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古代人進行天文觀測或者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進行方向的辨別,作為一種參考,這也相當於建立一種座標,便於使用和交流。下面我們簡單介紹幾種確定方位的制度。

地平方位

《說文》載"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一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這裡許慎認為"十"代表地圖上的子午線和卯酉線的交叉圖形,一般人認為有"東南西北四方"業已足用了。田地的周邊叫做"四至",住宅的周邊叫做"四鄰",男兒志在"四方",中國在"四海"之內,這些四指的就是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在一個地點周圍,分"前後左右",古人以南方為尊,這是由於日行於南方,所以人要面南背北,房屋要坐北朝南。人面向南方,於是南就在前,北就在後,左是東,右是西。《屍子》將東南西北與四季聯繫起來,《管子》說"春(東)生於左,秋(西)殺於右,夏(南)長於前,冬(北)藏於後。"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方位與五行、八卦

對於懸掛在牆上的圖也分為"上下左右",古人的習慣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如璧,而地是方的,如琮。所以地有八方,即四方加四隅,俗稱四面八方,後又與八卦結合,對應八個方位。在測定方位時,以太陽昇到最高點,其正下方為正南,這時地面上的圭表的日影最短。在春秋分的時候,太陽昇起和落下的方向為正東和正西。

古人測量地面方位的方法很多,一下列舉一些。

一,《考工記》所載方法:在水平地面上,做圓圈,在圓心上,豎立直杆。按日出和日落時杆影的兩次位置,在地面上劃出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與圓圈的交點有兩個,連接這兩個交點的直線,就是正東西線,其垂直線就是正南北線。這種測定的方法叫做"正朝夕"。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正朝夕法圖示

二,《淮南子》所載方法:在水平地面上立一固定的表杆(叫做定表),以十步為半徑,以表杆為圓心做圓。在圓周上放一刻移動的表杆(叫做遊表),日出時從定表看東邊太陽,同時把遊表移動到定表與太陽之間,即使定表、遊表、太陽三者在一條線上,在圓周上記下此時遊表的位置。等到日落時,再次移動遊表,使三者重合在一條線上,再記下此時遊表位置。兩次在圓周上做的記號,連成直線就是正南北線,其垂線就是正東西線。這種方法叫做"立朝夕"。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立朝夕法圖示

三,正方案法:元代郭守敬(1231-1316年)用平放的四尺見方的正方板,在板面劃出十九個同心圓,圓心立一表杆。表影之尖,日出日落於西邊板外,漸移入板內最外圈;日漸南,表影漸短,太陽正南時影最短;轉而影漸長,影尖漸東移,由最外圈移出東邊板外。把影尖軌跡經過各圈時的交點位置標出,凡在同一圈上的兩個交點連線,都是正東西線。只要在十九個圈中,有任一圈具備兩個交點,就能測出正東西線。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正方案實物

四,夜看極星法:《考工記》認為白晝由表影定的南北線,夜裡再對北極星核實。

五,磁針法:把帶有磁性的長針,懸掛於空中,或放在浮於水面的小木片上,或在針的中腰,打出凹穴,套在豎杆尖上,都可以自由指向南北。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古代水羅盤

六,指南車法:相傳皇帝造指南車,車上有木人,無論車朝哪個方向走,木人永遠指向南方,這個車在今日看來就是一個機械機構,歷代都有人研究複製,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四季、四方及干支五行說

古人在各處活動中,發現了各地氣候的不同,因此總結出北方寒冷,南方溫暖的規律。古人認為世間一切都受五行運轉支配,四方的季節也是如此。北方寒冷屬水,而天干壬癸,地支亥子醜,和冬季也都屬水;南方溫暖屬火,天干丙丁,地支巳午未,和夏季也都屬火;東方生髮屬木,天干甲乙,地支寅卯辰,和春季也屬木;西方收斂屬金,而天干庚辛,地支申酉戌,和秋季也屬金;剩下的天干戊己在中央屬土,並寄生於地支辰戌醜未和每季之末的十八天之中。再看一日的變化,夜間陰寒,所以屬水,日間陽明,所以屬火,早晨由寒轉溫,屬木,黃昏由溫轉寒,屬金。再配以陰陽及八卦,遂構成了陰陽五行學派的骨架,在古代,陰陽家往往和天文學家是同一人,包括西方也是一樣,發現行星三大定律的開普勒(1571-1630年),也曾經靠星佔吃飯。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四季、四方和干支五行圖

二十四山、六十龍、七十二龍

按照天圓地平的說法,在地平圈周圍可以看到斷續的山脈,所以古人也用山來表方位,最常見的是"二十四山",即由八幹、四維和十二辰組合而成,簡稱"維辰"。將圓周分為二十四等份,在孔挺造的渾儀(323年)中,其地平圈上"署以維辰",而孔挺的渾儀是遵照古渾儀制造的,古渾儀指的是張衡(78-139年)的渾儀,所以二十四山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二十四山圖

沈括(1031-1095年)稱二十四山為"二十四至",宋代羅經分格,在兩山之間再細分十小格,共240小格。現在紫金山天文臺的明代仿郭守敬渾儀,其地平圈上刻的二十四山小格就是分為十格的。古人航海時,使用羅盤導航,羅盤上也是採用二十四山方位的。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二十四山分格圖

在唐代,術士們創立了"六十分龍"方位制,就是將全圈分十二辰,然後每一辰又細分五格,凡陽支六辰,各自的五格按照甲、丙、戊、庚、壬陽幹配合,如甲子、丙子等。而陰支六辰各自五格按陰乾配合,這樣總名為"胎骨六十龍"或"透地六十龍"。但二十四山無法整除六十龍,於是一些術士又創立了"穿山七十二龍"方位制,即六十龍又加上八幹四維,這樣二十四山就可以整除七十二龍了,所謂"一山管三龍"就是說的這個。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六十龍分格

不過六十龍和七十二龍只與藏地風水有關,屬於術數,與天文無關了。

測量出地高度

日高三丈,日上三竿,月上柳梢頭,這些都是常見的詞句,但這些描述都比較模糊。《開元佔經》引春秋戰國時代的《石氏星圖》已有星官度數的記載,可以說明當時已有測量角度的儀器或方法。歷代進行的四海測驗時,都會測量北極出地的高度,也就是北極星的高度,古代航海有"牽星過洋"的說話,其測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牽星尺法。用尺寸分來標識星辰出地高度,文昌縣船隊持尺測量星辰出地高度時,使尺直立,尺下端與遠處海面相齊,估計所側星辰高出海面幾尺幾寸,如在呂宋,子午(即北極星)高5寸6分。目前已發現宋代竹製的牽星尺實物。

牽星板法。用指、角(或做腳)標識星辰出地高度,其原理類似今天的六分儀,牽星板共有大小十二塊正方形木板,以一繩貫穿中心,觀察時一手持板,手臂伸直。另一手持繩端於眼前,木板下緣與水平線對齊,根據上邊緣與被測星體重合,然後根據所用板屬於第幾指,便得出高度。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一套牽星板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牽星板的使用方法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牽星板如何測量星星

手掌法。將右臂伸直,右手五指並齊指向左側,右拇指向下與遠處海面齊,右小指向上,拇指到食指為一指,到中指為半掌,到無名指為三指,到小指為一掌。這樣就可以估算星辰的高度是多少了。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手掌法圖示

球面黃道座標

古人喜歡用赤道系統的儀器來測量天體位置,而推算"日躔""月離""交食"及五星行度時,以黃道座標更為方便。在黃道圈上,古人劃分為十二宮的宮度和二十八宿的宿度,並且按照個宿的星官圖像,定出"四象",也叫做"四獸""四靈""四陸"。

古人把十二次和十二辰與二十八宿固定到一起,而節氣點,包括十二辰次起點,卻由於歲差的原因逐漸左行,隨著差異越來越明顯,引起了後人的很多困惑。到隋唐時期,傳入了西域的黃道十二宮,但十二宮也會隨春分點在黃道上按歲差而移動,所以也會出現差異。為了避免歲差引起的麻煩,赤道座標和黃道座標都應該只以節氣點為準,不與星座掛靠,才可以保持不變。即邵雍(1012-1077年)所說的"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另外戴震(1724-1777年)的璇璣玉衡,是一臺黃道、赤道兩種座標的儀器,也具備這一點。

中國古代的方位制度

十二次、十二辰和四象

古人把度的小分,分為十二。自南宮說(8世紀)起,度以下也用百位小數。各種曆法中每度的小分劃分法,叫做"度法",也是各有不同。

以上就是我國古代的幾種天文方位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