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能合約平臺以太坊、波卡、BSV的3種路線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說區塊鏈的10年,其實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

本質上的原創只有比特幣一個,ETH不過是在抄BTC,然後在上面加了一個智能合約,EOS是在抄ETH,只不過把節點數量從很多改成了投票選出來的21個,Tron和其他一些公鏈,則是在抄EOS。

還有其他幾十個上百個無人問津的公鏈,都在盯著這些明星項目。反正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原創技術開發能力,這些明星項目把區塊鏈開發到哪一步了,有哪些新技術可用了,就直接用好了。

這麼說雖然聽著挺扎心,但較起真來,也確實沒毛病。在原創度上,比特幣算一個的話,ETH能算半個,EOS可能只剩0.1了。至於絕大多數其他區塊鏈項目,可能都在無限趨近於0。

以太坊這半個創新 ——即智能合約對於區塊鏈的重要性真的是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畢竟,在這之後,區塊鏈才終於擺脫了只能你給我轉幾個幣,我給他轉幾個幣這種簡陋至極的操作,邁入可以真正能做點事情,可以讓人與系統深度交互的時代,雖然,性能依舊是個渣渣。

經歷了過去兩年擴容的各種嘗試,一眾Layer2項目,分片與以太坊Plasma的慘淡光景之後,終於,在區塊鏈10年的這個關鍵年份,

我們基本確定了未來智能合約平臺的三大發展方向,本文在此做個梳理。類似Solana,Radix等新興公鏈所採用的玄之又玄的時空證明,邏輯鐘的全新共識機制,當前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所以並不予以介紹。

01 以太坊
火到爆的Rollup

未來智能合約平臺以太坊、波卡、BSV的3種路線

前兩年大火特火的Plasma等離子擴容方案基本宣告失敗了。目前來看,以太坊上,最有可能扛起這面大旗的,是Rollup,這個詞兒最近已經被V神點名N次,許多知名的Layer 2項目,也宣稱要開始Rollup了。

要知道Rollup為什麼崛起,你首先得知道Plasma為什麼失敗了。

而要知道Plasma為什麼失敗了,你首先得知道以太坊為什麼這麼慢。

代碼通過一筆交易提交到ETH上,形成了一份“智能合約”。當這份合約被執行 (礦工將其寫入區塊) 時,所有的節點都需要執行並驗證這份合約。

顯而易見,以太坊這麼多節點,那些性能和連接較差的節點,勢必會拖累整個系統的運行速度,再者,整個區塊鏈上堆積著主網上線之後所有的運算,任何新加入網絡的節點都需要從頭同步,並完整地執行所有這些運算。

Plasma呢,則本質上是一個側鏈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