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課堂教學新課改

淺談課堂教學新課改

哈爾濱新區 宋鵬程

淺談課堂教學新課改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新課程像那清新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課程那嶄新的理念猶如春風化雨,滋潤了教師的心田。雖然現在談新課改有些老生常談,但對於教育和受教育者卻是一次嶄新的旅程。此次課改歷經十餘年,並且這次的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內涵十分豐富,滋潤著時代的氣息,充滿了創新精神,它標誌著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更是參與者。我們一線教師從課改的深層內涵入手,對一位語文教師來說,如何面對這次課改呢?

一、要對課程改革報以支持和理解,並大力支持,傾注全部熱情,努力去研究新課標,從理念上準確把握理解新課標的精神。然後,要積極地大膽地實踐,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理念變為課改的實際行動,也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轉化為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果。"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執著地研究,不斷地實踐,立志在為課改作出貢獻的同時,把自己鍛造成新世紀優秀的語文老師。

二、要更新觀念,對《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要準確理解,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體現。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1、重新認識教學內容。要改變教科書是教學的唯一內容的狹隘認識。教科書是教學的基本內容。體育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且會不斷再生。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要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課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特別是適時、適當地結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課後適當拓展、延伸,或引導進行實踐活動。今後的教師,不應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語文課程的建設者。

2、重新認識教學。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徵、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今後的語文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終年辛勞收效甚微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教導孩子擁抱生活,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教練,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的各方面素養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三、語文學科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新課改的新理念下需要注意和重點落實的相關內容特別多,是對教師的挑戰和新教學方法的開拓。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注意一下幾點內容。

1、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地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的段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繫起來讀懂一段話或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繫,能從句與句之間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劇逐段讀懂,以理解全篇內容。

2、精講多讀,讀出感情

挖掘文本內容,引導思維創新。一方面,要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焦點,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探究既可以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詞、析字中探究。如教學"西門豹"可抓住"西門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辦法妙在哪裡?"這兩個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探究,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昇華,教學任務完成的輕鬆愉快。

3、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古人們早就指出了閱讀背誦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是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由此可見閱讀背誦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因此,根據新課改應該多讓孩子閱讀背誦,積累運用,才能博百家所長,歸為己用。

4、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還是老師為主體的多些,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我們多自助探究,多閱讀, "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不能毫無目的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的下進行。還要設置合理的隨機性問題,由淺入深,進行自悟,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新課標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5、小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興趣的感知和體驗

興趣是伴隨著積極的心理活動,進行探知的實踐過程,是學習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再結合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山川秀麗,英雄,自然科學常識,寓言故事等,不僅有具體故事的感染,語言的賞析,而且有人文品質的情感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思維、積累、情感、合作、創新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品質。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感受"。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態度、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品質和價值感受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6、構建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性的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實踐。創造性地運用有用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經歷閱讀探究過程,從而有效的改變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環境中,需要我們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沃土,在這片廣闊的沃土裡,教師和學生一定會共同,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