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漢廣》《蒹葭》三種風格的愛而求不得,你喜歡哪首?

三平子7777


野狐試答

題主好,你太有眼光了,正如你所言,這三首愛情詩共同之處都是:“愛而不得”,我都喜歡可以嗎?先看看原詩再說。

《國風 周南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君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國風 周南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國風·秦風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關雎》我的理解是做夢娶媳婦的一首詩,一見鍾情,單相思。但這個小夥很可愛,他“求之不得”就自我安慰,做夢“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直接敲鑼打鼓娶媳婦回家了。他沒有悲怨哀傷,孔子說“《關雎》哀而不怨,樂而不淫”,也就是說小夥很會管理情緒,這正是我喜歡的地方。

《漢廣》隔江而望,暗戀很久的女子出嫁了,站在江邊獨自傷感,顯然比《關雎》中的小夥傷感,大概單相思太久,用情太深的緣故吧,這和《關雎》一見鍾情的情況不同,相同的是都很真誠。

《蒹葭》也是和女子隔河而望,且相距甚遠,有點似夢似幻。有真實的影子,更多的是心中的愛的幻影。很多時候,後世當做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美人如花隔雲端”,蘇軾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戴望舒的“丁香姑娘”,都可以說是從《蒹葭》中的女子演化而來。

有意思的是,三個女子,三個愛的對象,一個比一個離小夥遠,但小夥子的感情是越遠越強烈。要說最喜歡的話,那就和大家一樣,選《蒹葭》吧,因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永遠也追尋不到的美好的東西。


野狐習禪


《關雎》的意思是: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參差不齊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卻沒法得到,日日夜夜總思念她。綿綿不斷的思念,叫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採它。賢良美好的女子,彈琴鼓瑟來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賢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出處】《關雎》——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擴展資料

1、《關雎》創作背景

《關雎》出自《詩經·國風·周南》,為中國先秦時代民歌。是《詩經》的首篇,又為十五國風第一篇。詩中許多句子都蘊含著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傳頌的佳句有“窈窕淑女”。《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關雎》鑑賞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

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

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周南・漢廣

《詩經》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這是《詩經》三百篇十五國風周南中的一篇著名愛情詩,排在《詩經》的第九篇。

《詩經》相傳為孔子所編定,大多是西周時代的民間詩歌,由采詩官從民間收集而來供統治者瞭解民情民俗之參考。其形式主要是四言句。故此詩之逢雙句最後一句大多又是表語氣和協韻的助詞,如“息”、 “思”、 “矣”等均是;唯“楚”、“蔞”、“馬”、“駒”四字為實詞。

此詩寫一男子求愛尋偶而遭拒失望的心情。全詩以三段組成,採用比喻、暗示和層層遞進的反覆吟唱的手法寫成。

首段一開始便以高聳之喬木不可獲其庇廕作比,寫出詩人所求之漢江水邊遊女之高貴和容雅;再以漢水之廣闊難以遊過對岸,長江之浩蕩無法環繞而上,進一步從寬廣和漫長兩重角度去抒寫追求遊女之難;這就不但奠定了全詩之基調,而且非常曲折形象地透露出作者對該漢江女曾經有過多次和多種求愛的表示與方式,而最終都未成功的事實。應該說這是一種既大膽又含蓄的抒情筆法,只有細加體會和琢磨,才能領悟到詩中主人公既崇敬又失望的內心世界。

而第二、第三段則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採用比喻與暗示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表示了自己若能得到她的允諾,一定割下蓬亂的樹枝嫩葉去喂她嫁給我時乘坐的車馬,一定收割許多蒿草去喂新娘身邊的小馬,熱情地迎到家裡的決心,真可說愛之深、求之切到了幻想不斷的程度了。但結果在首段中已有交代,所以,這種甜蜜的幻想,仍用漢水廣、長江永而不可過不可上重複地來加以吟唱,以加強失望而不難過,表示沒有白白錯愛了意中人這種情感效果。

很明顯,這是一首感情高尚而又熱烈的情詩,寫得極為動人、含蓄而活潑。但前人囿於儒家詩教好追索微言大義,常常把它說成是歌頌周文王德政教化深入於民心,反對淫亂風俗的象徵性政治詩,這是曲解和抹殺了其真正的思想和藝術價值的。因為很明顯,詩中反覆吟唱的比擬性詩句,將主人公對漢江女的追求和仰慕,表現得極為真切深沉。漢之廣、江之永所比喻的決不是漢江女的貞節,而是她的要求、標準太高,主人公的多次追求都沒有引起她的動心。相反,從這種大膽直率和不斷的求愛中,我們看到的正好是民間男女情愛不受禮義束縛的樸素風俗。至於主人公日夜幻想著如何以自己的勞動去迎娶新娘,那更是同“思無邪”的詩教說相反,其中不免有“淫亂”即真切的男女相歡的想象。所以,只有突破這種教條,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首愛情詩的價值和用意。

再有一點,作為民歌,《漢廣》在形式上採用四言句和反覆吟唱的格式,這與其它十五國風中許多民歌是相似的,但此詩在用語寫事上,表現出的勞動人民最經常接觸和使用的語言和物事是極為突出的,如草木、江水、馬駒等均是。故而,它雖是首情詩卻又可歸入“勞者歌其事”的勞作詩,如《伐檀》、《碩鼠》、《芣苢》等,列入真正的民歌範疇。以此就更難說它表現了什麼文王的教化之德了。唯一難測的是詩中的那位漢江遊女的真正身份。但從一個樵夫對其大膽和多次的求愛來看,她不可能是一個高貴門第的淑女,而有可能的是一位漁家女。漢江上之遊女,能是別的出身嗎?以漢水之廣、長江之永來比擬,無非是情人眼裡意中人的崇高素雅而難得的品性象徵罷了。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求而不得”,是文學作品裡產生無限感情牽動的一種藝術手法,《關雎》《漢廣》《蒹葭》這三首詩都用到了這個手法,其實是沒有事件因果的,只是在寫一個懷情的狀態。不過恰是這種狀態,碰到了懷情的人,就產生了共鳴,就成了三種不同的“求而不得。

《關雎》所闡述的感情為最理想的男才女貌型愛情,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說女孩,要“窈窕淑女”,窈窕就是美好的樣子,古代研讀《詩經》的學者多認為“淑女”就是指周文王的妃子太姒,這樣一個女子,身兼美貌與“后妃之德”,所以不一般。再看寫詩的作者,他說“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彈琴奏瑟的與那女子親近,又鳴鐘擊鼓的讓她快樂起來,這首先便說明這個詩人的地位不一般,還曉通音律,詩文極佳,頗有才學。這就是《關雎》中所寫的愛情,其實並非是求而不得,而是這樣一個身份地位的詩人對自己想要的配偶的想象,或是要求。即使寫自己“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也是感知一種感情時的激動心情。總之,他用這麼美好的詩句寫出的,其實是自己的愛情觀。或是套用古代學者的觀點,《關雎》就是在寫周文王與其妃子太姒,主旨是讚揚二人,因為它是詩經的第一首詩,分量舉足輕重。但是,我們更容易相信這就是一個年輕的才子對佳人的思念情詩,只單純的理解,至少“輾轉反側”讓我們都產生了情感共鳴。

《漢廣》相對來說,人物設定就很明確了,是樵夫所唱的戀歌,與其說是“求而不得”,不如說是漢子們的求愛號子,很多善歌的古老名族都有這樣的號子,對著山那邊或水那邊的姑娘們表達愛意,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歌令。《漢廣》用詞之美,意境之遼闊,讓人如臨其境,彷彿親眼看到了艱難砍柴的樵夫,對著寬廣的漢水,唱出的戀歌。當他們喊出“之子于歸,言秣其駒”的時候,更像是一個憨厚的男人對那女子說,“我會身體力行的對你好,最粗重的活兒都由我來做”,他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可以給予對方的,但是一片真心可昭日月。只是跨越階層的感情,就如同橫渡漢水一樣遙不可及,我只是個樵夫,你是騎著馬兒的貴人,如何能求得這樣一份感情呢?所以,也有古代學者,將“漢有遊女”翻譯成漢水的女神,若說這詩是對女神的美頌,便顯得不那麼惆悵了。

《蒹葭》是《秦風》裡鶴立雞群之作,就如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道的:“以好戰樂鬥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也就是說,一個好戰的民族怎麼突然寫出這麼悠美的一首詩呢?那隻能說,“求而不得”是最能激發創作欲的一種極為深刻的感情狀態,深切的疼過,才能說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總是尋覓不到,才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但是對於“伊人”是何人,從古至今的學者,卻各有想法:一說是思念賢才,一說是招求隱士,一說是想念親人朋友,當然更多的人還是認為,是在追求愛人。就如宋代朱熹所說:“……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就是說,這上下求索而不可得的,到底是什麼,朱熹也說不清。所以這首詩更像是詩人的一個夢,他夢到了秋天,夢到了一個讓自己魂牽夢繞的人,可是怎麼找都找不到他,順著水流一路在岸邊找下去,那人卻總像在水的中央。這樣的尋找是不是讓人心中一蕩呢?所以我最喜歡這首,不是因為它鶴立雞群,是因為它能讓我的心跟著上下飄蕩,真正的擊中了我。

對我來說,《關雎》的理想,顯得美而不實;《漢廣》中低到塵埃裡的戀慕,雖然感人,卻不是我認同的愛情觀;而《蒹葭》更像是在尋找那個完美的自己,每個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美好而迷茫的年華,它讓你充滿可能,也充滿想象。

說的有點太多了,望大家見諒。

最後推薦《詩經》中另一首,也含有一絲”求而不得“的情詩,《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一種痴戀呀!


肖木香學


我是雁影歸零,這個問題我也來答。

題主說的這三首,雁影最喜歡《蒹葭》,因為《蒹葭》“一切景語皆情語”!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雁影歸零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蒹霞》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

《漢廣》不止寫了愛而不得,也描述了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漢廣相對於蒹霞來說,更加寫實了。

小孩才做選擇,我是成年人,我都喜歡😍


三鬼


都不喜歡,為什麼要喜歡求不得。

我更喜歡,

千惆萬痴猶含羞,

鼓勇百遍勉去求。

忽然獲知人愛己,

狂喜心如雲端遊。

我剛作的。


默玄吟雷


喜歡(關雎)。因為他描寫了一位男子對一位女子濃烈和熾烈的愛。愛的大膽痴心,但可貴在於愛而不淫,愛而不傷


我承認我不再年輕


我更喜歡《關雎》,意境更顯優雅,富於想像力!


劉向陽571


最喜歡蒹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