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年畫的歷史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文藝城堡


年畫溯源及流變

  •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這首神州大地經久傳誦的《元日》中,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筆酣墨暢地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洋溢著濃濃節日氣息的辭舊迎新圖:隆隆的爆竹聲送走了舊年,和煦的春風將暖意注入浸泡著屠蘇草的美酒,家家歡聚一堂,共享天倫。

  • 一夜守歲後,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在天亮時分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桃符”來源於我國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壘二神,百鬼皆畏。後來民間便有以桃木板畫二神於門上來驅鬼避邪的風俗。
  •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最初的“桃符”,既是門神的始祖,也是中國年畫的雛形。五代後蜀時期,民間開始盛行於桃符板上書寫聯語,其後改書於紙,又演變成為後來的春聯。由此看來,年畫也算是春聯的“大哥”了。

1.年畫始祖——桃符

嚴格追溯的話,中國年畫至少起源於漢代。

  • 在班固所著的《漢書·景十三王傳》中提到:“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漢景帝的兒子惠王劉越,在自己所住的王府殿門前,貼了春秋時期齊國勇士成慶的畫像,短上衣、大褲子、手持長劍。而到了略晚於班固的東漢學者應劭時,他在《風俗通義》“祀典”一卷中引用《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神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傳說上古之時,東海有座景色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虯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而鳴。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枝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直抵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桃枝門。清晨金雞報曉之時,前一天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在這扇通往鬼域的桃枝門兩邊站著一對力大無比的兄弟,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將它們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鬱壘。漢代時,王公貴族開始流行臘月歲末時在宮中設立桃木削制的神荼、鬱壘木俑,“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鬱壘以執之”(蔡邕《獨斷》)。

  • 後來,地方上的縣官也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兇也”。隨著風俗的傳播,這種用降鬼大仙神荼、鬱壘和桃木驅邪、避災的風俗自上而下地在民間流傳開來。起初,人們用桃木削成神荼、鬱壘的形制立於門戶兩旁,並在門上畫上老虎。到了南北朝時,乾脆就將神荼、鬱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荊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還有的人家直接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掛於自家門口,省去了繪畫的麻煩。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因此桃木在古代也被稱為“鬼怖木”。桃符發展到後來,漸漸分化成春聯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2.從神荼、鬱壘到秦瓊、尉遲敬德——“門神”的誕生

  • 古人認為黑夜裡鬼魅出動,為了驅除邪祟,要在門戶上繪製辟邪的圖畫。雞鳴是古時常見的自然現象,“雄雞一唱天下白”,隨著太陽昇起,夜間出沒的鬼魅便銷聲匿跡了,因此人們又為雞賦予了“驅災辟邪”的功能,到了晉代,又有了“元旦畫雞於門”的風俗。此說見於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飴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望重明之集……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


  • 畫雞於門上無疑地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在河南開封、山西臨沂、蘇州桃花塢等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 南北朝直至隋唐,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尋常人家,這種年終歲尾往門戶上刻制或描繪驅邪禳災一類門神畫的習俗薪火相傳。至今民間依然流傳著“年畫起源於唐朝”的傳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後,夜間經常夢到在“玄武門之變”中喪生的長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化為厲鬼來索魂,大將秦瓊和尉遲敬德得知後自告奮勇,手持兵刃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為唐太宗守夜驅鬼,當夜唐太宗安然入睡,但唐太宗不忍心讓兩位大將夜夜站崗守衛,便讓畫師將二人畫像貼於門上,這便是年畫的由來了。

  • 當然了,從前文的記載中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年畫起源比唐朝要久遠,但這個傳說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間接的參考信息就是:唐宋以來,門神畫的題材不再侷限於神荼、鬱壘和老虎、雄雞了。但在宋代以前,刻版印畫的技藝尚未成熟,隋唐以前的門神圖都是手繪於紙上或者直接畫在門上的,由此推斷當時貼門神的風俗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普及到每一家每一戶。


3.年畫轉型成熟期

  • 宋代是年畫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期。隋唐以前,刻版印畫的技藝尚未成熟,到了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商業相當發達,同時出現了雕版印刷術這一革命性的發明。北宋時,當時的京都汴京(開封),出現了雕版印刷佛像的紙馬鋪。

  • 古時人們最重視的一項禮儀就是祭拜神靈,祭祀時要有畫有神像的圖紙,祭畢隨即焚化。先秦時祭祀用牲幣,秦代以後演變為用木馬。唐朝王璵開始以紙為幣。宋代雕版印刷成熟以後,開始刻板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稱之為紙馬。

  • 而當時祭祀時用的神像圖紙,都要畫上馬,因為在古代的交通方式中,速度最快的就是馬匹,因此老百姓將馬畫成神靈的坐騎,祭祀時,祈盼神佛馬上降臨。當時的紙馬鋪就是用專門的雕版設備來印刷這一類佛經、神像圖紙的店鋪。而它的出現姑,賢才通辯、雅善詩歌,一度為成帝寵幸的婕妤班姬;還有一位則是後晉石崇的愛姬綠珠。


  • 我國民間歷來流傳著關於這四美的許多動人故事傳說。整個畫面構圖是三女面右,一女面左,均衡莊重。畫幅上方刻著“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十個大字楷書。畫幅四周飾以鸞鳳與蔓草組成的圖案。標題下的長方框中,刻有“平陽姬家雕印”的店標,每個美女面部上方刻有各自的姓名。

  • 據考證,這幅作品當為宋金時代(大約13世紀中期)山西平陽府(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著名的“平水版”雕印作坊的出品。古代的平水縣在平陽府城西南,也標誌著雕版印刷版畫的範圍擴大,在宋人孟元老追述北宋盛景風貌的《東京夢華錄》中提到,一到“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從此貼門神、掛鐘馗以點綴年節活動,漸漸在民間展開。

  • 宋時手繪的年畫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此時恰好出現了雕版印刷,使得年畫的大量複製成為可能,木版年畫便在此時應運而生。現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年畫實物,《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又名《四美圖》,陽刻墨版印於高82.5釐米,寬49.5釐米的黃紙上。

  • 畫中人為我國曆史上四位著名的美女:一位是漢成帝的皇后——體態輕盈善舞的趙飛燕;一位是漢代曾經懷抱琵琶出塞和番的王昭君;一位是東漢史學家班固、班昭的祖以印刷業聞名。與《四美圖》同藏於埃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關羽像》,應與《四美圖》印刷於同時期,高72.3釐米,寬34.2釐米。

  • 關羽處於畫面中心,端坐於椅上,雙手置於腿上,目光炯炯,美須飄然,神態安詳。畫面佈局豐滿,人物描繪細膩生動。畫幅周邊飾以回紋,上方也有一通欄橫披,文字為楷書“義勇武安王位”。該畫畫框上有“平陽府徐家印”字樣。從“義勇武安王位”字樣判斷,是中國傳統供奉神祇畫像無疑。這種樣式的關羽供奉神像,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四清”之前。製作年代,從關羽封號推斷,應在1123年—1128年之間。

  • 可以說,年畫正式成為一種民俗正是從宋代開始的。這一時期,人們在歲末除夕開始確立了門神“一年一換”的習慣,正如吳自牧《夢梁錄》中說:“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


4.明清年畫集大成

  • 明清時期是中國年畫興盛和全面繁榮的時期,無論印刷技術還是花樣種類、題材內容,都推陳出新、爭奇鬥豔。明代早期,年畫還是由木版印出墨線,再由人工賦色完成;到了晚期,雕版套色印刷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出現了多色套印的精美年畫,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年畫盛產地,如四川綿竹、成都,江蘇蘇州、南京,河南的朱仙鎮,山西臨汾、新絳,天津楊柳青等,其中的佼佼者——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開封朱仙鎮更是被譽為“年畫四大家”。

  • 這一時期,年末除了門神,還印製其他的神像年畫,比如灶神、關公、天地爺等。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貼新的灶神像,上供品,以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清代滿族人入主中原,不廢漢族新年風俗習慣,除夕依舊貼門神、灶君、鍾馗等等。

  • 年畫在宋代被稱為“門神”,明代被稱為“畫帖”,明代後期,隨著人們觀念意識的轉變,對年畫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年畫寄寓的祈望,也包括了國家吉祥、生活安定、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夫妻團圓、家庭和睦、健康長壽、子孫繁盛、登科進士、多財富足等等。

  • 例如其中的喜慶吉祥年畫,就是通過諧音、象徵等方式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用鴛鴦、蝴蝶象徵美好的愛情,荷花象徵祥和,牡丹表富貴,蝙蝠代表福,桃、鶴、松等象徵長壽,龍鳳、麒麟、雄雞代表祥瑞吉利,喜鵲象徵喜慶,梅花象徵“五福”,竹葉代表福、祿、壽,佛手錶示十全十美等等。

  • 再如,就門神而言,年畫在樣式上也有了相應的變化,據馮應京《月令廣義》記載:“近畫門神為將軍朝官諸式,復加爵、鹿、蝠、蟢、寶、馬、瓶、鞍諸狀,皆取美名,以迎祥祉。”由於題材的拓展,出現了童子、美人、文官等形象,“門神”也自然更名為“門畫”了,被賦予了喜慶的色彩內涵——清代學人李光庭在自己所撰的《鄉言解頤》中提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才有了“年畫”一詞。


  • 此外,清代時由於戲曲、彈詞和通俗小說盛行,門神中出現了一系列戲曲傳說中的人物,如“燃燈道人、趙公明、趙匡胤、楊兗等,並且還畫有故事情節,至此已失去了自古以來敬門神為“五祀”之一的意義,轉向具有裝飾性的門神形式發展,同時年畫也徹底普及到了街頭巷尾,當時的貧寒之家為了表示同慶新年,也都買一對門神來裝點門面。

  • 清末“西洋畫法”的透視技巧、明暗層次的技術東傳,更改變了傳統以線刻為主的線畫風格。海上貿易的日益發達,連帶地影響了年畫的外銷與製作方法的歐化風格。沿海的蘇州、天津、泉州、廣州及揚州和內地各處版畫製作直銷東南亞及日韓等地,甚至歐洲各國也有訂單,年畫銷售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 太平天國起義增加了反列強帝國主義的情緒,年畫題材劇變。像《太平軍北伐圖》《火燒海望樓》等反映現實的內容成為新年畫的表率。年畫成為廣大民眾的歷史教科書,其歷史意義重大。


  • 光緒甲午海戰之後,民間年畫呼應維新變法,出現了一種改良式年畫,多為辦學堂、滿漢平等、女權平等等內容,如《愛國大撲滿》《女子求學圖》等。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間年畫又以《攻打南京》《革命大戰武昌城》等革命題材示眾。

  • 到了20世紀30年代、40年代,在解放區和大後方曾繪刻八路軍和抗日戰士作為“抗戰門神”。大後方還曾出現“美軍門神”,畫來華支援抗戰的美國軍人。新中國成立後,又有畫解放軍和邊防戰士形象作為新的門畫,有的美術出版社還繪製了古代保衛國家的民族英雄,如戚繼光、鄭成功作門神。民間門畫以古喻今的優良傳統,不斷在新年的民俗活動中,繼承與發展著。

  • 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再到寄託願望、諷喻時事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民間藝術品,中國年畫的背後,凝聚著炎黃子孫幾千年來最真切樸素的思想情感和詩意的美好向往。不同於潑墨山水的清高出塵,也不同於宮廷畫的工麗細膩,中國年畫源於民間,根植於民間,始終傳遞著最濃郁的人間煙火氣息。


萬折必東x


什麼是年畫?

年畫,是發生在民間年節習俗裡的藝術,是圍繞著年節文化信仰的藝術。對一個以農耕生產方式為主體的民族而言,“年”既是主要生產週期的記憶,也是農耕生活節奏的體現。

古老的年節是敬奉神祇先祖的節日,也是祈求豐收富足的節日。年畫是年節民俗意義上對畫的稱謂,表現了民眾對年節的心理需要和美好願望。



民間年畫的歷史

(1)早期年畫

年畫的發生與中國遠古時代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豐收的祭祀活動是“年”的最初的起源,人們豐收之後的祭獻與慶祝,成為新舊時間交替的社會儀式。西周初年,年的週期交替過程得到重視,並形成了慶祝的固定節日。

據文獻記載,人們對年畫題材中兩個重要類型——“門神”、“灶神”的崇信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時期。



商周時代祭奠儀禮中就包括門神、灶神在內的“天子七祀”,並已成為定製。此後,至退在漢代,門神、灶神已有具體稱謂。

漢代的門神可能直接繪於門上,今固不存。但在山東、河南、遼寧等地漢墓出土的畫像磚石上,我們還得以窺探久遠的漢代門神一一“神荼、鬱壘”的藝術形象。“灶君”之名始於春秋戰國,而具體形象卻記載不詳。它與“門神”樣,同為年畫後世流傳的重要題材。

(2)隋唐時期年畫

隋唐時期,隨著文化的變遷,古老的門神題材中糅進了釋、道、儒等宗教文化色彩(諸如藥叉、天王、力士等形象的出現),顯露出世俗化的傾向。唐代“鍾馗”形象的出現,很快從統治者上層普及到民間,成為民間禳災避禍的崇信對象。

與此同時,脫胎於遠古宗教信仰觀念的民間諸神,隨著中國道教與西來佛教的盛行,通過雕版捺印或刻印的方式得到傳播和普及,並逐漸演化為後來“民間紙馬”藝術。多元的民間文化信仰促進了年畫的發生與發展,而年畫又推動並維繫了文化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普及和延續。



(3)宋代時期年畫

年畫在宋代形成規模並廣泛融入世俗生活之中,與宋代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分不開,也是年畫藝術本身日益成熟乃至定型的結果。正是由於兩宋時期社會安定、生產恢復、經濟發展,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基礎。而且雕版印刷術的廣泛運用,形成了年畫藝術廣為流播的技術條件。

這一時期,經營民間繪畫的“畫市”以門神、灶君、鍾道、紙馬等為主要題材的“紙畫兒”和專門生產紙畫兒作坊的出現,反映出宋代的年畫已由自發的民間信仰形態轉化為世俗生活必備的商品形態,並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

中國是世界木版雕版印刷的發源地,也是最早的民間版畫的發源地。在宋代形成了以開封、杭州、成都、平陽等工商業發達地區為依託的雕版印刷中心。《義勇武安王位圖》和《隨朝窈窕呈頃國之芳容》(俗稱《四美圖》)“是現存於世的我國宋、金時期民間木版畫實物史證之一。



(4)明清時期年畫

明代中後期商業手工業的長足發展,清代前期一百多年的長治久安,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年畫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水印套色技術的成熟也為年畫生產的多樣化提供了技術支持。題材的不斷擴充,形式豐富多樣,促成年畫大普及大繁榮的黃金時代。清代道成以後至近現代是民間年畫衰落期,西方列強的入侵,導致農村經濟破產,民間年畫受到重創。

(5)民國時期年畫

民國時期的年畫,在題材方面有較大的發展,內容也多有新意,既反映民俗生活,又極富時事政治色彩,兼及新人新事、新的倫理道徳和新的社會風尚,因而被人們稱為“新年畫”。

(6)抗戰時期年畫

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年畫和後來的解放區年畫多半出於“服從革命需要”的目的而繪製印刷,通常被稱為“革命年畫”。從20世紀50年代起,為了發揚傳統藝術,提倡為廣大工農服務,它才被廣泛重視起來,並以“年畫”之名確定為一大畫種。




結語:中國民間木版年畫,是體現中國民間雕版印刷技藝的傑出代表,也是依然在民間活躍傳承的典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公佈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因其開創了人類複印技術的先河以及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以說,中國民間木版年畫,是體現中國民間雕版印刷技藝的傑出代表,也是依然在民間活躍傳承的典範!



書畫客棧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

年畫正式形成於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開始印賣木刻年畫,題材上也大為擴展,如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年畫題材開始出現。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1949年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鑑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薈文堂主


年畫產生於先秦,成型於宋。

年畫最早發展起來的是民間木版年畫。其形式與特點都是符合廣大人民的欣賞習慣,是同人民生活聯繫最緊密的一種藝術。

它同那些只重因襲、摹古、講求“逸氣”以“自娛”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年畫一向被稱做“匠畫”不承認其為繪畫“正宗”,卻它卻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儘管在年畫的內容中嚴重地受到統治階段思想影響而表現出計多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是,在年畫中確產生了很多現實主義的好作品,它反映了各歷史時期的社會現象,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而為廣大勞動群眾所喜聞樂見。

勞動人民從自己創作的藝術中得到了一些藝術的享受,並受到了一些有益的教育和精神慰藉,因此,自從民間木版年畫盛行以來,即循其自己的道路發展著。從許多年畫作品中既可瞭解到我國各歷史時期人民生活情況,又可窺見我國繪畫藝術的現實主義傳統在民間繪畫中的發展。








賴頭充


中國民間年畫的相關知識在冀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課本有所涉及,有興趣的可以翻看電子版課本和參考書看看,參考書中介紹比較全面。

民間年畫顧名思義用於新年時張貼、烘托年味,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最早源於古代的門神畫,門神畫最早被稱為“門畫”。到清朝時才有人把它叫做“年畫”。

年畫在北宋時期發展迅猛,當時商業繁榮、手工業日漸成熟,雕版印刷術也得到了巨大發展,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開始印賣木刻年畫,題材上也大為擴展,如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年畫題材開始出現。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才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新中國成立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鑑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使得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時代在變,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年畫也要隨之改變,現在大都市裡的人們幾乎看不到貼年畫的了。只有在一些農村還有一小部分人,在家粘貼年畫迎接新年。

將來也許年畫,只能在博物館或者畫展中才能看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