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讀《紅樓夢》,就如展開一卷“群芳譜”,在書中的世界裡,人是花的化身,花是人的鏡像。大觀園恰似一個大花園,處處可見曹雪芹以名花美人互喻。有時將幾種花比作一人,如探春被喻為杏花,暗指其日後地位高貴,同時也以帶刺的玫瑰喻之,來體現她的性情。也會將同一種花來比喻不同的人,譬如以桃花喻黛玉的薄命,喻襲人的輕薄。因此在書中,並非一人對一花,也並非每人都有明確的花喻。今有數種後人創作的紅樓群芳花譜。此處所展現的金陵十二釵正冊中的女子們,書中無對應花喻者,取李萬青版群芳花譜說。

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深讀紅樓夢,繞不開西廂記,精讀誦讀西廂記,又發現戲曲之美中文之美,吸引人的不是才子佳人待月西廂、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和浪漫,而是作者天才般運用漢語的能力,恰便似夢的迷幻伴美的享受,把漢語作為母語的人,不讀西廂記是人生一大遺憾,就語言享受而言,西廂記是精華版的紅樓夢。

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讀紅樓,過情關,風月情長,終究夢一場。
《紅樓夢》一書大旨談情,愛情親情友情,縱情痴情,人情世情,構成情天恨海。
最為動人的是愛情。寶黛的愛情撥人心絃,寶黛有緣無份,寶釵寶玉有份無緣,寶玉與妙玉、襲人無緣無份……
千般滋味,萬種糾結,恰如人生,又恰如一夢。又正因為是夢,所以投入後,須看破、放下。

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紅樓夢》是一部天才的、精心構撰的鉅作。“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在藝術上,它達到了中國小說前所未有的成就。
  《紅樓夢》本來就應該是大學人文教育必讀的一本文學經典:首先,《紅樓夢》是中國文學最偉大的小說,如果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那麼《紅樓夢》在我們民族心靈構成中,應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世紀以前,放眼世界各國的小說,似乎還沒有一部能超越過《紅樓夢》。
人物塑造是《紅樓夢》小說藝術最成功的地方,無論主要、次要人物,無一不個性鮮明,舉止言談,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鍾,這是一個次要角色,出場甚短,但對寶玉意義非凡。寶玉認為“男人是泥做的”,“濁臭逼人”,尤其厭惡一心講究文章經濟、追求功名利祿的男人,如賈雨村之流,連與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寶玉,他也斥之為“祿蠹”。
寶玉出家,那幾個片段的描寫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寶玉光頭赤足,身披大紅斗篷,在雪地裡向父親賈政辭別,合十四拜,然後隨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聲禪唱,歸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設計、仔細描寫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劇。黛玉夭壽、淚盡人亡的命運,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鋪排,可是真正寫到苦絳珠臨終一刻,作者須煞費苦心,將前面鋪排累積的能量一股腦兒全部釋放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聰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詩魂”,焚詩稿等於毀滅自我,尤其黛玉將寶玉所贈的手帕上面題有黛玉的情詩一併擲入火中,手帕是寶玉用過的舊物,是寶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點點還有黛玉的淚痕,這是兩個人最親密的結合,兩人愛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決絕將手帕扔進火裡,霎時間,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漲成為一個剛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現,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高妙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