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叫阿拉伯數字?

Pin小號


阿拉伯數字,也就是所謂的“1234。。。。。。10”這些數字到底是誰發明的呢?其實答案很明確——古印度人。

據說公元五世紀左右,印度人所發明的數字被傳播到了阿拉伯地區。再之後的公元1100年左右,阿拉伯數字由阿拉伯半島地區傳入歐洲, 由於十進制符號和阿拉伯數字本身的寫法非常簡單,非常清晰,而且很容易書寫,用於計算時非常方便,符合歐洲人的思維模式。因此,隨著歷史的發展,阿拉伯數字逐漸在各國流行起來,成為世界上通用的數字。

那麼,為什麼這些數字不叫印度數字而叫阿拉伯數字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答,因為印度人雖然是發明者,但是阿拉伯人作為傳播者,使得印度人的發明權實際上被阿拉伯人給“置換”了。換言之,被傳播者——歐洲人只知道阿拉伯人傳給了他們這些數字,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卻不知道實際上這些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阿拉伯人也就成了阿拉伯數字所謂的“發明者”,因此這些數字也就叫阿拉伯數字了。

不過,其實阿拉伯人不僅是傳播者。不少阿拉伯學者提出阿拉伯人才是阿拉伯數字真正的完善者,就像瓦特只是完善了蒸汽機,但是卻被很多人認為發明了蒸汽機一樣。阿拉伯人的突出貢獻就是發明了阿拉伯數字裡面的“0”,這一發明可以說打破了整個世界對於數學的認知,這也是阿拉伯數字能夠被廣泛認同的重要原因。因為在數學上的突出優勢,阿拉伯人甚至反向傳播,把“0”傳播給了印度人。

不過從今天來看,阿拉伯數字的真正完善變為數學符號,則是近代科學家的功勞。換言之,是近代科學界,真正的把阿拉伯數字變為了數學上的有效工具。如果沒有這些科學家的鼎力支持,阿拉伯數字根本也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符號。所以實際上,現代數學中的阿拉伯數字和古代的已經完全不是同一種概念了。而且阿拉伯數字的發展,也是阿拉伯人、印度人、歐洲人都有貢獻,甚至我國的指南針、印刷術等發明也極大地促進了這一科學成果的傳播,所以說不論是誰發明的,都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


冷兵器研究所


我們今天使用的0、1、2、3、4、5、6、7、8、9等阿拉伯數字,原本是古代印度的婆羅米人所發明。

那麼,為什麼要把古代印度人發明的數字,稱作是阿拉伯數字呢?

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也被稱作是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

這是一種十進制進位制的記數系統,起源於9世紀的印度婆羅米人,也就是印度的婆羅米數字。

在中世紀時,婆羅米數字傳入到中東,再由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那麼,最早是哪個歐洲人接受的這種數字系統呢?

其實,這個推廣阿拉伯數字的數學家,正是著名的斐波那契(Leonardo Pisano Bigollo)。

斐波那契將這個數字系統帶到歐洲。

除此以外,還將阿拉伯人對這種數字的介紹,引進到拉丁美洲,稱其為“liber abaci”。

大約自12世紀起,阿拉伯數字開始被引入到歐洲的數學研究中,到了15世紀,逐漸被廣泛的運用。


至此,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歐洲數學家知道這種數字系統,是以阿拉伯人為媒介。但是,歐洲人並不知道其源頭為古代的印度人,所以就以其傳播者阿拉伯人來命名。

由此可見,酒香也怕巷子深,這真是至理名言。


HuiNanHistory


生活當中,我們最熟悉的符號,恐怕就是“0123456789”。眾所周知,這些符號是“阿拉伯數字”,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它最初來自印度。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相對於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而言,這個南亞國度對古代數學的研究資料十分匱乏。不過我們從婆羅門教、佛教的經典文獻裡,可以看出印度人有著優秀的數字天賦。

印度人什麼時候發明“0123456789”,目前沒有人知道,唯一確定的是約公元1200年前流傳到阿拉伯地區。如圖所示,當時的數字跟現在很不同,顯得歪歪曲曲的。

印度發明的數字被阿拉伯人接受,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實用性,相比較其他地區而言。像阿拉伯人、歐洲人用的是象形文字或者單純符號,至於中國人也是用多筆畫的漢字來書寫。

那麼,為什麼要靠阿拉伯人來傳播?很簡單,當時阿拉伯帝國橫在印度和歐洲之間,而印度人又很少去歐洲,幾乎全靠阿拉伯人來當中介。

另外1個原因是阿拉伯帝國重視學術,帝國境內重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印度數學被納入視眼。印度數學,不僅有著簡便的寫法,而且“10進位計數法”也很實用。

所以,印度數學被引入到阿拉伯地區之後,馬上成為當地商人、數學家非常樂於研究的顯學。

印度數學書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逐漸以“阿拉伯算數”之名傳播到歐洲,於是那些數字也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我們說印度數字、阿拉伯數字、現在數字,三者在書寫上是差異比較大,但是最核心的東西是一樣的——實用。這種實用表現在書寫方式方便,並且10個符號可以任性組合或者運算,表現各種數字。

這點優勢太明顯!因為無論是埃及數字,還是巴比倫數字,或者羅馬數字,都只能單純表示數字富豪,基本不可能進行運算。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阿拉伯數字”來源於“印度數字”。它之所以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原因是阿拉伯人在對外交流中傳播了它,阿拉伯化的書寫方式讓世人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子屠龍


阿拉伯數字的起源可以說絲毫不遜色於希臘字母和中國漢字。早在公元3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印度的數學家巴格達發明了神奇的阿拉伯數字,但當時並沒有能夠廣範圍流傳,而且直到公元8世紀才正式出現了刻版記錄。那麼明明是印度數學家發明的數字,為什麼會被稱為阿拉伯數字,而不是印度數字?


阿拉伯數字的誕生

公元6世紀初,在廣袤的中東地區崛起了一個強大的帝國——阿拉伯帝國,這個由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所建立起的龐大帝國用其強悍的軍事實力在短時間內征服了亞歐非大片地區,疆域一度橫跨亞洲非,同近在咫尺的大唐帝國遙遙相望。

7世紀初,阿拉伯人南下征服了印度北部地區,當他們看到印度當地人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後大吃一驚,阿拉伯人沒有想到,被自己所征服的人種竟然能有如此高度的數學成就。隨後阿拉伯人將大量印度數學家擄掠回了中東地區,並讓其為阿拉伯商人和數學家傳授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的傳承與發展

數十年後,阿拉伯數學家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印度數字的使用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和研究。經過無數代數學家的共同努力,原本的印度數字最終演變成了0到10的書寫方式,並沿用至今。

當時強盛的阿拉伯帝國在同東西方國家通商交流的同時也將這種數字傳入了歐洲以及東亞地區,當時的歐亞人並不知道這種數字的起源地是印度,以為是阿拉伯數學家自己所創,所以改名為阿拉伯數字,直到今天。



其實印度人沒有將自己的數學成就保存下來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封閉落後的種姓制度讓印度本身實力固步不前,最終被阿拉伯征服。如果當時的印度能夠強盛一些,那恐怕如今的我們就會稱阿拉伯數字為印度數字了,只可惜印度人沒那實力,令人可悲!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先說答案,再講過程。

現在通行的從0到9的數字符號,是由印度人發明,由阿拉伯人傳入西方世界,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印度的數學知識起源很早,早在印度河文明時代,大約公元前2700年左右,就已經有了十進制的度量衡。

在印度最古老的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裡面,就有了2、4、6、8、10這樣的計數。到了偉大的阿育王時代,印度表達數字的方式已經固定下來。在公元2世紀的時候,印度人開始用梵文的字頭來表示數字。

印度數學在中世紀的時候迎來了發展的高潮期。公元五十紀的時候,印度數學家創造出了零的概念和0的符號。

一開始,他們擁一個圓點來表示0,後來改為一個圓圈。

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圓圈。0的出現簡化了數學計算方法,引起了數學計算的革命,更意味著建立了十進制數字體系的最終建立!

那麼印度數字是什麼時候傳入阿拉伯世界的呢?公元771年,大約是中國人創作“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的時候,印度學者把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信德欣德》傳入阿拉伯世界的曼蘇爾皇宮,於此同時把印度的算數和印度的數字表示方法,包括偉大的零號,傳入了阿拉伯世界。

而這些印度數字的廣泛傳播,則要歸功於阿拉伯世界偉大的數學家花拉子密和海伯什。

花拉子密是早期阿拉伯數學史的中流砥柱,也是伊斯蘭教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對當時數學的影響在中世紀無人能敵。他編著了最古老的的天文表,最古老的的算數和代數著作。代數的英文叫做algebra,這個詞的來源是拉丁文“aljebra”,而拉丁文“aljebra”是來自花拉子米的代數學著作《ilm al-jabr wal muqabalah》中的,al-jabr,這本書名的直譯為《還原與對消的科學》,al-jabr 的意思就是“還原”。

1859年,我國數學家李善蘭首次把“algebra”譯成“代數”。

公元12世紀之後,隨著阿拉伯世界和歐洲的商業往來增多,印度人發明的數字被傳入了歐洲,因為它運算方便很快被人們採納。由於這套數字系統是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就被誤解為阿拉伯數字,以訛傳訛,說到了今天。

實際上,一開始從0到9的“阿拉伯數字”也不是今天這個模樣,直到1480年的時候,這些數字的寫法才和今天差不多。到了1522年,在英國人同斯托的書中出現阿拉伯數字時,已經和今天完全一樣了。

總結:印度發明了十進制數字符號,阿拉伯人傳播了這個符號系統,經過歐洲人的優化,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數字系統。一個文明的產生、傳播和演進,總是歷經漫長時代和大量科學家的改造,才最後達到成熟。人類的文明演進是一個漫長的時間,我們應該向這些貢獻者致敬!


鐵錘文史


阿拉伯數字是指0、1、2、3一直到9,共10個計數符號。它可以組成由小到大的任何數字,是國際通用的計數方法。

由於是阿拉伯人最早使用和在世界各地推廣傳播的,所以人們認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故稱之為“阿拉伯數字”。

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巴格達的數學家發明的,也就是說,阿拉伯人竊取了古印度人的科學成果。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大約在公元3世紀,古印度科學技術相對很先進(古印度是人類史上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

(古代四大文明古國)

古印度在數學上有很深的研究,湧現了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其中旁遮普地區一個名叫巴格達的數學家發明1、2、3一直到9幾個數字,後來他發現這幾個數不能組成最大數,於是又發明了0,這十個符號可以表示出任何數字,極大簡便了商人貿易往來的計算方式。

現在我們看來這幾個數字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不就幾個枯燥無味的數字嗎?

在當時來說這可是創世之舉。

但是古印度這項發明沒有被廣泛傳播,也就侷限在旁遮普地區使用。沒有推廣自然不被世界獲知這種先進的計數方式,這就好比家中有個漂亮女兒藏在深閨一樣。

(阿拉伯人征服世界)

大約公元七世紀,彪悍的阿拉伯人征服了中亞,古印度成了阿拉伯人的殖民地。

阿拉伯人不但作戰勇猛,而且很聰明,在之前就發明用數字計數。就在阿拉伯人佔領了古印度旁遮普地區後,驚奇發現這裡人們計數方式比他們的先進和方便。

阿拉伯人向來奉行拿來主義,把古印度的這種計數方式隨手拿來使用。

後來,這種計數方式隨著阿拉伯人的貿易和流動,逐漸傳播開來,世界各地不明真相,誤認為這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於是稱這些數字符號為“阿拉伯數字”。

到後來成了約定俗成,人們也就沒有改回“古印度”數字這一稱呼,畢竟古代沒有申請專利一說,古印度科學家的成果就這樣被阿拉伯人佔有了。

(阿拉伯人)

其實歷史上這樣的事並不鮮見。比如日本的木屐是從我國唐代傳播過去的,由於唐朝時沒有專利之說,到現在木屐卻成了日本國寶了。

“阿拉伯數字”和“木屐”有異曲同工之妙,古印度雖然發明了數字,但它沒有侵略別國的經歷,也沒有出國貿易的傳統,傳播力度不夠。

阿拉伯人卻好像勤勞的小蜜蜂,把這一先進的計數方式傳遍了全世界。

木屐也是這樣,唐代權貴者偶爾穿木屐,老百姓幹活不方便不喜歡穿,故傳播範圍有限。

(日本人和木屐)

木屐到日本後大行其道,原來日本本土多山多雨,穿木屐方便而實用,於是木屐成了日本的象徵,提起日本人就想到了木屐,其實木屐是中國發明的。


秉燭讀春秋


阿拉伯數字確實起源於印度,但因為是阿拉伯人將其傳向世界的,人們誤以為這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所以就稱其為阿拉伯數字。

印度人創造阿拉伯數字


古印度人曾用橫線刻在石板上記數:刻一橫就表示1,刻兩橫就表示2……

後來,古印度人改用棕櫚樹葉和白樺樹皮作為書寫材料,與此同時,印度人還將一些筆畫連了起來,這就是最早的阿拉伯數字。

例如,印度人把表示2的兩橫寫成類似“Z”的形狀,把表示3的三橫寫成“彐”等等。

印度數字傳到阿拉伯


七世紀初期,阿拉伯帝國興起。而阿拉伯人陸陸續續征服了周圍的其他民族,並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撒拉孫大帝國。但後來撒拉孫大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分裂初期,這兩個國家的君主都很能幹,都比較重視文化和藝術,只要對文化和藝術有突出貢獻的,兩國的君主都實行重賞。一時間,兩國的首都都非常繁榮,特別是東都巴格達,儼然就是一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大概在公元751年,印度一位叫堪克的天文學家,攜帶著數學書籍和天文圖表,隨印度商人的駝群來到巴格達,堪克還順便拜訪了巴格達王宮,他將從印度帶來的天文圖表和印度創造的數字都介紹給當時的國王。

其中不僅包括印度數字,還有當時印度的計算方法,而所謂的印度計算方法,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十進制記數法。

因為印度數字和計算方法都比較好用,既簡單又特別方便,於是國王就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印度數字和計算方法。

阿拉伯人將印度數字傳向世界

阿拉伯人善於經商,常往返於歐亞諸國。

隨著東西方商業的往來,印度人創造的數字就被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很喜歡這套既簡單又實用的記數符號。一開始,歐洲人認為這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於是就管這套記數符號叫阿拉伯數字,雖說後來歐洲人知道了這套記數符號的真正發明者,但因為習慣了,歐洲人就一直沒有改正過來。

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在不斷演變的,最初的阿拉伯數字,和現在我們看到的阿拉伯數字有較大的差異。

經過不斷的演變,直到1480年,這些記數符號的寫法才和現在的寫法差不多。而到1522年,當阿拉伯數字出現在英國人同斯托的書中時,其寫法已經和現在基本一致了。


金兔歷史


我們從小學開始學的那些數字,老師們都把它叫做阿拉伯數字,用這個數字確實非常的方便,比用中文簡單多了。用中文寫那些數字,事實上相當的繁瑣,目前除了一些發票上之外,極少會用到中文的數字。

阿拉伯數字顧名思義,大家可能認為應該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吧,但事實上不然,阿拉伯數字其實上是印度人發明的。為什麼會把印度人發明的數字最終稱為是阿拉伯數字呢,這主要是歐洲人的稱法,因為阿拉伯數字是印度傳到阿拉伯,再通過阿拉伯傳給歐洲人的。而當時的歐洲人都誤以為這個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所以把它稱之為阿拉伯數字。

還有一點阿拉伯人為阿拉伯數字的繁榮興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為正是因為阿拉伯人的傳播,才使阿拉伯數字在世界上應用如此之廣泛,所以把它稱之為阿拉伯數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實上在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計數方法,在阿拉伯數字之外,人們比較熟悉的,還有羅馬計數。歐洲人很長一段時間都使用羅馬數字,後來接觸到阿拉伯數字之後,覺得阿拉伯數字更加先進,所以就使用了阿拉伯數字,現在羅馬數字一般在鐘錶上還有應用。

事實上這種稱謂的錯誤由於歷史的原因還是比較常見的,最典型的就例如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歐洲在大航海時代想通過另外一條道路去找印度,最後到了美洲,而哥倫布看到的那些美洲人似乎和印度人比較相似,所以認為他們是印度人。但後來人們才知道那些人不是印度人,只不過他們誤認為印度人而已,所以就稱為印第安人。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作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在古代創造了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中,古代印度人在科學方面(包括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方面)也有很多的成就。

在數學方面,他們創造了從1到9九個數字,再加上一個0(原先是用一個點來表示的)。大約在公元前800一前200年,他們已創造出了原始的數字。大約公元前3世紀以後,出現了記數符號,1-9的每個數都有單獨的符號。後來他們又發明了零和進位記法。他們知道一數乘以零得零,並說減去零也不會使一個數変小,一數除以零後其數不變。以零為分母時,不管加減多少,這個分數不變;一數除以零稱為無窮量。零的發明是數學史上的一個巨大貢獻。印度人發明的這個數字被阿拉伯人學去,並由他們傳到了西方,故西方人稱之為阿拉伯數字。




恰恰恰到好處


現在國際上通用的數字是阿拉伯數字,因為名字中帶有阿拉伯三個字,導致很多人以為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其實發明阿拉伯數字的人是印度人,稱印度人發明的數字為阿拉伯數字有兩個原因,一是歐洲人誤以為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二是數字在阿拉伯人的傳播作用下才得以廣泛使用,歐洲人感激阿拉伯人為傳播數學所做出的貢獻。


公元3世紀的時候,一位叫做巴格達的優秀古印度科學家發明了“阿拉伯數字”,最初的阿拉伯數字只有1,2,3三個數字,數字3是通過1加2得出的,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又通過2加2得出了數字4,以此類推,逐漸發明了從1到10的數字,但是直到此時,還沒有出現數字0,人們用兩個手寫的五指來表示數字10。

零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早表示零的符號就是一個點,後來演變成一個圓圈,這一演變過程最遲完成於公元9世紀,0的出現是數學史上的一大創舉,沒有它的存在,個位數字很難向十進制邁進。


羅馬數字比阿拉伯數字早2000多年,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0,最初羅馬的計數只到V(5),5~10的數字由V和其他數字組合,例如VI(6),4的寫法是IV,人們發現改變數字符號的位置可以表示不同的數,印度人從羅馬數字中得到啟示,於是發明了十進制數字,使阿拉伯數字的表示方法更加豐富。

公元7世紀,隨著崛起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邊地區,印度也被輕易征服了,阿拉伯人驚奇地發現,印度人的數字好像更先進,印度數字書寫更加方便,而且算法比其他數字的算法簡單,商人們也更願意用這種方法做生意,於是阿拉伯人開始學習印度數字並廣泛使用。

阿拉伯數字的使用給人類帶來了諸多便利,因此得到了廣泛傳播。

很快阿拉伯人就將它傳到了歐洲,阿拉伯數字的應用彌補了羅馬數字的不足,歐洲人以為這一偉大的發明是阿拉伯人完成的,所以稱之為阿拉伯數字,準確地說應該是印度數字。

後來歐洲人也認識到了錯誤,原來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但是由於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說法,群主眾基礎太深厚了,所以就沒有改稱為印度數字。

話說回來,阿拉伯數字能得到廣泛的應用,阿拉伯人在其中的確也功不可沒,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傳播者的角色,如果沒有阿拉伯人對印度數字的重視,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的傳播,印度數字可能會養在深閨無人識,被逐漸埋沒。

印度人發明的數字被叫成阿拉伯數字,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誤解,其實類似的誤打誤撞的情況還有很多。

比如“印第安人”這一說法,眾所周知,現在我們稱作印第安人的群體指的是生活在美洲的土著人,這是因為哥倫布當年進行環球探險時,一心一意想去印度,抵達美洲時,他滿以為自己到達的就是印度,所以就把看到的當地人稱為“印度人”,直譯成漢語就是印第安人,雖然人們後來發現了他犯的重大錯誤,但是由於這種稱呼已經普及開來,也就沒有做出更正。

比如有一種豆子,它連自己該叫做什麼也不清楚,在荷蘭,人們把它叫做“中國豆”,在中國,人們把它叫做“荷蘭豆”。

比如有一種不討喜的傳染病梅毒,意大利人管它叫“法國病”,法國人管它叫“意大利病”,或者“西班牙病”,俄羅斯人管它叫“波蘭人病”,波蘭人想了想,管它叫“日耳曼人病”,日耳曼人不樂意了,仍然管它叫“西班牙病”。

阿拉伯人堅決認為這是“基督徒病”,日本人憤憤不平地把它叫“唐瘡”、“琉球瘡”、“葡萄牙病”。

還是我們中國人最厚道,不埋怨老外,內部消化了,把它叫做“廣東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