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個母親能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贍養不了一個母親?

三木易和


乍一看這句話是對不孝子的討伐,想當年父母在缺衣少食的歲月把自己及兄弟姐妹幾人都可以養大,如今父母老了,甚至不能很好的自理了,兄弟姐妹,尤其是那些沒有孝心的人,對父母愛答不理,甚至是不管不問。當然,現在的一些中年人,也許有諸多理由不能很好的照顧父母,比如工作不能脫身,孩子需要照顧,親朋四鄰需要幫忙等等,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孩子小時候,一對父母甚至父親一人就能養活一家,而現在,一家人養活不了一個孩子,不用計劃生育了,讓生都不敢生了。攀比心也重了,不是說養活就可以了,起碼要對孩子負責,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要給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記得有人調侃,當初孩子多,知道吃飯就行了,餓不死,睡覺的時候數一數一頭兩頭三頭……夠數就行,哪像現在,吃的好穿的暖照顧到無微不至。生活成本的提高伴隨著要求的提高,導致現在人人喊累。在人人喊累的現實中,照顧父母的心就會弱一些,尤其是有兄弟姐妹分擔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推諉扯皮的心理,看起來幾個孩子贍養不了一個母親。當然這種現象不好,不只是不孝的表現,主要是道德的譴責會讓人良心不安。尤其是中國,只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你才有資格去評價一切。其實,幾個孩子養不了一個母親不只是不孝,還有一種希望的喪失。被伺候的孩子一般會越來越好,而被伺候的父母一般會越來越差,而且年老的父母雖然輪迴到孩子的心智卻擁有成年人的瑣碎,孩子有了不對你可以教育甚至是加以棍棒,而父母有了不對你卻束手無策,你既不能語言說教,更不能嚇唬或者敲打。面對父母,你除了伺候就是無奈,所以,伺候老人是一個更苦的差事,雖然有人會想到父母是見一面少一面,但畢竟架不住父母的難纏。我不想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價不孝子孫,我相信人性至善,尤其對於自己的父母,都會心懷感恩,但伺候父母只是一種良善的選擇,從沒有法規去約束。生孩子可以有假期,伺候父母沒有,如果需要工作來養家,怎麼去伺候父母,正所謂抱起磚就沒法抱你,抱起你就不能養家。所以,我們不能用道德的標準去評判這種現象,只要人心有善,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情況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雨夜聽濤


三歲看大十歲看老,教育問題都是要從小到大去抓起,父母有多自私自利教育孩子們就有多自私自利,舉例說明吧!像我家先生,我做好飯等他下班回來了,他一回來洗手吃飯,就自己拿自己的飯碗自己在哪裡吃起來了,也不懂的說拿孩子們的飯碗和她老婆的飯碗跟她們盛飯每回都被我說好幾回,我就說你爸媽從小到大這麼教你的是吧!難怪你也這樣子。 第二,例子我弟弟從小到大我媽媽教他上學的時候給他的零花錢不用給他二姐花,自己留著花,我弟弟上學期間都是每個學期都有零用錢花,我去學校從來也沒有零用錢花的,每回我表妹問我弟弟說你媽媽好捨得給你錢你花都是幾百塊錢一個月啊?你姐姐怎麼沒有啊?弟弟道:我媽媽說讓我不要給文姐花自己留著花。 舉例三,媽媽從小到大說我是從舅舅家撿來的孩子,姐姐以後大了工作或者嫁人了是要養你給錢給弟弟和媽媽買房子的。 我的母親有多自私自利他的其他兩個孩子們都是她身邊調教的就有多自私自利。我困難我的姐姐,弟弟從來沒有幫過我,我有一次試探我的弟弟,我說姐姐現在困難了,你能借兩百塊錢給我嗎?弟弟說他在跑船現在沒有辦法換人民幣,說沒有錢。我的母親不但自私自利還教育她的子女各各都是怎麼樣子自私自利的。 作為一個母親,我也是母親了教會我更多的東西是,我從小到大教育孩子們各個方面哪怕是一個小細節都要從小到大抓起,比如你吃飯必須先給爸媽盛飯先,在到自己先吃,教育孩子們做一些家務活,哪怕很小很小的家務都要讓他們學會做。這位母親提出來的問題,你得從你自己身上找理由了,就像是我小姨教育我一樣,你以為當一個母親很容易嗎?生孩子跟養孩子不一樣的,不光要養育他們還要教他們教育他們。每個細節都教她們,不然以後大了就各個方面都自私自利就為自己想,不聽話不孝順了。只能說在自己身上下結論找答案了[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三寶媽媽的生活日記


對於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至於一個母親能夠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為什麼贍養不了一個母親,在我看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多心思就雜了,有了比較。都不想自己出力,讓別人佔了便宜。而對於母親來說,孩子都是心頭肉,情願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孩子健康成長。

母親的愛是無私的,她能養活自己的孩子是因為為母則剛,就算手裡只剩一碗飯也會讓孩子先吃,相反,兒女的愛就沒那麼偉大,他們或許會孝順,但是母親在心裡的份量有限。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很好的贍養老人,但兒女多了就會多想,憑什麼就我一個人照顧母親,就你們事多,同時心裡就會有怨言,想要公平。

再加上都成家立業了,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讓你不能隨心所欲,畢竟自己的家也需要照顧。這樣一來對於贍養老人,就沒有那麼心思純粹了。而母親為了孩子們更好的生活,也不會隨便的去打擾孩子的生活。不想去拖累他們。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願所有人都能生有所養,老有所依。




陌上花開Joey


個人覺得這是一種因果報應。首先作為父母養育子女除了養還有教育。就我自己的親生經歷而言,我媽媽有五個兄弟姊妹大家都很團結,我也聽了很多外公外婆的事他們對媽媽的一些教育,他們對待子女很好包括女婿兒媳,以前家裡是地主有一些值錢的東西都給了兒媳。而我老公他外婆有四個子女,現在八十多歲眼睛瞎了,剛開始聽我老公說他舅母對他外婆不好,可是後來經過一些事,真的是養了四個子女卻過成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沒有正確的三觀,兄弟姊妹也不是那麼好有時候連面子都不顧,他媽在他家這邊也是大嫂可是說實話關係哪家也不好,對我就更不用說了現在已經撕破臉皮了,所以我覺得這些都是因果輪迴,不是單方面的原因。


金鈴8987


我的媽媽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從她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位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可以付出,這是出於母性的偉大,是什麼也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她眼裡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當然了我們兄妹三個也會竭盡全力善待自己的父母,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自己也是一個七歲孩子的母親,當了媽媽以後更能體會自己母親的感受。

網上電視上也經常看到五六個孩子卻不管老人的,每次看到這些,都會掉眼淚💧,這不是父母教育的過失,父母生下你,把你養大,這就是一輩子要報答的恩,怎麼能找各種藉口,甚至說中傷父母的話,做傷害父母的事,每個人都會變老,如果自己的孩子也不管自己,又會怎麼想呢。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更何況是生你養你的父母!


啃拉姆


當我們還是小時候,很多人是不是都曾在心裡說過,我們不結婚,我們以後一輩子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至少我媽媽說他小時候這樣說過,我小時候是這樣,我兒子現在也是這樣說

長大了,我不得不承認,愛是向下的大於向上的,於我個人而言,我感覺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吧

但是當我的兒子長大,我媽媽老了,我覺得我的重心於親情,還是責任,我都會讓自己轉移感情重心,小時候兒子和你需要我,現在兒子長大,媽媽老了,我會更多的再去照顧父母


彬彬有禮一家人


一個母親可以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贍養不了一個母親。

贍養老人一直是社會上褒貶不一的話題。贍養老人真的很難嗎?

老人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不能幫你看孩子,做家務,整天吃閒飯。人老體弱,毛病一大堆,中藥,西藥整天吃,和個藥罐子似的。吐痰,擦鼻涕沒完沒了。走到哪兒都讓人嫌棄。

於是老大,推給老二,老二再推給老三。母親成了他們的累贅。開始上演現代版的牆頭記。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你們有什麼理由不贍養自己的母親。

嬰兒啼哭來到世上,母親都要經歷一場徹骨的劫難。但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再多的苦痛都化成滿眼的喜愛。

從此母愛賦予了女人一身鎧甲,變身無所不能的超人媽媽。

哭了媽媽知道你餓了。鬧了媽媽知道你的尿布溼了。看著大便顏色不對,就開始憂慮你是否腸胃不好。不小心你摔了一跤,母親的心比你還疼。

你發燒了。大晚上的,外面風雨交加。膽小的母親,卻義無反顧的抱著你去醫院。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母親嘔心瀝血將孩子撫養成人。本該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卻遭到孩子的嫌棄。日子過的提心吊膽,唯恐哪兒不對,換來孩子一頓呵斥。

我想對這些人說:善待你的母親吧,在她有生之年,儘儘你的孝心,還一下你的良心債。你付出的不及母親對你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前有車後有轍,也為孩子做個榜樣,為自己留條後路吧。

謝謝大家。這是我對一個母親能養三個孩子,三個孩子卻贍養不了一個母親的回答。


丫甜


不想說“為母則剛”,一個女人都有母性的光輝,她本性善良,無論性格溫柔還是剛強,只要她成為母親,就會想盡千方百計把孩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呵護弱者,母愛氾濫。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責任。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想給孩子最好的。手裡有一分,絕對不私藏半絲半毫。對於她來說,孩子是她生命的延續和希望。她是用自己的生命愛著,奉獻著。

而兒女們成人以後,就會有自己的天地。母親的那個家成了驛站,自己的家又自行成團。當他們也為人父母,就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這是一種輪迴,也是愛的延續。

作為兒女,我們有可能會忽略父母的需求,對他們照顧不周,但這不能成為不贍養老人的藉口。尤其是幾個姐妹兄弟之間,計較誰付出的多,誰得到的少,最後把年邁的老人丟在一邊,不管不問,妄為兒女。不要忘了,你也為人父母。

曾認識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媽媽,生養了八個兒女。老伴去世後,她患白內障,生活不能自理。可兒女們都不願意贍養,老人從這家推到那家,受盡委屈。兒女們的所作所為令人不齒!



黃昏蜜語


你這個問題我還真見到了真實的案例。

我給你分析一下吧,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都在於這個母親。

三個人怎麼可能贍養不了一個母親,所謂不能,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和這個母親在一起而不是不願盡孝心。

一個母親養大三個孩子是偉大的,可是如果她把你的人生拉入深淵呢。前有樊勝美,中有蘇明玉,後有房似錦,這樣類似的中國父母太多了。

我認識的這個母親也很偉大,在貧窮的年代靠一己之力把孩子都拉扯大了,現在孩子們都已經成家立業了。我瞭解到的情況是孩子們內心還是牽掛母親的,但是都不願意和她住在一起。因為她太強勢,喜歡什麼事情都插一腳,不懂得分寸,不懂得她真正的應該做什麼?和幾個媳婦婆媳關係都處不好,家裡經常雞飛狗跳的,鬧得她的兒子們都是左右為難,時間長了就麻木了,所以她的孩子們都不願意和她在一起。

婆媳問題,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這也是中國現今的常態。人老了就不要有那麼多執念,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的事情讓他們自己解決,就這麼簡單,少操心,多一分清淨,安心養老便是。

本人喜歡研究感情問題,喜歡看感情類的書,蹲居天涯八卦論壇多年,有什麼感情問題歡迎私聊。





一生汪一生喵


一個母親可以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卻養不活一個母親這是一個什麼現象呢?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別讓最親的人寒了心。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讓人心疼的視頻,一個貧窮的山村的深處山坳,95歲老太獨居於此。她有3個兒子,她說:“沒一個在身邊,自己就算過世了,也沒人會知道”,“跟兒子說過,他們一聲不吭。老大的媳婦讓我遠遠的不要回來。孫子也沒有來過。”

最近的鄰居在山的另一邊,為了找他們聊天解悶,她得走5裡山路。漫長的山路對於一個95歲的老人來說,真是莫大的挑戰,走著走著小腿就抽筋了,“走不動了,上不來氣”,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老人暈倒在這山路之上,而她的兒子卻沒有一個在身邊⋯⋯老人說:“人不能學的太過分,你老了以後跟我一樣,跑不了一點。”

一個媽可以養活一群娃,一群娃未必能養活一個媽

看著老人佝僂著步履蹣跚地前行,心裡面默默地心酸。我心想,當她的兒子看到了自己的老母親,他們會不會心疼?會不會有那麼一絲羞愧在心頭?我當即給在老家的奶奶撥通了電話。我已經好久沒有給奶奶通電話了。而我是跟著奶奶長大的。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我覺得再形象不過了。一個和尚時,是不得不做;二個和尚時,共同分擔;三個和尚時,相互推脫責任。在分配責任時,明確到個人身上,並非人越多越好,當涉及到自身利益時,每個人都會轉而更加關注自身。“趨利避害”是生命的本性,所以他們可以在小時候爭著搶著吃奶,但絕不會爭著搶著來贍養自己的老母親。

養兒真的防老嗎?不過是一種心理預期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國曆來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說,養兒防老是一種心理預期,平衡的代際交換之後的必然社會後果,是被以往的社會經驗所證實的心理預期,也是一種社會共識。

傳統觀念上,代際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一個是“我扶你小,你養我老”的代際交換;另一個是倫理道德的約束;最後一個是代際之間長期共處,共同生存於同一個生活場景的現實約制。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以父子為代表的代際之間相互依賴程度極深,他們的相互依賴雖然建立在親情之上卻不止於親情,父子之間還是一個互惠的利益共同體,任何一方的無為或退出都既損傷對方也損傷自己。但是現在的養老,或許應該是更加科學有計劃地養老。子女雖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但畢竟也只是一種社會關係,而且這種社會關係的淡化,是可以看得到的。另外,將自己的命運依賴在別人身上,顯然不是一種明智地選擇。

孝道走得人少了,自然成了小道了

目前的情況是,年輕人的思維已經發生變化,但是老年人的思維卻還在原地打轉。或許現在這個時代老人再拿著“養兒防老”的觀念來生活,來為自己的後半生做打算已經不再那麼合適了。“一個老父親,七個孩子無人贍養的”案例,這是前兩天發生的事件。確實讓人痛心。而這樣一次次發生的悲劇,或許這是老年人在社會轉型所付出的代價。

從來沒有像今天這個樣子,代際之間按照不同的預期來生活,親情在現在看來更像是一種心靈上的羈絆,或許心中的思念也只是在節假日回家看看。彼此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使得我們與上一輩的父母越走越遠。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孝道沒有了古時與其相符的社會基礎,代際之間的理由都很充分,代際關係也是依然現實存在,但是沒有了關於彼此之間關係的共識,孝道又如何發自內心而來?也許,今日老人們的悲哀與痛苦只能伴隨著代際更替的過程而自然消失。孝道走得人了,自然成了小道了。

今日的社會事實已經告訴我們,我們不能為任何人完全負責,能為一個人負責的只有他自己,是的,不管在什麼時候,對自己的第一責任人都應該是自己。

現在的子女也已經不再像是父母心中希望的那個子女了,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導子女祝福子女,儘可能地不讓子女擔心。在中國,代際之間的感情總是向下傳遞,就像我們父母將愛給了我們,我們再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不得不說,我們總是會忘記感情來自哪裡,卻對感情去往哪裡很重視。中年一代,是老少兩代之間的節點,壓力固然不小。作為父母更是要多謝理解。但是作為子女,我們不是要逃避責任,面對諸多我們無力改變的社會現狀,我們需要參與到社會性競爭中實現自我價值,我們不能要求老人來適應我們,我們也不可能為了滿足老人的幸福而放棄自我。或許父母要的並不多,孩子生活的好,他們放心,只要常回家看看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