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四川:梓潼縣。

梓潼縣地名由來

梓潼之名,源於夏商。《廣博物志》卷四十載,梓潼原名尼陳山,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而陳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夏禹欲造獨木舟,知尼陳山有梓木,徑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樹不伏,化為童子,禹責而伐之,先民以梓樹為童子所化,即改尼陳山為梓童山,因蛇水繞山,以水為表,故名梓潼,蛇水(今潼江)亦因此而名梓潼水。秦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滅蜀,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於此置縣,名梓潼縣。北宋王象之著《太平寰宇記》釋梓潼之名時,引《華陽國志》雲:“梓潼縣,漢武帝元鼎元年置。以縣東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為名”。

地名看中國之四川:梓潼縣。

梓潼縣歷史

春秋初期,梓潼為部落國。春秋後期(前556年),梓潼部落國為蜀國所滅。更元九年(前316年)秦滅蜀國。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在梓潼置縣,隸屬蜀郡。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在梓潼設廣漢郡,下轄梓潼(郡治)、汁邡、涪、郪、甸氐道、陰平道等13縣道。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分廣漢郡之地,在梓潼置梓潼郡,分轄梓潼、劍閣(分梓潼縣地設置)、涪縣、白水等7縣。西晉永嘉元年(307年)李雄領大軍佔領梓潼郡的涪城縣,在涪城設梓潼郡,梓潼縣仍置。梁天監四年(505年),北魏尚書刑巒入蜀,在梓潼設梓潼郡,隸屬東益州(州治陝西略陽)。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在梓潼置潼州郡(又名潼川郡、東川郡),將縣治遷至稷連改縣名為安壽縣,隸屬益州大都督始州。周靜帝大定元年(581年),大司徒楊堅逼靜帝退位,改國號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梓潼的潼州郡,並將安壽縣治遷於梓潼,大業三年(607年)將安壽縣還名梓潼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經嘉陵江戰役後,進軍梓潼,在縣境內設置梓潼、百頃、重華3個縣級蘇維埃政府,隸屬川陝省蘇維埃政府。1949年12月20日梓潼解放,12月24日,賀龍司令員率18兵團司令部到達梓潼,組建梓潼縣人民政府,任命司令部參謀秦其谷為縣長,隸屬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1950年3月梓潼隸屬於川西行署區綿陽專區。解放初期梓潼縣分為3區1鎮18鄉。1950年8月,為平衡行政轄區,將全縣調整為4區1鎮18鄉。1953年1月,為解決梓潼、江油、劍閣3縣之間行政轄區的花插分割問題,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梓潼縣花插於江油境內的管轄區域重華(含新春、重興)、文勝(今百勝)、青壽(今青林口、厚壩)、青龍(今馬角、三郎廟)等4鄉8場62村4609人,劃入江油轄區,又將江油轄區的黎雅、金龍、龍鳳、向陽(今白雲)、仙鵝、雙板、大安(今自強)、金天(今小埡)共8鄉40村32241人劃入梓潼縣轄區。至此,全縣行政區劃共設4區1鎮25鄉。1953年8月21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劍閣縣所轄第五區的仁和、寶石、大興、文興、觀龍、二洞等6鄉劃入梓潼。全縣成5區1鎮34鄉。

地名看中國之四川:梓潼縣。

1955年精簡行政機構,又與鹽亭縣、三臺縣調整邊界花插行政村,劍閣縣又將建興、馬迎2鄉劃入梓潼縣,經綿陽專暑批准,全縣共撤銷8個鄉和4個區的建制,僅保留仁和區,所轄各鄉一律改製為鄉人民委員會,全縣共轄1區1鎮27個鄉的建制。1958年7月,為貫徹中共中央《把小型合作社適當合併為大社的意見》的指示,全縣組建19個人民公社。1959年轄區過大的人民公社調整後,全縣共為23個人民公社。1962年縣人民委員會第四屆十四次會議決定在全縣組建6個縣人民委員會的行政派出機構(即區公所)的建制,全縣共設6區1鎮33個人民公社。1984年,為貫徹將行政管理與農業企業管理分別設置的精神,33個人民公社一律改製為鄉人民政府。1989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許州鄉改製為許州鎮。至此,全縣共轄城關、許州2鎮32鄉。1992年,為了集中人力、物力發揮區域經濟優勢,縣委、縣政府決定撤區、並鄉、建鎮,經“撤、並、建”之後,全縣共轄11鎮11鄉。1996年,為方便群眾辦事需要,對全縣鄉鎮設置作了微調,全縣共轄11鎮和16個鄉。以後又陸續恢復了一些鄉的建制,至2005年,全縣共轄11個鎮和21個鄉。2017年行政區劃調整,對全縣進行了調整,全縣轄13個鎮,19個鄉。

2018年,梓潼縣下轄18個鎮、14個鄉。轄文昌鎮、長卿鎮、許州鎮、黎雅鎮、白雲鎮、臥龍鎮、觀義鎮、瑪瑙鎮、石牛鎮、自強鎮、仁和鎮、雙板鎮、金龍鎮、文興鎮、演武鎮、仙峰鎮、建興鄉、寶石鄉。

2019年12月25日,撤銷三泉鄉、東石鄉、交泰鄉、馬迎鄉、二洞鄉、大新鎮、定遠鄉、馬鳴鎮、豢龍鄉、石臺鄉、小埡鄉、仙峰鎮、宏仁鄉、白雲鎮、仙鵝鄉、雙峰鄉。

地名看中國之四川:梓潼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