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楊柳依依時,可記雨雪霏霏景?“雨”的詞性與讀音質疑

春回大地,春風拂面。看到在微風中搖曳著的垂柳,忽然想到了《詩經》中最美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又到楊柳依依時,可記雨雪霏霏景?“雨”的詞性與讀音質疑

《小雅·采薇》是一首戍卒返鄉途中吟唱的詩歌。以采薇起興,回憶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禦敵勝利與戰爭的殘酷,具有強烈的思鄉之情。末章觸景生情,抒發了無限的感慨: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又到楊柳依依時,可記雨雪霏霏景?“雨”的詞性與讀音質疑

一切景語皆情語。“楊柳依依”是什麼樣的景?又是什麼樣的情呢?

“楊”《說文解字注》釋為:蒲柳也.蒲即浦,浦的意思是水瀕;“柳”《說文解字注》釋為:少楊也。少即小,小的楊樹(蒲柳)稱柳。“楊柳”本指一物,不過大小有別,指的都是柳樹。

古詩詞中寫描寫“楊柳”的詩句很多。“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楊柳何時歸,嫋嫋復依依。”這些詩句中所提到的楊柳明顯地都是指柳樹(垂柳),因為楊樹葉圓、樹高、枝挺,是絕無“依依”、“嫋嫋”之態的。

由此,“楊柳依依”的景就是柳樹在春風的吹拂下輕輕撩起。什麼樣的情呢?戍卒遠離家鄉,有父母的依戀、家鄉的依戀、也有情人的依戀吧?後世有情人折楊柳送別的風俗可以佐證: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遲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鬢老邊塵。——唐·張九齡

又到楊柳依依時,可記雨雪霏霏景?“雨”的詞性與讀音質疑

“雨雪霏霏”是什麼景?又是什麼情?

“雨雪”,在現有的中學、大學教材中,都把“雨”標註讀去聲,解釋為動詞“下”。如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

又到楊柳依依時,可記雨雪霏霏景?“雨”的詞性與讀音質疑

但我對此是持保留意見的。為了尋找不同的答案,我還就這個問題發起頭條“悟空問答”,徵詢網友的意見。結果,得到的答案出人意料地一直與正確,只有個別網友在評論區表示異議,認為“雨雪”就是雨夾雪,“雨”讀上聲(三聲)。受到網友的鼓舞,我對“雨”的詞性與讀音談談自己的理解。弄清楚這個問題,“雨雪霏霏”是什麼景?什麼情?就水到渠成了。

首先我認為,“雨”是名詞,與雪組合成“雨夾雪”的自然景觀,讀音是上聲(三聲)。理由如下: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兩聯是對舉句,結構相同,語意相對。前者是回憶過去的意中景;後者是描寫現實的實景。“楊柳依依”是主謂結構,“雨雪霏霏”也應該是主謂結構,形容詞作謂語。如果“雨”是動詞就會出現兩聯結構不對稱的問題,“雨雪霏霏”變成“動+賓+補”的結構。而且作為補語的“霏霏”在這個結構中變成了補充註釋動詞,“雪下得霏霏”是不是很奇怪?

又到楊柳依依時,可記雨雪霏霏景?“雨”的詞性與讀音質疑

2.從詩歌的前後關係看,“雨雪霏霏”的感情是“哀”與“悲”的,最後落腳在“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如果籠統地解釋為“下起飛飛揚揚的大雪”,哀從何來,悲又為哪般呢?我們大家都經歷過大雪天,鵝毛大雪給我們的感覺是喜悅還是悲哀呢?顯然不是後者。只有那種雨夾雪的感覺才是透心的淒冷:身上已被雨雪打溼,刺骨的寒風裹挾著顆粒狀的雨雪(霏霏)像刀割一樣打在臉上,眼睛被吹得都睜不開。腳底下,道路泥濘溼滑,(多次摔倒)鞋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已經爛掉,現在又灌滿了泥雪(只有雨夾雪才有的遭遇)。真是飢寒交迫呀!

又到楊柳依依時,可記雨雪霏霏景?“雨”的詞性與讀音質疑

景是淒冷的景,情是刻骨的悲哀:戍邊幾年,音信不通,父母安好?她還好嗎?萬一有什麼變故如何承受的了?想到此悲從中來,而在這形影相弔的跋涉中滿腔悲傷滿腔哀痛誰體會呢?

最後設想一下專家們為什麼把通俗易懂、貼切準確的“雨”理解成動詞呢?我認為可能與班固的《漢書·蘇武傳》有關,書中記載:“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這段寫蘇武出使匈奴,被人迫害,但信念堅定,度過了極艱難的歲月。這裡的“天雨雪”,“雨”,名詞活用為動詞。但這個句式前面有主語,後面沒有補語,與“雨雪霏霏”是不同的。

以上是我對“雨”的詞性、讀音的分析,如有不同意見請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