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眾吐槽的抗日神劇導演都是什麼人?

情授


抗日"神劇"氾濫,一方面是編劇、導演素質低,對抗戰的艱苦歷史不瞭解;另一方面,是他們出於商業目的,不顧歷史事實的迎合一部分觀眾"強烈的民族主義、民族復仇心理,故意為之。以此"勝利的快感"提高票房或收視率,撈取經濟利益,是一種以"高大上"面目粉飾的卑鄙行為。電視劇不尊重歷史的表現,還不只"神劇"一種。連被眾人所稱道的《亮劍》,在軍魂的塑造上,就與人民軍隊為人民而戰,為民族而戰,不怕流血犧牲的軍魂相去基遠。


用戶4063711838275


哈哈,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來回答一下,各位看官將就著看。。。

我們來看幾個神劇典型就清楚了。

1.手撕鬼子的抗日奇俠,導演是TVB的金牌監製劉仕裕。

2.女特種兵玩抗日穿越的英雄使命,導演臺灣的林建中。

3.箭在弦上,就是那個被輪然後自動穿褲子瞬間開掛幹掉一圈的女弓箭手,導演是來自香港的餘明生。

4.一群妙齡尼姑殺鬼子的五臺山抗日傳奇,導演是tvb的李翰韜。

5.用石頭打飛機的鐵血使命,導演還是林建中。

6.向著炮火前進,這就是吳奇隆打仗自帶沙發各種擺造型那劇,依然是樓上的林建中。

其他例子就不舉了,可見港臺導演為抗日神劇出了多麼大的力。港臺導演的通病,他們沒有人或者身邊的親人朋友長輩經歷過真正的戰爭,對抗戰的理解只存在於表面,無法抓住民族氣節和精神的重點,在他們眼中這就僅僅是個娛樂罷了,他們生長的環境導致他們缺乏民族認同感,這和現在的香港年輕人何其相似?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去怪導演,導演就是拿錢幹事,為了賺錢嘛。

一部抗日神劇從籌拍到播出要經歷多個重要環節,製作方、導演、編劇等,他們的責任一個也跑步了。

導演吐槽完了我們再來看編劇,編劇很多就不是港臺的了,但是編劇也有很大的掣肘。資方要求你編,首先這玩意你得能上電視臺播放是吧?要想避過廣電老頭老太太們的大剪刀什麼最方便??抗日神劇咯。。過審最容易嘛。。

於是資方要求編劇做“命題作文”,編劇怎麼辦?為了過審瞎搞唄,完成能過審的任務就好。

資方當然得這麼搞,我要播出啊,我要上電視臺啊,上不了電視臺播放沒廣告費沒電視臺買我怎麼賺錢?能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對吧??

誰是衣食父母?觀眾啊。。這些觀眾也恰巧是我們生活中真正的衣食父母(不是你親媽就是你丈母孃)。老年人看電視沒年輕人講究,只圖個熱鬧才不管劇情合不合理,你敢跟你親媽講理?

有需求就有市場。。於是,這種風潮之下,各種神劇應運而生了且有發展壯大之勢。。。

最後說一句,電視臺的劇和電影不一樣,看電影得買票,看電視劇的觀眾群體不一樣,思想不一樣,訴求不一樣,接受能力不一樣,老阿姨們才不在乎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選擇。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還是等80後變老那天吧。。。。


一馬青塵0612


拍抗日神劇,只是為了找樂,而不顧歷史的真實。這也符合當前社會上流行的“娛樂致死”。人們狂熱地追捧演電視劇的小鮮肉,追捧漂亮的女演員,甚至連相聲領域也出現了只看演員,不懂相聲的“xx女孩”。不管他(她)們的演技多麼拙劣,演出的內容多麼低俗,人格品行多麼惡劣,讓我高興,讓我樂,我就追捧。因為有市場,抗日神劇的導演應運而生,也就不奇怪了。人們追求享樂,紙醉金迷,聲色犬馬,不能不說是布熱津斯基的“奶頭樂”策略發揮了作用。


玉樹臨風39585


都是腦殘的導演,測試觀眾的智商?纂改歷史文化?編寫弱智的劇情?給人們的感覺那些導演文化水平?離譜到神人共憤!文化水平接近文盲?既想當導演也難怪,最許碼你要知歷史,注重現實。懂得修飾場景,認真求是。不偏離主題又要扣人心絃,比人感覺到導演是有人生經驗和創作空間。不要拍九不搭八的電影和電視劇?那是在作死!除非顛佬,憨佬才去投資沒有利益收穫的東西!


鑑水閒人


是非常非常自戀的人 自以為是 自說自話 胡說八道 其實內心是一個很自卑的 估計心智不成熟 以前拍電影是臉譜化 好人壞人一眼清 現在是把敵人刻畫得很狡猾 只有少許蛛絲馬跡 然後我們開始神話自己 抽絲剝繭 完勝敵人 (早知道我們這麼厲害何必要八年抗戰啊 派個導演立馬打到日本本土了 是不是我們的革命先輩智商都不如一個導演啊)


純屬個人觀點啦啦啦


明確說,這些導演都是普通人,都是職業為導演的普通人。

首先,導演也是一份職業,他們也要工作,也有家庭,也要開支,因此,他們也極度渴望能在導演這條路上做出一番成績。

其次,抗日神劇被稱為神劇,其中的種種不合理之處,其實不能全怪導演,其真正的核心是編劇。編劇創作劇本,導演把文字劇本導成影像,因此,導演對劇本的修改有限。



再次,為何抗日神劇的編劇如此不靠譜?設計種種我們大眾都看起來不合理的情節呢?每年的抗日神劇多達上百部,而大框架,大主旨都大致相同,如何才能從上百部中令人耳目一新,脫穎而出呢?舉個例子,就比如你去面試,100多個人政一個崗位,你會不會使出渾身解數,就為了吸引考官?



同樣,抗日神劇的編劇,導演未必不知道情節不合理,未必不知道奇葩劇情,對於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而言,他們更看中商業利益。哪怕片子被吐槽的再多,只要看的人多,引起話題,他們就成功了。



最後,為導演正名。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大家都只看到了行業的頂尖成功人士,忽略了行業的底層,而底層謀生手段應該值得被理解。


會跳高的豬


別把這些人說的沒水平,其實就是為了謀生罷了。哪有迎合什麼觀眾需要這回事啊,都是套路。為了啥?快速出劇,有了爛劇在手,馬上按路子賣給電視臺,電視臺播出去了事。再套路個所謂收視率就完活。這中間,編劇不管多爛也能按價收錢,導演多爛只要能大概拍出個稀裡糊塗的玩意就可以了錢也不少,演員請點小流量就可以反正這樣的劇本也不可能去把陳道明孫紅雷請來,道具劇務群演都是草臺班子反正花大價錢也不值,電視臺也不管你啥質量反正過程滿意就行,唯一可能在意的是電視觀眾,但又能怎樣?反正看電視也不用買票,最多換個臺不看了唄。凡此種種,因為沒有人利益受損,所以存在的就是正確的。如果以後有私營電視臺了,估計這類爛劇就都死無葬身之地了吧。


水到渠成2018


在人們心目中導演是個高高在上的職業,能當導演的一定不是常人,應該是才學八斗、思路敏捷、聰明過人、八面玲瓏的人精;而審片一定是幾個思維慎密、把控嚴格的人,但是,看到神劇裡面的一些情節,不免顛覆了我的認知,那些莫名其妙的神操作、那些一看就穿幫的鏡頭、那些非常明顯的虛假情節,就是沒有文化的老太婆都能看出破綻,難道導演、審片的就看不出來?我甚至懷疑這些導演和審片的智商,又奇怪他們怎麼能爬到這個位置的。


十八子天王


儘管抗日神劇拍的不咋地,但主題是偉大的————抗日!

在吐槽抗日神劇的人當中,有日本迷,有精日分子,其實意見最大的還是日本人,他們不是在乎神劇不神劇,而是忌諱抗日二字,他們奮起吐槽,就是營造氛圍,讓中國少拍或不怕抗日劇。

當然,吐槽的人中大部分人,確實是因神劇而吐槽的。

這裡要提請注意一個情況,如果要求影視中的情節、動作,百分之百符合實際情況和現實可能,那麼從此就不會有人有興趣去看影視。

另外,抗日劇中日本人全程說日語的做法不可取,根本沒這個必要,這不但增加了翻譯的成本(當然如果是有日資投入另當別論),更難以容忍是這樣變相傳播、宣傳日語,這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更不是中國該做的事情。在這方面,小日本是無孔不入、有縫就鑽。


一二三五


他們都是看阿童木童話故事長大你一代,思想缺乏成熟深度,道德規範也沒底線,能怎麼混錢就怎麼幹。當今電影學院的教授們就是這樣教的,在商言商,不計其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