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跟著英國人胡扯

別跟著英國人胡扯


破產的“群體免疫”


當地時間3月23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宣佈,當晚開始,除購買生活必需品、外出鍛鍊、求醫或核心工作者通勤以外,所有人必須待在家中,非同一家庭2人以上的聚集將被禁止。圖書館、露天健身房、禱告場所等也將關閉,人們除葬禮外不可舉行紀念或宗教儀式。


新規實施後,警察將有權驅散聚集的人群或進行罰款。


注意最後一點,警察被授予了特殊時期的執法權。這就意味著,以上隔離措施有了強制力,11天前宣佈的“herd immunity”(我不喜歡“群體免疫”這個翻譯,因為這個翻譯溫和得像是這個糟爛防疫策略的幫兇)徹底公然破產。


11天前,正式宣佈那個臭名昭著的“herd immunity”的人,也正是如今宣佈更嚴措施的鮑里斯·約翰遜。11天前他平靜地說出“要做好失去所愛的人準備”,如今卻能臉不紅心不跳地唾面自乾,可真是這類政客的拿手好戲。


雖然我們在鮑里斯·約翰遜剛當選的時候就在微博上說過這人不靠譜,但也沒想到這人能不靠譜到禍國殃民的地步——當他宣佈“herd immunity”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了。


別跟著英國人胡扯


現在想想,如果如今特蕾莎·梅是首相,或許都比鮑里斯·約翰遜表現的更強一些。我當初在寫《英國首相:不敢上,不敢脫》的時候,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居然還會幫特蕾莎·梅講話。


當然,如今英國改弦更張,對英國民眾還是一個好消息,雖然干預來得晚,但比沒有強。


但是現在開始採取措施,對英國來說還是太晚了。目前英國確診數高達6700多人,而且在英國輕症不檢測,所以實際感染人數比這個數字要多。一個側面的佐證是,目前國內的輸入型病例很多都來自於英國。其死亡率更是比突遭衝擊的湖北更高,敢問之前覺得英國沒事的那些人現在去哪了?


如果連具體感染人數都不清楚的話,流行病學調查就更難以入手,英國的居家隔離則有可能演變成居家傳染。

時勢真是輪流轉,大英帝國連自己的前殖民地新加坡都不如啊。


至於浪費這11天的“herd immunity”,支持它的約翰遜以及他的“科學顧問”,都毫無疑問是英國國賊。


“herd immunity”這個主意有多不靠譜,看看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就知道了。美國原本對申根區進行旅行限制,英國本不在內,結果在“herd immunity”宣佈之後不久,美國就宣佈對英國實施旅行限制——連美國都覺得“herd immunity”不靠譜。


至於英國的科學界,更是極力反對“herd immunity”。事實上,約翰遜所謂的“科學顧問”,也不過只是為領導決策提供“合理依據”的佞幸之徒罷了,大多數科學家都在忙著噴“herd immunity”。


比如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主編理查德·霍頓在“herd immunity”發佈之後就瘋狂發推,痛批這一政策的荒謬性。


而以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公共衛生學者尼爾·弗格森為首的科學家,則在3月16日發了一份題為“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非藥物干預對減少新冠病毒死亡率和醫療需求的影響),推動了英國防疫措施的轉向。


遺憾的是,幾天後尼爾·弗格森就確診了新冠肺炎。


一份改變英國的報告


那麼這篇引起英國政府警覺的報告究竟講了什麼呢?


它把世界各國的應對疫情策略分成了兩種:


(1) 抑制(suppression)。其目標是將R0降至1以下,從而將病例數降至低水平,或(如SARS或埃博拉)消除人際傳播。這種方法的主要挑戰是,在病毒停止傳播或疫苗出現之前,至少要間歇性地保持非藥物干預措施。在該報告中,中國和韓國被認為採取了這種策略。


(2) 緩解。其目標是使用非藥物干預措施(以及疫苗或藥物,如果有的話)來減少流行病對健康的影響,而不是完全阻斷傳播,類似於1918年一些美國城市以及1957年1968年和2009年流感大流行世界普遍採用的戰略。例如,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中,早期疫苗優先給已有其他疾病的個人,因為其他疾病使他們面臨更嚴重的疾病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免疫力增強,最終導致病例數迅速下降,傳播率降至低水平。


這份報告是建立了模型預測,所以有很多預設條件,除了上面預設的應對疫情策略分類之外,它還假定了R0為2.4,假設了五種非藥物干預措施,即有症狀者居家隔離;自願居家隔離;加大70歲以上人群的社交距離;加大全民社交距離;關閉學校和大學


該模型得出,假如不採取任何非藥物干預措施,將有81%的英國和美國人口被感染。死亡峰值會出現在3個月之後。如果不考慮因醫療系統超負荷而產生的潛在其他負面影響,英國將死亡51萬人,美國將死亡220萬人。


而加入採用一定的干預措施,結合緩解策略,是很吃控制能力的,需要精細而準確的微操才能控制好時間點。該模型得出,最有效的干預措施組合是有症狀者居家隔離、全家居家隔離和高危人群(70歲以上)擴大社交距離。但即便如此,最佳緩解策略仍將導致重症監護病床的峰值需求超出英國和美國能力的8倍。


所以,即便考慮最樂觀的情況,也需要讓英國的普通病房和ICU病床數擴充八倍。哪怕做到這些,該報告預計英國仍會有25萬人死亡。


因此,這篇報告指出,有能力實施嚴格控制措施的國家有必要採取抑制策略。


別跟著英國人胡扯

圖片來源:Serial Number 54129 /wikipedia


然而,抑制策略也有其潛在風險,即如果幹預措施放鬆,則有可能導致二次爆發,而當沒有疫苗的時候,二次爆發可能會讓流行規模變得更大。


這篇報告還認為,抑制措施將會產生比緩解措施更為嚴重的社會破壞。在報告結尾,該報告特意強調,不能確定抑制策略也會長期成功,以前從沒有嘗試過對社會造成如此破壞性影響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人口和社會將如何反應則仍不清楚。


即便如此,這篇文章還是提議,儘管實現抑制策略所需的措施對社會和經濟影響將是深遠的,但即使是處於疫情早期階段的國家(如當時的英國)也需要立即採取這些措施。


有意義,但粗略


有一些自媒體已經將這篇報告全文翻譯成了漢語,在中文互聯網上有了一些討論。


我認為,這篇報告在當時(3月16日)的英國,還是很有意義的。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有一定意義,儘管較為有限。


對英國的意義在於,報告中提到假如不採取任何非藥物干預措施,英國將死亡51萬人;精準施策地進行監管措施的最好結果需要超過8倍的床位,最終死亡25萬人。這樣血淋淋的結果擺在英國政府面前,即使是約翰遜這樣厚顏無恥的政客也不得不捏著鼻子重新考慮對政策進行一百八十度大轉向。


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幸確診了的尼爾·弗格森真可謂是“我以我血薦英倫”了。他更應該被讚頌,而約翰遜則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這篇報告的作用主要還是勸說英國採取更多的非藥物干預措施,乃至於最終採取抑制措施。它達到了這個目的,但它的模型仍然較為粗略,很多討論也顯得簡略,對世界其他地方的意義是較為有限的。


舉個例子,這篇論文把世界各國的應對疫情策略分成了抑制和緩解兩種,可它也提到了“緩解”策略是基於過往對流感的經驗——這次新冠顯然不是個“大號流感”。


而且“抑制“和“緩解”二分法過於粗糙。這篇報告裡舉“抑制”的例子舉的是中國和韓國,殊不知中國和韓國措施還是有很多區別的。中國的手段更加強硬,更一刀切,封城這樣的措施前所未有。而韓國並沒有採取封城的措施,其核心策略在於大範圍核酸檢測,已檢測三十多萬人,快速定位潛在的零號病人,精準防控。


在中韓之外,其他優等生案例又該怎麼分類呢?比如新加坡的800發熱門診外鬆內緊伴隨著強力的處罰措施,但是日常生活照常開放,甚至對外交流在很長時間內都未切斷(近日新加坡才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或過境),算“抑制“還是“緩解”?如果算“抑制”,新加坡的措施又和中韓有很大差別。


像日本這種防範寬鬆的,大概算“緩解”?可是日本似乎情況並不嚴重,這篇報告也沒有提到日本的案例。當然,隨著奧運會推遲,日本的具體情況過幾天我們就能看出端倪了,但英國似乎也沒有參考日本的意思。


別跟著英國人胡扯

圖片來源:dave souza /Wikipedia


該報告提到的五種非藥物干預措施,即有症狀者居家隔離;自願居家隔離;加大70歲以上人群的社交距離;加大全民社交距離;關閉學校和大學。這個提法仍然過於粗略。


比如中國和韓國大量檢測、輕症隔離(中國的方艙醫院和韓國的生活治療中心在輕症隔離治療上做得不錯),都沒提到,而這都是相當關鍵的措施。說句不好聽的,假如大量檢測做不到,哪怕是“緩解”策略,其所需要的數據也不清楚,就更不要提精準施策了。


另外,全篇報告沒有提到普通人普遍戴口罩,而口罩可能是日本新冠傳播緩慢的重要原因。在日本政府應對緩慢的情況下,日本傳染速度慢可能就是因為日本民眾講衛生而且有戴口罩的習慣。當然,這一點尚不確定,畢竟日本的蓋子還沒掀開。但口罩的作用是有的,這篇報告卻不提及,可能其意義也就僅限於警醒英國人,而對我們的參考意義有限吧。


永遠不能傲慢


即便如此,這篇報告還是有價值的。


比如它提到了,抑制策略如果幹預措施放鬆,則有可能導致二次爆發,而當沒有疫苗的時候,二次爆發可能會讓流行規模變得更大。


這是中國最近嚴防輸入型案例的原因。在全球化已經十分深入的今天,海外疫情的大爆發,對中國可不是什麼好消息。在之前的兩個月裡,中國將境內爆發防住了,可如果因為輸入型案例導致二次爆發,這等於讓全國人民之前兩月的努力付諸東流。


而且這次疫情相當可怕,病毒傳染性強,在各國傳播時不知疲倦,不分晝夜,沒有失誤,沒有偏見,任何人能鑽的漏洞病毒都能鑽。而國內系統的漏洞還是有的——我們不會忘記兩個月前的漏洞百出,如今儘管情況轉好,也需要警惕。


如果從海外輸入,則可能在多個點爆發,比起最初集中爆發在湖北更難應對——如今北上廣都有了境外輸入關聯病例。


這就要求我們還不能隨意摘下口罩,不能把希望全部寄託在政府層面——政府也是人組成的,也會有失誤,也會疲倦,也有漏洞,但病毒不會。與此同時,要加緊探索特效藥和疫苗。直到疫苗問世量產,才能說要勝利了。


另外,韓國如今的情況就類似於解封所有城市嚴防二次爆發,卻不幸出現了小規模爆發,3月19日就出現了新增152例感染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小爆發。比起英國經驗,韓國的一些經驗教訓似乎更有意義一些。


而且,實現抑制策略所需的措施對社會和經濟影響將是深遠的,這一點也值得注意。


過去兩個月,國民經濟承受了巨大壓力,很多人不能復工復產,只能靠積蓄活著,經濟脆弱的家庭則難以支撐。在復工復產之後,經濟刺激計劃是否起效,能否穩住民生,則是下一個階段的重大考驗。就我們所知,一些和外貿相關的輕工業部門已經快要崩潰了,部分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誰能救救他們呢?


簡單來說,防疫和經濟都很難放鬆。


對經濟和社會的巨大影響,是西方國家難以下決心採用強有力措施控制疫情的原因。但從目前來看,如果不採取強力措施,疫情發展下去,想保經濟都保不住。牛津大學又有新研究稱,有半數英國人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由於英國檢測能力不足,這一理論研究的結果根本難以證實,英國目前的感染情況就是個謎。


別跟著英國人胡扯

圖片來源:Philafrenzy /Wikipedia


我還有一個觀點和弗格森教授一致,那就是這種新病毒的傳染性還有很多尚待了解,現在還沒有對它掉以輕心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向更多的國家開放學習的態度,不能驕傲,也不能對海外疫情的蔓延幸災樂禍。


而就這份報告和英國政府的反應看,他們可能就犯了傲慢的錯誤,中國的例子看不見,韓國的優缺點似乎也被無視了。如果這都是語言不通的鍋,那麼新加坡的經驗又怎麼說呢?全人類的悲歡終究並不相通,東亞國家對兵臨城下的呼喊,聽在歐美國家耳朵裡,可能只是聒噪罷了


最可怕的是,還有人覺得他們這種失聰是合理的。


參考文獻

英國升級管制措施:禁止非同一家庭2人以上的聚集_新聞頻道_中華網 https://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gd/10000166/20200324/37964114.html

英格蘭首席醫療官:將不再對僅有輕微症狀的人進行新冠病毒檢測--上觀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23907

英國公共衛生學者尼爾·弗格森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上游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https://www.cqcb.com/kangyi/2020-03-21/2274151_pc.html

韓媒:韓國疫情出現反彈 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再破百|疫情|新冠肺炎_新浪新聞 http://news.sina.com.cn/o/2020-03-19/doc-iimxyqwa1624044.shtml

從日增800人到控制百人以內 韓國如何穩住疫情? - 動新聞 - 新京報網 http://www.bjnews.com.cn/video/2020/03/24/708134.html

Ferguson N, et al. 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 16 Mar 2020

研究:新冠病毒可能已經感染了英國半數人口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6928?full=y


封面底圖:photocosmos1 / Shutterstock.com


本回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