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小說)山杏熟了——來自家長學校的報道

張發財是一個“超生游擊隊”家庭中的寶貝蛋,今年十二歲,胖胖的身體,超出同齡孩子半頭的身高,圓臉大眼睛,兩腮胖得嘟嚕著,兩隻大耳朵向前照著,皮膚黑亮,因為淘氣而聞名全校。他身上有兩個姐姐:大妞、二換。到老三這裡,終於換來了一個“大丈夫”。人們經常跟張發財的父親“那講話了”開玩笑:“那講話了,你留了‘三瓜’(莊稼人種西瓜,每棵秧只留一個三瓜。這樣,西瓜才能長大),頭兩個咋沒掐掉呀?”“那講話了”用眼睛瞪著取笑他的人,心想:那講話了,等俺閨女長大後給俺買果子吃,打酒喝,氣死你們。

“那講話了”真實姓名叫張大壯,初中文化,平時不善言語,說話時總帶上“那講話了”,人們習慣地叫他“那講話了”。他雖然在心裡想著買果子吃,打酒喝,但那畢竟是遙遠的事情。眼下卻面臨著三個孩子上學讀書、穿衣吃飯、日常開銷、撫養老人等需要錢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孩子多,負擔就格外重。為了多賺錢,“那講話了”常年在外打工,折騰得像小老頭兒似的。媳婦春梅在家裡沒白天沒黑夜地過日子,侍弄莊嫁,照顧老人,二換和發財相繼出生後,她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如今,四十歲出頭的她,俊俏的臉頰顯得很粗糙,紅潤不在,眼角處的魚尾紋清晰可見。當年的春梅可不簡單,讀過高中,結婚前當過民辦教師,後來陰差陽錯,嫁給了“那講話了”,不過他們生活得還是很幸福的。

幾年前,在外闖蕩多年的“那講話了”回鄉創業,和媳婦一起承包了一座荒山。早些年,生產隊隊長曾帶領社員在山上種下杏樹,出苗後,由於管理不善,杏樹長得和狗啃的一樣,沒成多大氣候。後來,幾次補種,雖說又成活了一些,但也沒給當地的經濟帶來多大好轉。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以後,每到杏熟時節,營子裡的人會三三兩兩地去採摘山杏。有時山杏還沒成熟,人們就忙著“搶青”,結果,摘回的山杏核杏仁兒都是秕的,賣不上好價錢,有的小販子根本就不收。春梅夫婦承包荒山之後,打算把原來的杏樹進行砍伐,再種新品種大扁杏。

他們找到村幹部,又去了鎮林業站,一切手續辦得很順利。後來,經村委會協調,他們從銀行借來十萬元錢,在山上建了房,打一眼機電井,忙時就吃住在山上。很快,他們在政策的扶持下,對荒山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修梯田,種大扁杏。幾場春雨過後,杏樹苗鑽出了地面……一晃五年過去了,昔日的荒山變成了一排排錯落有致、美觀大方的杏樹林。山腳下,還墊起了幾十畝灣子地,種植農作物、烤煙和甜菜。經歷了太多的艱辛,春梅夫婦總算成功了。

然而,幾年的打拼,雖說得到了回報,但他們卻忽視了對兒子張發財的管教,就連他在學校成了“新聞人物”,父母都一概不知。老師每次家訪,都趕上春梅夫婦不在家。爺爺奶奶把張發財視為掌上明珠,他們認為孫子怎麼調皮,那也是對的,小孩子嘛,正是玩耍的年齡,這時候不玩兒,長大哪有時間玩兒呀。張發財每天下午放學後,把書包往炕上一扔,然後就準時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時天黑了也不知道回家。這時,奶奶就到處找他,還大聲喊著:“財兒,回家吃飯!財兒,回家吃飯!”當找回滿身是土的張發財之後,爺爺有時會愛撫地拍拍他的後腦勺:“看我孫子,皮實!精神!”

由於常年疏於管理,老師又很難與家長見上一面,使得張發財就像脫韁的野馬,撒著歡兒地玩耍,還練就了天王老子也不怕的性格。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和別人打架已成了家常便飯。如今,已上五年級的張發財,個子高了,身體棒了,總向“國人”發起挑戰,使得校園裡“武裝衝突”不斷,學校多次找張發財談話,可都沒起到實質性的效果。

一天下午學生放學後,校長和班主任來到杏樹山上,找到了正在幹活的春梅夫婦,兩口子聽到兒子的“優秀表現”之後,猶如晴天霹靂,他們還認為兒子像他的兩個姐姐一樣優秀呢。大妞和二換,從小就沒讓父母操過心,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在高中讀書的大妞和在初中讀書的二換經常帶回獎狀來。在家裡,還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父母對她們姐倆只負責“後勤”工作,老省心了。

春梅夫婦感到了事態的嚴重。第二天早飯後,他們把山上的活扔給了僱工,就急匆匆地向家中趕去。剛走到營子東頭,就聽見老母親在找張發財,還大聲地喊著。他倆也焦急地和母親一起找孩子。原來,張發財和他的“搭檔”們趁雙休日,正在營子西頭一處廢棄的磚窯裡打撲克……“那講話了”和春梅非常生氣,張發財呢,卻是滿不在乎。“那講話了”見狀,氣不打一處來:“那講話了,再讓你玩兒……”他邊說邊去拽張發財,想揍他一頓。可是,張發財對著父親,伸了一下舌頭,泥鰍一樣逃走了。“那講話了”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對春梅說,又像是自言自語:“那講話了,怎麼辦吧?我們整天吭哧吭哧地幹活,不都是為了他嗎。那講話了,這算白乾了,攤上個敗家子兒。”春梅更是滿臉愁容。

幾天後的一個早晨,春梅夫婦來到學校。剛見到校長,“那講話了”就開口說:“校長,那講話了,我家的三瓜咋就不如一瓜和二瓜呢?”校長聽後一愣,春梅忙做解釋,校長聽後嚴肅地說:“優生優育,重在教育,不在幾瓜。”隨後,學校領導、班主任和他們夫婦共議了“挽救大計”,還出臺了家校聯手“幫扶方案”。

回到家裡,春梅主持召開了家庭會議,“特約”了張發財列席參加。會上認真學習了“幫扶方案”,確定了每個人的工作職責,要求家庭成員無條件執行,盡全力把孩子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同時,檢討了自己和丈夫沒有管好孩子的過錯,對爺爺奶奶溺愛孫子提出了批評。張發財看到家人這次動了真格的,也好像受到了觸動。

在實施“幫扶方案”的過程中,開始接受“正規訓練”的張發財有些不適應,有時只是三分鐘熱度,“那講話了”幾次想揍兒子,爺爺、奶奶還是疼孫子,都被春梅巧妙地化解,張發財出現“反覆”的次數越來越少,逐漸地走上了正軌。爺爺還編了順口溜:“小樹不修枝,孫子要白痴。修枝又打叉,孫子變化大。”

後來,在學校領導的精心安排下,春梅又把本營子的學生家長組織起來,還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她任委員會主任。他們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

家長委員會每週五晚上8:00——10:00準時在村文化大院召開會議,學習先進經驗和教育理論,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瞭解國家大事。在他們的帶動下,家長們普遍行動起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每學期學校的“開放日”和家長會,以及家長學校的活動,家長們都準時參加,樂此不疲。他們對學校組織的學習《弟子規》的活動非常感興趣,並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全文解讀》。

通過學習和家長委員會的幫助,家長們正式告別了“忙時去山上,閒時打麻將”的生活,還把學到的方法和自家實際結合起來,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

再說春梅家的杏樹林,枝繁葉茂,正值結果期。每年的六、七月份,都會有收杏核的大貨車開到山裡。每到這時,春梅就到營子裡僱一些人前來幫忙。他們每天不論怎麼忙,都會準時在孩子的家庭作業上簽字,並經常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張發財呢,通過“軍訓”,特別是學習了《弟子規》,和父母交了知心朋友之後,也像變了一個人:刻苦學習、積極向上、樂於助人、孝敬父母……上學期期末統考,還得了年級組第三名,今年的全縣小學生藝術節,他的葫蘆絲演奏又取得了較好的名次。大妞和二換更是比賽學習,不斷進步。

春梅夫婦站在山腳下的瓦房前,仰望著茂盛的杏樹林,想到兒子張發財的進步,非常高興。春梅轉身對丈夫說:“發財進步了,你也不能驕傲,幫扶方案,繼續實施!”“那講話了,你放心,那是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