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的譜系

“杯”字起源於“抔”,雙手合捧之意。最早的杯是橢圓形的,兩側有耳,又名

耳杯,要雙手持耳捧起來,喝酒。

茶杯的譜系

戰國漆耳杯

耳杯又名羽觴,當年蘭亭修禊,王羲之寫“曲水流觴”,用的就是耳杯。耳杯裝上酒,還能漂在水上,陶瓷不行,青銅不行,要用木胎漆器,所以“杯”字從“木”。

茶杯的譜系

唐越窯荷葉紋海棠杯 寧波博物館

早期瓷杯模仿漆耳杯,又受到西域金銀器的影響,也做成橢圓形的,有四瓣,叫海棠口。唐以後橢圓瓷杯就很少見了,多做成圓的,因為瓷器在輪車上拉制成形,做成圓的方便。茶也是從唐代盛行起來的,飲茶多用瓷杯,從此茶與瓷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在杯是所有飲器的統稱,過去還能細分,比如闊口的叫盞,狹口的名杯,鐘形的叫盅,深腹的叫甌,現在廣東人還把蓋碗叫蓋甌。還有個特殊的名字“白”,指賭酒時用的杯,古書裡經常寫“浮一大白”或者“浮以大白”,意指乾掉一碗酒。陸羽在《茶經》裡把茶杯叫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飯碗、酒杯和茶杯是通用的。《茶經》裡沒記錄當時茶杯的形狀,倒是按產地排了座次,主旨是“邢不如越”,即南方越窯產的青瓷杯,優於北方邢窯產的白瓷杯。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唐代時白瓷興盛起來,並不被上層社會接納,進入朝廷是元代的事了。

茶杯的譜系

茶杯的譜系

唐 越窯青瓷碗

上圖是唐代的青瓷碗,直徑14釐米,高3.5釐米,《茶經》裡記載其“受半升已下” ,比今天的茶杯大多了。這時的碗多為斜直壁,闊口狹足,扣過來像一頂草帽,後世稱其為斗笠盞。碗底中間挖出一個小圓,形如一塊圓玉壁,叫玉璧底,也是唐朝出現的,現在少用了。瓷器底部有平足、臥足、假圈足等形狀,最多的是圈足,還可細分為內收的斂足,和外撇的敞足。

茶杯的譜系

把圈足做的很高,起到了把手的功能,就是把杯,也可以寫作靶杯,又名高足杯。高足杯始於唐,便於持握,適合騎馬時飲酒用,又名馬上杯。當年王翰寫“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時,用的或許正是這種杯。

明清時高足杯多用於祭祀,在寺廟裡叫淨水杯,還有一種高足盤也是禮器。明代有種高足杯最珍貴,先施甜白釉,然後剔出畫面,以祭紅釉填之,多畫三魚或三果,有紅寶石般的迷人光澤,後人誤以為是用寶石做釉,故名寶燒。現在的仿品多省略了剔釉環節,色澤暗淡,東施效顰。

有些學者認為高足杯源自西域金屬杯,個人覺得更可能來源於先秦的豆。豆是盛放醢(肉醬)的食器,也是禮器的一種。陶豆為深盤加筒形高足,青銅豆多了蓋子和一對環柄,也有高足。高足的起因各有不同,比如鼎和鬲的高足是為了在下面生火,豆和爵的高足是為了把器皿墊高。

隋唐以前沒有桌椅,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現在茶几的幾,那時是倚靠用的,莊子說“南郭子綦隱機而坐”,“隱機”就是靠在几上。人們吃飯時食物放在一個矮足托盤上,就是案。案都很小,《周禮》規定案長十二寸,不到三十釐米,所以漢代梁鴻之妻給他上飯時可以舉案齊眉,被視為夫妻和諧的典範。要是現在老婆把飯桌都舉起來了,肯定是一場惡戰。

茶杯的譜系

戰國青銅豆

正因為案矮,所以才給豆加上高足,以縮短人和食物的距離,方便進食。那時陶瓷器皿的紋飾多集中在肩部靠上,也是因為平時放在地面或者案上,人們的視角是俯視。而桌子出現後,視角降低了,陶瓷的紋飾也隨之下移到腹部。

桌椅在唐代出現,在宋元時普及,大概來自西域,因為最早把椅子叫“胡床”。桌子起初叫“卓子”,高的意思。桌的普及是中國文化和習俗的大轉折,陶瓷除了紋飾下移,高足器皿也不再實用,改做禮器。除了舒適,桌椅最大的影響在書寫方式上,我們在桌子上寫字時,前臂會很自然地放在桌面上,限制了肘和肩關節的使用,只能靠手腕和手指運筆,軟弱無力。我教孩子寫毛筆字時要不停地喊:懸肘!懸肘!後來乾脆沒收椅子,站著寫字自然就懸肘了。

茶杯的譜系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局部

先秦寫字方式是左手持竹簡木牘,右手持筆。那時持筆用三根手指,很像現在人拿鋼筆,因為左手中的簡牘是斜的,三指所持之筆正好與簡牘垂直。漢代紙張出現,因為軟,並不適合手持書寫,但簡牘時代的習慣還是保留了下來,人們把紙捲起來,拿著寫字。許多古代繪畫,比如晉代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裡就有這種書寫方式。

隋唐時案變大了,人們把紙鋪在案上寫字,開始四指持筆。因為紙張平鋪,得以統觀全局,能把字寫大,而且案矮,自然懸肘,可用肩肘之力。故而唐代書法充滿雄渾之氣,不用說顏魯公,就連無名氏抄的小楷佛經,都是字字見骨。所以新的藝術風格之出現,往往是因為某種新技術的普及。再比如明清書法個性張揚,技術基礎是長鋒羊毫的普及,這種筆軟,富於變化。

唐人吃茶用煎茶法,把茶投入沸水中煮,還要加鹽和香料,好像現在人喝湯。宋朝流行點茶,把茶末調成膏狀,放入茶盞,沸水衝注,再以茶筅攪出白沫。為啥一定要茶沫呢?當時有一種風靡全國的遊戲,鬥茶,幾個人聚在一起點茶,比誰杯中的白沫多,持續時間長。那麼白色茶沫,當然是黑色茶杯襯托的清楚,所以宋朝最流行黑色茶杯。

茶杯的譜系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口徑16.2cm

宋代茶杯多為斗笠盞,又稱為笠式盞,還有一種漏斗形的茶盞,比斗笠盞高一些。這時的茶杯種類還是相對單調,到了明代才是一個暴發。器物從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依附於習俗,隨習俗而變。明代廢點茶,改泡茶,就是今天我日常用的喝茶方式。人們不再鬥茶比白沫,黑釉盞也失勢了,明人筆記《留留青》裡記載:“建安烏泥窯品最下”,說的就是曾經如日中天的黑釉建盞。

茶杯的譜系

永樂青花雞心杯

用泡茶法時,適合品鑑湯色的是白瓷,所以明初定窯白瓷盞最受推崇。西門大官人在李桂姐家吃茶,“只見少頃鮮紅漆丹盤拿了七鍾茶來,雪綻般茶盞”,《金瓶梅》託宋,實寫明代風俗,可見當時白瓷杯盞已漸成主流。那時定窯已經衰落了,就以景德鎮窯的杯盞代替。明代鎮窯白釉水準超過了定窯,被後人稱為甜白。

圖8的杯身半圓形,如同雞心的下部,故名雞心杯。這個器形的碗名蓮子碗,比雞心杯大一號。明代之前,酒杯茶杯和飯碗大小相似,明朝時分開了,杯開始比碗小。杯變小是受到酒的影響,過去酒的度數低,和現在的黃酒差不多,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還能打虎,要是換成二鍋頭,他店都出不去。明代普及了蒸餾酒,酒精度上去了,再用過去口徑十幾釐米的杯,可能一個人都喝不掉一杯,所以開始把酒杯做小,這種小號的酒杯又影響到了茶杯。

茶杯的譜系

茶杯的譜系

成化 鬥彩雞缸杯 臺北故宮博物院

比如成化雞缸杯,口徑8.3cm,足徑4.3cm,高3.4cm,容積只有唐宋盞的一半不到。茶杯變小的趨勢在清代愈發明顯,茶杯更小,而且茶壺也小了。這種小號的茶器放在那裡,表達出一種去功能化的態度:驢飲是被鄙視的,我們喝茶不是為了解渴,而是追求儀式情懷境界一類物外的東西。誠如知堂老人所云: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茶杯的譜系

永樂青花壓手杯,口徑9.2cm,高4.9cm,足徑3.9cm,北京故宮

茶杯的譜系

永樂青花壓手杯(花心)

茶杯的譜系

永樂青花壓手杯(獅心)

茶杯的譜系

永樂青花壓手杯(底足)

雞缸杯敞口臥足,器形上叫成化杯,畫面是鬥彩。因為前幾年拍賣了近兩億,搞得路人皆知,其實這種杯無論畫面還是器形,都乏善可陳。真正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此前永樂皇帝用的壓手杯。壓手杯標誌著青花瓷首次成為皇室日用瓷,從此彩繪瓷器開始被上層社會接納,與顏色釉瓷分庭抗禮。壓手杯撇口,唐宋也出現過小撇口盞,個人感覺是燒造時變形的原故。壓手杯的撇口明顯經過深思熟慮的設計,拿杯時正好壓在虎口上,所以叫“壓手”,喝茶時,撇口又舒服地搭在嘴唇上,古代人體力學的典範。另一個解釋是,壓手杯胎體厚重,拿著沉,故名“壓手”。按明代《博物要覽》記載,永樂壓手杯杯心畫面有三種,鴛鴦、獅子、團花,現在鴛鴦的畫面散了,只剩下獅子和團花,全在宮裡。

茶杯的譜系

雍正胭脂紫釉碗 故宮博物院

與壓手杯相似的碗叫正德碗,又叫宮碗,完美的器形。因為產量太大,許多人覺得土氣。我要旗幟鮮明地安利這種碗,理由有三:一,正德碗可以摞得很高而不倒,便於收納;二,撇口圈足與手的接觸面積最小,端熱湯時不燙;第三點最重要,在相同高度口徑的常見的碗形裡,正德碗的容積最小,只有羅漢碗(類似雞缸杯)的三分之二,就是說,用正德碗吃飯會瘦。

茶杯的譜系

茶杯的譜系

茶杯的譜系

茶杯的譜系

這三張圖片解釋剛才提到的器形術語。如果你見到個不認識的茶杯,只要說出其器形特徵,內行人大概就能猜出你指的是什麼。其中瓜稜腹的杯盞一般是越窯和龍泉窯的作品,要印坯成形。海棠口必須是橢圓四瓣,宋以後多用做花盆。葵口是秋葵花的形狀,菱口是葵口上加個尖,兩者統稱為花口,可以印坯,也可以拉坯後雕刻成形。

茶杯的譜系

粉彩斗方杯

斗方杯始於明,像古代量米用的鬥,梯形的,故名斗方。過去沒有石膏模具,這種杯又不能拉坯成型,要用泥片拼接粘合起來,製作難度很大,燒製過程中的變形率也很高,珍貴。斗方杯多用做酒杯,一些有側把,明代的斗方杯內部有加固泥條,用於防止燒窯時變形,清代技術進步,省了泥條。還有一種梯形的紫砂壺也叫斗方,不過是倒過來的。

茶杯的譜系

諸葛碗

又稱孔明碗,始於宋代龍泉窯。碗內雙層夾空,看上去不小,其實盛一點點飯就滿了。故事背景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派人送女裝羞辱司馬懿,司馬問使者,丞相尚能飯否?答曰否。諸葛亮怒而發明孔明碗,用以迷惑魏軍使者——這當然是後人附會的段子了。

諸葛碗的真實用途是祭祀,可以省許多祭品。因為碗是中空的,所以要留個出氣孔,否則燒窯時會炸開。宋代的開孔在碗底。到了清代發展出在口沿處開孔的諸葛碗,可以向裡面注熱水,給食物保溫。還有些瓷油燈也做成空心注水的,目的是降溫,節省燈油。

茶杯的譜系

雍正款黃釉盅 故宮博物院

茶杯的譜系

康熙仿成化款青花團鳳鈴鐺杯高故宮博物院

口徑與高度相仿的曲腹圈足杯叫盅,多作酒杯。鈴鐺杯是少數幾種高度超過杯口直徑的杯之一,也是明代出現的,因為這種杯高,清代多用粉彩畫站立人物。馬蹄杯平底,形如馬馬蹄,明代的多為單色釉,清代多畫鬥彩。鴿形杯和爵杯仿青銅器,不實用,當玩具。

公道杯,古今不同。現在的公道杯形態多變,都有一個鴨嘴形的流,是分茶用的。茶一直泡在壺裡就太濃,所以在泡好時倒進公道杯裡,然後再分到茶杯裡。個人覺得,用小號紫砂壺代替公道杯效果更好,保溫。

明清時的公道杯裡面有一個小人,裡面藏著巧妙的機關,倒酒沒過小人時,酒就全漏出去了。這樣可以保證每個人喝的酒都一樣多,故名公道。有句俗話“酒要滿,茶要淺”,也算酒局禮儀了,細想也是這個道理,酒杯都倒滿了,大家喝的就一樣多,也是求公平。而喝茶就不在意多少,所以淺酌即可。

——————————————

抄我文章者,雖遠必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