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江苏这所"双一流"高校就是最盛产院士的大学之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学校所拥有的院士数量,是评价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

苏州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他们分别是——

(按当选年份排序)

阮长耿

或许,江苏这所

阮长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血液学——血栓与止血的研究。198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vW因子等苏州(SZ)系列单抗,其中5株单抗被确认为国际血小板研究的标准试剂。在血栓与止血领域里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单抗导向诊断与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

王志新

或许,江苏这所

王志新,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主要进行分子酶学、蛋白质化学及结构生物学研究。他将数学和生物学研究紧密结合,独树一帜,系统地研究和解决分子酶学和结构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特别是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及推广应用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系统且深入地研究了MAPK等信号通路中重要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活力调控的分子机制。

潘君骅

或许,江苏这所

潘君骅,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后期提出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苏联6米望远镜和我国 60厘米望远镜及2.16米望远镜的副镜检验;60年代至70年代,在研制我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发明了一套重要的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解决了各种光学非球面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

李述汤

或许,江苏这所

李述汤,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金刚石、纳米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提出了制备高质量外延金刚石薄膜的方法;提出了氧化物辅助生长的机制;提出用电偶层的概念解释金属/有机界面能带的突变;提出了"高温NPB"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新方法。

柴之芳

或许,江苏这所

柴之芳,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放射化学和核分析技术研究,倡导分子-中子活化分析发现一些与生物灭绝事件有关的地质界限铱异常和异常铱的多种化学种态,丰富和发展了著名的地外星球撞击理论建立了铂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新方法,从而实现了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微量元素分析并用堆中子合成了新型全碳富勒烯二聚物。

刘忠范

或许,江苏这所

刘忠范,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能源与材料创新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和纳米化学研究,在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方法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和引领性的工作,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纳米碳材料研究团队之一。近年来在石墨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石墨烯领域的快速发展。

李永舫

或许,江苏这所

李永舫,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材化学部教授。长期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给体、富勒烯和非富勒烯n-型有机半导体受体光伏材料以及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共轭支链来拓展聚合物共轭程度;提出通过使用富电子的茚双加成来提高C60的LUMO能级的思想;开发了低成本和高效的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PTQ10。

于吉红


或许,江苏这所

于吉红,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名誉主任。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重要创新性贡献:创建了限定禁区设计分子筛结构的新方法,解决了特定孔道结构设计的难题,预测了分子筛的可能结构,发现并提出了判断分子筛结构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间距规则;提出了基于模板诱导、杂原子取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合成特定孔道结构多孔晶体材料的若干新途径。

或许,江苏这所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苏州大学培育出了一批批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卓越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包括3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无数精英栋梁,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注"苏州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苏州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苏州大学官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