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搞黃一件事,那就多彙報多請示

如果你想搞黃一件事,那就多彙報多請示


1


在職場上,請示和彙報是基本功。
職場有層級,下層做執行,執行結果彙報給上級。同時,下級遇到情況,有想法需要向上級請示,上級綜合各方面信息給出判斷。
理想的情況是,上下信息通達。基層的情況可以迅速到達上級,完成彙報後,上級根據更全局的信息提供新的指示,下級執行。
這樣一來,一個組織的各個部分各司其職,運轉正常。

2

但是組織裡還有另外一條暗線,就是如果下級向上級請示,就意味著上級需要承擔責任。而假如上級不願意承擔責任,那上級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拒絕/同意下級的請示,第二種是上級繼續向上級請示。

但是假如上級拒絕/同意了下級的請示,倒也不失為承擔了責任,屬於明確了指令,下級照章執行。然而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上級自己也不願意承擔責任,於是會繼續向上請示。

但是要知道,在組織的層級中,每往上走一個層級,信息的流通和決策的速度就會慢一截。越是往上走,級別越高的所要處理的問題就會越多,針對某個問題反應的速度越緩慢。而且越是高層級,可能對基本情況,來龍去脈不瞭解,也沒有時間深入瞭解。

而在組織裡的下級或者基層,往往面對的是第一線的炮火,是響應最前線最真實的需求,他們的請示與彙報,其實代表了一部分市場最真實的聲音。如果上級層層向上請示,到最後即使批准下來,時效性有可能也大打折扣。

於是在職場上,就會有一個黑色的定律:

如果你想搞黃一件事情,你就多請示,多彙報。請示做得多了,事情就很可能黃掉了。

一件事情要辦好,時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多請示幾次,時間一拉長,錯過了時機,也就很容易黃了。


3

在一個組織中,一般來說,哪個層級會更保守呢?

如果我們自己經歷過職場,我們可能會感覺到,越是組織內的既得利益者,越傾向於保守,保住原有的利益。而一般組織裡的基層往往會更激進,有更多的想法。一方面是他們貼近一線,另一方面是他們可能更年輕,也希望做一些成績。而當基層的工作者獲得了機會實現了晉級以後,尤其是在晉級以後又發現要再往上走空間有限的時候,這時候就會出現有意思的變化。他們會變得更保守,抵制變化,不願意承擔風險。這就是所謂的“官僚主義”,意思就是不再貼近實際情況,而只沉溺於自己所處的職位級別與組織序列中。

而一旦發生官僚化,就更傾向於向上請示。而一旦請示,就會拉長決策流程,就會向風險向上傳遞,上級就更容易因為大局考慮,做出保守的決策。


4

但是事情的發展,很多時候並不是來自頂部的意志,而是來自基層的創新。而由於上級的保守,造成組織錯過市場機會的案例,在商業社會數不勝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組織命好,遇到了靠譜的基層員工或者幹部,為了整個組織的利益,頂著壓力偷偷幹,最終把事情幹了出來,那就相當於救了組織一命。但是這種力挽狂瀾的人,未必會受到組織的歡迎,核心原因是不夠服從。

所以更多的情況下,不同層級的員工會選擇集體變得更保守,從而不再響應市場的隨時變化的需要,而只想著,這件事情,我不能承擔責任。於是所有人都會抓著組織的內部流程來說事,整天忙於甩鍋,反而會讓整個組織錯過市場的機會。

所以組織會遇到一個有意思的悖論。一方面組織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時刻保持創新,另一方面又希望所有人根據規則要求來操作,不許出錯。但是你不能指望時時刻刻想著自己不能擔當責任的人,同時又能創新。既想讓馬兒跑得快,還希望馬兒不吃草。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最後組織由於決策上的失誤沒有發展起來,利潤不行,前景不行,需要裁員的時候,一般又會從基層開始裁起,給他們扣上工作不努力效率底下的帽子。

不過話說回來,作為基層員工,該請示的一定要多請示,該彙報的一定要多彙報,這樣在裁員的時候,你的領導萬一跳槽了,還會因為你的忠誠肯幹而考慮帶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