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四件下落不明的頂級國寶,最貴的上百億,它們還會出現嗎?

藍風


中國發明瞭造紙術,大大方便了文明的記錄和傳承,但同時紙製品的易燃、怕誰、爬蟲也始終困擾著一代代文明傳承的守護者,即便古人窮盡智慧,發明了防蟲蛀的紙張,做好完善的防火措施,也抵擋不住戰火和意外的發生。

幾千年下來,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傳承下來的文物用十不存一都已經不恰當了,千不存一都有些勉強,可見文物國寶在歷史長河中消散了多少!而這其中,當然會有幾個讓後人們耿耿於懷,不斷惦記,這裡就說說船伕心目中期待重見天日的國寶。

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至於它後來的命運,關注的人就少了,在秦朝統一六國後,始皇帝就將其作為秦國的傳國玉璽,並在上面刻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後來雖然歷朝歷代都聲稱用和氏璧作為玉璽,但可信度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以至於到了最近幾百年,壓根都不好意思提這茬了,至於和氏璧如今下落在哪,也成為歷史的公案,有人猜測早在秦始皇死後,就被帶進了陵墓,想到秦始皇陵完善的“安保系統”,如果真是這樣,倒不失為一個好的結果,畢竟後來人還有希望讓其重見天日。

《蘭亭集序》

三國魏晉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盛世,誕生了無數影響後世上千年的書法大家,王羲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經典作品《蘭亭集序》更是被世人傳為經典,但很可惜,就如船伕開頭所說的,書畫作品太容易毀損了,以至於今人很難看到魏晉大家們的真跡了。

要知道在唐朝,由於離魏晉朝代很近,傳承下來的真跡極多,所以唐朝的文人練字,都是臨摹真跡的!到了宋代,就差了一個檔次,只能臨摹碑文了,今人雖然科技發達了,但就連碑文都殘缺不全了。

至於那副經典的《蘭亭集序》,很多人懷疑藏在唐朝那幾位陵寢還算完整的地宮當中,至於真假,也只有留給後人去探索了。

《永樂大典》

自從乾隆修了《四庫全書》後,那些古籍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另一本經典合集《永樂大典》的重要性就被提高了。畢竟永樂帝想刪改的地方就那麼幾十年,至於其他的地方,大多不會太面目全非,原始資料的完整度值得期待。

同樣,這本書早就遺散殆盡,不過明朝皇帝的地宮裡,很有可能還有一套備份!這個希望,真的挺讓人期待的。如果能夠重見天日,歷史意義非凡。

無名氏

只給四個名額太少太少了,我們如今知道的都是機緣巧合下被流傳下來,為人所知的,那些無名的文明圭臬,有多少遺失在了歷史長河中,想必早已是天文數字。想來,就心痛,文明總是多災多難,但也因此彌足珍貴,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繼承併發揚傳承下去。


船伕


有可能不會出現了,如果在國內的話因為就單單他的價值在這擺著。如果說在個人的手裡的話,他肯定會偷偷出售交易的,但是這樣的話也肯定被發現的。

就像我們村裡似的我聽我爸給我說的,他說我們村裡有一戶人家在分地主家的東西的時候分到了一張床,(不知道是紫檀的還是黃花梨的反正哪個木頭很貴),說是乾隆下江南的時候路過我們這睡的床!然後就9幾年的時候被人家花幾千塊錢給收走了!聽他們說他們打聽了7..8年才打聽到在你們村裡。當時他們連一點小木釘都給裝袋子裡裝走了。現在聽說好像在隔壁市的博物館裡。

想一想這一張床,他們都可以花好幾年的時間去找。剛何況價值更好,紀念意義更重的國寶呢!除非偷偷的藏起來不給任何的人知道。我想就算在國外的話,應該也能差的出來的!所以說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動盪的年代被破壞了。


渣渣董


中國四件失蹤頂級國寶之謎。

第一件:北京人頭蓋骨。



北京人頭蓋骨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這件寶貝價格無法估算十分珍貴,但是,在抗日戰爭中,這個價值連城的寶貝卻神秘“失蹤”了,成為世界震驚的失蹤案,據說當時日本人為了得到這個寶物,派出了大量的間諜四處尋找,甚至不惜動用特工人員,這個頭蓋骨最終是否落到了日本人的手機,不得而知。如果能找回這五個頭蓋骨,換算成錢的話,估計幾十個億都打不住。

第二件:乾隆的九龍寶劍。



這把寶劍本來是陪葬品,它跟隨乾隆一起下葬的,本來是不可能再重見天日的,但是民國出了個東陵大盜孫殿英,孫殿英炸開陵墓後,將這柄絕世珍寶炸了出來,後來,孫殿英為了拍蔣介石的馬屁,就託付戴笠帶回南京交給蔣介石,據說,這把寶劍幾經輾轉落到戴笠手上,戴笠想據為己有,很不幸,這把充滿詛咒色彩的寶劍,讓戴笠的飛機撞到火山上,他死了,寶劍也沒了。有人說寶劍在那場大火中毀了,也有人說寶劍還在民間,但最終都沒有定論,事實就是這把寶劍再也沒有在世間出現。

第三件: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朱棣親自指導編撰的,這部書籍的歷史地位不亞於《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連國際的知名人士都認為,這部書是世界之最,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都無人能超越。但是就是這樣一部不朽的著作,卻在眾人的眼前不翼而飛了,後來再也沒有出現。嘉靖四十一年,皇宮不慎發生火災,奉天門、三大殿都被燒燬,很多珍貴字畫付之一炬,然而《永樂大典》卻逃過此劫。當時皇帝讓徐階、高拱、張居正親自主持,找一些寫字好的人重新抄寫《永樂大典》,可惜他們抄完後發現正本不見了,從此這本鉅著就人間蒸發了。

第四: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



最令人惋惜的寶貝是“圓明園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這些神像造型奇特,既符合建築學的原理,也具有藝術品的精緻,連八國聯軍參與搶劫的人看到它都瞠目結舌,後來,經過連續幾天的燒殺搶奪,圓明園被這些強盜毀壞殆盡,八國聯軍撤走後,這些造型奇特的銅像也消失了,後來有一些陸續出現在歐洲展覽館。現在十二生肖人身獸銅像被法國博物館堂而皇之展出,龍首也在臺灣展出過,生肖的迴歸之路將無比艱難,我國曾派人去購買協商,經過一番周折,只得到五件青銅獸,讓我們焦灼的是蛇首、羊首、雞首、狗首下落不明,從未出現,真不知道這些寶貝現在身處何處?


智者說歷史


中國數千年曆史中,失落的豈止是四件頂級國寶,從軒轅劍到傳國玉璽,從九鼎到十二金人,從《蘭亭序》到翡翠西瓜,任何一件寶物如果現世,必將引起萬眾矚目。

軒轅劍。這是一柄傳說中的神兵利器,是當時眾多的古代大能,共同採天下之鐵(各種金屬的代稱),為皇帝煉製的神兵。據說這柄劍除了鋒利無比外,還能斬妖除魔,其功能十分強大。劍身一面鐫刻著日月星辰,一面刻著天下的山川草木,劍柄上更有統一天下的計謀和農耕畜牧的要旨。

當年黃帝帶著這寶劍縱橫天下,後來又分別落到了大禹和商湯手中,後來在朝代的動亂中不知所蹤。

傳國玉璽。據說這塊玉璽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加工而來。據說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荊山(安徽蚌埠境內)發現有鳳凰棲落,後來發現了一塊璞玉。卞和認定這石頭裡有絕世美玉,但楚厲王和楚武王都不信,還分別砍掉了卞和的兩條腿,後來楚文王相信了卞和的話,在璞玉之中得到了冠絕天下的美玉和氏璧。

和氏璧輾轉多人之手,最後被秦始皇做成了傳國玉璽,上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此後傳國玉璽分別在漢、魏、晉、唐等朝代,始終是皇朝正統的象徵,但最後在五代十國期間不知所蹤。

九鼎。據說當年大禹統一了天下後,把整個天下分為九州,然後命令九州的州牧都貢獻青銅,鑄造了九隻大鼎。這九隻大鼎被認為是天下的象徵,同時在祭祀天地的時候才能使用。而根據禮儀,能用九鼎的,只有普天下的共主-----天子。所以九鼎就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以致於後來把“問鼎”來說明人有不臣之心。

九鼎經過多番輾轉,最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失去了蹤跡,據說被沉到了泗水(徐州附近的河流)之中,但秦始皇派人打撈也沒有結果。後來武則天等歷代帝王,有的仿製過九鼎,但真品的下落卻已經成謎。

十二金人。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了消滅民間的反抗勢力,收集了天下的青銅(當時製作武器的主要金屬),鑄造了十二尊高大的銅人,立在了秦王宮殿之前。這十二尊銅人,輕的都有三十多噸重量,最重的已經達到了將近90噸。居所鑄造的時候暗地迎合了十二天干地支,或者是四面八方十二個方位,同樣是國家權力的象徵。

可以考證的是,秦滅之後銅人也一直存在,直到董卓肇亂時,才將銅人熔化用來鑄造錢幣。但十二個銅人沒有全被熔化,還有剩餘。但在動亂之中,剩餘的銅人也去向不明。

《蘭亭序》。這件大名鼎鼎的國寶,出自大書法家王羲之之手,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據說王羲之和一群好友在蘭亭聚會,酒喝的不多不少,精神亢奮之下揮毫潑墨寫下了《蘭亭序》,為眾位好友的文章做了序。這篇書法作品每個字都極盡書法藝術的極致,事後連王羲之本人也沒辦法再寫出來。

《蘭亭序》一直被視為珍寶,後來唐太宗打探到了這件寶物的下落,連蒙帶騙地將其據為己有,並要求用這件寶物陪葬。但後來軍閥溫韜挖開唐太宗的昭陵時,卻並沒有找到《蘭亭序》,所以後人懷疑這件寶物在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之中。具體真相如何,只能留待日後了。

翡翠西瓜。顧名思義,這件國寶是天然翡翠雕刻成西瓜形狀,據說與現實中的西瓜簡直一模一樣,瓜皮、瓜瓤、瓜籽皆同真的一般,實在是造物之奇蹟。這翡翠西瓜一共有兩枚,被慈禧太后視若生命,據說還專門儲之於密室,每天派人輪流看守,後來在死前命令將翡翠西瓜給她陪葬。

民國期間孫殿英東陵盜寶,翡翠西瓜落入了軍閥手中,但此後輾轉之中卻下落不明,有人說孫殿英為了免禍,將翡翠西瓜送給了宋美齡,也有人說翡翠西瓜在亂世之中被賣到了海外,被人秘密收藏。無論如何,翡翠西瓜在世間銷聲匿跡。

數千年來,中國人民所製造的絕世寶物何止千百,但很多頂級國寶卻下落不明,讓人痛心以極。


李飛叨


第一件泰阿劍

1.相傳這把寶劍是干將和歐冶子所鑄造的,並且這把劍是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統一的時候鑄造,為了能夠使這把寶劍達到最好的狀態,泰阿劍集合了很多靈氣,最後為了使人和劍達到統一,還讓活人的性命搭進去,所以這把劍的出名程度很大,但自從面世後就再也沒有下落,據傳它被收藏在秦始皇的皇陵之中。


二、隨侯珠

隨侯珠是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珍寶,也被稱為“隨珠”,和“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隨珠和璧”或“隨和”。對於這個稀世珍寶在民間流傳著一段美麗的傳說。傳說,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外出遊玩的途中,無意間在路邊看見一條受傷的大蛇。對於這個正在飽受煎熬的生靈,善良的隨候不假思索的就讓部下趕忙給蛇醫治、上藥,把傷口處理完畢後,隨即就將這條大蛇放生。不過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後來這條大蛇在痊癒後竟然親自送了一顆夜明珠送到到隨侯的寢宮,以感謝隨候的救命之恩,這才知道這隻蛇是龍王的孩子,才有了“靈蛇之珠"的美稱。

而隨侯珠的流失跟隨國的衰亡有著必然的聯繫。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開始討伐隋國,隨國經過幾次負隅頑抗卻終究敗給了楚國,而隨侯珠也不見蹤跡。直到楚國被秦國消滅後,秦始皇嬴政將隨侯珠及和氏璧佔為己有,不過在秦始皇之後隨侯珠就沒有了下文,據專家推測,隨侯珠應該是成為了秦始皇的殉葬品,在陵墓中“以代膏燭”,不過真實情況也無從知曉。


第三件: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朱棣親自指導編撰的,這部書籍功績不亞於《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連國際的知名人士都認為,這部書是世界之最,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都無人能超越。

嘉靖四十一年皇宮發生火災,奉天門、三大殿都被燒燬,很多珍貴字畫付之一炬,然而《永樂大典》卻逃過此劫。當時皇帝讓徐階、高拱、張居正親自主持,找一些寫字好的人重新抄寫《永樂大典》,可惜他們抄完後發現正本不見了,竟然無影無蹤。

在外國人侵略中國的時候,《永樂大典》副本也被搶奪,後來世界各地到處是《永樂大典》遺本,但都是副本。

沒有知道正本去了哪裡


第四件:乾隆的九龍寶劍

非常神奇的是這把寶劍本來是陪葬品,跟隨乾隆一起下葬的,孫殿英炸開陵墓後,將這柄絕世珍寶炸了出來,後來這把寶劍幾經輾轉落到戴笠手上,而這把充滿詛咒色彩的寶劍,讓戴笠的飛機撞到火山上,然後他死了,寶劍也沒了。

有人說寶劍在那場大火中毀了,也有人說寶劍還在民間,


散人說點事


第一件是慈禧太后的夜明珠。慈禧太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利的女人之一,生活極盡奢侈,她的陪葬品都是價值連城的。慈禧的陪葬品中,最珍貴的屬於那顆夜明珠,慈禧去世以後葬於清東陵,這顆夜明珠,就含在她嘴裡,嘴裡據說可以保屍體不腐不爛。後來被軍閥孫殿英盜墓時奪走,到最後又送給了宋美齡做鞋飾,如今已經不知去向。

第二件就是明朝永樂皇帝年間所編成的《永樂大典》。明成祖朱棣派2000多名學者,耗費五年完成。全書約3.71億字,彙集了圖書七八千種,被《大英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在戰火中零落,如今只剩800餘件,散落在世界各地。

第三件就是乾隆皇帝的九龍寶劍。乾隆在位61年間,本人喜好收藏,他所收藏的物品數不勝數,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九龍寶劍。九龍寶劍後來也在孫殿英盜墓的時候被盜走,為了救自己一命,孫殿英將其給了戴笠,戴笠臨死的時候這把九龍寶劍就在身邊。

第四件是北京人頭蓋骨。1929年,考古學家在北京周口店挖出來一個保存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初步的鑑定,該頭蓋骨屬於60萬年前。1941年頭蓋骨交給了美國海軍陸戰隊,他們本意是想帶回美國,當時正趕上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日本俘獲了當時在北京的美軍。頭蓋骨落也落到了日本人手中,此後就沒有了音信。



是阿維啊


這才是慈禧太后口中夜明珠。直徑5釐重250克密度3.82。有著力點,上方無雜質越往下越多,有二次燃燒痕跡在陽光下發出金鋼小亮點。內蒙古王戰奎有一顆中央十臺報道過有視頻百度一下。當時慈禧花1.8億兩白銀買的。








聖鬥士55899229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滾滾歷史長河中,蘊藏了多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我想那是難以估量的,同時一些極具價值和研究的物品也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因為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就遭受了外族的欺辱和搶劫。我們許多國寶流失到了國外,難見蹤跡。

縱觀中華文明,消失的國寶中有哪四件價值最為昂貴?它們還會出現嗎?



  1. 和氏璧――傳國玉璽!和氏璧的故事想必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畢竟有廉頗和藺相如的加持,只要讀過書的同志都會對這個趙國的國寶不會陌生,它最終落入了秦始皇嬴政的手裡,被丞相李斯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漢字,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皇權是合法正統的。但是自秦滅亡以後,傳國玉璽就忽隱忽現,直至到了近現代,再無所蹤。

  2. 考古傳奇――北京人頭蓋骨!1929年,民國時期,考古學家在北京附近發現了距今60多萬年的北京人猿頭蓋骨,出土後震驚了考古學界,並對研究人類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然而,在抗日戰爭期間,因為戰爭的波及,在轉移美國期間受到日本的襲擊五個完整的頭蓋骨竟然憑空消失了。至今仍然沒有蹤跡。

  3.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王羲之,中國歷史上頂頂大名的書法大家,他書寫的《蘭亭集序》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稱。然而《蘭亭集序》的真跡在歷史的輾轉之中已經消失,現在存於世的都是臨摹的版本。據說已經毀於戰火。


  4. 中華文明的承載者――九州鼎!大禹治水以後為了保護族人免受水禍困擾,就命令自己的兒子啟根據劃分的九個州縣鑄造了九鼎以鎮壓整個地區的氣運,周朝時代表中華大地的九州鼎還存在。相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就把九鼎沉入了湖底,從此,再也不見蹤影。也有說法,說九鼎被人偷走再也消失不見。

其實,不止這四件國寶,我們有更多消失無蹤無法估量價值的國寶消失在歷史的隱藏之下。它們也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許已經被毀掉,我們只希望這樣的事少點發生。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稱得上頂級國寶的,一個個都有逆天改命鎮壓氣運效果,可滅國、可斷代,哪能用金錢來衡量呢,至少得用皇朝時代去換吧。去除神話時代的盤古斧東皇鍾等,從炎黃開始,真有四件或者叫四套寶貝下落不明,未來或許能找回來其中某件

第一國寶,軒轅劍

此劍為軒轅黃帝佩劍,劍已失名,故稱軒轅劍

有古籍記載,黃帝伐蚩尤,陳兵昆吾山時,在此山中掘地百丈得赤金,地火鍛造成劍,所以此劍又名昆吾劍。劍身一面刻有山川河流,一面刻有日月星辰;劍柄一面刻有農林畜牧之術,一面書寫四海一統之策。

軒轅劍為皇道之劍,象徵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為歷代人皇佩劍。最後一次顯現,大約在商王朝某時期,或許隨哪一代商王墓葬了,武王伐紂之後,此劍亦未見蹤跡。為保周王朝江山,姜子牙死後懸棺八百年代替軒轅劍

第二國寶,九州鼎

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豫鼎、梁鼎、雍鼎

大禹治水有功,被推為人族共主。有感於洪水氾濫,治水之艱辛,大禹劃定九州,命兒子啟鑄造九鼎以鎮壓九州氣運,防止水患再生

後來九鼎就成為夏商周三代國運象徵,定鼎九州從此流傳

大約在東周時期,秦王攻陷周朝國都,九鼎在運回咸陽路程中丟失,有人說九鼎象徵周朝氣運,九鼎不毀周朝不滅,被當時的秦王下令沉入了渭水;也有人說,秦代周天命所歸,九鼎已完成歷史使命,被始皇帝藏入陵寢

如果開啟秦始皇陵,或許九鼎能重見天日

第三、四國寶,傳國玉璽、十二金人

這兩個國寶,都是秦始皇所做

大秦三世努力,終於在始皇帝時期掃滅六國,成就秦朝一統。改朝換代,萬象一新,秦始皇廢除九鼎,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鎮壓國運。但是九鼎定天由來已久,嬴政雖然是大帝,但也心虛啊,怕和氏璧完成不了定鼎天下作用,於是又收集天下刀兵,鑄造成十二金人,連同和氏璧一起鎮壓大秦國運

和氏璧流傳承久一些,歷經秦、漢、西晉、前後趙、東晉……一直傳承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李存勖。那一年後唐發生政變,李存勖自焚於絳霄殿,據說傳國玉璽隨著李氏一同焚燬。雖然不知道真假,但後期再也沒了記載,出現過幾次,又都被證明是仿品

十二金人,下落有兩種流言,一種是漢和晉兩朝,幾百年間,陸續被熔成銅錢流通;一種是搬進了秦始皇陵。如果是第二種,或許和九鼎一樣,哪一天開啟了秦始皇陵,還能重見天日

四件寶貝,估計就十二金人和九鼎,還有幾率出現吧


靈石蘊珠寶


我覺得,四個失蹤的中華寶貝應該依次是:

第一就是傳國玉璽。也就是和氏璧,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寶貝。這是政權的象徵,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毫無疑問是第一名。這個很難出現了,畢竟經歷了千年的戰亂。



第二就是九鼎。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寶貝,也是中華民族政權的象徵。有了這個寶貝有助於凝聚人心。可惜這個也很難重現了,消失兩千年了。



第三是失散的重要文化典籍。比如說老子,現存的早期版本並不完整。還比如晉國的史書竹書紀年,也基本上失散光了。儒家的經典也失散了很多,還有很多詩歌作品也不存於世了。隨著現代工程發達,已經有很多古典典籍被挖出來,就比如說老子,已經有漢朝時的錦書老子版本和戰國時的竹簡版本被發現。假以時日,會有更多典籍重現時間。


第四是一組文化藝術類的文物,比如蘭亭序真跡或者吳道子顧愷之的畫。還有各個失傳的古代曲譜,比如高山流水廣陵散。這類文物太脆弱了,被重新發現的可能性也不太大了。

還有第五類,這類寶貝不是現在寶貴的,但是將來會煥發出巨大的 價值,所以我在這裡也列出來。那就是歷史上名人的骸骨。這是因為,利用古DNA技術,可以檢測古代人的全基因組,這樣就能通過基因組的清源關係和民族特徵,推導出很多的歷史信息。

最後我評價一下其他回答問題的人常提到的北京人遺骨和慈禧太后的夜明珠。北京人並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直系祖先,而是上一兩波走出非洲的人群,現在基本已經滅絕了。這已經通過現代的分子生物學科研基本證實了。所以我們認為他沒有那麼寶貴,畢竟我們不能數典忘祖錯認祖宗啊。

而隨著礦產業和科學的發展,夜明珠等現在已經不稀奇了,沒有什麼神奇功效,也並不神秘,加上慈溪人品不佳,實在沒啥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