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運勁無微不到"太極拳纏絲勁運轉的經絡路線

據《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小架的陳鑫著作,手與腿的纏絲勁有順和逆之分,凡是順纏勁都是從實腿的腹側腰隙開始,凡是逆纏勁都是從背側腰隙開始,並且主張行氣運勁時注意經絡穴位。

  陳鑫提供的練法,順纏從腹側腰隙開始,逆纏從背側腰隙開始,是對腰隙鍛鍊較為全面的方法,是可以採取的一般練法腰隙的抽換隻從兩腹側開始。但是經絡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為太極拳纏絲勁的練法是要行氣運勁無微不到,氣血流轉貫注,對三陰三陽的經絡系統,無所偏倚。如果注意了運轉經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劍之弊。

  手順纏勁:從實腿的腹側腰隙起,裡往外纏為順纏內勁由實腿的腹側腰隙上行至日月,達肩井,向肩顒;下行至青靈、少海,經上廉、下廉,達陽池,注五指,或由陽池向大指根從手背再纏至小指腓,裡轉小指肚,依次貫注於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指肚。指向前合,勁貫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逢虛腿一面的手順纏時,內勁也由實腿的腰隙起,斜行至虛腿一面的日月而運轉。

  手逆纏勁:從實腿的背側腰隙起,外往裡纏為逆纏內勁由實腿的背側腰隙起,上循背後膏肓、魄戶、附分逆行而上至肩顒,經消濼、清冷淵,達少海,向上廉,經支溝、陽池,至大指掌,分注五指肚。逢虛腿一面的手逆纏時,內勁仍由實腿的背後腰隙起,斜行至虛腿一面的背側;隨即上行至膏肓而運轉。
  手的順纏、逆纏,有一順一逆右順左逆和左順右逆、雙順、雙逆之分,錯綜複雜,因勢而異。左右手同時運行,不分先後。運轉時須以意輕輕運行,不可著力,不可使氣,著力使氣則犯硬,甚至有流弊。動作越輕緩越好,能輕緩可以揣摩所運之勁從何處而起,到何處而止,柔順中正,呼吸不促,氣血通行無滯。

  成勢時,手臂微向前合,微屈不直;不可過,過則無蓄勢,不能滔滔不絕,氣也只能至肘,不能至指;不可太屈,太屈為不及,不及則手臂成直角無勁掤。內勁須得其中,姿勢也須得其中。手在運轉時,中指領住左右四指,自食指至小指指節駢並,指尖向手背微彎,勁由掌根透於指尖,指方有勁。運轉時小指擁無名指,無名指擁中指,中指擁食指。大指尖亦微向後彎,掌心不能凹。
  腿順纏勁:裡往外上而向下斜纏以膝頭向襠外旋轉。內勁由腰隙經大腿根裡邊向上而外,經環跳穴,再往裡向下斜纏至足跟大鐘穴,分注五趾肚。
  腿逆纏勁:足平實踏地,足趾與足跟用意沉住,中間湧泉穴要虛,隨著下纏勁,其勁如纏入地下,使有盤根錯節之意;膝以上兩大股用精神貫注,有騰挪之意,則樁步愈練愈穩固而又輕靈善變。手足一齊運動,中間胸腹隨之運轉,不分先後,必如此運,方能一氣貫通,上下相隨。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
  纏絲精貴用意,尚行氣,戒用力。太極拳重內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氣不重力。練習和運用纏絲勁,首要是培植和運用內氣。要用意念引導內氣在肢體中做螺旋形循環運轉。有少許的意念就行,不要強纏硬扭。如果過分注意外形的纏扭,則易導致氣血滯澀,促使肌肉、關節甚至內臟受損。應像陳鑫說的“輕輕運行,徐徐停止,意念運以微細,毋使波瀾忽興。”

  腰為樞紐;手足相隨。纏絲勁以腰脊命門穴為樞紐,上通手指,下通足趾。行功時,身體同側手足的纏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順纏,右足一般也是順纏;右手如是逆纏,右足一般也是逆纏。左側手足也如此。比如“白鵝亮翅”式,右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順纏轉為出勁逆纏,左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逆纏轉為出勁順纏。陳鑫曾說:“腰是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又說:“上面手如何運,下面足如何運。”“中間胸腰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


  順逆出入,循環無間。太極拳行功,“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手足運動,要劃圈旋轉,不走直線,不走回頭路。纏絲勁從順到逆,從逆到順,從收到出,從出到收,循環無間。下半圈如是順纏,上半圈則是逆纏;下半圈如是收勁,上半圈則是出勁,反過來也是如此。並且從始至終,纏絲勁一刻也不能丟失。陳鑫詩云:“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蒙。”
  吸蓄呼發,純任自然。人的呼吸對內氣的運轉和纏絲勁的收放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吸氣可以引導內氣從手足四梢向丹田回收,此時多為收勁纏絲;呼氣可以引導內氣從丹田外發通向手足,此時多為出勁纏絲。但是,初學太極拳的人,首先要注意呼吸自然。開始,只要做到每一動作的起點是吸氣、落點是呼氣就行了,在拳勢運行的中間過程,呼吸要純任自然。隨著功夫的增長,纏絲法與呼吸就會逐步協調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