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古村德安裡

德安裡位於廣東省普寧市故城洪陽鎮南村,是清末廣東水師提督、名將方耀與其兄弟共同營建的家族集居寨,是潮汕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時期較長的巨型府第式建築組群,也是國內罕見的府第式古村落。

揭陽古村德安裡


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整個德安裡分“老寨”、“中寨”、“新寨”三部分,佔地面積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寨內有客廳、祠堂、佛堂、書齋、臥室、餐廳、庫房、閣樓、門房,還有寨前廣場、後花園、蓮池、寨門、圍牆,圍牆外有護寨河,房屋總數773間。整個建築規模之大,構築之精,造型之美,堪稱建築藝術一朵奇葩。

揭陽古村德安裡


方耀是潮州先賢,也是創建德安裡古村落的先人,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民國38年編纂的《潮州先賢像傳》專門為他立傳。方耀,生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普寧縣城洪陽西村。方耀官至廣東水師提督。其兄弟有六人,方耀和四弟方勳是清廷在編的武官,其他兄弟也都先後受到清廷的賜封。方耀靠鎮壓太平軍殘部而發跡,因驍勇善戰,被《清史稿》譽為“謀勇將軍”,並被清廷賜號“展勇巴圖魯”。在他任潮州總兵期間,他“清鄉辦積案”,懲辦匪眾三千餘人,這就是對潮汕的安定起了很大作用的“方大人辦清鄉”。方耀在汕頭市達濠區以“教化”手段肅清地方黑勢力,消除因幫派爭鬥造成社會治安動盪不安之舉,深得人心。當地老百姓因感念方耀整頓社會治安的功績,而修建的“方大人公廟”至今香火猶未絕。在方耀的諸多建樹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重教興學。在他任潮州總兵期間,由他督建督修的書院幾十所,鄉校和私塾上百所。方耀還開設韓江書局刻印圖書,籌款建惜字寶文社;每年僱兩人赴各地收羅字紙,滌淨焚化埋入字紙灰墓,以示珍惜文字,崇文愛士,教化民心,以詩禮之氣潛化兇悍之風。此外,方耀還築堤疏河、興修水利;屯兵開墾、圍海造田,施惠政於民。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方耀往欽州駐防,充海防全軍翼長,翌年,署理廣東水師提督,駐虎門。他與督撫共商籌辦防務,將威遠、上下橫檔各臺改造為新式操演炮位;親巡港汊,繪成圖說;分遣將校駐防在兩廣交界處。他治軍嚴謹,慷慨明敏,善於用人。少保彭玉麟來粵視察防衛,回京後向朝廷奏說:“粵有方耀在,可高枕也。”由於方耀固防得力,增援及時,禦敵有方,慈禧太后賞賜穿黃馬褂並賞戴花翎,還賞賜荷包、銀錢等,並賞太后親書的“福”字。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廷論功行賞,方耀從署理廣東水師提督升為實授。1891年7月7日方耀因中暑卒於江浦行軍途中,時年58歲。清王朝在祭文中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清史稿》對方耀的評價為:“善戰兼謀勇,尤善治盜,民多感頌,茲故並著之。”方耀是清末廣東水師提督,他為抵抗外國列強的侵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忠君愛國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軍人;方耀不僅僅是一介武夫,他還是潮汕地區文化教育的積極推動者和實踐者,他倡建書院和書塾,他創建“惜字寶文社”,以尊重文化、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為己任。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一直以來,德安裡都延續著方耀重視文化教育的精神,以濃郁的書卷氣和藝術氣息薰陶、塑造著人的品質和靈魂。

德安裡建築風格又是如何呢?其整個建築組群由三部分有機聯繫組成,每一部分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富於特色的建築組群,一組“百鳥朝凰”、兩組“駟馬拖車”,每組裡面又有多座獨立的造型結構,各具特色而又有機聯繫在一起的建築物。德安里老寨和中寨坐西朝東,新寨坐北朝南,老寨建築格局為“百鳥朝凰”,中寨和新寨建築格局為“駟馬拖車”。建築形式保持了晚清典型潮汕村寨特色,寨內又有洋式建築,有繼承,也有發展。德安裡雖歷滄桑鉅變,但整體建築保存較完整,其規模之大,構築之精,式樣之全,造型之美,堪稱潮汕建築藝術的奇葩。它以其罕見的建築佈局和獨特的設計風格,被編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的民用建築教科書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