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和東漢光武帝劉秀是什麼關係?是他的後代嗎?

荊山國哥


漢武帝劉徹和光武帝劉秀都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兩人雖然都是漢朝的皇帝,但卻生活在不同時期,一個是西漢的皇帝,一個是東漢的皇帝,那麼,這兩位皇帝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呢?

當初,漢高祖劉邦在秦末紛爭中尤其是在與項羽的爭奪戰中最終笑到了最後,建立了劉漢王朝。但劉邦怎麼也沒有想到,將漢王朝截為兩段的不是他死前忌憚的呂雉,而是另一個女子,即王政君。王政君的歷史功績這裡暫且不提,只說另一樁事,那就是權傾朝野的王氏外戚。

漢王朝的外戚干政在王政君時期尤為嚴重,正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在後來篡奪了漢室江山。好在王莽篡奪的並不徹底,漢王朝死而復生,仍舊是劉邦的後代重新奪回了皇權,將漢王朝的國祚給續上了。

這個重新立國的皇帝就是光武帝劉秀,人們提起劉秀,大部分會冠以“位面之子”的稱呼,因其太過幸運。草根出身的劉秀能在那樣一個年代抓住機會,成為改變漢朝歷史的皇帝,這樣的幸運其實想來也並不能單純靠運氣,能成為真正的中興之主自然有他自身的原因。

因其在後世被稱為光武帝,所以很多人認為這代表的是他是光復漢武帝的人,這種說法就很有點硬扯上關係的意思了,劉秀被稱為光武帝,只是因為“光”和“武”是他的諡號。

周朝開始出現諡號開始,皇帝以及諸侯王們在死後就被加上諡號,然後用諡號來稱呼這個人,比如周幽王、周平王、齊桓公、晉文公等等,雖然秦始皇一度廢止了諡號,但漢朝時期又重新開始定諡號。

劉秀死後,其子漢明帝劉莊為父親定的諡號是“光”和“武”,這兩個諡號能很好的概括劉秀,即“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所以和漢武帝沒有關係,當然漢武帝的諡號也是“武”,但這兩個“武”也並非一個意思,漢武帝的諡號“武”更多的是取“威強睿德曰武”之意。

那麼,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呢?也不是。實際上劉秀和漢武帝劉徹都是漢景帝的後代。漢景帝劉啟有14個孩子,慄姬生了三個兒子;程姬生了三個兒子;賈夫人生了兩個兒子;唐姬生了一個兒子;王娡生了一個兒子,王皃姁生了四個兒子。

我們知道,王娡的兒子就是劉徹,而唐姬生的兒子就是劉秀的五世祖劉發。劉徹能繼位其實也靠了很大的幸運,因為原本太子是慄姬所生的長子劉榮。但是慄姬因為不願意和館陶公主結親,而生生將兒子從太子之位上拉了下來。

當時館陶公主就是想讓自己的女兒陳氏做皇后,既然劉榮不能娶陳氏,那就換太子,她和王娡達成同盟,聯合起來讓劉啟廢了太子劉榮,而讓年僅七歲的劉徹登上了太子之位。劉徹被封為膠東王之前,劉發就已經被封為長沙王。

不過因為唐姬的存在感比較弱,並不得劉啟的寵愛,連帶著劉發也不怎麼被劉啟喜歡,所以這個長沙國的地盤也是很小,比之其他的皇子,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好在劉發在劉啟去世之前又為自己的長沙國爭取了三郡。劉發有十六個兒子,劉發去世之後,其長子劉庸成為長沙王。

但這種情況很快改變,就在劉庸當上長沙王大約兩年後,漢武帝劉徹頒佈推恩令,“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也就是說,諸侯王將土地再分封下去,分給子弟,這就導致地盤越分越小。

比如劉庸本來擁有完整的長沙國,但是推恩令一實行,他就要將自己的弟弟們都分封出去,也就是將長沙國的土地分成很多份,給他們,讓他們成為列侯。

劉秀的四世祖劉買也就是劉庸的十三弟,被封為舂陵節侯,也有了自己的土地,等到劉買有了兒子,再將自己的地盤分封出去,這樣土地越來越少,時間一長,後代就啥都沒有了,還能在官場上混個小官已經是不錯了,別的是不能奢望了。

再加上西漢末年動亂不止,所以西漢末期,原先的那些諸侯王的後代們大部分都已經是普通老百姓,對漢王室構不成任何威脅了。光武帝的父親劉欽只是個小縣令,但因為他去世的早,劉秀九歲就成了孤兒,真正成了啥也沒有的普通百姓。

長大後成了一個莊稼漢,終日與莊稼打交道,但畢竟也是漢室血脈,雖然這血脈傳到劉秀已經極為淡泊,但骨子裡的那種不甘於人後、捨我其誰的種子還在,所以才會在後來起兵,然後成為東漢的建立者。


尚宮女史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時期的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則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兩人的稱號很像,僅一字之差。那麼劉徹和劉秀兩人是什麼關係,劉秀會不會是劉徹的後代?

劉秀並不是劉徹的後代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而漢光武帝劉秀是通過推翻王莽政權成為東漢開國皇帝的。

雖然劉徹和劉秀兩人分屬不同的朝代,但他們之間確實是存在一定的關係,因為他們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人。

當然僅以"都是劉邦的後人"來回答該問題,顯然是有些敷衍了,那麼他倆之間更具體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

其實劉徹和劉秀最近一代的共同祖先是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是景帝劉啟的第十子,而光武帝劉秀則是景帝劉啟第六子、長沙王劉發的五世孫。

這樣看來劉秀也是漢代皇族中人,那為什麼他在當皇帝前那麼落魄?

這得從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說起。

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採取了祖父偃的建議,允許各諸侯王將封地分給多位兒子繼承,這便是推恩令的措施。

推恩令不僅一改過去諸侯國封地由長子繼承的做法,更是有效的分化了各諸侯國的勢力。也正是因為推恩令的緣故,長沙王劉發的封地經過幾代的分承後,劉秀的父親劉欽只是當上縣令這樣的小官。而且劉欽去世時,劉秀才九歲大,這就不難理解劉秀當時為什麼會落魄。

上文便是劉徹與劉秀兩人之間的關係,可見他們都是漢景帝劉啟的後人,但劉秀並不是劉徹的後代,而是劉徹六哥劉發的後代。


歷史守望者


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父親是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41年登基為帝,統治漢朝長達半個世紀。漢武帝在思想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政治上頒佈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軍事上他審時度勢,先穩定後方,再對匈奴用兵。平定閩越之亂後,收回河套地區更奪取河西走廊。在漢武帝統治期間,漢朝的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盛,不僅捍衛了邊境,更拓寬了中國的疆域。單憑這一點,他也對得起自己“武帝”的稱號。


漢光武帝,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於公元25年登基為帝,在位33年。光武帝劉秀是歷史上一位極為傳奇的皇帝,文治武功皆屬赫赫,又身兼開國之君,中興之君兩重身份。在統治期間,不僅注重民生,同時也注重文化,興建太學,傳授儒術,對於新莽王朝時拒不出仕的賢世名人,更是大加表彰。毛澤東曾評價他是“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



至於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的關係呢。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第十子、長沙王劉發是漢景帝第六子,而漢光武帝劉秀直系祖先是劉發,所以說劉秀祖上是漢景帝之後。不過由於“推恩令”的緣故,劉秀的父親也僅僅擔任了縣令這樣一個很微小的官職。其父親去世後,劉秀便淪為孤兒,身份幾乎猶如平民。但是劉秀還是有著漢室宗親的血脈的。

綜上所述,漢光武帝劉秀並非漢武帝的後人。但是他們還是有些關係的,因為劉秀是漢武帝哥哥劉發的後人。


透明的天空0228


首先介紹一下劉秀,漢劉邦的九世孫,這是實打實的,不像劉備有爭議的。但是呢,因為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所以到了劉秀這一代就和後來的劉備身世差不多了,也就是劉秀他爸也只能噹噹縣令了。(劉備是他爺爺當過縣令)

但是劉秀和漢武帝的血緣距離還是挺近的,畢竟是劉邦的九世孫,漢武帝劉徹是劉邦第四代孫。劉秀是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王劉發一脈,漢景帝也就是漢武帝的父親,所以劉秀是漢武帝兄弟的一脈。雖然不算是漢武帝的後代,但是是他爸爸的後代,哈哈。

所以劉秀往上數五代就叫劉徹一聲太太太太太爺爺吧,哈哈哈哈哈。這代數不是差很遠是可以認證,不像現在很多姓氏都喊著是某某某的二十幾世孫,或者多少的,那麼久遠的誰考證得了還不是嘴上說說。就像劉備差著那麼遠,好在是皇帝親口叫了他一聲劉皇叔要不然誰認他中山靖王之後誰誰誰的玄孫呢!

然後呢,劉徹和劉秀帝號都有一個武字,都是為了讚揚他們的功績,兩人文治武功,尤其軍事上都取得重大成就。所以這一點他們是很相向的,可能是有點基因吧。


木鐸人


首先回答“不是”。

漢武帝是千古一帝,光武帝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他們的諡號只是一字區別,讓人傻傻分不清。

漢武帝是西漢的第五任皇帝,本名劉徹。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是西漢景帝的兒子——也就是漢武帝的兄弟,長沙王劉發的後代。劉秀說是劉邦的後代更準確一些。


劉邦到劉秀的世系如下: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長沙定王(劉發)→舂陵節候(劉買)→鬱林太守(劉外)→鉅鹿都尉(劉回)→南頓令(劉欽)→漢光武帝(劉秀)。


按道理都是帝王后代,怎麼到劉秀時候家境就沒落了呢?這要與長沙劉氏始祖劉發的地位與漢武帝頒行推恩令有很大關係。

劉發母親為唐姬,她原是景帝寵姬程姬身邊的丫環,結果程姬來月事,又想討得景帝歡心,就把貼身侍女唐姬打扮一番侍候景帝,結果就中獎了。這個典故被後世成為“程姬之疾”。後來唐姬生下了一個兒子,景帝取名叫劉發。

可見母親地位卑微,他的地位也高不到哪裡去。由於不為父皇和各位王兄寵愛,再加上封在偏遠的長沙,所以終生都鬱郁不得志。

還好,劉發子孫眾多,見於史書記載的兒子就有十六個,除嫡長子劉庸被立為王太子,後來世襲長沙王爵位外,其餘的十五個兒子均被依例封為列侯。劉秀高祖劉買即為劉發十三子。漢武帝封劉買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寧遠縣柏家坪鎮)。

所以這一派的後裔人數眾多,形成歷史上的長沙劉氏。後又分為南北兩個支派:南派為留居長沙國者,如今日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北部等地區劉氏;北派後來演變為東漢皇族,主要分佈在漢代南陽郡,即河南、河北一帶。劉秀就屬於北派。


劉買的兒子劉熊渠繼承舂陵侯之位,劉熊渠是更始帝劉玄的曾祖父;另一個兒子鬱林太守劉外就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曾祖父。

我們看劉秀的族系圖,見上面。一代代傳下來,官越來越小,到了劉秀父親更不行了。這就與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有關係。

推恩令目的很簡單,就是削弱諸侯王勢力範圍,減少諸侯的封地。使他們無法和中央對抗,加強中央集權。具體措施就是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變成其餘的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分割王國部分土地,列侯歸郡統轄,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地位相當於縣。

想想,劉秀的高祖劉買已經封為舂陵侯,管轄面積也不過相當於縣,再傳幾代,和平頭百姓沒有啥區別了。到了劉秀,只是空有漢室宗親名號,其實也就是一介布衣。

當然劉秀不愧為劉家子孫,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在他手中重興劉氏,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歷史逸事


漢武帝劉徹,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有著遙遠的血緣關係。但劉秀並不是劉徹的後代。

劉秀的先祖是長沙王劉發,劉發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徹也是漢景帝的兒子。也就是說,劉發與劉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劉發的兒子叫劉買,被封為舂陵節候;劉買的兒子劉外,被封為鬱林太守;劉外的兒子劉回,被封為鉅鹿都尉;劉回的兒子劉欽,做過南頓令。而劉秀,就是劉欽的兒子,出身平民。

為什麼皇帝的五代孫已經成為平民?因為即使皇家,這血緣也已經太過遙遠,幾乎算不上親戚了。

你要說劉徹和劉秀有沒有關係?有,五代以前是兄弟。


棲鴻看紅樓


開國領袖在《沁園春·雪》中寫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的漢武就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

十六歲登基,建立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開疆拓土,擊潰匈奴帝國、東並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

光武帝劉秀:

王莽篡權後,西漢滅亡,劉秀以皇族身份起兵,經過12年的戰爭,消滅了更始政權,赤眉軍,及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東漢政權,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8世共14帝,享國195五年,都洛陽。

劉秀在位33年,政治上改革官制,文化上大興儒學、中國四大發明大東漢時期出現一半,蔡倫發明並逐漸完善了造紙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和渾天儀,劉有還推崇氣節,善待功臣,在中國流傳了千年的佛教也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所以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時至今日,漢朝的歷史影響依然停留在無數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和生活中。對於楚漢相爭項羽烏江自刎,霍去病封狼居胥,蘇武牧羊,王昭君出塞和親、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都瞭然於胸。

漢武帝是西漢皇帝,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皇帝,那他們是什麼關係呢?

漢武帝劉徹、長沙定王劉發、中山靖王劉勝都是漢景帝之子,而劉秀的直系祖先就是劉發,劉備的直系祖先就是劉勝。

劉發、為勝身為漢景帝之子,以皇子的身份分封為王。因為漢武帝劉徹實行的“推恩令”原因,從而開始一代一代的爵位遞降,到了劉秀(劉備)時,幾乎猶如布衣,但還是有著皇室身份。

所以從宗法上,光武帝劉秀也是漢武帝劉徹的後代,血緣上不是。


美麗青春您真痘


漢武帝是西漢的一個重要的皇帝,他雄才大略、開疆擴土,對版圖的奠定做出很大的功效,在政績上亦有很高的成就,他和秦始皇並稱為秦皇漢武。在古代皇帝中,漢武帝亦是重要的一位。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在政治上改革官制,文化上大興儒學、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同時他也是善待功臣的一個著名皇帝,故而東漢光武帝,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開國皇帝。

漢武帝是西漢皇帝,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皇帝,那他們是什麼關係?劉秀是漢武帝的後代嗎?

劉秀並非漢武帝的後人,不過他們還是有一些關係的。

漢武帝是漢景帝之子。而劉秀、東漢皇帝的直系祖先是劉發。劉發是漢景帝的第六子。

劉發身為漢景帝之子,以皇子的身份封為長沙王。因為漢武帝時期施行的推恩令原因,從而開始一代一代的爵位遞降,到了劉秀父親那輩時,已經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官了,不過還是有著皇室身份的。

劉秀的直系祖先劉發是漢景帝之子,漢武帝也是漢景帝之子,所以劉秀並非漢武帝的後人,但是他們還是有些關係的,因為劉秀是漢武帝兄弟劉發的後人。

漢景帝的兒子頗多,不僅漢武帝是皇帝,劉發的後人劉秀建立東漢登基為帝。

漢景帝還有一個兒子中山靖王劉勝,他的後人也出了皇帝,劉勝同樣因為推恩令的原因,他後人爵位也一代一代的遞降,他的後人劉備雖然猶如布衣,同樣還有皇室的身份,後來劉備經過努力,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登基為帝。


中孚鑑


先來講講漢武帝劉徹和漢光武帝劉秀二者為何得“武”諡號?

記得初中學習歷史的時候,對劉秀的“光武帝”帝號的理解是“光復漢武帝”基業,所以才會被稱為“光武帝”的。

從《諡法解》的方面來解釋的話:

光——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這與劉秀的功績和個人品格是相符合的,在政治上劉秀平定動亂,光復漢朝,勵精圖治,恢復經濟、優待功臣,在文化上,他興儒學以“仁”待人,他的時代被後世盛讚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武——

“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漢光武帝劉秀的“武“主要表現在“克定禍亂”的平定戰亂,克定天下上面;而漢武帝劉徹的“武”主要體現在“威強睿德”、“威強恢遠”和“闢土斥境”等開疆闢土,驅除外患上面。

那麼兩位“武帝”是什麼關係呢?

先來講個漢武帝老爸漢景帝劉啟的小故事,眾所周知漢景帝是個比較好色的君王,其姐館陶公主經常給他物色侍妾,不知道其寵妾程姬是不是館陶公主物色的。在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次準備召程姬侍寢,此時程姬因月事不能侍寢,又不想失去太子爺的恩寵,於是就李代桃僵,將自己的侍女唐兒打扮好,送給漢景帝進行侍寢,春風一度生下了

第六子劉發。

由於唐兒出身卑微,一點不受寵,母卑則子亦卑,劉發也備受冷落,劉發被封在溼貧的地方為長沙王。正式陰差陽錯的臨幸,讓漢王朝有延續了近兩百年。

根據《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記載——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可見劉發的次子劉買被漢武帝封在零陵郡泠道縣的舂陵鄉(在今湖南省寧遠縣柏家坪鎮)為舂陵侯;舂陵侯的爵位由其長子劉熊渠繼承,次子劉外擔任鬱林太守;劉外之子劉回擔任鉅鹿都尉,劉回則生有劉欽、劉良、劉歙三子,其中劉欽之三子為劉秀。

漢武帝劉徹是劉啟的第十子,劉發的弟弟,劉秀在西漢不過是個旁系宗室,根據“推恩令”的原則,劉秀父親劉欽只不過是南頓縣令,其叔父劉良也只是蕭縣的縣令,不過這些漢室的宗親還是能領到朝廷分發的微薄祿米,生活也算得上無憂。

等到王莽篡漢,這些個南陽宗室一下子從皇室米蟲變成了一介布衣平民,劉秀年輕的時候也比較善事隴畝,其兄長劉縯經常取笑他,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

不過後來跟隨兄長起兵反莽,打著的口號“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光武帝劉秀絕對是一個厲害指揮的的人物。經過二十多年的南征北戰,劉秀平定天下,恢復漢室。

如果非要定義漢武帝劉徹和光武帝劉秀的關係的話,那就是都是劉邦的後裔。

劉秀其實任漢武帝的玄孫漢元帝為父,其關係又進一步了

作為漢皇室的旁系,打著中興漢室的旗幟,卻無承繼皇位的名分,為了讓自己能“名正言順”,劉秀將問題拋給大臣討論,君臣商討下來,最終下詔——

“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別為南頓君立皇考廟。其祭上至舂陵節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親親之恩。帝從之。是時宗廟未備,自元帝以上,祭於洛陽高廟,成帝以下,祠於長安高廟,其南頓四世,隨所在而祭焉。”

劉希最終尊漢宣帝為祖父,漢元帝為父親,漢宣帝為漢武帝的曾孫,那麼這麼算來劉秀在法統上就是漢武帝的來孫。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鬆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當然不是了,他們都是漢景帝的後代。光武帝的先祖是長沙王劉發。當年,景帝要求妃子侍寢,這個妃子不巧身體不適,就安排自己的奴婢去侍寢,結果這個奴婢懷孕了,生下了劉發,後來被封為長沙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