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已經衰落的情況下,後主高緯為何一定要處死領軍大將蘭陵王?

而知而行的歷史


禽獸王朝北齊的故事總是充滿懸疑,但北齊後主為什麼要處死蘭陵王其實並不難解釋,而蘭陵王死的時候,北齊是否已經衰落卻是一個大問題。

一、蘭陵王高長恭死時(公元573年),正當中國大地上一個後三國時期,北齊、北周、陳朝三雄並立

公元573年是個什麼概念?

公元524年(北魏正光五年)北方六鎮兵亂爆發,中國北方從北魏統一北方的局面陷入軍閥大混戰時期,直到高歡、宇文泰雙雄並立。

高歡、宇文泰的兒子分別建立北齊、北周,將北方分割為兩塊兒,兩國互相仇視、攻佔。南方的梁朝(以及侯景之亂後繼起的陳朝)也屢屢捲入北方的鬥爭。

到此時,大混戰已經持續了整整五十年。

而不到十年後的公元581年,楊堅將會篡北周建立隋朝,中國即將再次大一統(589年隋朝滅陳為標誌)。

應該說,高長恭死時的公元573年,北齊、北周、陳朝三國的實力大體處於均勢,而不是北齊已經衰落。

二、為什麼說蘭陵王死時,北齊還沒有衰落?

大家對蘭陵王死時北齊已經衰落的印象,大體上出自戲劇、小說的演義,仔細翻翻《北齊書》、《北周書》、《資治通鑑》等材料,你就會發現:公元573年左右,齊、周、陳三國的實力基本平衡,反倒是後來被我們認為最弱的陳朝,在這一時期處於強勢。而齊、周這對宿敵,在這一兩年中反倒顯得特別和平,甚至彼此屢屢派使者交好。

所有說,光憑傳說、印象之類的,是得不到實情的。我們不能因為北齊後主高緯是北齊的亡國之君,就想當然認為高緯治理下的北齊已經衰落。事實上,當四、五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攻滅北齊時,北周也並非就佔據絕對優勢的,北周滅北齊有僥倖的成分。當然,北齊後主的許多舉措失誤也是重要原因。

話題回到公元573年,頭一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才剛剛誅殺了權臣宇文護,他的統治還並不穩固,還在忙於處理很多內部問題,到公元574年就爆發了他的親弟弟宇文直造反攻擊宮城的事件,此時的北周還沒法騰出精力來全力對付北齊。

在北齊內部,我們或許看到了一些衰敗的苗頭,譬如說北齊後主奢侈暴虐、殘殺宗室、功臣、重用宵小等等,然而,北周軍隊對北齊軍隊屢屢不能取勝,甚至還有幾場大敗卻是事實,至少從表面上看,北齊並沒有明顯的衰敗。

反倒是一向被我們認為弱小的陳朝,趁著北齊、北周內患之機,在陳宣帝的率領下,盡復江北、淮泗之地,勢頭一時最猛。

因此,說北齊後主在北齊衰落之際殺了大將蘭陵王,這是不成立的。

三、蘭陵王高長恭是什麼人?

說起來,高長恭兄弟幾人,反倒比北齊後主高緯更有繼承北齊皇位的資格,為什麼?因為,高長恭的老爹高澄是高歡嫡長子,是北齊王朝的奠基者之一。

北齊雖是高洋開國,而其奠基者實際上是高歡、高澄。高澄在即將篡位的時候死於一場莫名其妙的謀殺,於是他的二弟高洋得以繼位。高洋為北齊文宣帝,雖被史書評價為昏暴,但卻不得不說他的軍事才能極為突出。高洋死後傳位其子高殷,結果被高演(高洋同母弟)奪了位。高演死後,高湛(高演同母弟)又殺了高演之子高百年,是為北齊武成帝,就是北齊後主高緯的老爹。

因此,北齊是兄弟四人先後在位(加上掌控東魏時期),若論正統,其實高長恭兄弟比北齊後主更正統,高長恭有些兄弟不得善終,正是因為如此。

但好在蘭陵王高長恭的母親出身卑賤,因此高長恭能在他叔叔高湛那種變態手下存活下來。但是,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高長恭立功於洛陽城下,與諸將一起大破北周軍隊,使得其威名高漲,那功高震主的危機也就接踵而至了。

到北齊後主繼位後,高長恭的身份和威名對高緯的帝位都是巨大的威脅,因此,後主高緯殺蘭陵王高長恭也就很自然了。

四、北齊後主為什麼非要殺蘭陵王?

理由有四:

1、蘭陵王的身份和功績確實是對高緯帝位的巨大威脅。這點無需多言。

2、從當時的局勢來說,高緯並沒有感受到外部勢力的絕對威脅,反倒是來自內部的威脅讓他如芒刺在背。如前所述,蘭陵王死的當年,北周、北齊、陳朝大體處於均勢,北齊、北周還有互相交好的態勢,北齊後主並沒有感覺出外部勢力的可怕,反倒因為北齊皇位兄弟相繼、以及同族間互相殘殺的傳統,讓他覺得內部才是最大的威脅。因此,在他正式執政後,大肆清除內部威脅,殺蘭陵王倒算是晚的了。

例舉如下:

齊天統年間,殺了定州刺史、博陵王高濟;又殺了太尉、趙郡王高睿。高濟是高緯叔父,高睿是北齊宗室兼名將。

武平年間,先後殺了太保、琅邪王高儼(高緯同母弟),左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及其弟幽州行臺、荊山公斛律羨,太保、蘭陵王高長恭,朔州行臺、南安王高思好等等。這些人被殺的原因各不相同,斛律光兄弟和高長恭很有冤殺的成分,而高儼、高思好則類同於造反。

由此可見,北齊後主殺的宗室、名將不少,存粹論殺將,是冤殺居多,若論殺宗室,則大多都有造反或類同造反的實跡。

3、北齊皇室間長期傳承的兄弟鬩牆、互相殘殺,是高緯殺高長恭的重要因素。從以上列舉可見,宗室高濟、高儼、高思好等人的確給北齊後主帶來了許多現實的威脅,其造反是有跡象可尋的。那與其說高緯是殺了名將高長恭,不如說是殺了宗室高長恭。

4、北齊後主的個人性情,也是一大原因。可笑的是,喜歡殺人的北齊後主高緯,其實是個極為膽怯的人,不但膽怯,高緯還很內向,不喜歡接見大臣。正是這樣一個膽怯而又內向的人,心理極其敏感,終於因為高長恭一句話,就殺了蘭陵王。高長恭說了句什麼話?大概是面對北周的勁敵時,自己那麼勇敢是因為“家事面前不能膽怯。”居然把北齊的國事當做自己的家事,於是高緯很懷疑蘭陵王的用心,殺他就不猶豫了。


星火辰


1蘭陵王內心有恨。

說起蘭陵王,人們就聯想到前幾年的電視劇《蘭陵王》中,那位高大帥氣,玉樹臨風,

戴著個鬼面具,武藝高強的男人。而歷史上真實的蘭陵王形象與影視劇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蘭陵王的名字叫高蕭,字長恭,他老爹是高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對高氏地位的鞏固,對東魏、北齊間政權的過渡有過巨大的貢獻。但是老爹高澄一命嗚呼後,繼承皇位的不是蘭陵王,而是蘭陵王的叔叔高洋。

所以,接下來,高長恭日子並不好過。


2.邙山之戰使蘭陵王威名大振,也埋下了禍根。

高長恭溫良敦厚、音容兼美。治軍躬勤細事。是北齊屈指可數的大將,邙山之戰中他率領五百精銳部隊突破北周軍的包圍圈。一匹駿馬,一張面具,在幾萬大軍中縱橫馳騁,殺了個幾進幾齣,成功解圍了金墉城。在北齊將士的心目中,他是英明神武的勇士,在北齊的百姓心目中,他是國家的柱石,有他在,國家就會有個安穩的環境。部隊為其謳歌《蘭陵王入陣曲》讚揚!

隨著他的威望日高,叔叔高洋、還有身為太子的高緯就由欣賞、羨慕、嫉妒轉而生恨,後來,變得非常忌憚他。“功高蓋主”是一個方面,皇位的真正歸屬者就應該是高長恭的是另一方面。

而高長恭只知道保家衛國,既不會為躲避禍患而裝傻充楞,又不會自己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所以,他一直沒辦法解除皇帝一脈對他的忌憚之心。這大概是古代功勳顯赫武將的一種悲哀!


那麼問題來了,皇帝殺功臣即將在北齊重演!

高緯知道堂哥在全國人面前風光無限,主張找他搭訕:老哥,當初,你就帶著這麼點人,撞進周軍幾萬人中,不怕出不來,丟我大齊的顏面啊!高長恭率真:國家的事就是自己的家事,當時我心急如焚,顧不了那麼多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高緯據此判斷,高長恭把大齊江山當自己的了。這一句話給高長恭埋下了禍根。

其實,高緯的問題是個白痴問題,是他心胸狹隘的表現。高長恭的回答是具體了自己當時的真實心境,根本沒毛病!人家帶幾百軍衝鋒陷陣,完全是為了你和你老爹啊!高緯個王八羔子,提出這問題,真他媽混帳!


3.北齊已經窮途末路了,高緯為什麼還處死了蘭陵王?

北齊到高緯手中,已經風雨飄搖了!在這樣的時候還要處死‘’軍魂‘’高長恭。主要原因就是高緯的嫉妒心在作怪,他有自知之明,自己的能力、威望差堂哥好幾條銜,再加上自己的皇位本來就應該是高長恭的。如果蘭陵王那天開始造反,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所以,這個荒淫無度的傢伙,寧可毀了北齊,也不讓它落在高長恭手裡。至於說馮小憐玉體橫陳後,蘭陵王心有所鍾才滅蘭陵王,完全是址蛋!高緯自始至終當馮小憐為玩物,並不愛馮小憐!他會為一件玩具殺大將嗎?


希望星晨58298869


蘭陵王,中國古代的另類偶像,他的傳奇經歷和悲劇人生不僅讓他當代擁躉遍佈,後世更吸粉無數。下面根據題意簡要分析一下他的悲劇成因。

一、“禽獸王朝”中的另類

中國曆代政權中,僅僅享國27年的北齊很是出名。不過遺憾的是,它卻是以“禽獸”聞名——短短27年,卻歷六帝(其他朝代一個帝王的執政年限就不止於此),謀篡、兄弟相殘、叔侄互殺、禪讓醜劇逐次上演,所謂道德、羞恥和這個奇葩國度毫不相干。

蘭陵王,名肅,字長恭,高澄第四子,生卒年不詳,成長經歷不詳,武功謀略不詳,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絕世美男。《北齊書》載其“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墓誌》則連聲讚歎,驚為天人:“王應含寶之粹氣,體連譬之英精,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譬茲爾不跨,玄指而揚榮,若彼高鴻,摩天霄而遠翥。”

可能是因為被當時的幾代皇帝所忌,他的經歷尤其是功績不顯,但是,他卻憑藉僅有的一次戰役華麗現身,並驚豔了世人。

公元563年,北周兵困洛陽,北齊名將段韶率軍營救,兩軍大戰於邙山。蘭陵王高長恭獨領五百鐵甲騎兵闖過周兵連營,殺到洛陽城下,但卻陷入了周兵的重圍。北齊騎兵連連向城中求救,但守兵卻難分敵友,不敢開城門出救。

這時,傳奇的一幕出現。

只見蘭陵王將頭盔和麵具摘下,一張盛世美顏呈現在眾人眼前——我相信,那一刻,蘭陵王肯定不像刺面的狄青,而像極了風陵渡口的楊過——迎接他的是城頭的一片歡呼。北齊兵威復振,弓弩手萬箭齊發,高長恭回馬一槍,周軍大敗,洛陽圍解。

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隨後的入城式又被記載了下來,軍中有精通聲樂的即興譜寫了一曲軍樂,全體將士載歌載舞,擁蘭陵王入城,這就是著名的《蘭陵王入陣曲》。據說唐代李世民《秦王破陣樂》即受其啟發所創。

蘭陵王一戰成名,但也把自己推到了濁世的浪尖上。中國有句俗話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劣幣驅逐良幣”,在北齊這樣一個環境中,奸佞小人會如魚得水,而忠正之士則肯定會遭受排擠。蘭陵王即屬於後者。


二、醜陋的政治鬥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政治鬥爭,這種環境與蘭陵王這種木訥隨和的性格卻是格格不入。

(一)功高震主。功高的皇族更震主,功高而且極具名望的皇族則直接讓在位者心驚膽戰。北齊自高洋以後,除了僅當了一年皇帝的高演外,剩餘的幾個都能力低下卻心腸狠毒,對高長恭、斛律光這樣的能臣干將,他們一方面需要其衝鋒陷陣,另一方面卻又怕他們威脅皇位。這裡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由於邙山一戰驚心動魄,事後高緯曾關切高長恭:“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高長恭胸中磊落,答道:“家事親切,不覺遂然。”令他想不到的是,這句話犯忌了——自古只有帝王可以以國為家,以國事為家事,你高長恭說這話什麼意思?此時,高緯殺心已動。高歡的老婆、也就是高長恭的奶奶婁昭君曾給過他一箇中肯的評價——因忠獲罪——不幸一語成讖。

(二)同僚相妒。權力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排他性,同時,朝堂之上講究“一個蘿蔔一個坑”,也就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他”。高長恭在邙山之戰以及隨後的定陽之戰中的耀眼表現,不僅讓高緯極為忌憚,也讓一班同僚大為眼紅。像邙山之戰後高長恭怕引起猜忌,就採用貪汙受賄的方式進行“自汙”,結果接著就被一個叫陽士深給舉報了,罷官。

(三)胡、漢之爭。從高歡開始,鮮卑貴族和漢族士人的矛盾就從來沒有調合過。對此,高歡實行的是“和稀泥”:兩邊安撫又兩邊敲打,憑藉著個人威望讓雙方暫時相安無事。高歡之後,天平逐漸向鮮卑傾斜——這很正常,政權就在人家手裡。高緯時期,雙方展開拉鋸,先是斛律光被陷害至死,漢人祖珽掌權。接著以陸令萱為首的鮮卑貴族反撲,祖珽被貶——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與祖珽一貫交好的高長恭因此受到牽連。

三、不靠譜的高緯

胡亥為什麼信“鹿”為“馬”?

劉賀為什麼二十多天干了一千多件壞事?

桓、靈二帝為什麼賣官賺錢?

蕭寶卷為什麼在皇宮裡面開菜市場?

……

因為他們沒家教,腦子缺弦,天生不靠譜。

湊巧的是,高緯同樣也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不靠譜。

事例一:殺斛律光自毀長城。斛律光是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戰神”級的人物,才兼文武,公忠體國,一直是北周的噩夢。而且累世純臣,滿門富貴,是不折不扣的國之棟樑,卻因為小人的幾句讒言就被縊殺了。北周武帝聞聽竟高興地大赦天下。後來攻破北齊的時候還感嘆道: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

事例二:無愁天子。北齊當時面臨的威脅除了北周外,還有南方的陳國。陳宣帝當國的時候勵精圖治,北上爭雄,並盡下淮南之地。剛剛接到戰報時,高緯還表現地憂心忡忡。結果其寵臣穆提婆勸道:人生苦短,天天行樂還有可能趕不上生命的流逝,怎麼能把時間浪費在憂愁上呢?高緯一聽大為認同,一頭扎進深宮玩了起來。而且怕不過癮,還專門譜寫了一首《無愁曲》來配合玩耍,因此得了“無愁天子”的稱號。

事例三:再獵一圍。“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李商隱的《北齊二首》其實包含了高緯兩件不靠譜的事:北周攻破平陽,威脅晉陽,正在打獵的馮小憐被打擾了雅興,要求高緯“再獵一圍”方可出征;北齊軍反攻平陽,破城在即,結果卻因為等馮小憐化妝而貽誤戰機。

遇到這麼一個活寶帝王,是國之不幸,也是能人志士的不幸,再加上皇權專制體制下的“愚忠”更加重了這一悲劇。

蘭陵王之死,體制之殤!


彼岸歷史


歷史上如果他不死也許就沒有之後的隋唐了

蘭陵王高長恭在公元573被北齊後主賜死,後來577年北齊就被北周滅掉了,那麼北齊全靠他撐門面,說他為國之柱石也不為過,那麼他到底因為什麼被賜死呢?

不外乎四個字--功高蓋主。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先看下北齊是怎麼建國的。高氏家族本是東魏豪族,齊國開國君主高洋的父親就是東魏權臣。而他並沒有取而代之,但是他一直在培植高氏的實力,長子跟次子都是朝中權貴。高歡死後高洋已19歲的年齡授尚書令,中書監,京畿大都督,成為他大哥的主要助手。但是後來很不幸他的哥哥被刺殺身亡,後來高洋就通過一系列的加爵,最終加了九錫的榮譽(這九種東西都是禮儀性質的,但是背後則代表著權力。天子給臣子賜予九錫,其實就是承認這個臣子有僅次於天子的權威,有徵討殺伐的專斷權力,出現這種臣子,只能說明天子的威權不行了。)最後逼迫魏孝靜帝禪讓了皇位。

所以高偉是怕最後壓不住高長恭的權勢,因為他的前輩就是靠禪讓得來的皇位,他怕失去皇位,失去權力,並且更怕死,那怎麼辦?他只能把高長恭賜死了。使得北齊失去了抵禦北周的大將。最後高長恭死後沒幾年北齊就滅亡了。


侃歷史的大山


北齊高緯繼位後,雖然政局不穩,但有堂兄弟蘭陵王高長恭替他出生入死,保家衛國,國家還算穩定。

高長恭是北齊宗室最優秀代表,他不僅生得“貌柔心壯,音容兼美”,還驍勇善戰,很有謀略。

(高長恭劇照)

說到他天下無雙的好姿容,就讓他非常煩惱,為什麼呢?

原來他每次衝鋒陷陣,敵人看到他的好姿容,都不忍心殺他。

不過在古代打仗,大將出戰,沒有震懾力,在氣勢上便輸了幾分。

畢竟先聲奪人往往能佔據主動權,所以高長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私人訂製了一張猙獰的面具。每逢出戰,就戴在臉上。敵軍看他面目“猙獰”,因此對他不敢輕視。

都說北齊王朝是禽獸王朝,說的是高氏家族幾代皇帝都殘暴兇狠,荒淫無道。

但高長恭卻是個另類。在史書上,他沒有繼承父輩們的暴虐,他對手下的將士都非常體恤。每次得到賞賜,都和大家分享。哪怕就是一瓜兩棗,他也要與大家同享,再加上他又能征善戰,因此將士對他非常信服,他在軍中的威望更是無人可比。

高長恭雖是高家的小王子,但他並不因身份顯赫而端架子。

有一次,高長恭入朝參拜。結果,等他出宮時,發現他的隨從都已經散。於是,他便自己走回王府,也沒有因此責罰那些隨從。

有個叫陽士深的行參軍,曾彈劾他貪贓的罪行。後來陽士深被調入他的軍中,每天惶恐不已,唯恐遭到他的打擊報復。

高長恭知道後,為了讓陽士深安心打仗,於是尋了他一個小小的不是,對他稍稍懲戒了一下。這樣一個懲戒出來,陽士深就知道高長恭對他打擊的程度,因而也就不怕了。

(高長恭劇照)

除此外,高長恭還不好女色。

有一次,高長恭大勝而歸。武成帝大喜之下,賞了他20名美貌動人的小妾。

高長恭本來一個也不想留,但出於禮節,再說畢竟是皇帝所賜,不能駁了皇帝的面子,所以他就留下一個小妾,其他的他都委婉地拒絕了。

對於錢財,高長恭也頗不在意。他臨死前,手中還有別人欠他一千金的欠條,然而他並沒有讓家人去索要債務,反而一把火把那些欠條燒了個精光。

所以,在北齊禽獸王朝中,完美無暇的高長恭,就如一朵出汙泥而不染的白蓮花。

高長恭歷任兩朝皇帝,一任是武成帝高湛;另一任則是高湛的兒子高緯。

高湛繼位後,高長恭被封為蘭陵王,並因戰功累次升遷至幷州刺史。

公元564年,北周大臣宇文邕發兵攻打北齊的洛陽。

由於大兵壓境,北齊洛陽眼見就要失陷,武成帝命高長恭和大將軍斛律光等人率軍前往馳援。

當時,敵眾我寡,北齊軍士氣低迷,不敢前行。

高長恭見狀,便帶了500精兵在前面冒死突圍,由於他勇猛無敵,很快便突破了北周的包圍圈,直抵金墉城門下。

由於高長恭帶著面具,城中的北齊軍也不能確認他究竟是不是敵軍偽裝。直到他取下頭上的面具後,城中的北齊軍一片歡呼,立刻垂下雲梯,並派弓箭手保護他及他的部將們登上城樓。

在他的指揮下,北齊軍士氣大漲,再加上斛律光等人從北周軍後方進攻,雙方前後夾擊,很快就打得北周軍潰散而逃。

(高湛劇照)

這一戰,高長恭名聲大振,將士們特意編排了威武雄壯的《蘭陵王入陣曲》。大家且歌且舞,謳歌他不畏生死的大無畏精神。

次年,武成帝為了能盡情享樂,將帝位禪讓給了高緯。他做了幾年太上皇后,便因縱酒過度去世了。

高緯在位初期,由於高長恭屢立戰功,因此對他封賞不斷,官職更是不斷升遷。讓他先後擔任大司馬和太保等重要職務。另外,由於戰功顯赫,他被封為鉅鹿郡公、長樂郡公、樂平郡公、高陽郡公等。

有一次,高長恭凱旋歸來,高緯好奇地問他,你這樣孤身入敵陣,不怕死嗎?

高長恭聽後,認為高緯是關心他,所以感動之餘,恭順地回答說,國事即家事,在戰場上是想不了這麼多的。

本來這話沒毛病,但高緯居然因此夜不能寐了。

原來,高緯在高長恭的面前,內心裡比較自卑,他不僅生得沒有高長恭好,還言語遲鈍,能力也極為平庸。

正因如此,說他不妒忌高長恭,那絕對是假話。

再加上高長恭手握兵權,朝中大臣又多與他交好,這種種的情況,讓高緯不由得越想越怕。

於是,高緯對高長恭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拐彎。

聰明的高長恭怎麼不明白這個中原因呢?

為了讓高緯對他不起疑心,高長恭便開始大收賄賂。

(高緯劇照)

他的親信相願見狀,大惑不解,於是問他已經位高權重,何至於還要收受財物,做自汙身價的事情呢?

這一問,高長恭竟痛哭失聲,卻只是不答。

相願立刻明白了高長恭的苦衷,長嘆一口氣,並說,本來皇帝就怕你功高震主,你這樣做不是留下罪名,授人以把柄嗎?

高長恭於是問相願,他該怎麼只才能躲避災禍。

相願建議他推說有病,提前退休,將手中的權力都交給皇帝,從此再也不要過問軍政事務。

高長恭本想聽從相願的計策,可是他本就年壯,再加上敵寇四起,國家動亂,他哪裡又真能放得下呢!

所以,逢有戰事,高長恭還是當仁不讓率領軍隊出征。由於他威名在外,敵人並不敢侵入北齊。

但是,高緯本就昏庸無道,成天對朝事不聞不問,只會沉迷於酒色之中,並不認為少一個高長恭對他的王朝有什麼損害。

他雖對國事毫無興趣,但他卻把帝位看得極為重要,所以不久,他便讓使者給高長恭送去了一杯毒酒。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

高長恭一片忠君愛國,卻換來一杯毒酒,再想到斛律光亦死於莫須有的罪名,高長恭不由潸然淚下。

儘管他的王妃鄭氏建議他向高緯求情,也許能挽回一命,但他深知高緯為人,與其像斛律光那般被小人所殺,不如自己體面而死,所以他悲壯地舉起毒酒,一飲而盡。

高長恭死後,北齊的軍事支柱也就隨之坍塌。宇文邕大喜之餘,率軍橫掃北齊,北齊隨之覆滅。高緯的皇帝之位不僅不保,連性命最後也交待在宇文邕的手中了。

(參考史料:《北齊書》《北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首歌唱到:“長得帥一定死得非常快”。就好像天妒英才,美男子總是容易英年早逝。而這樣的悲劇,在北齊蘭陵王身上,更是凸顯。然而,蘭陵王到底為何惹惱了北齊後主,為何在國家危難關頭被國君一令處死?

蘭陵王,即北齊徐州蘭陵郡王,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故世人稱其為高長恭。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蘭陵王也算是無數女性的夢中情人。然而在北齊,蘭陵王卻是九五之尊的眼中釘、肉中刺。這背後的緣由,自然要從蘭陵王短暫一生的作為來找。

東魏興和三年(541),權臣高歡之孫、高澄之子高肅出生。由於生母地位低微,高肅早年並沒能利用上家族的權勢。直到天保八年(557),他才被起用為通直散騎侍郎。《北齊書·卷五·帝紀第五》記載,文宣帝高洋死,廢帝高殷即位後,“封文襄第二子孝珩為廣寧王,第三子長恭為蘭陵王。”到這時,我們熟悉的“蘭陵王”,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世人熟知蘭陵王領兵破陣,軍功了得。一首《蘭陵王入陣曲》,更是向世人展現了一個近乎封神的蘭陵王形象。然而正是軍民對他的讚譽,將他送向了奈何橋。

孝昭帝高演登基後,蘭陵王得到重用,獲加開府儀同三司。武成帝高湛即位後,蘭陵王受命任幷州刺史,持節都督幷州軍事。此後他歷任司州、青州、瀛洲等地的長官,還擔任太尉、大司馬、太保等,被封為鉅鹿郡公、長樂郡公、樂平郡公、高陽郡公等,深受重用,聲名顯赫。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死心塌地為國效力的大將,卻遭到了北齊後主高緯的妒忌和猜忌。高緯是個被女人捧在手心裡長大的君王。“北齊妖女”陸令萱,便是那個寵壞了高緯的女人。

在陸令萱的有意放縱之下,高緯並沒能養成帝王該有的胸襟和理智,而是成為了一個沉醉於聲色犬馬、靡靡之音的頹廢帝王。聽多了身邊人的好話的高緯,見不得世人對蘭陵王讚譽有加。

在邙山之戰後,高緯向蘭陵王問起,衝鋒陷陣之時若發生了意外,該怎麼辦。蘭陵王本著為國效力的念頭,回答說:“家事親切,不覺遂然”。蘭陵王想表達的,不過是自己把國事放在第一位,認為為國效力就是自己的使命,而個人安危沒那麼重要。但這話落進本就心生不滿的高緯耳裡,就成了國事就是家事的意思。

高緯由此堅定了蘭陵王不把自己放在眼裡,意圖謀反的想法。軍民把《蘭陵王入陣曲》唱得有多嘹亮,高緯心裡就有多生氣。在這個國破都尚不知情,仍舊沉迷於酒色的帝王眼中,國家軍政如何並不重要,自己心情暢快了,才重要。所以,武平四年(573)五月,高緯魯莽地將一杯毒酒賜給蘭陵王。

《北齊書·卷十一·列傳第三》記載,蘭陵王至死,都還心念國家,發出“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的憤慨。然而這憤慨終究未能成為振聾發聵之聲,昏庸的高緯依舊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高緯葬送了蘭陵王,而歷史便葬送了北齊和高緯。


鄧海春


北齊是東魏權臣高歡開始打下基礎的,整個北齊的皇帝大多都是荒淫無度的,所以像蘭陵王這樣的有才的人註定沒什麼好下場。自己的堂弟高緯在沒坐上皇位時就看他不順眼了,將高長恭賜死只是早晚的事。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哦!

一、蘭陵王

蘭陵王高長恭可能好很多人都不瞭解,但是我這麼一說肯定有人反駁,因為他們會說前幾年電視劇《蘭陵王》很火,所以大家對蘭陵王都會有些瞭解,就是那個帥帥的,打仗戴著個鬼面具,還很厲害。形象可能和真正的歷史沒有很大的出入,但是真正的歷史和電視劇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高長恭老爹高澄雖然是皇帝,但是老爹高澄被一個廚子戲劇性的結果後,但是上位後的並不是高長恭或者高長恭的其他兄弟,而是他們的叔叔高洋。這也就預兆了高長恭日後的生活絕對不好過。



本來是高長恭一脈的皇位,成了自己叔叔的,說是一家人,但最後皇位肯定輪不回他們這一脈的。

二、邙山之戰埋禍根

高長恭可以說是北齊少有的大將了,邙山之戰中高長恭帶領精銳部隊解圍,一張面具,一匹駿馬在幾萬大軍中殺個幾進幾齣。在士兵們看來,自己追隨了一個英明神武的將軍,在百姓看來有一個戰神一般的人能保護自己,能讓自己的國家能有個安穩的環境。

但是真正的掌權者,還有身為太子的高緯就十分忌憚,自古以來都有“功高蓋主”這個說法,如果將軍或者大臣功高蓋主最後的結果只有三種,第一種裝傻充楞,以躲避禍患,但這種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少之又少。第二種就是自己隱忍,但是最後依舊逃不過皇帝的忌憚之心,下場不用說最後還是要被皇帝解決的。第三種結果就是造反,徹底幹掉那個看自己不順眼的皇帝,自己上位,南齊皇帝蕭道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邙山之戰在任何人來看都是值得慶賀的一件事,高長恭也因為此戰一戰成名。有人歡喜有人憂心,高長恭雖然說是皇室,但終究不是那種能走正常渠道上位的,能上位的高緯自然就看不慣一個旁系,在全國人面前這麼風光,就說:“長恭老哥,您這戰力非凡,但是就帶著這麼點人,橫衝直撞進周軍中,不怕出不來,讓我大齊顏面掃地啊!”高長恭就說:“國家的事,就跟家事一樣,所以老哥我心急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高緯就覺得這大齊的家業以後是我高緯的,你高長恭這麼說搞得好像以後你是這大齊皇帝一樣。這就給高長恭埋下禍根到了。

其實我們從高緯提的問題就可以看出來,高緯提的問題是個白痴問題,什麼叫人家高長恭心急,人家再心急還不是為了你和你老爹,也怪不的最後北齊的家業敗在高緯手裡。

蘭陵王之死

對於蘭陵王之死是否是真的因為功高蓋主我還真不確定,但是蘭陵王高長恭是真的被高緯一杯毒酒給賜死的這個毫無疑問。



前面有一篇寫了北齊豔后馮小憐,當年高長恭極有可能也一度被迷惑,在大殿之上高緯的奇葩做法,用自己妃子馮小憐的“表演”來換取大臣的金錢。

這些大臣幾乎都是有賊心,沒賊膽,所以直接拿高長恭開刀了。

這個原因我們也不仔細追究了,但是高長恭的死一定和高緯看他不順眼有關,這個毫無疑問。



高緯為啥在北齊風雨飄搖時處死高長恭?我個人的看法就是高緯認為高長恭的名聲比他大,如果造反自己根本無力抵抗,而北周始終是外患,高緯認為高長恭這個內憂比外患要嚴重,寧可在自己手裡毀了北齊,也不能落在高長恭手裡。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如果高瑋能有這種大局意識,也不會中北周反間計殺害斛律光,更不會輸掉北周滅齊的戰爭。

高瑋因為蘭陵王一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而猜忌並殺掉蘭陵王,主要原因固然是高瑋昏庸,猜忌賢能,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北齊自立朝以來就有兄弟篡位的傳統。

1、邙山大捷給蘭陵王埋下被猜忌的種子

564年,北周十萬大軍圍困北齊重鎮洛陽。洛陽如果失陷鄴城將門戶大開,高湛召集全國軍隊救援洛陽。

然而北齊遭到北周部隊的阻擊,洛陽失陷在即。

危急時刻,高長恭率領500騎兵衝進北周陣營,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來到洛陽城下,守軍此時已經是驚弓之鳥,高長恭摘掉面具之後,他們才判斷出這是真的增援部隊,隨後守城軍隊與高長恭一起殺向北周軍隊,內外夾擊,大敗北周。

邙山大捷之後,皇帝在洛陽犒賞三軍,北齊將士以此戰為背景創作了歌頌高長恭的《蘭陵王入陣曲》。

北齊將士是真心愛戴高長恭,但是卻給他埋下未來不幸的伏筆。

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瑋與高長恭談到邙山之戰時,曾關切的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

高長恭回應是“家事親切,不覺遂然”。然而這句話讓高瑋認為高長恭有把國事變成家事的想法,也就是篡位,加上《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的歌頌,從此開始猜忌高長恭。

邙山大捷9年後,高瑋一杯毒酒賜死高長恭。

北魏兄弟篡位的傳統

題目問道在北齊衰落的情況下,高瑋為什麼還要殺棟樑呢?

其實面對皇位威脅時,即便是英主也未必能等閒視之,更何況是高瑋這種昏庸之人,再加上北齊向來有兄弟篡位的傳統。

高洋死後,弟弟高演篡位殺了高洋兒子高殷;高演為了防止兒子被篡位,主動傳位給高湛,但是高湛還是殺了高百年,真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所以斛律光因為被傳言會篡位,即便他是北齊頂樑柱,高瑋依然殺了他,而與斛律光比高長恭不僅受將士愛戴,還是皇族,對高瑋來說更是威脅。


妖鬼雜談錄


電視劇《蘭陵王》的熱播,讓更多的人熟悉了蘭陵王高長恭這個人物,高長恭作為一個驍勇善戰的將領最終竟是死於自己的皇帝高緯之手。

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北齊的境況岌岌可危,四面楚歌,那作為皇帝的高緯,為什麼一定要殺了當時北齊的保護神高長恭呢?

北齊蘭陵王,在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形象?

蘭陵王原名高肅,字長恭,是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個兒子,但是因為他的生母地位低微,早年時高長恭並沒有得到重用。

直到19歲的時候,高長恭才受封為蘭陵王,但皇帝也一直沒有對他委以重任。後來孝昭帝高演繼位,高長恭才得到了高演的器重,軍事才能也由此得到了展現。比較有名的戰役就是金墉解圍。

河清三年,北周軍隊進攻北齊,高長恭帶領五百騎兵衝入北周軍隊的包圍圈,一路殺至金墉城下,但由於高長恭帶著面具,城中守兵不敢確定是不是高長恭本人,後來高長恭摘下面具,城中之人才相信他。

這主要是因為,傳說蘭陵王高長恭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相貌俊美,面若好女,性格溫和,因為他的長相太過俊美,沒有威懾力,在戰場上時高長恭便會戴上面具,所以高長恭一摘面具,大家一看,哇,這麼帥的將領那一定就是高長恭了。

由於高長恭的到來,守城軍如有神助,很快擊敗了北周的軍隊,據記載,北周軍狼狽而逃,從邙山到谷水之間三十里路的距離,都是北周士兵丟下的兵器甲冑。高長恭也就因此一戰成名,北周的士兵聽到他的名字,便會嚇得瑟瑟發抖。

士兵們為了讚頌蘭陵王高長恭的英勇,便做了一首《蘭陵王入陣曲》。但也就是這首曲子,讓高長恭陷入了君主的猜忌。

北齊後主高緯為什麼一定要殺蘭陵王?

說來說去,蘭陵王就是犯了皇帝最忌諱的事——功高蓋主。蘭陵王經過多次戰役,在軍中和百姓心中威望都很高。許多百姓和士兵只知道蘭陵王,不知道北齊王。這讓身為皇帝的高緯十分不爽。

直到有一次,高緯詢問高長恭,邙山之戰,敵軍之中那麼危險,你要是不小心出了意外怎麼辦?高長恭回答說,國事即家事,我沒有想過那麼多。其實這話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只是一個將領表達自己為了國家可以不顧生死。但在皇帝高緯看來,這蘭陵王分明是有反叛之心,想把齊國國事變成自己的家事。再加上高緯聽到將士們傳唱的《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更加忌憚了,認為高長恭很有可能反叛,便想除掉他。

所以在武平四年五月,高緯派人向高長恭送去毒酒,高長恭飲鴆而死。死前他曾對王妃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的忠心,皇帝為什麼要賜我毒酒呢?時年三十三歲的高長恭懷著滿腹的冤屈就這樣死了。

高長恭一死,北周的機會也就來了。三年之後,北周軍隊攻破大齊都城,高緯逃跑的時候被捉,之後被殺。

高緯明知道蘭陵王的作用為什麼執意殺他,不考慮江山社稷嗎?

高緯此人,昏庸無道。《北齊書》記載:“過庭所聞,莫非不軌不物。輔之以中宮妳韞,屬之以麗色淫聲,縱韝紲之娛,恣朋淫之好。”大概就是說,高緯宮中所放置的,都是些違禁之物,不僅騎馬溜鷹,不務正業,而且還十分好色。

“玉體橫陳”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說的就是高緯讓自己的寵妃馮小憐光著身子躺在案桌上,高緯一邊聽大臣彙報政務,一邊欣賞著美色。可見有多荒唐了。

據記載,高緯曾經將人綁了和蠍子放在一起,看見人被蠍子蟄的痛苦嚎叫,竟覺得十分開心,並以此為樂。

就這樣的一位皇帝,心中盡是享受玩樂,沒有半點江山社稷,又哪裡會考慮殺了蘭陵王之後會給國家帶來什麼災難呢?所以北齊滅亡在高緯手裡,也真是一點也不冤。

只是可惜了高長恭,一心為國,卻含冤而死,還死於高緯這樣的昏君手下。真是替他覺得不值得啊!


史論縱橫


蘭陵王高長恭的下場早已註定,作為篡位成風兼精神有問題的家族,高家殘刻、亂倫、殺人是家常便飯,不但殺外人,更熱衷於殺自家骨肉,幾代的皇位就是這樣殺出來,又殺又搶得以上位,所以,對家族中有傑出本領的人更是忌憚,而沒有真才實學,阿諛奉承的人因為沒有威脅,倒得以居高位,享富貴,如前“八貴”和後“三貴”。


說是北齊後主高緯處死高長恭,可能有點不準確,高長恭之死,背後應有胡太后和高阿那肱與穆提婆等寵臣的身影,從高緯十歲當上皇帝,大權就受這些人的操縱可看出。高湛信天命,因天象傳位給兒子高緯,自居太上皇,而又寵信和士開等八貴,臨死時還把北齊後主託付給和士開,還對他說,不要辜負我對你的一片期望。然後和士開就大亂齊國,從高緯被琅琊王高儼串通王子宣,以夾奏章的形式,就能殺死和士開一事,可知高緯對這些人的信重程度和自身的荒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北齊高家防內重於防外,有它的歷史原因,北齊因高洋而建國,擁護者多出自六鎮中下級軍官,由軍功升為貴族後,仍保留著野蠻殘暴的落後習俗。高洋也不例外,殘暴名聲聞於南北朝,而高家更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一代一代殺侄子奪位,高洋的兒子被叔父高演所殺,高演上位,高演的兒子高百年被高湛所殺,高湛上位,代代對其他兄弟叔侄有下死手之舉,有這樣的家風,對家人的防備可想而知,碰巧蘭陵王高長恭又是高湛的叔叔,高緯的叔祖輩。也是才能出眾,屢立戰功,在軍隊中威望卓著,還多次抵抗外敵有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高長恭也有不謹慎的地方,北齊北周的邙山之戰,本來是周勝齊敗,在斛律光和高長恭的加入下,局勢漸漸扭轉,終於打敗北周,搶回失地,此役讓將士們士氣大振,編了戰歌《蘭陵王入陣曲》歌頌他,後主聽了不爽,又假意勸導他說以後作戰不要那麼拼了,皇室貴胄的不值。高長恭隨口回說,這是我的家事,我不出力誰出力?無意間捅了高家最敏感的傷疤,被高緯記在心上。

把國家大事看成家事和自己事,在王朝時代是很忌諱的,高長恭無意的說法,正踩中高家痛點,何況他是高歡的孫子,高澄第四子,雖是庶出,也是有問鼎皇位的資格的。在身邊寵臣和母親的鼓動下,高緯動了殺心,在戰事稍定後,便命人拿毒酒賜死高長恭。高長恭也知必死,連面君爭辯的機會都不要了,直接仰頭喝藥。隨著斛律光和高長恭等北齊名將的離世,高家的覆滅已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