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軼事:王羲之不僅書法了得,他的品德與為人也值得稱道

書聖軼事:王羲之不僅書法了得,他的品德與為人也值得稱道

書聖軼事:王羲之不僅書法了得,他的品德與為人也值得稱道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說起王羲之,人們就會想到《蘭亭序》。因為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最受歷代敬仰和尊崇的書法作品。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堪稱蓋世無雙,他的書法造詣,無人能敵。除此之外,他身上還有許多值得敬仰和尊崇的東西,也絲毫不亞於他的書法成就,那就是他的品德和才智。但這些卻被掩蓋在其書法成就之下,往往被人忽視。

拒絕做官:王羲之雖然官拜右軍,但其一生對仕途比較淡然,最後,棄官隱居。《晉書》說:“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很多朝廷重臣聽說他極有才識和度量,屢次請他出仕做官,都被婉言謝絕。揚州刺史殷浩,曾用激將法邀他出仕,殷浩給王羲之寫信說:一個人應該以國家興衰為己任,怎麼可以在國家存亡之際,選擇隱居呢?怎麼可以置國家社稷而不顧,僅滿足一己私利呢?王羲之回信說:我對做官一直沒有興趣,以前我對王丞相發下誓言,絕不出仕,如今誓言手跡尚存,我怎能出爾反爾。我選擇隱居並非故意躲避,而是早有打算,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

遠見卓識:殷浩做宰相後,與恆溫不和,王羲之說:國家的安寧,在於內親外和。極力勸說並協調兩人關係,無奈,殷浩剛愎自用。後來,殷浩決定舉兵北伐,王羲之分析當時的形勢,認為北伐必敗,所以就寫信給殷浩,勸他不要統兵出戰,但殷浩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毅然興兵,結果失敗。之後,殷浩圖謀再舉,王羲之再次寫信勸阻,為之分析形勢陳說利害,信中說:區區江左都經營成這個樣子,天下人寒心已經很久了,加之新敗,人們還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自南遷以來,文武百官沒有深謀遠慮,一味的疲竭根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向行事,消耗了國家資財,而無尺寸之功,又不聽從別人的意見,如今天下將有土崩之勢,為政者怎能不感到痛心而推卸責任呢?現在應該任用賢能、施行仁政、除其煩苛,省其賦役,與百姓更始,以解救倒懸之急。他同時還向會稽王建議說:以區區吳越之地,去圖謀收復十分之九的土地,能不失敗嗎?古人云:“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今外不寧,內憂已深。而有些人竟然傾國以濟一時之功,因此,希望您能命令暫停北伐。軍隊可以駐紮淮河沿岸,待立定腳跟,時機成熟,再行北進。從當時情況來看,王羲之對形勢的把握相當準確,上述言論分析到位、見識精當、策略中肯,反映了其獨到的見解和卓越的思想,可惜,最終未被採納,導致了東晉一蹶不振。

憂國憂民:戰爭不斷,饑荒也隨之而來,東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次,王羲之見到一位老婦人賣扇,此時正當初春,王羲之覺得奇怪就問緣故,答曰:兒子被官府徵調,老伴臥病在家,為了生計編竹扇賣之。王羲之便在每把扇子上書寫五個字,然後對老人說:可以賣一百錢一把。老婦人還在猶豫之際,扇子竟一搶而空。回去後,王羲之便開倉賑濟百姓,但是,朝廷賦役沉重,王羲之又屢次上書尚書僕射謝安說:官倉屢屢被盜,應該斬其首惡而使其斷絕。現今因為戰亂和徵役使死亡和反叛者增多,朝廷又想以株連的方式予以制止,結果造成亡叛眾多,百姓流亡,戶口日減,死亡絕戶者屢見不鮮,建議將罪行較輕的犯人充當兵役或勞役,將其家眷遷徙至都邑,穩定內亂局勢才是為政之本。

看到東晉戰亂而百業俱廢,王羲之心懷憂鬱,上書謝安說:今事之大者未布,漕運是也。希望朝廷下達命令,年終考核,對翫忽職守者撤職查辦或貶至邊疆,以示懲戒。對於官場複雜的程序和官吏的腐敗,王羲之深加痛斥。他在上書時說:如今各部衙門文件和符命如雨,互相違背交織繁雜不可勝數,應該改變這種狀況,要有統一的法度,簡單易行,不可互相牽制。

在史料中,還可查出不少相關記載,但上述幾件史實,足以證明書聖王羲之鮮為人知的遠見卓識和憂國憂民的思想。宋人洪邁曾評價說,王羲之與溫嶠、蔡謨、謝安為同一層次之人,雖然在功名上沒有可值得一提的,但是他視錢財如糞土、不願諂媚的高尚品德,以及見識超群,議論宏博精當,則是很少有人能與之比擬的。洪邁還為,《晉書·王羲之傳》中只稱贊其書法,而對他的為人處事,則無一字評說感到極為惋惜。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