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最近一部熱播劇屢次上熱搜,大家看了《安家》後,都在討論房似錦工作有多拼,她的原生家庭有多恐怖,而我的關注點卻一直在宮蓓蓓身上,每次看見宮蓓蓓和她丈夫劉斯禮夫妻倆的互動,我就氣得肝疼。


由於夫妻倆工作都比較忙,於是爺爺奶奶成了照顧孩子的主力軍。老人對孩子很是溺愛,老大已經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了,吃飯要喂,還要邊吃飯邊看平板,宮蓓蓓看不下去,想管,可是老人壓根不搭理她。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劉斯禮則是直接責怪宮蓓蓓不該插手,他“理直氣壯”地認為有爺爺奶奶管著呢,你“一插手,全亂了”。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要論劉斯禮這個爹到底稱職與否,用宮蓓蓓指責他的話來說,就是當初堅持要二孩的是他,可是連一片尿不溼都沒給孩子換過的人也是他。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可是,他卻認為我已經為這個家庭貢獻了我的父母,我還不夠好嗎?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有網友很到位地點評說,劉斯禮屬於典型的“塞過來一爹媽就覺得完事了”,在這個家庭裡,其實劉斯禮真正把自己活成了編外人員。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如果養孩子真的是“塞過來一爹媽”就搞定的話,那就太好了!


網友稱劉斯禮就是喪偶式育兒典範,如同千千萬萬“名存實亡”的爹一樣,他們每月交工資就覺得奉獻了,問詢一句就算養育孩子了,回家兩腿一伸一句工作忙再沒別的好說了,好像全世界就他一個人上班似的。


而宮蓓蓓難就難在,她想做一個稱職的母親,她必須直面與公婆帶孩子的矛盾衝突。


什麼是喪偶式育兒?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直面這個詞!


“喪偶式育兒”是什麼意思?是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

可能是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也可能是父母都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


那麼宮蓓蓓屬於“喪偶式育兒”嗎?算得上!老公對兩個孩子最大程度的關心就是每天回家問一句“今天老二拉臭臭了嗎?”口頭上一問,就再也沒有交集。當宮蓓蓓和爺爺奶奶育兒方式發生衝突時,他永遠站在父母這邊,責備宮蓓蓓不該管,

在這個家庭裡,可以說宮蓓蓓完全是孤立無援的。


“她什麼都包攬了,他不僅不感激還覺得她是應該的,她需要情感支持時,什麼都沒有。”


借網友的話說,想離離不了,想過過不好!沒經歷過的人不知道這五個字的沉重!


楊爍、劉濤主演的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裡面,也有類似橋段,女主角尋找(劉濤飾)在家做全職媽媽,男主角向前(楊爍飾)每天忙於工作,好不容易回趟家就拿幾件換洗衣服就匆匆離開。對孩子,向前覺得我出錢就行了,其他方面一概不過問。時間長了,感情出了問題,向前就讓司機買百合花送回家,可是每次尋找收到百合花都直接扔掉,扔掉的原因就是孩子對百合花過敏。而對孩子不管不問的爸爸連這個也不知道!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喪偶式育兒,可以逼瘋媽媽


現實還有比這更殘酷的!


日本媽媽松下園裡,生下了三胞胎,三個都是兒子。一個人獨自照顧一個孩子都艱難,更別提,松下是一人照顧三個孩子。3個孩子一天加起來要喂24次奶,每天至少換30次尿布,她一天平均睡眠時間只有一小時。


眼看著松下照顧孩子已經筋疲力盡,丈夫也試圖貢獻一份力,他申請了半年的育兒假回家幫忙,可是回到家的丈夫在帶孩子問題上手足無措,他不會換尿布,甚至不會抱孩子......也就是說,名義上丈夫回家幫忙,實質上卻還是松下一人負責照顧三個孩子和承擔所有家務。


終於,松下那根緊繃的神經到了極限。一天,老二一直哭一直哭,怎麼都哄不好,情緒完全崩潰的松下“暈暈乎乎”地用力將孩子扔到了榻榻米上,這一扔,孩子哭得越發厲害,松下又抱起孩子朝著地板重重摔下......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儘管松下的案例比較極端,但是當所有育兒的擔子都壓在自己肩膀上時,女性的壓力可想而知。


正是由於“喪偶式育兒”現象太多,還有女性因此而恐婚。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也有媽媽壓力太大,暗暗盤算離婚時間,可是又出於孩子心理健康考慮,內心十分糾結。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不過也有網友說,這幾年,“爸爸參與育兒”的情況似乎有所好轉。“技能不足卻不思進取”也導致他們只是參與育兒,可是參與度並不高。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父親被邊緣化的原因


我一直認為“喪偶式育兒”是一個很負面的說法,它向我們傳遞的信息是:父親是不存在的。


在這個說法的暗示下,很多女性潛意識裡開始認為父親不參與育兒是具有普遍性的,儘管自己很累、很辛苦,內心也有很多抱怨,可是在【現實】面前,除了打斷牙齒往肚裡吞,彷佛別無他法。


我曾試著用孩子的三元關係認知發展來解析過父親這個角色被家庭邊緣化的原因。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她對人際關係的認知會經歷一個 一元 → 二元 → 三元 的關係發展過程。


一元關係期:孩子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她認為自己和媽媽是共生的關係,“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這個時期最能給孩子安全感的人就是媽媽。


二元關係期:當孩子到了半歲-3歲時,他/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媽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對我的方式,決定了我是否快樂”。這個時期,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人仍然是媽媽。


也就是說在一元、二元時期,讓媽媽成為育兒的主要負責人是符合孩子人際關係認知發展的。可是一元→二元時期,恰恰又是孩子這個新成員融入家庭的關鍵期,這個關鍵期裡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最愛的是媽媽,爸爸這個角色勢必被淡化。


三元關係期:

當孩子3-6歲時,他/她漸漸知道自己的人際關係範圍不再侷限於自己和媽媽之間,可以說這個時候孩子開始關注除了媽媽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員,如果爸爸表現積極一點,孩子對爸爸的依賴感便會在這個時期健全起來。


而這個時期親子關係就會到達一個很微妙的節點,一元、二元關係期時,爸爸走出了育兒圈,到了三元關係期,你再想他回來就比較麻煩了。因為他“滾”遠了!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發現父親的存在


有一元、二元時期做基礎,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喪偶式育兒”的男主角們自己並不認為自己在育兒故事裡是“被需要的”。


一方面男同胞一無所知且自得其樂,另一方面女同胞“恨鐵不成鋼”,所有的苦自己扛。而要改善這個問題就要幫助父親走回育兒圈,【幫助】的關鍵點就在於:發現父親的存在!


  • 首先,接納爸爸本身的角色

由於爸爸長期不作為,有的媽媽乾脆“破罐子破摔”,直接將爸爸視作透明人,只有在抱怨爸爸不作為時才賦予他主角的地位。


“爸爸參不參與無所謂”、“反正有他沒他都一樣”、“他才不會管我們母子的死活呢”......類似的抱怨,一方面希望爸爸聽到後幡然醒悟,另一方面又滲透著多次失望後的無力感,但實質卻是火上澆油地將爸爸從家門口推得更遠。


其實,不是每個爸爸都願意在家裡成為“透明人”的,有的爸爸本身不擅長情感表達,或者他的認知就是:養孩子這事我不懂,我只管好好工作,給你們多掙錢就好。他的認知與你不一致,或者他壓根不知道該怎麼做,這才是他沒有存在感的根本原因。


  • 其次,承認爸爸的重要性

有的媽媽覺得,明明是自己對家庭的貢獻更大,耗費的時間、精力更多,卻要承認爸爸的重要性,心裡是不平衡的。可是,你不妨問問自己,面對爸爸對家庭貢獻遠低於你的現狀,你是準備改變?還是準備持續?


如果想要改變,就要給爸爸“一席之地”,讓爸爸看見家庭、看見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在孩子面前誇一誇爸爸努力掙錢對家庭的貢獻,在做一些家庭計劃時諮詢爸爸的意見,和爸爸商量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定要讓自己有一雙慧眼,去發現爸爸提供的那些自己看不到的角度,並及時讓爸爸知道他很重要,沒有他不行。


  • 然後,引導爸爸參與家庭活動

正如前面所說在一元、二元關係期時有的爸爸“滾”遠了,現在即便是孩子需要他,他也不知道該如何迴歸,因此媽媽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


千萬不要認為,父母天生就懂如何帶孩子,你當初是“被迫營業”一步一步學出來的,現在,請允許孩子爸爸也經歷這個過程。


當他不會做時,不妨教教他;當他學會時,不妨誇誇他。

《安家》又見喪偶式育兒!“滾”遠後的爸爸要不要“搶救”一下?

總之,不要讓爸爸繼續“編外”下去,對於可以變成隊友的爸爸,我們要不遺餘力地“搶救”一下,當他發現帶孩子的生活原來如此美妙之後,幸福的大門才正式開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