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價格談判】西方人真的比我們蠢麼?

【採購價格談判】西方人真的比我們蠢麼?

正文開始前,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我家門口菜場裡有兩個賣草菇的。一個攤位在菜場入口,每天可以賣出三五十斤草菇。另一個攤位在菜場裡邊角落裡,每天大概賣掉十來斤。當然,兩個攤位不是隻賣草菇,還有其他東西。同樣質量的草菇,裡面的要比門口的貴一到兩塊一斤。


我每買了兩三次門口攤位的草菇之後,必然去菜場裡邊買一次另一家攤位的。那裡邊一家的攤主離門口一家大概三十米。買菜人不擁擠的時候,兩個攤位都可以看到對方的客戶。


有次我去買菜場裡面攤位買草菇,攤主很奇怪問我:我發現你每在門口買兩三次草菇,就來我這裡買一次,為什麼?我對攤主說:我希望你永遠在這裡做下去。


門口的草菇賣十塊一斤,你的賣十一、二塊一斤。如果我買三次草菇,買門口兩次,買你的一次。另一種方案,我直接買門口的三次,不買你的。如果我很精明,當然是選後面的辦法。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我選了後面的方案,你就沒生意做。


就只能降價,你每天的出貨量少,最終你無法生存,轉讓攤位。這樣這個菜場裡就只剩下門口那一家攤位。到那時候,門口賣二十元、三十元一斤。


我也只能掏錢。我現在多掏一、二塊錢,是為了將來我不必多掏十塊、二十塊錢買一斤草菇!因為你的攤位還在,門口那家就永遠無法賣出離譜的、背離市場規律的草菇價價錢!裡面的攤主聽完,默默無語。


一種物料至少需要兩個備選供應商,即便一家同樣同質量的產品比另一家貴。公司也要給貴的供應商少量份額,這是西方企業的思維。


說完這個故事,我想問你,你認為“愚蠢”的西方人真的比我們蠢麼?


說完這個故事,我想問你,你認為“愚蠢”的西方人真的比我們蠢麼?


採購價格談判是一個採購人員與供應商之間討價還價的過程,熟練掌握討價還價技巧是每個採購人員必備的素質。採購幫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下采購價格真的是砍得越低越好嗎?


  首先,如果在不同的供應商之間比較,價格越低,有可能同時帶來質量和服務方面的問題。可能這點大家都知道。但是,對於某個確定的供應商,是否價格砍得越低越好呢?未必。


【採購價格談判】西方人真的比我們蠢麼?

  眾所周知,商業合作的基礎是雙贏,如果讓供應商虧本,那當然沒有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不是長遠的目光。談價格主要是對供應商利潤的多少之爭,如果是暴利,當然要降價。


利潤太少了,供應商不同意。關鍵是要有合適的價格。什麼是合適的價格呢?對採購方來說,主是對比市場價,看供應商的價格是否合理。
  因此,一個公司的採購價格是否合理,與採購部的人員人品關係很大,與供應商選擇合理與否關係也很大。所以,如果公司的價格本來是偏高的,那麼,砍價的空間就會比較大。
  但是,如果採購價已經是較為合理了,還要利用採購方的強勢地位壓壓迫供應商降價,而且壓得極低,那麼,未必一定是好事。


供應商有時為了生存,面對很不合理的降價要求,降得只有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利潤了,可能還是要滿足客戶的降價需求,隨之而來的是風險。
  首先,由於現在的利潤過低,廠家有可能在元件的原材料或工序上降低成本,於是導致元件質量下降。有不少採購說,我要求他們降價,前提是質量不能下降。當然,話是這麼說,廠家也有可能是這樣承諾的。


但是,一旦價格壓得他們幾乎無利可圖時,他們一定會設法降低成本的,其中就包括了巨大的質量風險,這是殘酷的真實的市場法則。


如果是代理商或貿易商,他們還有可能鋌而走險,採購冒牌貨!其次,利潤過低,帶來服務水平的下降。當然,有時供應商不會直接告訴你服務會下降,但是事實上卻暗中降低了服務。
  

舉個例子,假設採購突然有個元件要提前交貨,要求外地的一個供應商馬上送到,但是供應商說還在報關(或其他問題)之類的客觀因素,所以無法馬上交貨給你。


事實上,有可能貨物已經到了,供應商如果是服務好的話,是可以按特快之類的方式寄給你們的,甚至親自送貨過來。但是由於價格壓得太低了,他們不願額外花費成本。因此你乾巴巴地等著他的貨報關,卻不知道他們沒有盡全力。


  所以說,一味的壓低價格來迫使供應商下單,並非明智之舉,關鍵是要會適可而止。大公司對小供應商,降價往往就像海綿裡的水,要擠大部分時候都能再擠出來,但是擠到極點,其它的問題就會出現。


強勢推行不是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將把問題推給對方。偶然用之未嘗不可,但系統地用,偶然性就成了必然性,供應商出問題也是遲早的事了。


【採購價格談判】西方人真的比我們蠢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