英國會反撲,人家兩國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聯盟,並且,蘇聯都有攻擊德國的計劃了。

如果德國不是在1941年6月進攻蘇聯,那麼到了10月左右,蘇聯就會進攻德國了。

而美英兩國在謀劃反撲的同時,法國的反德組織在戴高樂等領導下也開始頻頻行動了。

所有的一切都說明,德國要麼自己主動出擊,要麼被其它國家攻擊,德國會選擇那一個呢?一定會選擇主動攻擊。

而且,德國真要征服了蘇聯,那資源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可以和日本會合在蘇聯,那德國的希特勒就會建立不世功業,美國會重新考慮和德國如何相處。

所以,希特勒和德國的關鍵,在於蘇聯這一戰。無奈,希特勒賭輸了。於是,希特勒最終在蘇聯攻入德國時自殺了。

綜合來說,戰爭的敵我雙方態勢已經形成,戰局已經發生變化,希特勒哪怕不攻擊蘇聯,蘇聯和英國還是會打回來,解放法國、荷蘭等。

總之,一句話,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太瘋狂,侵佔國家太多,樹立敵人太多,步子邁得太大,最後扯了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