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天書一樣?有沒有開悟的指點?

修行者一


《道德經》和《論語》在大學時都背誦過,當時創辦了個讀書會,下課沒事時就和同學們一起誦讀。基本讀到兩百遍左右也就會背了。讀了很多遍後,對其中的意思也都逐漸的明白了很多,就像古人剛開始讀書一樣,基本都是一遍一遍的誦讀,書讀百變,其意自現。

而這些也終究只是一個初步的理解,若想達到聖人的心境,還需要去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感悟,做到知行合一,此時才算是對這些聖人之說的真正理解。

至於這兩本書,個人覺得《論語》比較看重外在,而《道德經》則比較注重內在,兩者一內一外。但經過多年的實踐感悟發現,一切外在不過是由內在產生的,相由心生,關鍵在於你的心是什麼樣的,若此心是寧靜的,那麼你的一舉一動也都是寧靜的,若此心混亂,那麼無論你在哪裡,做什麼,那麼心都是混亂的。所以一切的關鍵在於你的內在,俗人以境轉心,聖人以心轉境。

所以個人建議多讀《道德經》,去試著理解他的含義,有時你可能會不理解,但沒關係,只要你願意提升自己,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有一天你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啊,聖人所言不虛。





醉飲逍遙


看到題主這麼好學,非常佩服,遇到了就交流一下。

這兩部經典裡面都記錄著古代聖哲的智慧思想,非常值得我們去研學。

一部《道德經》是道家瑰寶,開篇第一章就是全文的總括。

一部《論語》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仁”、“義”是其核心思想。

一、《道德經》

01“道”,天道規律;“德”,得也;“經”,不變也。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講述天道規律、如何依照一定理論方法、掌握天道規律而後得之的經典。

02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他的學說後來被莊子繼承並發展光大。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料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後世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03 老子修行圓滿之後,感覺天下沒有人能夠了解並接受他的思想及學問,於是準備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在老子到達前一天晚上,函谷關關令尹喜晚上做夢夢到有紫氣從東方而來,推斷是有聖人西來。於是第二天早早起來,守在關口等了一天,終於等到一個騎青牛的老者,於是是就跪下求老子留一些“真言”,老子拒絕,但是尹喜不會輕易錯過與聖人相遇的千古良機,於是再三懇求留住老子三個月,最終老子寫下了千古奇書《老子五千言》——《道德經》至今。寫完之後,便出關西去,從此後世再老子音訊。


04《道德經》五千言,共分八十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5 簡義:可以勉強來講述的,並非真正的道,用語言說不清楚。勉強來用名字來命名的,都不能表達真實、準確。無是天地萬物的本始。有是萬物的總稱。因無是因為恆常不變才觀察到他的奇妙。有是能夠孕育萬物才能觀察他的變化無窮。無和有,從同一本元“道“出生,名字卻不相同,表現也有不同,都稱得上非常玄奧。玄奧到無上至極玄奧,是所有奇妙的門徑所出之處。


06 道無法用語言去表。為了便於說明,用無和有去展開描述。他本來是一體,都是從源於”道“,是道的兩種表現,無法分開,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即無即有,即有即無,無有本一,不得以而強名之。

07 隨後的八十章全部圍繞第一章展開論述。

最後第八十一章總結: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簡義:天道規律,只會為萬物帶來利益而無害處,聖人處世的方法,是無論做什麼但不去爭奪。


08 整個《道德經》把這個世界的的真相和盤拖出,老子也是力圖從各個方面予以說明,都是為了說明什麼是“道”,如何能“德”。奈何道之所在,是無法用言去描述,只能用心去體會,講究一個“悟”字。悟後起修,方才能“德”。



二、《論語》

01《論語》位列四書、五經之首,是孔子的弟子所編著、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全書從第一篇“學而“開始,一直到“堯曰”第共計二十篇。主要講述了孔子“仁”、“義”的思想主張。

02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03 《論語》共二十章。第一章“學而第一“,開章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04 簡義:夫子說:勤於學習並且常常實踐力行,不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嗎?有知己朋友從遠方來探訪我,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別人因不瞭解而對自己有誤解,但是自己並不因此而生氣,不是稱得上君子嗎?

05 《論語》做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全書充滿著對儒家文化“仁“、”義“等思想觀點的闡述,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道德經》和《論語》,一部是道家重要經典,一部是儒家重要經典,是中國文化史上兩顆燦爛的明珠,值得我們學習、傳承、弘揚,並且讓更多人去了解、學習、受益。



雙溪小築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對《道德經》和《論語》這兩本書感興趣的人不多,您能想到去讀這兩本書,還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因為這是道家和儒家的“鼻祖”作品,其深度不言而喻。

我們今天將從兩個方面為您解答:一:如何讀懂這兩本書,二:這兩本書的內在含義如何理解?

一,如何讀懂這兩本書?

很大一部分人剛開始看這兩本書的時候都會覺得迷茫,不知道該從哪裡理解,不知道該怎麼去讀。

如果想要讀懂這兩本書,不妨從兩個角度深入。

1: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一本書,首先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如果連這本書的原文都沒有讀通順,就想理解文章中更深奧的智慧,這樣的方式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

雖然說有人能夠做到,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悟性都很高。

所以我建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先把文章讀通順,把原文和譯文分別多看幾遍,當你看完之後,其中的意思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

2:行萬里路,在讀萬卷書

當理解了文章的字面意思之後,就要看到文章背後的深意,也就是真正的智慧本源。

《道德經》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用文字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那麼我們讀《道德經》的真正智慧,就是了解在文字背後的那一層意境和智慧到底是什麼,所以如果只是讀表面的文字,並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一個人只有走過一些路,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才能讀懂一些書,而《道德經》這本書,也需要有一定經歷和閱歷的人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其中的智慧和含義。

很多智慧都是這樣,即便理解了字面意思,但是沒有經歷過事情,就永遠不懂其中的深意。

就好像王寶強演的《Hello.樹先生》這一部電影,有的人對這部電影感悟比較深,但是有的人好像沒有看懂,就是因為他沒有經歷過那種人生。

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歷一些事情才能讀懂一些書,並不是說現在停止讀書,而是結合自己的經歷,去理解書中的深意,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智慧,並運用到生活中。

二:這兩本書的內在含義如何理解?

我們先舉一個例子:

《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鼻祖著本,《論語》是儒家學說的鼻祖著本,但是背後的智慧卻是有些相通。
《道德經》中的智慧核心是“無為”,儒家中的智慧核心叫“中庸”,這兩種狀態的核心從某些角度上來說是相通的。
“無為”就是順應自然而為之,拋開主觀妄心,而“中庸”也是審時度勢,順應天道規律,所以這兩本書的背後本源都是順應天道。

通過上面的這個例子,便可以理解這兩本書其中的奧妙。

所以想要讀懂這兩本書,不要從人文和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從天道自然的角度,特別是《道德經》,《道德經》的智慧,就是站在天道的角度所闡述的。

有人將《道德經》歸類為“出世”的智慧,將儒家《論語》歸類為“入世”的智慧,這話雖然對,但是並不全對,因為兩者解決的都是人的問題,怎麼能歸類為出世和入世的區別呢。

儒家的《論語》雖然說看似是講的是世俗的仁義道德,言行束縛,但是當理解深層次之後,也會看到其背後的道的智慧。

好了,今天就簡單聊了這麼多,感謝您的閱讀。


國學書舍


也許我的學習方法可以幫你儘快進入快樂學習中。

你能買這兩本書,說明你對這兩本書很感興趣,這是學習下去的動力,接下來就是方法問題。事實上,對於古典名著,大家剛一接觸都一樣有過困惑。相對而言,《論語》較為通俗一些,因為它是孔子的弟子們對老師的言論的整理編輯而成的,是孔子的日常言論。下面重點交流一下《道德經》的學習體會。

讀經典,要有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能急躁。

經典之所以能流傳,說明它的深刻、適用。不然就不能叫做經典。很多人學了一輩子,也不敢說真的讀懂了《道德經》。所以一開始就要做好長期閱讀的心理準備。

對於經典,首先要過的就是文字關。古文不同於現代文,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用詞極其古奧,不如“立天子,置三鄉”,為何他不說“置三卿”,而在周朝已經有了“三卿”,這說明老子用字用詞極其古遠,只看文字表面很容易理解。但當我們知道了老子為什麼要用“古詞”,而不用周朝時期的常用詞彙的時候,我們就理解老子的這種用詞風格與他的“小國寡民”的淳樸狀態是緊密相連的。

借用工具。

那怎麼過這個文字關呢?這就需要藉助甲骨文這個文字工具了。有讀本更好,沒有讀本,電腦也很方便,在解釋古文字時,它會告訴我們這個字的創造原理,加深我們對文字層面的理解。比如“德“字,它的甲骨文造字形態是一個人行走在有岔道的路上,一隻象形的眼睛盯著前方,它的本意是順大道而行,不走邪路。

這樣,我們就會領會老子為什麼說順道而行的就是“德”了。

多版本比較閱讀。

我正式接觸《道德經》是去年四月份,先找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經》,比較著看,最後選了一本淺顯易懂的讀本看。但隨著對《道德經》理解的加深,那本相對淺顯的讀本就放棄了。因為他只是大意,具體到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知道,《道德經》一語萬端,辭旨宏深,光理解大意遠遠不夠,比如,老子為何要寫這本書?他主要的閱讀對象是誰?為什麼古往今來那麼多的注家對有些章句的解釋不一致?為何同一本書前後解釋不能貫通?為什麼漢代之前和漢代之後的解讀明顯不同等。

那時候,我已經註冊了“今日頭條”,開始寫作相關文章。由於版本不同,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沒法達成一致。於是,我開始藉助網絡,對所要解讀的章句,進行全網搜索,認真對比,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有選擇地消化網上的觀點,然後整理成個人的觀點。當時這麼做,僅僅是為了保證自己觀點的一以貫之,不至於前後矛盾。後來發現這個方法很好,就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當你打開《道德經》時,不要急躁,要有耐心,精讀一章比瀏覽全篇更有效。你可以試著比較閱讀,並且動手寫下你的讀書筆記,如果你能在平臺上寫出你的心得,就更好了,哪怕對一句話的理解也好,這個就可以讓大家看到,大家認為不對的就會對你提出反對意見。不管說什麼都要虛心接受,哪怕是諷刺挖苦也接受,因為我們是學習的,不是跟人家“打擂”的,非得分出個輸贏。

你試試這樣做一段時間效果咋樣。


問道黃老


所有的經典不是用來讀的

所有的經典都是用來合的


用戶52435296331


十八、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jù)而作。

  〔主旨〕

  孔子教導弟子要識時務。

  〔註釋〕

  〔今譯〕

  子路在山間橋樑上襲取一隻雌雉,其他的雉驚駭飛起,在天空飛翔一圈又停在橋上。孔子責備子路說:「你襲取橋上歇息的雌雉,怎麼算是得時宜啊,怎麼是得時宜啊。」於是子路兩手拱住雌雉放在地上,那雉鳥三次舒張羽翼,然後飛走了。

  〔引述〕

  做任何事情,適合時機是重要的因素。切合時機和情勢,做起來十分順當。否則便是不識時務,有違時令。喪失正當性,便成為不正當的行為。

  孔子當時,有感於鳥能得其時,人卻不得其時。子路沒有這種警覺性,居然去襲取雌雉。孔子用「時哉!時哉!」來啟發子路,要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看看當時的情況,是可為還是不可為?不應該想做就做,令人覺得不識時務。

  〔生活智慧〕

  (一)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而單獨存在。在特定的時空背景,才具有意義和價值。因此時空一改變,對一件事情的觀感和評價,也就隨著有所改變。

  (二)察言觀色,如果用來討好、奉承或諂媚,那就是小人的行徑。若是用以瞭解當時的氣氛,判斷是否可以採取那些行動?便是高度警覺性的表現。

  (三)識時務者為豪傑,表示做人做事,最好切合時機和情勢的需要,為眾人所歡迎。否則不合時宜,引起大家的反感,勢必影響彼此的關係,難以達成預期的效果。

  〔建議〕

  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只是不能用來討好別人。


幽默小君也


說在前

首先一定不要聽他們忽悠。道德經和論語並非天書。並且是傳世經典,不然的話,為何幾千年下來依然被大家所公認所推崇?

第2點你已經買了,說明你有讀下去的意願。那就把這種意願轉化成現實,把天書讀成日常用書。

然而往往是:書非借不能讀也。我們買的書,我們擁有的東西很可能變成裝飾品,被束之高閣而不去閱讀。

如何讀

1.論持久戰。

就像這兩部經典的傳世過程一樣,他承載了太多的思想和哲理,又經歷了幾千年的激烈和傳承。我們一定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幾天之內把它看完。

當然如果說幾天看完也無可厚非,但是要說真正能領會感悟到什麼那就太難說了。一定要把它當作是枕邊書,有事沒事翻一翻看一兩條,都會非常有意義。

2.明確目的。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您像大多數人一樣,買了書只是為了在朋友圈發佈,那樣的話,您肯定和經典無緣,即便買了也不屬於您的。

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的人讀書更多的是為了顯擺,而古代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真正的提升修養,提高自身能力。

如果是為了顯擺,那可能幾天讀一本,一年讀多少本書,看似博學,然而都是假象。就像四書五經一共9本書,誰能一年都讀完,或者說誰能真正的領會到其中的意思呢,如果您能一年把一本書讀完讀透,那樣的話,您的收穫就會比很多人要高得多,可能沒有他們炫耀的那麼多數量,但是人生的質量絕對會上一個很高的層次。

3.選書。

就像您說的,為何是天書?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所普遍缺失的古文閱讀的功底。大多數人都是初中高中時為了應付高考,而背誦記憶的那一點點古文功底。然而回頭想一想,那些東西無非是死記硬背,現在看一看,估計你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收穫。

如果不能流暢的看古文,那麼不妨找一些比較通俗的解讀版。

然而走這種書也不是隨便去找,因為很多的解讀很可能會誤導你。特別是像道德經,區區5000字,然而從古至今的註解有1700餘種。我們如何選擇?

一定要選一些大家所公認的,而不能選一些譁眾取寵或者是偏門的。因為這樣的話容易先入為主,就像對於儒釋道三家,很可能被某一人的解讀而誤導。影響以後的進階和研讀。

書的選擇首先推薦中華書局版的,還有嶽麓書局,因為這幾個出版社,對於古典文學比較專業。至於作者,陳鼓應,李零,還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等等,或者您可以從網上搜一下,有沒有其他更好的版本。

4.聽講解。

或許買了文白對照版的,仍然不能更深的領悟。那麼可以輔助於一些聽書的軟件。個人推薦葉曼先生講道德經,還有曾仕強,羅大倫,以及其他很多版本,都可以作為選擇。

一定不能拘泥於一家之言,要多多的做比較形成自己的思路。

總結:

在讀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打算要讀。確定了目標再選幾本書。因為對於這些經典的解讀,一本書肯定不夠,但是書要一本一本的讀。去互相比較取長補短。結合一些講解,最終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價值體系。

一定要做好長期讀書的準備。

一定不要打算很快的讀完。

每天讀一點,不要貪多。

相信你,經過開始幾天的啃書過程,一定會體會到道德經和論語的獨特魅力,並且受益無窮。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清中數,書中自有顏如玉。

開卷有益。


瀚海尋珠


道德經、論語

對於《道德經》與《論語》,我們先從大方向談一談,便於對後續的深入學習有更好的把握:

老子《道德經》講的大都是天道從天道出發,然後走向人道;

孔子《論語》講的大都是人道從人道出發,然後走向天道;

二者雖殊途但同歸,最終目標都相同,都是在講道;

以下舉例,正是二者的殊途同歸:

1\\老子與孔子都講聖人,聖人在二人心中都代表人間最高的理想人物,但二者不同之處在於:

孔子講聖人會提名“堯、舜、禹、湯”;

老子並不提名,只講聖人,正所謂其講的“名可名非常名”;

2\\老子、孔子都講要順其自然

孔子講“有為”,所言做事要順其自然,盡人事,聽天命;

老子講“無為”,所言做事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一個教導我們做好人,一個教導我們不要做壞人,僅此差別而已;

3\\老子、孔子皆提倡不言之教

孔子講行不言之教:

天何言哉,四時生焉,萬物生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

老子講行不言之教: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如此殊途同歸的地方實在太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體會,相互配合,更好的體會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重悟不重言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很重要,需要我們好好的體會,以幫助我們後續的深入學習。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中有幾個詞我們需要注意:

,是指宇宙萬象,包含人生一切造化,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本體;

常道,是指恆常的道理;

常名,是指沒有侷限性的名稱,即萬物的自性;

綜合全句,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言語具有侷限性,不要執念於所言所講即為一定,萬物都在變化,言不盡,道不明。

正如用佛家的一句話:

不可說,不可說。


老子開篇一句,是立道亦是破道,究其原因,源於伏羲畫象;

道並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追溯到伏羲氏的那個時代,伏羲仰觀天象,俯視地理,又結合自身,反覆思考,發現了循環往復,週而復始的變化;

但由於那個時代沒有文字,無法用文字來描述,所以伏羲不得已只能將此畫出來,便有了一畫開天,也叫一畫太極,當時稱之為象;

伏羲畫象之後,便出現了各種亂象,眾人都紛紛執迷於象,無論看人,亦或是看天、看地,都在看象;

老子意識到眾人如此過度的執迷於象,遲早會因困於象而無法繼續前進,所以決定破象立道;

想將當年伏羲無法講出的東西講出來,但同時擔心自己講道,大家亦會紛紛執道,又會陷於困境,於是開篇便立道即破道

這是對我們的勸誡,希望大家不要像過去執象那樣去執道,真可謂是用心良苦,我們需要好好重視、好好體會;

有無看萬物

學習道德經,我們會發現,好多事情與我們的日常觀念並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而我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東西,也就是相信“有”的東西

,所以只是站在有的角度看待一切,自然觀念與事實不同;

《道德經》中講有無: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即是有,無即是無,卻有無相同,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可謂之玄,如此玄妙;

若能將它看到

玄同,即一般看起來不同的,站在更高的層次,看的更深入、看的更廣,其實是相同的,那就看到了眾妙之門;

似有又似無,又有又無,即為道,道生萬物,以有無看萬物,才為自然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有”即被固定,可以給我們提供便利,但難以變化,

只能順其自然的由有化為無;而“無”為虛擁有變成任何一種“有”的可能,擁有無限生機,故而“無”有大用;

由此我們要汲取教訓,看到有的東西,要去想它無的部分,一定要深一層去想,才能知道用的根本在無,而不在有,好比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開;

“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人到底要有心還是無心,需要好好感悟,有心人所想的大部分偏離正道,無心人才合乎自然的規律;

有物的存在,我們很難看到看不清楚的、恍恍惚惚的、不可思議的那一部分,故此我們要牢記——看事物,不僅要看有的部分,更要注意看無的部分。

反者 道之動

道的動變是自然的循環,它的循環是反本歸源,反覆循環,週而復始,才能夠做到生生不息。

道必須運動,運動才能打破原有狀態,有一個新的狀況出現,於是才產生了新的生機,然後越是變化越是不同,到成熟時就會是各式各樣的,就是我們所講的萬物,從而實現了道生萬物

但道不管怎麼變化,它的本質不會變,變化是一種現象,變化的規律是不變的,就是本體;就像我們平常所講原則不能變,但方式可以變,就表示變與不變是同時存在的

以不變應萬變,現象是萬變的,但本體是永恆不變的,變到相當程度,它就會自然而然的迴歸原貌,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學習方法

無論是《道德經》,還是《論語》,都是含義深厚的,是聖人留給我們的經典,但畢竟我們不是那看得懂天垂象的聖人,自己買書研究,其實是很艱難的,何況有眾多前人的研究,我們為何不好好借鑑呢?

我們可以站到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多在網上搜視頻,看看名家是如何講解

(存在眾多觀點也是很正常的,道就在那,但人的悟性是不同的)

在學習之餘,多思考,多感悟,多實踐,才會有所感覺,才更加明白“道可道非常道”;正所謂知易行難,“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任重道遠,加油吧!


奶茶愛尚咖


論語最起碼你得知道啥意思吧,其次就是論語有一些比較深奧有的比較淺顯易懂。

比如,“父母唯其疾之憂

還有初高中課本上學過的那些其實都很易懂,先通讀一邊,把會的全給吸收了。

然後再考慮看一看論語的註疏,不過研究論語的書很多,近代一般推崇朱熹的《論語集註》對於業餘的愛好者看這個足矣,當然《論語正義》等註疏也是歷史上很出名的,但是作為業餘愛好者我們沒必要去了解那麼深入,最主要的是一個人一個想法。

道德經也是一樣,先配合翻譯,在看註疏。比如《老子今注今譯》,但是我沒有詳細瞭解不清楚哪一位的註疏比較好,也不敢誤人子弟,但晉朝王弼的《老子注》絕對不差,我不敢說最好或最多學者認可,但是王弼的學識已經被如今的學者給予大力肯定。


芙蕖看足球


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天書一樣,有沒有開悟的指點?

這兩本書是古書籍,是中國文化寶藏。想簡單的通過別人的指點就能明白不太現實,要想開悟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我建議想讀懂這兩本書,必須自己先嚐試學著看原著去領會,當然你大部分都是看不懂的,但這個沒有關係,這個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看了幾次實在沒辦法理解實在看不下去了,然後再去看譯文和簡化版本,這版本可以對原文有詳細解釋,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先看原文再看簡化版本效果更好,因為看原文看不懂你會思考,直接看簡化版本譯文沒那麼容易記住,也不會有太深刻的印象。就像學生做題目直接按答案你是不太能理解記住的,而通過一系列思考後再看題目拆解分析會更容易弄懂。

通過不斷積累你可以去領悟作者的所思所想,能理解他們想表達的內容,這些對每個人的感悟和啟發都是不同的,這個過程不能是別人直接告訴你什麼意思你就能馬上理解了,跟看書一樣要結合你自己特有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等因素去學習領悟這兩本書的意思。

這兩本書可以慢慢看,慢慢品,慢慢回味,慢慢領悟,很多時候你發現古人的智慧,發現他們早已把萬物規律看透,你想開悟還是需要自身不斷學習理解才能慢慢實現,因為悟是理解是看透徹看明白,看清楚本質而不是表面,當然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少之又少!因為除了文字學習還要經過生活歷練才能真正領悟的!

其實通過學習去實現自我提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制定好計劃能讓你事半功倍,但過程還是需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多看多問多思考必定能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