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賦,其實就是孩子的整個童年!(家長必讀!)

筆者是信奉三歲看老這個規則的,人的一生非常短暫,關鍵的路真的就那麼幾步,對於童子功,12歲以下這個時期非常黃金,錯過了,整個人的一生都沒有這個窗口了,你說大器晚成,只不過是把下限提高而已,你的上限都多高,九成機會在童年,所謂成年後的那些天賦,其實就是你在童年期的所有汗水。

要說明白這個話題,辜鴻銘老爺子不得不提

辜鴻銘何許人也?

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背誦一切

辜鴻銘10歲時就隨他的義父——英人布朗踏上蘇格蘭的土地,被送到當地一所著名的中學,受極嚴格的英國文學訓練。課餘的時間,布朗就親自教辜鴻銘學習德文。布朗的教法略異於西方的傳統倒像是中國的私塾。他要求辜鴻銘隨他一起背誦歌德的長詩《浮士德》。布朗告訴辜鴻銘:“在西方有神人,卻極少有聖人。神人生而知之,聖人學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聖,毛奇是武聖。要想把德文學好,就必須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總是比比劃劃地邊表演邊朗誦,要求辜鴻銘模仿著他的動作背誦始終說說笑笑,輕鬆有趣。辜鴻銘極想知道《浮士德》書裡講的是什麼,但布朗堅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講解。他說:

“只求你讀得熟,並不求你聽得懂。聽懂再背,心就亂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時我再講給你聽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鴻銘稀里胡塗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來。   

第二年布朗才開始給辜鴻銘講解《浮士德》。他認為越是晚講,瞭解就越深,因為經典著作不同於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夠一聽就懂。這段時間裡辜鴻銘並沒有停頓對《浮士德》的記誦,已經可謂“倒背如流”了。   

學完《浮士德》,辜鴻銘開始學“莎士比亞”的戲劇。布朗為辜鴻銘定下了半月學一部戲劇的計劃。八個月之後,見辜鴻銘記誦領會奇快,計劃又改為半月學三部。這樣大約不到一年,辜鴻銘已經把“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都記熟了。   

布朗認為辜鴻銘的英文和德文水準已經超過了一般大學畢業的文學士,將來足可運用自如了。但辜鴻銘只學了詩和戲劇,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鴻銘讀卡萊爾的歷史名著《法國革命》。辜鴻銘此次基本轉入自學,自己慢慢讀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詞句再去請教別人。但只讀了三天,辜鴻銘就哭了起來。布朗吃驚地問 “怎樣了?”辜鴻銘回答說:“散文不如戲劇好背。”布朗又問辜鴻銘背誦的進度,發現他每天讀三頁,於是釋然:“你每天讀得太多了。背誦散文作品每天半頁到一頁就夠多了。背誦散文同樣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則等於沒學。”   

辜鴻銘所在的中學課業本來是極繁重的,但由於辜鴻銘各科在布朗身邊都提前打下了基礎,整個學習過程便顯得毫不費力。學校的功課既然順利進行,沒事時辜鴻銘便接著記誦卡萊爾的《法國革命》。他越讀越有興致,可是讀多了便無法背誦。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來,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這樣時快時慢地把卡萊爾的《法國革命》讀完了。後來辜鴻銘終於徵得義父的同意,可以隨便閱讀義父布朗家中的藏書了。有許多書,辜鴻銘並沒有打算背誦,但也在不經意間“過目成誦” 了。   

依照布朗的計劃辜鴻銘應該先在英國學文、史、哲學及社會學,然後再到德國學習科學。學成之後才可以回中國修習傳統文化。布朗當初確實沒有看錯,辜鴻銘十四歲時,學術造詣就已經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不僅初步完成了布朗擬定的家庭教學計劃,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學的各門主要課程。布朗不禁暗自為養子的聰明而感到驕傲。辜鴻銘在學校裡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其他課程的成績也都很出色,已經可以申請畢業了。   

大約在1872年春季,辜鴻銘正式入愛丁堡大學就讀。辜鴻銘在愛丁堡大學的專修科為英國文學,同時兼修拉丁文、希臘文時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讀愛丁堡大學圖書館所藏希臘、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剛開始時,讀多少頁便背誦多少頁,還沒覺出什麼困難;後來隨著閱讀量的逐漸增大,漸漸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堅持,再堅持,一定要一路背誦下去。辜鴻銘晚年憶及此事時曾說:“說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條機器線,一拉開到頭。”   

到後來,不僅希臘、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國的語言、文學,辜鴻銘也能做到一學就會,觸類旁通。據說辜鴻銘回國後,除本國語言外,尚能操九種文字與人交流,則其基礎主要是在愛丁堡大學讀書時打下的。

吃苦的年紀不可享樂

在得到844期分析了什麼是“精英教育”?,非常震撼你的“學習觀”:

美國名校為什麼要搞素質教育?其實有一個潛在的目的,是為了把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篩選出來。比如,有一個階段,美國常春藤學校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和希臘語,為啥?因為美國的公立學校是不教這兩門語言的,只有富家孩子上私立學校才能學嘛。

在美國的亞裔家庭就經常被搞得很崩潰,你們名校不是說特別看重某項才藝嗎?比如滑冰、打冰球。那我們就投資孩子學滑冰、打冰球。結果,到時候你們標準又變了。對啊,人家就是為了篩選家庭啊。如果普通家庭、或者說不是他們目標家庭的孩子都學這項才藝,這個篩選標準就失效了啊,當然要變了啊。滑冰就變成了騎馬、擊劍就變成了皮划艇、在大公司實習就變成了去世界各地做義工了啊。這是一個躲貓貓的遊戲。

所以你看,強調素質教育並沒有錯,但這並不是中國教育問題的解藥。

那又有人說了,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學生負擔太重,太痛苦,所以要強調“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在理論上聽著特別有道理:快樂才能學的進去嘛。不要強制孩子。在實踐上也特別容易受歡迎:家長少費勁少費錢,孩子挺高興。

但是瞭解多了才發現:快樂教育是不是好事,這個有待論證。但至少,美國的精英教育肯定不是快樂教育。

所謂天賦,其實就是孩子的整個童年!(家長必讀!)

有一個學校,叫惠特尼高中,在美國加州排名第一。這個學校的生活什麼樣呢?曾經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一位記者,休姆斯,就跑到這家學校臥底一年,然後寫了一本書,叫《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其中說到了一個數字:4。什麼意思呢?4小時睡眠,4杯拿鐵咖啡,4.0的GPA成績。4.0的GPA,是最好的成績。要想達到它,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那困了怎麼辦呢?喝4杯拿鐵。這就是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的日常。怎麼樣?比中國著名的高考工廠“衡水中學”還要狠吧?

這還是公立學校。美國的優秀私立學校,更沒有什麼快樂教育。我就認識一位中國企業家,把孩子想方設法送到了美國波士頓的一傢俬立學校。這孩子在中國學習成績本來不錯,但是一到美國的頂級私立學校,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每天即使熬夜,也完不成老師佈置的閱讀任務。勉強上了一年之後,只好退學。

那為什麼我們經常對美國教育的印象是“快樂教育”呢?最近我和幾位熟悉美國的老師聊,他們跟我講了一種解釋。請注意,只是一種解釋。

“快樂教育”,其實是美國降低大眾教育成本的一種方式。美國公立中學的老師,是低收入者,2019年就有幾次教師大罷工,罷工的結果也就是工資漲個5、6%的。那工資漲不上去,就不能讓教師多幹活,老師教學也沒有什麼責任心。下午三點就放學,別佈置那麼多作業。這樣你快樂學習、我快樂教書,合起來就是快樂教育。美國普通窮人,上的就是這種學校。

結果是什麼?美國的教育自動完成社會分層。窮人覺得是在享受“快樂教育”,也不錯,放飛天性。中產階級以上的社會,不信這一套,仍然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家不僅要在應試上搞軍備競賽,還要在素質教育上搞軍備競賽。

咱們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裡解讀過一本書,叫《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你可以去聽聽,美國紐約富人區上東區的一位典型的媽媽過的是什麼生活。這位媽媽對於教育採取的是什麼典型態度。最近咱們中國也有一篇很流行的文章,叫《順義區的媽媽和海淀區的媽媽》。你可以對照看一下。你會發現,不管社會上漂浮著多少教育理念,兩個國家的中產階級家庭,其實選擇了一樣的教育模式:高壓力下的高強度學習。

所謂天賦,其實就是孩子的整個童年!(家長必讀!)

不談教育,這其實也符合我們的常識。世界上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唱著歌就把知識給學了?快樂著就成了人才?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必須吃苦,這是個歷史久遠的樸素道理。

中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工廠?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一個基本條件是,中國培養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師隊伍。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培養的工程師的總和。這樣的國家,不成為世界工廠,會是哪個國家呢?那為什麼中國教育會有這樣的成就呢?有一個學者跟我說了一句話:因為中國教育的特徵,是精英教育全民化。

不努力就很猛?

這種天才絕對存在,學習能力超強,過目不忘,像極了沒喝孟婆湯的人。

這種人下限很高,但是依然有“傷仲永"的人物存在。

從每個個體來看,你的天賦都是靠努力承載的,不努力你的天賦就會打折,想進化為自己的”完全體“?那就得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