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一個人,用不著揭穿(深刻)

來源:哲學人生網(ID:zxrsnet)


《所聞錄》記載,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府上招納了不少名士。

名士之中有位老儒曾寫下一篇《不動心說》,呈曾國藩。

文中他自誇品行出眾,對美女高官利益,絕不動心,能抵擋人間的的一切誘惑。

此文恰好被曾國藩的幕僚李眉生看到,覺得這人太虛偽,於是提筆在旁邊寫道:

"你對人間的一切誘惑都不動心,只想見中堂大人。"

曾國藩知道後對李眉生說:


我當然知道此人言行不一,而你現在將他揭穿,只會給自己積怨,甚至惹來禍端啊。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討厭一個人,用不著翻臉;看清一個人,也用不著揭穿。


01

看清一個人,用不著揭穿

曹操生性多疑,常擔心自己遭人謀害,於是告訴身邊人:


"我夢中好殺人,我睡著的時候,你們都不要靠近。"

一天曹操睡覺時,被子從床上掉了下來,侍從上前整理。


誰知曹操立刻跳起來,拔劍殺掉侍從,然後繼續躺下睡覺。

第二天曹操醒來後,假裝震驚地問,誰殺掉了侍從,身邊人告訴他事情的經過。


曹操假裝痛哭,並命人一定要厚葬侍從。

曹操的主簿楊修,學識淵博,卻常常說話口無遮攔,鋒芒畢露。

旁人都心知肚明曹操的用意,唯有楊修自作聰明地說:


“不是丞相在夢中,是我們在夢中啊”

此話傳到曹操耳中,不僅讓曹操對楊修產生了看法,也為楊修最後的死埋下了禍患。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你看不慣的人和事,如果次次較真,只會讓自己的心疲憊不堪,甚至引來禍端。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聰明不需要張揚,看清一個人,也用不著揭穿。

電影《心迷宮》中有一個片段,特別耐人尋味。

面對出軌的丈夫,小鳳非要他承認自己的惡行。

沒想到身為過來人的母親對年輕的女兒說道:

“你為啥非要問出來呢?


有些事兒啊,放在他心裡,像個石頭一樣,壓他一輩子,他一輩子就會對你好。

你要是問出來了,那這石頭,就搬到你心裡了。


看清一個人,用不著揭穿(深刻)

記得剛看完這段時,只覺得這種做法荒謬無比。

直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費勁心思應對生活的各種難題時,我才發現其中的智慧:

人生不是答卷,有些事註定沒有答案,看清一個人不揭穿,不是因為懦弱,而是成熟。

小時候我們都喜歡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勇敢的小男孩,在一群大人之中說出了真話,戳穿了皇帝的虛榮之心。

但生活不比童話故事,面對一些人和事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童言無忌的資本,而是看透不說透,看穿不說穿的智慧。


有些人有些事,終將在歲月中消逝,揭穿他們可能會有一時的痛快。

但看破不說破,換來的卻是一輩子的安寧與自在。


02

看清不如看輕,看透不如看淡

作家張愛玲晚年幾乎與外界斷了聯繫,偶爾通信的也只有宋淇、鄺文美夫婦,而不是她的“曠世閨蜜”炎櫻。

炎櫻幽默開朗,張愛玲才氣逼人,兩人在香港求學時一拍即合,互為知己。

最美好的青春歲月裡,她們一起談天論地,逛街,喝茶,聊彼此的心事。

關於她們的友誼,張愛玲曾動情寫道:“在這個世界上,炎櫻是無法替代的。”

但在四季更替之中,沒有人是一成不變的。

兩人曾一同拜訪胡適,胡適夫婦都很喜歡炎櫻,幾人相談甚歡。

拜訪過後,炎櫻打聽出胡適不如林語堂有名,便告訴張愛玲自己以後不會去拜訪胡適了。

同時在來信中,炎櫻總是不斷誇耀自己賺了多少錢,全然不顧張愛玲當時的落魄,對張愛玲的求助也無動於衷。

徹底看清炎櫻的張愛玲放棄了這份友情,她沒有直接指出炎櫻的不對,只是炎櫻之後寄來的信,她再沒有回過。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的劍拔弩張和撕破臉皮,看清了,不代表非要戳穿,厭煩了,也用不著翻臉。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東西。

心靈的寬度,不是你看透了多少人,而是你看淡了多少冷暖。

蘇軾早年與章醇交好,後因政見和立場不同,導致兩人漸行漸遠。

或許是出於嫉妒,章醇三番兩次攛掇聖意,讓蘇軾接連被貶。

看清章醇的蘇軾並沒有揭穿,他選擇寄情山水,詩意地生活著。

在黃州,他如一個鄉野村夫般下地、烹酒,還發明瞭著名的東坡肉。

可以說,在被貶的日子,他沒有被章醇的陷害所折磨,反而活得更自由灑脫。

如他詩中所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錢財權勢不可能得盡,但一顆豁達開朗的心,卻可以治癒一切煩惱。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放下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


看清一個人,用不著揭穿(深刻)

03

看清是本事,不說才是修行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人生一世,旦夕禍福。

多少次的翻臉和戳穿,都為急於證明自己不屑與這種人為伍,但真正的高尚,恰好是從接受差異開始的。

某天有人求訪孔子,到院內問孔子的弟子:“一年有幾季?”

“四季。”弟子答覆。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

兩人一直爭論不休,直到孔子出來說道:“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那人聽到自己的觀點得到驗證,便欣然離去。

弟子不明白,問孔子為何不揭穿那人,反而順著那人說。

孔子解釋道:剛才那人一身綠衣,說明他是田間的蚱蜢,生於春天,亡於秋天,一生只能經歷三個季節,從未見過冬天。

所以在他的腦子裡,根本就沒有冬天這個概念,你們這樣是爭不出結果的,如果不順著他說,他怎麼會離開呢?

這個故事印證了一個道理:當我們遇到看不慣的人,沒必要揭穿或爭論,接受彼此來自不同的環境,比觀點本身更有意義。

層次不同,註定不是一路人,看破卻不說破,既能成就別人,也能保全自己。

無論我們在哪個圈子裡,總會遇到看不慣的人和事。

如果總是輕易對看不慣的人和事,輕易翻臉揭穿,只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能在看破之後卻不說破,看清之後卻不揭穿,才是真正的修行。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難得糊塗。


是非人心,看透就好;悲歡離合,不必強求。


一輩子不長,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才能不負人間這一趟。


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