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幾千年前的時間裡,沒有出現比胡夫金字塔更高的建築呢?

用戶7255065042608


埃及的三十一個王朝從公元前3100年埃及統一起,第一、第二王朝稱作早王朝時期。第三至第六王朝稱作古王朝時期,其中第三和第四王朝是埃及的輝煌時期,也就是大量金字塔建築的時期。在古埃及,每位法老從登基之日起,即著手為自己修築陵墓,以求死後超度為神。

胡夫法老是古埃及時代的帝王,出生於公元前2598,死於公元前2566,享年33歲。胡夫的父親是埃及第三王朝的最後一個法老,所以胡夫生來就是身份高貴的皇子。胡夫曾多次組織軍隊對西奈半島等地發動軍事戰爭,通過這些戰爭,他建立了從尼羅河三角洲島努比亞的一個地域十分廣闊的國家。之後的胡夫不斷加強自己的權力,還不斷標榜自己是神的化身。當時埃及的一切權力都集中在他與他的長子身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制。

胡夫是首個在吉薩地區建造金字塔的帝王。胡夫法老發動了將近10萬的奴隸用將近20年的時間來打造自己的墓地。當時國力強勝可見一斑。胡夫不但在活著時期夢想成為埃及最偉大的法老,還想要在死後用墳墓來標榜自己的身份,所以他建造了古埃及最龐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被認為是胡夫為自己修建的陵墓。約建於前2580年,完工於前2560年。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金字塔的是開羅郊區吉薩的三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國王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第三座金字塔屬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當時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時期,金字塔的建築也開始衰落。

總而言之,金字塔是埃及各代法老花傾國之力修建的,從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埃及的國力日漸萎縮,這也是後來再沒有出現比胡夫金字塔更高的建築一個重要的原因。


遠古走來


金字塔的統治威懾意義大過於其實際意義

先來介紹一下胡夫金字塔,它建成於前2560年,塔高146.59米,歷經千年風化,現高136.5米。這有多高呢?咱們拿現代樓房做比較,假設現代樓房每層高度是3米,那麼胡夫金字塔的高度就相當於45層樓。

塔身使用230萬塊巨石堆砌而成,幾乎是一座實心的巨石體。據估算,如果用火車來裝建設金字塔的巨石,需要60多萬個車皮。1798年拿破崙入侵埃及時,對金字塔的規模之大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估算,如果把吉薩金字塔群的石塊加在一起,可以砌一條3米高、1米厚的石牆延著法國國界一圈!

胡夫金字塔是吉薩金字塔群中最大的也是最高的一座,從它建成之日起,就獨佔世界最高建築這一稱號長達3999年,其中曾中斷過16年,公元519年中國的永寧寺塔(高147米)建成,世界最高之名易主,但僅持續了16年,公元534年雷電擊中木製結構的永寧寺塔後引發大火焚燬,胡夫金字塔再次成為世界最高建築,直至公元1439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高142米)建成。

胡夫金字塔與其周邊一眾金字塔的功能一致,都是古埃及法老們的陵墓。金字塔的建造反映著純農耕時代的人們從季節的循環和作物的生死中獲得的意識,

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後,靈魂不滅,只要保護住屍體,300年後就會在極樂世界裡復活永生,因此他們特別重視建造陵墓。古埃及的法老通常為自己修建陵墓,為了死後超度成神。

金字塔通常十分高大,象徵著法老權利至高無上;金字塔內部機關重重,普通埃及百姓不得擅自進出,更是令許多盜墓賊有去無回。高大的金字塔,宣告著法老對埃及這片古老的土地的統治權威,象徵著埃及諸神對尼羅河流域廣大人民的庇佑與保護。


再來簡單說說古代世界的歷史。

羅馬帝國自公元前27年建立,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統治地中海沿岸和西歐、不列顛島南部、小亞細亞等廣大地區長達503年。

持續5個世紀的統治,不僅將羅馬文化傳播到了疆域的各個角落,更是讓羅馬的國教——基督教在歐洲的地位直線上升。西羅馬帝國覆滅後,由日耳曼部落所建立起來的諸多王國就是現在西歐各國的雛形,而基督教在西歐的統治力越發強大,這種統治力不僅體現在對人的精神影響中,更是將教權的觸手延伸至各個王國的宮廷政治當中,羅馬教廷成為了歐洲的神權與政治中心。歐洲自此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

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國王和領主為了自身安全與戰爭防禦使用石頭修建城堡,同時為了上帝的信仰,也是為與羅馬教廷搞好關係,在城市和鄉村中修建大大小小的教堂無數,教堂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更是通過信仰控制人民的重要場所。早期的教堂,多為坡頂,配有尖塔,尖頂豎立著象徵基督教的十字架,高度不高,但為了醒目,與周邊民居相比較為突出。

自1096年開始,西歐各國在羅馬教廷的煽動下發起了入侵中東的十字軍東征,大封建主的宗教熱情被激發起來,他們在盾牌上畫上十字,在盔甲外套上十字戰服,甚至將頭盔也設計成十字鏤空的樣式。

同時,封建主為自己的領地大規模興建教堂和修道院,這些建築具有山形牆和石頭坡頂並使用圓拱,就像封建領主的城堡,堅固、厚重、牢不可破,無聲中彰顯著教會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堂的一側或中間通常建有鐘塔,屋頂設有采光的高樓,室內唯一的光線從這裡射入,幽暗的光線給人以宗教的神秘感和神聖的壓迫感。這種建築形式在歷史上被稱為“羅馬式”。但此時,教堂建築的重點在於厚重,牢不可破,對高度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渴求。

公元12-15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降臨,城市成為各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文化中心

為了加強對人們的精神控制,這一時期興起了新的“哥特式”建築,一方面儘量讓建築結構尺度增加,使人們現在建築旁顯得十分渺小,體現教會的巨大體量,另一方面運用許多設計手法,比如瘦高的尖頂,如植物般分支的拱頂肋條,和架空的飛扶壁,給人以思想上進入天國的感受,不論是從體量上還是高度上都刷新了人類以往的建築成績。其特點是高、尖、直,教堂建築不僅所有塔頂是尖的,甚至局部細節的頂端也是尖的,處處都體現著向上的衝力,這種結構將人們的意念帶到天國,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昇華的塔尖,會有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這種設計不僅表現出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理念,更顯示出當時城市強大且生機盎然的發展速度。

在這一時期,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成為了世界最高建築,它以142米的高度俯視歐洲,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該教堂始建於1176年,前強的裝飾與雕花動工於1277年,1439年加建了高142米的尖塔,並於同年正式落成。作家雨果曾形容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是“集巨大與纖細於一身令人驚異的建築”。登上塔頂,全城秀麗的景緻和壯美的森林山脈將盡收眼底。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保持世界第一高度長達435年,經歷了無數戰火,至今依然以其獨有姿態的屹立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市中心。

1874年,位於現德國漢堡的聖尼古拉教堂翻修完畢,高147.3米,成為當時世界的最高建築

聖尼古拉教堂作為最高建築僅持續了2年,就被法國魯昂聖母主教教堂打破了高度記錄,但迄今為止它仍是漢堡第二高的建築。二戰期間,納粹防守德國本土,盟軍空襲漢堡時將這座帶有高塔的建築作為地標進行轟炸,教堂的主體部分坍塌損毀,但尖塔和部分牆壁卻有幸保存了下來。

幾十年過去了,這座教堂並沒有修復,而是成為了一座紀念碑,用那歷經半個世紀前硝煙戰火的殘垣斷壁來反思人類,反思戰爭。

隨著建築科學與工程技術的不斷髮展,建築高度也在不斷刷新著人類的認知。未來會有多高的建築出現,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