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每晚十點,陪你遇到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文字:杯小茶 聲音:妮子

孩子的思維邏輯是什麼樣的?


關於親子育兒,我有一個小問題:


如果你家孩子吃飯能力很好了,但有天掉了一勺飯在地上。


你隨口問:怎麼把飯掉地上了?


於是孩子特別招打的又舀起一勺飯,把勺子一斜,飯又掉到地上了。


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


很多家長這個時候可能會覺得:這孩子肯定是故意搗亂!

所以即便平時育兒理念學了不少,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必須教育”、“罰站”、“不行就打”……


但這個故事中的後來,是這樣的:


眼看爸爸快要為孩子的“挑釁”爆發的時候,媽媽走過去抱住被嚇哭的孩子,平靜的問他:“你幹嘛要故意把飯倒到地上?”


孩子委屈的回答:“爸爸問我怎麼把飯掉到地上的,我要給他示範看是這樣掉到地上的!”


這是孩子的思維邏輯。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這個故事,是母嬰領域第一KOL年糕媽媽在她的新書《你的親子關係價值千萬》中,對自己生活的一次真實記錄。


在分享這件小事的同時,她也特別感慨: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就不可能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也不可能在一次次溝通中明確知道,他可以把想法說出來。也許有錯的部分,但是爸爸媽媽會聽到,會幫助他。


而父母的理解和接納,是一切良好親子關係的起點,是一個孩子一生自信的基礎。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你能不能接受孩子和你的期望不一樣?


接納是老生常談,能做到的人卻寥寥可數。


曾經在一個孩子的體能課上,發生過這樣一幕:有個來參加體驗課的小男孩哭著說不想學。他媽媽勸了一會兒沒效果,就開始說:“現在你心裡面是不是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說想學,一個不想學?”


孩子點點頭。


媽媽問,是誰贏了啊。孩子說,不想學的小人贏了。


本來我覺得這個媽媽很厲害,一定是瞭解過兒童心理,學習過遊戲育兒。誰知道,她下一秒卻拉下了臉,很不高興的對孩子說:“不行,必須是說想學的贏了,只有這一個結果。”


真讓人哭笑不得。


我們8090後這代家長,童年都或多或少有著不被理解和接納的經歷,所以當我們成了父母,很樂於去接受新的育兒理念,書、文章都看了不少。但是到了實踐,很多時候還是難以擺脫上一輩的思維定式。


因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意味著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時間,這是個不小的挑戰。再加上本來制定的培訓計劃不能實現,對孩子的某項期望可能落空,就更讓人焦躁了。


說到底,還是接納問題。


你能不能接受孩子和你的期望不一樣?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當孩子膽怯、焦慮,你能否接納他的情緒,跟他一起面對?


如果這不是孩子想要的,你能否接納孩子跟你想要的不一樣,並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她?


真正的接納,一定是以充分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為前提。


否則就會像案例裡的媽媽,書本上的知識,成了馴化孩子的套路。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假共情”,但是能分辨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沒有用。如果讓他感覺“說了也沒用”“不會被理解”,他會慢慢關上自己的心門。


一位心理諮詢師對我說過:每個青春期跟父母爆發劇烈衝突的孩子,都有著不被理解和接納的童年過往。


當溝通失效的惡果逐漸顯現,再想解決問題就難多了。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真正的接納是什麼樣的?


真正的接納,充滿力量,讓孩子受益終生。


央視前主持人、教育投資人張泉靈曾經在採訪中分享過自己的童年經歷:“我小時候非常膽小,膽小到在幼兒園想上廁所都不敢舉手。常常因為尿褲子被送回家。”


可是張泉靈非常幸運,老師對她沒有責備,而是理解了小孩子不敢舉手的恐懼,告訴她:以後上廁所不需要舉手,可以自己出去。這等於是撤下了孩子身上的一道枷鎖。


老師還發現,這個孩子雖然膽小,但是模仿能力特別好。於是把她帶上舞臺,讓她去參加表演,發現了自己的長處。這之後,張泉靈繼續參與表演、配音,得到了極大的鼓勵,也漸漸變得自信。


可以說,老師在某個關鍵節點上的理解和接納,幾乎決定了一個孩子的人生走向。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是個被領養的孩子,從小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又愛調皮搗蛋。但他的養父母並沒覺得他是個“問題”孩子,而是以極大的愛給他以包容。三年級之前,喬布斯被學校遣送回家3次。但是他養父覺得,這不是孩子的錯,是老師沒教好。


他們只是藍領階層,經濟條件並不算多寬裕,但是願意拿出全部積蓄給喬布斯讀昂貴的私立學校。還接受他在車庫裡鼓搗著據說“能改變世界”的玩意兒。


如果說當初喬布斯的養父母給他的反饋是否定和質疑,也許今天我們手中就沒有iPhone;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如果當初幼兒園老師對張泉靈說“你為什麼尿褲子”“為什麼不會舉手”,也許那個膽怯的小女孩就會更加膽怯,更不會站上舞臺……


無關乎給孩子報了多少興趣班,買多貴的學區房,帶他去多少國家旅遊……孩子首先需要父母、老師給予的幫助,

永遠是理解和接納。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育兒的本質是什麼?


接納是起點,終點是良性的親子關係。


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育兒的本質。抓住了本質,才能從容。


這是年糕媽媽李丹陽的觀點。她說,自己寫公眾號5年,比磚頭還厚的大部頭育兒書本、醫學典籍啃了無數;每天看著上千條讀者留言,瞭解媽媽們的育兒困境;跟兒子朝夕相處,共同成長——“時間越久我越確定,無數家庭困擾的癥結,歸根結底都源於親子關係。”


她的新書取名《你的親子關係價值千萬》,就是源自5年中最真切的感受。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面對2600萬粉絲,無數在育兒實踐中摸索著的中國媽媽,糕媽希望通過飽含自己心血的內容告訴大家:把心放肚子裡,親子關係處理好了,一切都事半功倍!


與市面上常見的育兒理論不同,糕媽和她的新書是育兒實踐派。不光會指引育兒方向,更給出每個家庭都能實操的方法,並且這些方法都經過了糕媽的親身檢驗。


比如書中有個蠻有趣的細節,年糕是個喜歡粉紅色和艾莎公主的小男孩。親戚、朋友有時會發出“男孩這樣不會很奇怪嗎”的質疑。


但是糕媽知道,1918年,在美國公開發表的文章中還赫然寫著“粉色果敢強烈,適合男孩子;藍色沉穩雅緻,適合女孩子”。而後來用藍色粉色區分性別,只是商家為了多賣東西想出來的把戲,距今還不到100年。並沒什麼數據能把對顏色、玩具的偏愛跟所謂“男子氣概”“女性特質”直接掛鉤!


糕媽認為,成年人不應該用自己的“心理包袱”來限制孩子的世界。


她接納年糕跟小女孩因為“最喜歡艾莎公主”的共同愛好愉快搭訕,願意滿足他想要粉色小汽車的願望;也接納年糕跟爸爸興趣盎然的研究飛機、汽車,玩打仗遊戲;雖然買不到年糕心心念唸的粉紅挖土機,但是願意在生日蛋糕上給他放個艾莎公主……


糕媽在書中說:雖然知道每個人都要經歷被社會塑造的過程,但我希望給孩子的,是最輕的那一錘子。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要把80%的力氣,花在搞好親子關係上


美好的願望誠然可貴,更可貴的是實踐方法論的支撐。


美國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平和式教養法”創始人勞拉馬卡博士曾說:要把80%的力氣,花在搞好親子關係上。


相信每個身為媽媽的人,都能在育兒生活中逐漸瞭解到這句話的重要性。而《你的親子關係價值千萬》這本書,就是開啟良性親子關係建設的一把鑰匙。


希望看到這本書的媽媽們,能從接納孩子開始,通往美好的親子關係。


願每一個媽媽,都能探索出專屬於自己的育兒方法論。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擁有舒展的人生!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為什麼孩子會和父母關係變壞?

- End -


▍今日互動

#父母的理解和接納,是一切良好親子關係的起點,你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