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亞歷山大無論是個人還是它發動的戰爭,都是意淫產物。它不過是白人幻想出來的,一個武功卓越比肩或超越秦始皇,漢武帝,成吉思汗,,的祖宗。

但凡腦子沒壞的,只需看看古希臘地形地貌,就是一目瞭然的事情。請問,這90%山地的環境中,種糧能養多少人?放牧能養多少牲口?古希臘人即使捕魚,就這崎嶇的運輸環境,把魚運回家,魚都臭了。就這國力是強還是弱?明擺著,古希臘物質匱乏,人口稀少。國力孱弱。

如果像古希臘歷史講的,他們見誰虐誰,那為什麼不去搶佔了更適宜繁衍生息的平原地區,天天當啥山頂洞人?因為物質基礎和人口成正比,這種貧瘠的環境養不活太多人口,而人口又和生產力,國力成正比。因為生存形式太嚴峻,古希臘人才不得不在一窮二白地方繁衍生息。

說亞歷山大滅古希臘,打如此交通不便,易守難攻的山地戰,圖啥啊?搶一片片的山頭,是想當山大王還是像養猴啊?接著亞歷山大就帶著5萬山頂洞人(步兵),反手就虐了三大洲。這故事,讓人思路完全跟不上趟啊。首先我們知道,步兵缺乏機動性只能一次次的死磕對決,即便打一次仗做到滅敵三千自損八百,損耗率也非常高。比如:雙方各5萬部隊交戰,你滅人家5萬,自己就會損失1.2萬人。如果沒有兵源補充,打三次就不錯了,還打三大洲?那麼我們先假設:90%山地的古希臘國富民強能支持長時間的遠征,再假設他跨三大洲的糧草後勤保障非常優秀,但是區區5萬步兵,能打幾仗?這就是個無需假設的死穴。

更何況古代真正能做到跨洲作戰,解決後勤保障的只有蒙古人。蒙古西征,人家【騎兵】15萬,還帶著近百萬家屬,和幾百萬只牲口一路放牧,一起打過去的。蒙古軍隊遠征是遷族,所以沒有後勤問題。

而亞歷山大,是不是就帶著【5萬步兵】,甩著火腿就過去了?他們如果像蒙古人一樣,主食是肉,就必須帶上幾十,上百萬只牲口。如果是像農耕文明一樣,吃糧。。三大洲的運輸補給就太長。問題是,古希臘的環境,既不適宜放牧,也不能多產糧啊?那麼亞歷山大沿路搶劫,行得通嗎?

如果對方打不過你,只需一個堅壁清野,閉門不出,餓你三天。這5萬人立馬崩潰。不是你想“取食與敵”,想搶就一定能搶到的。【如果是攻城戰,損耗率那就更高了】,當年漢朝遠征大宛,第一次因為後勤沒跟上,沿途攻城打不提供糧草的西域諸國,結果走到大宛時,幾萬部隊就剩下幾千人了。而漢朝第二次遠征大宛,又帶了6萬部隊,無數糧草和近20萬頭牛馬駱駝等牲口,這糧草供應還是打一個國家呢。打遍一個洲,糧食供應根本無法想象。

那麼漢朝遠征大宛還有個細節,宛王與大臣相互商議說:“漢朝離我們遠,而經過鹽澤來我國屢有死亡、若從北邊來又有匈奴侵擾,從南邊來又缺少水草。而且往往沒有城鎮,飲食很缺乏。【漢朝使者每批幾百人前來,而常常因為缺乏食物,死的人超過一半】,這種情況怎能派大軍前來呢?”這個對話讓人思考,古代幾百人的使團遠行,都如此艱難,更何況幾萬大軍呢?任何國家,能在沒有強大經濟實力的基礎上長時間,遠距離作戰嗎?漢朝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業大國,打匈奴之前還休養生息,存了幾十年的財政收入。

所以我們只需問問白人,亞歷山大打了幾次正面硬碰硬的戰爭?又打了幾次攻城戰?一次大概的傷亡了多少人?十年遠征別說糧食了,就說吃掉了多少牲口?古希臘的GDP,財政稅收是多少?他們講不清楚,因為亞歷山大這個人就不存在。它是以霍去病為原型胡編亂造出來的。

亞歷山大玩北齊皇帝高洋的“快刀斬亂麻”,和漢武帝一樣16歲登基,最後跟著霍去病玩閃擊戰就直接破相了。因為霍去病統帥的可是【5萬騎兵】,而編故事的作者,居然忘記亞歷山大的部隊主要是馬其頓方陣——步兵了。

白人不僅編,還要編的比中國歷史更精彩。漢帝國遠征匈奴就已經耗盡國力,亞歷山大偏要遠征三大洲。霍去病12歲就騎馬,同樣亞歷山大也是在12,13歲就會騎?霍去病18歲,用閃電戰殺匈奴單于祖父,活捉單于叔父,名震天下。而亞歷山大同樣也是在18歲,用閃電戰突襲全殲了希臘最強戰隊,底比斯聖隊,從此一鳴驚人?衛青祭天,亞歷山大也祭天?霍去病23歲突然隕落,亞歷山也跟著霍去病在23歲時英年早逝?如此多的雷同,純屬巧合?因為編排的太精彩,抄襲過了頭,加上白人在近代掌握了話語權,最後全世界有幾人知道霍去病?又有幾人不知胡編亂造的亞歷山大?

把成吉思汗說過的話:“人生最大之樂,即在勝敵、逐敵、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面,乘其馬,納其美貌之妻女也。”和亞歷山大的名言對比一下:“男人的偉大就在於不斷的擴充疆土,不斷的增加權力,盡情的享受美味佳餚和少女美色。”

但是拋開一本在造紙術發明後,突然冒出來的,無從佐證,原始版本寫在中國紙上的亞歷山大傳,再拋開幾個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除了搞旅遊宣傳,誰會腦抽到以侵略者命名自己的城市?),則完全找不到任何亞歷山大存在過的證據。這麼牛的人物,居然沒有一個陵墓,沒有留下一件日用品,禮器,銘文,古希臘石雕技術如此牛居然也沒留下一副石刻畫像,就連所謂的亞歷山大港,在2千多年前還是海洋。實際上,在中國紙於12世紀傳入西方,再於15世紀因為印刷術紙開始普及以前,全世界沒有廉價書寫材料竹子的地方,書寫成本之昂貴今天的人是無法想象的,西方能有多少土豪作家,貴族作家,能夠用羊皮紙,紙莎草寫書?貴不說,關鍵它們最多保存幾百年。只要想明白這個問題,就知道西方在15世紀以前,所謂2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古羅馬流浪作家寫的遊記,平民作家寫的傳記,失業大叔留下來的哲學,能是些什麼玩意?請問這些底層屌絲寫作,買得起羊皮紙,紙莎草?(歐洲中世紀一本羊皮紙聖經,價值相當於一座葡萄園)。別說紙了,請問當時墨水和筆是什麼做的?有考古出實物證據嗎?

中國歷史,實際上就是一個照妖鏡。什麼胡編亂造的東西,一對照就能現原形。漢武帝時期中國人口約3600萬,國土面積609萬平方公里,佔全球GDP的26% 。人口基數和經濟如此雄厚,遠征匈奴都耗盡國力。再看看古希臘,(就算它商業發達)人口最多80萬,漢朝是他45倍。國土面積只有7萬平方公里,漢朝是他87倍。(古希臘拋開山地,能有一萬平方公里平地就不錯了),就這物質基礎,能夠培養層出不窮的哲學家?以貧瘠的7萬平方公里山地,和區區80萬人口的生產力與兵員補充,能夠讓亞歷山大遠征三大洲,見誰滅誰?完成了漢朝都做不到的壯舉?耗時十年不出現經濟崩潰?還能佔領500萬平方公里?這究竟是歷史呢,還是神話?

謊話即使說了一千遍,也無論它編排的多精彩,只需問白人一句:“古希臘GDP是多少?”無論再牛的歷史學家,立馬就啞了。因為任何國家,不可能在避談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去打仗。關鍵是什麼?就是連這區區80萬總人口,7萬平方公里的地方,他還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古希臘不過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國家,分而治之的文化圈概念。他連鼻屎大的這麼個地方都捏合不到一起,憑什麼打三大洲?就算捏合在一起了,80萬人口,按1:5來算,拋開老弱婦孺只有16萬青壯年。亞歷山大帶走5萬,剩下11萬青壯年。誰能想象一下,什麼樣的國家只有11萬人口紅利,還能保持經濟運轉,還能支持發動遠距離長時間作戰?5萬人別說打三大洲,請問光走一圈得用幾年?那麼這糧食補給是不是得運上幾年?而最多80萬人口的古希臘,能夠有多少稅收和兵員補充?最多7萬平方公里山地的古希臘,又能產出多少糧食?靠出口橄欖油和捕魚又能夠提供多少財政和軍費?而為了保護糧草,是這5萬人分出一支部隊護送?還是國內再派幾萬青壯年出來?運糧的人和護送部隊會不會產生大量消耗,他們不停穿越三大洲到達目的地還剩下多少糧草?話說運輸工具是什麼,古希臘有發明車輪嗎?還是通通駝在馬背上?還有,即便5萬“天兵天將”打下了三大洲要不要駐軍?那麼稀釋下來每個城市是是駐紮幾十人還是幾百人啊?再問:沒有指南針導航沒有三大洲的測繪信息,5萬部隊如何定位敵人並採取軍事行動,而不是在遼闊土地上亂串?如何避開沙漠,沼澤,難以通行,連淡水都缺乏的地區?後勤部隊不會迷路,把糧草直接送到敵人老家?在古代,這些都是無法解決的難題。

最致命的三個問題是:考古發現古希臘的農業還處於原始階段,他哪兒來的人口和經濟基礎?再隨隨便便“考古”出幾件鐵質兵器(貴族用的鐵質禮器,食器,樂器,車馬器,燈器,平民用的工具,日用品,農具……完全就是空白),能說明古希臘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他哪兒來的軍事基礎?古希臘連車輪都沒有發明,他們怎麼向三大洲遠征的部隊運送糧草?後勤保障有沒有基礎?亞歷山大既沒有充沛的兵源,沒有先進的軍事裝備,沒有強大的經濟,沒有後勤保障,拿什麼遠征?5萬人別說用十年打三大洲?5萬人能用十年為三大洲的補給線,修出便於運輸物資的道路來就不錯了。至於古希臘哲學,是怎麼回事?我在另一篇問答裡有闡述。








空空空42973354


吹噓馬其頓方陣太過了,這種方陣到了中國必然是寸步難行的。紙上談兵沒用,戰國時代打的是攻城戰,而不是兩軍對壘。

1、無法攻城。

戰國時期,平原對陣是非常少見的。戰國時都講謀略,而春秋及以前才是雙方對陣拉開架勢幹一仗。

成語“宋襄之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翻譯:宋國軍隊已經擺好陣勢了,楚軍還沒有渡河,宋國司馬子魚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等到楚軍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我們攻擊他,必然取勝。”宋襄公說:“不可”。楚軍渡過河了,還沒有擺開陣列,司馬子魚又請示宋襄公,宋襄公依然不答應。等到楚軍擺好陣列了,雙方交戰,宋軍戰敗了。

這是春秋及以前的打法,雙方各自拉開架勢,誰也不佔誰便宜,可以說是君子打法。但是到了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爾虞我詐,誰也不講什麼君子了,誰也不尊周禮了。

所以,假如馬其頓到了中原來,那麼可能根本沒人跟他拉開架勢打,你有本事就來攻城啊?面對中國的護城河和高城牆,馬其頓方陣也只有乾瞪眼的份,根本無法攻城。

2、水土不服、糧草不濟

中原地理環境獨天獨厚,周邊都是高原沙漠,馬其頓軍隊就算開闢了絲綢之路(我國漢代才開闢),士兵們也得累個半死,再加上水土不服,糧草運輸困難,所以馬其頓軍隊必須速戰速決,但是這時候他偏偏遇上的是中國軍隊,我們避而不戰,那馬其頓軍隊只能乾瞪眼。

到時候,攻城攻不下來,糧草不濟,又加上士兵們水土不服,那麼必然撤軍。

3、反擊的可能性

選擇攻城戰,這是我們謀略上的優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作戰形式。

但是,當敵人退兵的時候,我們的軍隊也許會追擊,那麼雙方必然還有對陣的時候。

亞歷山大打印度是公元前327年,這一年是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惠文王即位,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並沒有廢除新法,秦國這時候正是國力強盛的時候。

秦國此時應該可以動員四五十萬的軍隊。亞歷山大打印度的時候,作戰人員有12萬人。秦軍與東征軍兵力上有4倍的差距。

然後再看作戰的形式。馬其頓方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前面的長矛。首先,我覺得他這個圖片有些誇張了。那麼長的矛,你當是紙糊的嗎?拿著不累嗎?其次,方陣機動性太差,整體就像個烏龜殼。

再看我國軍隊的戰車,戰車對這烏龜殼確實沒法打。但是如果我們拼著損失一批戰馬和戰車,主動衝鋒,從四面八方進攻,戰馬和戰車雖然死在了他們的方陣前,但是他們也被堵住出不來了啊!此時我軍建造壁壘圍困馬其頓軍隊,他們就成了甕中之鱉!

所以,不管怎麼說,馬其頓如果到中國來,那必然是有去無回,最少也是損兵折將。

最擔心的恐怕就是秦軍對付馬其頓軍隊,其他六國從背後偷襲。




GRIDMAN


告訴你們什麼是歷史。

中國從魏國李悝變法起到秦國孝公變法達到高潮,使得中國率先進入先進的封建時代。而歐洲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才開始進入封建時代。戰國之所以是戰國就是因為封建生產關係之下有著對土地資源的渴望,使得七國既有打的需求,更有廝殺的實力。而奴隸制的歐洲不可能是先進封建制的中國的對手!這才是原因。難道僧格林沁的大清最精銳的鐵騎打不過英國遠征軍,只是因為火器不行麼?還馬其頓方陣[捂臉],希望大家可以多看看書,別以為看了幾本雜書就認為自己瞭解歷史。要知道歷史的背後還有歷史唯物主義!還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我是小明白


這個提問忘了一個問題:如果亞歷山大攻擊秦國,其他六國會幫秦國嗎?說不定會從背後抄秦國的後路,秦國面臨兩面夾擊,你覺得秦國還能贏馬其頓方陣嗎?

像亞歷山大能從希臘打到了印度,說明他不怕後方補給的問題,他們都是就地取材,沒準亞歷山大吃的慣肉夾饃、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呲牙][呲牙]


紅紅的煩惱


對應一下當時的中國還在戰國時代,並未統一,時間上亞歷山大佔了優勢,不過他的兵種大部分是步兵,騎兵只有幾千,這麼點人力光是走到中國估計都要打個折扣,而且他進來的方向是面對秦國,虎狼之師不是說說而已,而且秦國兵種齊全,又是在自家地盤,可以肯定亞歷山大的軍隊回去的可能性都沒有


來世笑笑生


臥槽我大中華果然人才輩出,意淫的本事更是當仁不讓,蒙古騎兵征服天下也不過十萬,亞力山大更是打敗了60萬波斯大軍,你說我們打敗他我相信,可是說的那麼不當一會事,還要不要臉了,忘了百年國恥了嗎?自大多一點念個臭!


任泓禕


怎麼破解馬其頓長矛方陣?

如果單純的說馬其頓方陣,它本身的弱點還是很明顯的,比如狗頭山戰役,純引用:

……戰鬥戰役前夕曾下過一場大雨,當日早上在兩方軍營間的地區和山丘上因而瀰漫一場大霧[3]。儘管如此腓力五世仍舊下令進軍,但因大霧關係使得視線不良,腓力派遣一小隊輕裝步兵登上山丘偵查。同時弗拉米寧也派遣一小隊羅馬標槍兵(Velites)和騎兵登上山丘偵查,於是雙方偵查部隊在山頭上發生遭遇戰,羅馬方漸漸不敵,知道狀況的弗拉米寧立即派遣2,000名步兵和500名騎兵前往增援,迫使馬其頓士兵逐漸撤離山頭。腓力五世也派遣更多增援部隊,並把他的馬其頓騎兵和色薩利騎兵送去增援,成功擊退羅馬士兵並且迫使羅馬士兵撤離山頭,腓力五世的騎兵一路追擊羅馬軍直到羅馬軍的埃託利亞騎兵來支援才停止。而腓力五世儘管不太想把方陣送往崎嶇、不平的山區,但為了擴大戰果,下令大軍登上山頭,並令右翼8,000名方陣先朝羅馬軍方向進軍。

兩軍會戰戰敗的羅馬軍分隊回到主力部隊後,弗拉米寧重整陣列。同時馬其頓右翼越過山頂,與先前的山頂上的輕裝步兵和騎兵會合,腓力五世把那些部隊配置在最右側。此時大霧已經逐漸散去,弗拉米寧觀察到馬其頓左翼進軍方向的地勢過於崎嶇,可能會使馬其頓方陣在進軍時產生空隙,於是先命右翼部隊待命,來作為預備隊,並在右翼前沿配置戰象,而弗拉米寧親自率領左翼部隊進軍與馬其頓軍右翼交戰。腓力五世瞭解目前左翼崎嶇的地勢對他不利,於是下令他的右翼部隊朝山坡下的羅馬軍衝鋒。因為馬其頓軍從高處往低處攻擊而較有地利優勢,迫使羅馬軍左翼逐漸往後撤離。弗拉米寧知道自己的行動必須儘快,下令羅馬左翼儘可能穩住陣腳,自己連忙率領右翼部隊準備突襲。這時馬其頓左翼剛越過山頂,尚保持行軍隊形且較為混亂,同時也未組成方陣的戰鬥型態。弗拉米寧趁這個機會命令右翼大象在前,命右翼全軍朝馬其頓左翼發動突襲,在這突然的打擊下馬其頓左翼全面崩壞,士兵倉皇逃亡。這時羅馬軍的左翼在馬其頓右翼打擊下戰況危急,羅馬軍右翼的一位軍事保民官見到自軍左翼的不利情況,自發下率領羅馬右翼20箇中隊(Manipulus)朝馬其頓右翼後方攻擊,而因為馬其頓式方陣無法立即轉變正面方向來應付突來的威脅,使得方陣陣型破裂,在兩面攻擊下馬其頓右翼遭到擊破,馬其頓全軍全線崩退。弗拉米寧一路追擊敗兵,但仍讓腓力五世逃走,

簡單地說,馬其頓方陣的作戰形態導致其士兵主要集中精神於正面進攻,側翼的弱點很大,轉向也不容易。在戰役中馬其頓人通常是通過多個方陣互相掩護側翼,並且用輕步兵和騎兵對側翼進行掩護。一旦對側翼的保護疏忽了,或者類似上面那種情況,崎嶇不平的地形撕裂了隊形,很容易招來對方較靈活部隊的側翼襲擊。按照劍橋插圖戰爭史上的說法,羅馬人分散開來插入方陣的縫隙用短劍跟長矛兵貼身作戰,長矛兵只有防身用的匕首,因此輕易地被羅馬人屠殺。


兇猛的小腦斧


詳細的資料估計其他人應該都會回答到的。這裡就簡單說了,這個問題網絡上很多人都有討論過。結論很明顯,亞歷山大的部隊在當時雖然戰力不算弱。但是比當時的七雄還是差的的。中國的土地上因為連年征戰。軍事的發展在那個時代的世界上已經屬於很成熟的部隊,特別是秦國。有了較完整的部隊建制後勤,武器生產。作戰技術。當時的中國還在內鬥。基本也沒有怎麼關注外面的世界。認為天下就是中國這塊土地。世界的中心。亞歷山大的部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中國的差。士兵沒有中國的裝備精良,而且才數萬人。中國的戰爭即使是內戰。也常常是幾十萬人,上百萬人參與的。數萬人的兵力進入到中國可能被吞沒了也冒不出個泡來。亞歷山大一路殺來其實沒有遇到過真正戰力雄厚的對手。如果不是當時中國不知道外界的情況。一致對外的話,當時的中國在軍事上是可以踏平歐洲的。


自在的愛255


我只知道秦軍的編制很接近近代軍銜制,雖然兵器普遍是青銅(鐵器不是沒有,少,主要用於農具的製作),但各種成熟的機關弩箭已有各種配備,可以單手作戰,兵工廠也是流水作業,戰車是三人制,軸承製造也很成熟,軍隊的分類從突擊隊到重步兵到騎兵等可以適應各種軍事戰術的調派,兵法上運用也十分成熟,關鍵是:人還多,還驍勇彪悍,那時軍隊不發軍餉,只供應乾糧,但秦人一聽有仗打都是摩拳擦掌,急不可待,畢竟商鞅變法的法律中,敵軍的人頭數是改變社會地位最直接也來得最快的手段,所以,亞歷山大應該很慶幸沒來華夏送人頭,其實,根本沒這個可能性,因為碰到遊牧民族匈奴就應該止步了[黑線],供給很難供應的正規軍隊一向對遊牧民族的遊擊打法是很難招架的,當年霍去病可是比匈奴表現出更流氓的遊擊騎兵打法才讓匈奴“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那時匈奴的部隊人數也是以萬為單位計數的吧╮(╯_╰)╭


愛八卦的雙魚


你要是信靠五萬人這麼短時間能從希臘一路征服這麼多領土我也沒辦法!

五萬人征服這麼大地方不需要留下軍隊維穩?後勤補給呢?軍需補給呢?兵源補給呢?知道給五萬軍隊需要動用多少後勤人員補給麼?

侵華日軍工業國打農業國絕對科技優勢,打到重慶就打不動了,勉強佔據了半個中國,兵源,物資跟不上,就算搞了汪偽政府也是個賠錢貨!佔領地基本沒有產出,糧食收不到還不停的投入維穩資源!最後沒辦法只能南下東南亞投資珍珠港!

壓力山大呢?能比侵華日軍對民國政府還有優勢?

說到底就是吹牛逼,破綻百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