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蕩春光寒食天——詠寒食節古詩詞賞析(五)


淡蕩春光寒食天——詠寒食節古詩詞賞析(五)

淡蕩春光寒食天

——詠寒食節古詩詞賞析(五)

王傳學

寒食節在唐宋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正值暮春時節,詩人們常常以此節為契機,詠物抒懷,感嘆身世遭際,表明心志。

先看北宋詩人王禹偁的《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

山裡風光亦可憐。

稚子就花拈蛺蝶,

人家依樹系鞦韆。

郊原曉綠初經雨,

巷陌春陰乍禁菸。

副使官閒莫惆悵,

酒錢猶有撰碑錢。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廬州尼姑道安誣告著名文字學家徐鉉。當時王禹偁任大理評事,執法為徐鉉雪誣,又抗疏論道安誣告之罪,觸怒太宗,被貶為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遇寒食節,寫了此詩。詩人饒有興致地描寫商州的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動靜結合,遠近相適,色彩明麗,格調清新,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最後還不忘自我安慰,心酸內含,一種微怨之情在不經意間流露於筆端,使人回味無窮。

首聯點明時間地點,詩人在商山過寒食節,山裡的風光也是可愛的。一個“亦”字,蘊含了一種無奈,山裡風光確實好,但和以前的生活環境相比有差距,含蓄委婉,耐人尋味。頷聯描繪出了一幅安逸閒適而又生機勃勃的山村生活圖景。蝴蝶在花叢翻飛,孩子們慢慢靠近花朵輕輕拈捉它們;好多人家的大樹上繫著鞦韆,少女們在上面搖盪著。頸聯寫雨後郊區原野上一片蔥綠,巷陌春陰處的人家因寒食節而禁止煙火,透露出安靜祥和的生活氣息。尾聯寫自己官位清閒,勸解自己不要惆悵,還可用替別人寫墓誌銘所得的稿費換取酒錢的灑脫之情。

此詩雖寫了商山地區的美景,詩人卻是借美景強自排解被貶的失意落寞。詩人自我安慰:副使之職非常清閒,又可以靠撰碑文來換一些喝酒的錢。這種自我安慰實際上是一種“惆悵”的變形。表面看來.詩人似乎已經陶醉於山村之景,表現出心境的樂觀豁達,但商山之景“亦可憐”的“亦”正是與京城之景比較得來。“莫惆悵”,其實暗含“正惘悵”之意。“猶有”,看似曠達,實為自我調侃,裡面藏有豐富的潛臺詞。

再看北宋詩人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損之)曾為江寧通判,宋仁宗寶元二年 (公元1039年)卒於官,葬於江寧牛首山(今江寧縣南)。皇祐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寧祭掃父親墓時寫下此詩。

詩的大意是:客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尤其是到了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自己的白頭髮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顯得蒼老。不想知道官位爵祿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中做一個打漁的漁民和砍柴的樵夫。

詩人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願望。語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王安石雖然是大有作為之人,但他同樣有山林之思,並非一味追求進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為了養家孝親,並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於家中無田園以託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並非他的本願。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宋代詩人蘇軾的《寒食雨二首》,充滿貶謫之感: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這兩首詩於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在黃州時作。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發,朝廷以蘇軾詩文中有誹謗朝政之意,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被貶三年,回朝無望,又適逢寒食苦雨,連月不開,惆悵的心情更加苦悶,於是賦詩兩首,即此《寒食雨》。

其一點明瞭時節、天氣,進而敘寫回春無望的境況與心情。“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黃州即今湖北黃岡市,宋時為黃州,為蘇軾的貶謫之地。此句既點明瞭時節,又暗示自己已是被貶三年了。下旬“欲惜春”與“不容惜”對舉,借傷春之言述回朝無望,年年盼著被召回朝,卻是時光流逝,翹首無期。偏偏今年又逢連月的苦雨,本應溫暖的春天竟如秋涼一般的蕭瑟不堪。燕脂,即胭脂。愁中聽說海棠花已落,在這苦雨時節,那胭脂勻雪般的海棠花也一定沾滿汙泥了吧?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曾作《海棠》詩,以海棠自況,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之語。此句與“春去不容惜”相照應,同時又暗示自己已經年華逝去,也如那海棠花的春天卻被泥汙了一般。那“不容惜”的春天啊,難道是被夜半的大力士給偷偷揹走了嗎?可真真教人無可奈何!我這個樣子啊,就像那病倒的少年未老先衰一樣,到病起時怕已是滿頭白髮了!

其二則進一步寫寒食苦雨的情形和內心的苦悶。首旬是倒裝句.“雨勢不已”是造成“春江欲入戶”的原因;然而,倒裝句卻又有一種儘管“春江欲入戶”但“雨勢仍不已”的修辭效果,雨期綿綿無盡頭,給人一種惆悵迷惘之感。下四句是對苦雨窘狀的具體描繪:烏雲低垂,苦雨瀠漾,天地間到處都充滿著水氣,小屋就像那孤單的漁舟一般,飄蕩在無盡的水雲裡;苦雨無期。廚房裡也沒別的什麼東西,只好煮些溼冷的蔬菜,殘破的爐灶裡燒些潮溼的葦草.廚房裡霎時便充滿了嗆人的濃煙!賀裳評曰:“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一篇最為沉痛。”(《載酒園詩話》)在如此惡劣悽清的環境裡,詩人度日如年,在遙遙無望的等待中,看到烏鴉銜著燒殘的紙錢,方知又是一年的寒食節!又是一年的寒食節啊,又是一年的貶謫生活,想回歸朝廷,報效國家,奈何君門深達九重,聽不見我的聲音;想回到祭奠先祖,做個耕讀的文人,卻又怎奈故鄉的墳塋遠在萬里之外!真真是窮途末路!哭途窮,典出《晉書·阮籍傳》。阮籍處於魏晉易代之際,內心極度苦悶,“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遙想魏晉易代時的阮籍,窮途末路之際還能暢快地大哭一起來宣洩內心的鬱悶,可我早已心如死灰,連痛哭的心勁都沒有了。汪師韓評曰:“二詩後作尤精絕,結四句固是長歌之悲,起四句乃先極荒涼之境。移村落小景以作官居,情況大可想矣!”(《蘇詩選評箋釋》)

眾所周知,蘇軾一生性格豁達,無論是文還是詩詞,大都通達豪放。須知,通達豪放的心境乃是歷盡磨難而後成的。才華橫溢的蘇軾突遭厄運,被貶黃州,政治理想已然幻滅,現實生活亦陷入困頓,競曾有過“先生年來窮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蜜酒歌》)的悲嘆,精神極為壓抑。此時的蘇軾便開始嚮往一切皆空、物我兩忘的佛老虛幻境界,試圖由此獲得自我解脫,然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使他不能安心。《寒食雨二首》便是其痛苦的心靈寫照。黃州貶謫,為蘇氏詩文風格轉變之關捩,蓋此後多有佛老思想入詩人文,而呈曠達、蕭散、豪放之風。

南宋詩人陸游的《寒食》,借寫三峽風光,抒客居之情:

峽雲烘日已成霞,

瀼水生文淺見沙

又向蠻方作寒食,

強持卮酒對梨花。

身如巢燕年年客,

心羨遊僧處處家。

賴有春風能領略,

一生相伴遍天涯。

陸游的詩,另闢蹊徑地通過寫三峽風光來表現思想感情。首聯起筆精湛,引人入勝;頷聯抒發異鄉過節之情;頸聯作比,反映漂泊之狀;尾聯則無可奈何,一種自我寬解、自我安慰、於失意中尋求解脫的心境完全表露出來,讀來也十分動人。

宋代詞人李清照的《浣溪沙》,抒寫了惜春留春的心情: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這首《浣溪沙》當是詞人的前期之作。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閨秀身份出現的,與此相稱的,便是在她前期詞作中表露出來的文雅、高貴氣度。這種氣度又是通過詞人細膩豐富的感情,優雅含蓄的筆觸體現出來的。此詞通過暮春風光和閨室景物的描繪,抒寫了女詞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側重描繪室內景緻。“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嫋殘煙”,寒食時節,時令已值暮春,這正是“閨中風暖,陌上草燻”(江淹《別賦》),暖風醉人時節。接著詞人即把筆觸移至室內,一股氤氳氛圍籠罩閨中,原來是嫋嫋香菸瀰漫其中,從中似還透著靜謐、溫馨和淡淡的憂愁。“淡蕩”,謂春光融和遍滿之意。“瀋水”,即沉水香。“夢迴山枕隱花鈿”句,寫詞人早晨夢醒,凝妝完畢,卻慵懶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夢中情景。“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稱山枕。詞作的上片描繪了一幅優雅、倩麗、靜謐的畫面:寒食時節,春光融融,閨房中檀香氤氳,一個少婦正欹枕凝神。如果認為畫面中的少婦只是屬於慵懶、無聊那種類型的女性,整日價沉溺於沉香、花鈿、山枕之中,那就錯了。李清照有著男性作家無以比擬的細膩而豐富的情感世界,是一個對大自然與外部世界有著極為敏銳的感悟,以及強烈的關注與渴念的女性,詞作的下片就為人們展示了這樣的情愫。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女詞人的筆觸延伸到室外,但見室外婦女們正笑語喧喧,彼此鬥草取樂,而海燕此時卻經春未歸。女詞人這裡寫海燕未歸,隱隱含有她細數日子,惜春留春心態,而寫鬥草遊戲,則映襯自己的寂寞。次句言春天將盡,梅子熟透,柳枝長成。惜春、留春不住,嘆春之情遂油然而生。“柳生綿”,亦為暮春之景緻。以上寫景,也透露出詞人無奈嘆喟之情。末句:“黃昏疏雨溼鞦韆”,黃昏時分,獨自一人,已自不堪,更兼疏雨,以及空寂、溼漉的鞦韆架相伴,更讓人感到寂寞、愁怨。

這首詞抒寫情感很是細膩,但不是直言明說,而是通過十分優雅、含蓄的筆觸,去描述十分典型的外物形象和意境,從中再滲出細膩而幽深的心態,有“無我之境”的妙趣。

南宋詞人謝枋得的《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抒發愛國之情: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 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 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遊絳闕,浮生蟬 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 冢,書錦榮華。

這首詞是詞人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後,元朝不斷南征。其間,詞人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公元1289年,福建參知政事魏天佑,為了向朝廷取媚,強迫詞人北上。在寒食節,詞人過鄆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這首詞詞人先抒發思鄉之情,繼而抒發自己報國之情,全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這首詞精彩之處,在於注重心理刻畫,含有感染力,因此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魅力。

詞的上片,由寒食節起筆,表達對祖塋冢柏的眷念之情。“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講的是十五年來,每到寒食節“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掃祖塋盡孝。這是詞人的回憶。詞人於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出任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元軍攻陷信州,詞人改名換姓入建寧唐石山中,後又隱居閩中,一直未回故鄉江西弋陽,到現在已十五年。字面是說寒食節,實際上也暗含了對國破家亡的回憶。用“皆在天涯”寫淪落飄泊,無家可依,四字包含了血淚經歷。“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承起句寫十五年飄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兩層意思:前二句是說在“雨濡露潤”的天氣裡,思念著“宰柏”。“宰柏”,墳墓上的柏樹,也稱“宰樹”、“宰木”。寒食節是祭掃祖塋的日子,經常是細雨濛濛,故云“雨濡露潤”,這種情況最容易引起在異鄉飄泊的人的“宰柏”之思。後兩句說在“風柔日媚”的天氣裡,卻又“羞見飛花”。 “飛花”指的是熱鬧的景象,而無家可歸之人,則不忍著,也“羞見”,——國破家亡,自己無力挽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豈不羞對“飛花”!這兩層意思總起來是說詞人無時無刻都在思國念家,痛苦不堪。一個“嘆”字領起四句,“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三句,仍從寒食祭掃著筆。“麥飯”、“紙錢”、“只雞”、“斗酒”,皆是祭品,祭掃完畢,便被那些烏鴉喜鵲所取走,這裡,詞人則說自己不能用“麥飯”等物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幾”,屢次,與“十五年”互相照應。這三句寫得仍然很悲痛。對祖塋的懷念,同時也是對故國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嘆。“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為上述情況尋找原因。“我”是指“天”;“他” 則是指蒙元貴族。從字面上看,好像是放達,實際上是悲憤而且故意用作反語,“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詞人既怨天又尤人。這裡用反語的原因,在於當時詞人身在蒙元貴族統治之下,詞人是個性格剛烈無所畏懼的人。反語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格,用於嘲弄諷刺。

上片雖沉痛悲憤,但其基調卻顯得低沉。下片則變為至大至剛,充滿了視死如歸的精神。“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這裡指丹爐,道家在丹爐內煉丹,丹成可以飛昇:“紫府”,道家稱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宮闕。這兩句是說自己對於自己的去處早在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昇天,以紫府清都為家了。詞人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準備,所以才有如此言語。“想前人鶴馭,常遊絳,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就此意作進一步發揮。四句用一“想”字領起,滔滔而下,表明是詞人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騎鶴上天,遊於絳闕,其樂無窮;而世俗之身,當如“蟬蛻蛇解,遊於太清”,豈能留戀於塵埃濁世(“黃沙”)。他不想苟且偷生,屈節苟活,已經說得明明白白。以下就“寒食”本題,再表白自己的志向與氣節。“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男子正當如是”,是肯定語氣,故以“邪”足成七字句,並以叶韻,讚羨庸珏他們的愛國正義行動,表示自己作為好男兒正當仿效他們的精神,效忠宋室。另一方面,“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則就此次被迫北上強令降元做官而言。“晝錦”,用指富貴還鄉。“過家上冢”,即還舊居,祭祖墳,指的是誇耀鄰里的事。詞人概以“又何必”一語抹煞之。“待”表示將來可以實現之意,即今已斷言並無可能,因此不僅多此一舉,言辭殺辣,不留餘地。“上冢”一語,也是就寒食祭掃事生出,與”守墳“、”修墓“,同回應上片所說情事,緊扣題意。

明代詩人朱孟德的《西夏寒食遣興》,借景抒情:

春空雲淡禁菸中,

冷落那堪客裡逢。

飯煮青精顏固好,

杯傳藍尾習能同。

錦銷文杏枝頭雨,

雪卷棠梨樹底風。

往事慢思魂欲斷,

不堪回首賀蘭東。

朱孟德,寧夏人。永樂戊戌(公元1418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廣東興寧縣知縣。善詩文。此詩系詩人在寧夏旅舍所作,表現了明代西北邊民的寒食風俗。《乾隆寧夏府志·風俗》載:“清明日,挈榼提壺,相邀野田或梵剎間共邀飲,曰‘踏青’。插柳枝戶上,婦女並戴於首。” 當是明代傳承下來的風俗。

詩人在旅居之中逢寒食節,禁火冷食,倍感冷落孤寂。頷聯寫當地風俗:煮青精飯,喝藍尾酒,這些都與內地相同。頸聯寫寒食風景:美麗的杏花被風雨打落,潔白的棠梨花葉被風捲走。描繪出一幅暮春的悽清之景。尾聯抒發感嘆,想起往事,痛苦萬分,賀蘭山東,不堪回首。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

明末詩人陳子龍的《唐多令·寒食》:充滿國破的痛楚:

時聞先朝陵寢,有不忍言者。草帶芳林,寒塘漲水深。五更風雨斷遙岑。雨下 飛花花上淚,吹不去,兩難禁。 雙縷繡盤金,平沙油壁侵。宮人斜外柳陰 陰。回首西陵松柏路,腸斷也,結同心。

陳子龍被後人譽為“明詞第一人”,其詞風流婉麗、意蘊深婉。詞人聽到明王朝的帝王陵墓建築被清朝佔領後,內心無比悲痛,遂寫下此詞,以寄哀思。

西陵,此指坐落在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從某個角度來說是朱明王朝的象徵。當清兵的鐵蹄踏上十三陵之後,忠於朱明王朝的人士無不痛心疾首,難以接受此事實。當時,因抗清而身陷囹圄的詞人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在獄中含淚寫下這首被人稱作“絕筆’的詞作。上片寫寒食時節的風景:碧草芳林,寒塘水深,風雨不斷,遮斷遠山,雨下飛花,含淚飄零,一片風雨飄搖、零落悽清之景,暗示了明王朝的敗落。下片寫宮人逃難,宮女墳墓被柳樹掩映。回望十三陵前的松柏路,肝腸寸斷。故國之思,優憤之情,溢於言表。結句更明確表達了自己忠於明室的不可動搖的意念。全詞悽怨激楚,悲憤填膺,與國變之前的作品顯然大異其趣,足見作者詞風在國破家亡後的轉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寒食節已和清明節合二為一。雖然現在不單過寒食節,但古人詠寒食節詩詞裡面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意蘊,仍值得我們仔細體味,深切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