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有哪些比較可惜的短命人物?

戀情聖子


我來講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想提醒題主一下,關於你的問題,用英年早逝來說更為恰當一點。那麼,在我國曆史上有哪些令人惋惜的英年早逝的人物呢?那真的是很多了,所以,我想講一下一個重要人物——左權。



左權將軍,八路軍抗日陣亡將領。號叔人,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黃埔軍校,黃埔一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黨組織派往蘇聯留學,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9月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

1933年12月,任紅1軍團參謀長,1934年參加長征,參與指揮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戰鬥。長征到達陝北後,左權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紅軍東征。1936年,他擔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以後長期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職務。1942年5月,在日寇大舉進犯太行山,妄圖摧毀八路軍總部時,左權親臨前線指揮突圍,戰鬥中不幸被敵軍炮彈擊中犧牲,終年37歲。



1939年至1941年,左權撰寫了《論堅持華北抗戰》《埋伏戰術》《襲擊戰術》《戰術問題》《論軍事思想的原理》等40多篇文章。另外,1942年左權與劉伯承合譯的《蘇聯工農紅軍的步兵戰鬥條令》被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總司令部列為步兵戰術教育的基本教材。

長征時期毛澤東稱讚左權是“神槍手”。 長征時期朱德稱左權是“模範軍人”,是”鋼鐵般堅強、獅虎般勇猛”的優秀將領“。

作家劉白羽在1942年文章中說 :“在掌控半個中國戰場的八路軍總指揮部裡,左權同志的確是個最繁忙的人,除了重大的事由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決定之外,一般的工作都由他來處理。他的軍事理論修養、作戰經驗、指揮能力,都是我們部隊參謀工作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左權將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他為了中國革命,為了國家和人民,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敬仰。

(文章寫完了,喜歡的朋友們就關注一下吧,謝謝大家。)


梵雅的絕世容顏


天妒英才再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只能枚舉一些。

秦朝扶蘇(22 歲);

西漢霍去病(23歲)、劉弗陵(漢武帝之子21歲);

三國有孫堅(36歲)、孫策(26歲)(39歲)、郭嘉(38歲)、周瑜(38歲)、曹衝(13歲)、馬良(36歲)、龐統(36歲)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35歲)

唐代有王勃(26歲)、李賀(27歲)、劉希夷(29歲);

五代十國有周世宗柴榮(39歲);

南宋岳飛(39歲)、岳雲(23歲)

清朝鄭成功(39歲)

現代有李小龍(33歲)、林正英(45歲);

……

英年早逝的人才實在不少,這裡只是例舉一些,不一而足。天妒英才是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損失。如果這些人多活個二三十年,歷史將會重寫。

由於人物眾多,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古道D調


我想起一位紅軍將領,毛主席愛將---伍中豪。

他是黃埔四期畢業生,秋收起義領導者之一,井岡山根據地和我軍創建人與領導人之一。他死的時候,年僅25歲。

毛主席聽聞他犧牲的消息,關起門來哭了好幾天。紅三軍團長彭德懷紅著雙眼親自帶著5000士兵為他報仇。紅12軍政委譚振林親自拿刀為他手刃仇敵。紅20軍軍長曾炳春手捧敵人汙血,為他祭奠。

他從黃埔畢業的哪一屆,是出名將最多的。林彪,徐向前,胡宗南,陳賡,宋希濂,杜聿明,張靈甫,陳明仁,左權,等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共名將,都是黃埔四期的。如果1955年授銜的時候,他還活著的話,不是元帥,也是大將軍銜!

男兒沙場百戰死,壯士馬革裹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處處是青山。---伍中豪詩句

伍中豪才華不輸林彪,甚至比林彪還優秀!

兩人同為黃埔四期生,在黃埔期間,伍中豪的表現要比林彪更亮眼。當時,黃埔軍校根據成績,將學生編成軍官團與預備軍官團。伍中豪在軍官團,而林彪是在預備軍官團。

等到南昌起義後,伍中豪和林彪也是處於並駕齊驅的狀態。

林彪為紅四軍二十八團團一營營長時,伍中豪為三十一團三營營長。之後,兩人又同期升任各自所在團的團長。這兩個團是紅四軍最強的兩個主力團。不過,在毛主席心裡,應該更信任伍中豪。秋收起義時,伍中豪就跟著毛主席。在三灣改編時,也是伍中豪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毛主席。在井岡山上,伍中豪,林彪,黃公略被稱為毛主席的“三驍將”。

林彪為第一縱隊司令時,伍中豪為第三縱隊司令。

1929年11月28日,兩人同時出任紅軍前委。

1930年6月,林彪任紅四軍軍長時,伍中豪任紅十二軍軍長。這一年,伍中豪25歲,林彪23歲。

可惜,伍中豪"出師未捷身先死"。

1930年10月,時任紅12軍軍長的伍中豪根據紅一軍團的命令,聯絡贛西各縣紅軍部隊,向漳州進軍。當伍中豪帶領一個警衛排經過安福縣城時,突遭安福縣靖衛團埋伏。伍中豪因寡不敵眾,在突圍途中,被靖衛團團長羅漢苟槍殺。

噩耗傳來,一向堅毅的毛主席口中咬著毛巾,眼淚嘩嘩直流,好幾天不出門。紅三軍團長彭德懷馬上集結5000紅軍戰士,圍剿了安福縣的靖衛團。彭老總抓住殺害伍中豪的兇手羅漢苟,將他帶到伍中豪被害的地方。彭德懷大吼道:“血債要用血來還!”然後,紅12軍政委譚震林親自拿刀將羅漢苟的人頭砍下。紅20軍軍長曾炳春親手捧起兇手羅漢苟的汙血,祭奠伍中豪。

伍中豪如果不被反動派殺害,肯定會成為和林彪平起平坐的人物。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天妒英才的人物—紅軍將領黃公略。

黃公略是1898年生人,1922年和彭德懷一起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1927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高級班,同年參加廣州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和彭德懷、滕代遠一起領導了平江起義,起義後的軍隊合編為紅5軍。1930年調任紅6軍軍長,紅1軍團成立後,黃公略任紅1軍團紅6軍軍長。



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時,黃公略率部追擊國民黨軍。後在指揮部隊轉移途中,黃公略遭敵軍飛機襲擊,身中數彈而壯烈犧牲,時年33歲。


黃公略所部在反“圍剿”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毛澤東曾作詩稱讚《蝶戀花•從汀州到長沙》

六月天兵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贛。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黃公略與林彪、伍中豪被稱為井岡山斗爭時期毛主席的“三驍將”,也是共和國36位軍事家之一。這三位驍將中伍中豪和黃公略先後犧牲,只有林彪活到了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歷史軍魂


天妒英才,歷史上那些英年早逝的名人,他們要是長壽,不敢想象!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為人寬厚仁慈,在位期間勤於政事,不僅重用能臣,而且大力整治貪腐情況。更重要的一點,明孝宗不近女色一生只娶了張皇后一位妻子。他還能做到虛心聽取大臣意見,能夠寬己待人,善於納諫,在死之前都對太子說要任用賢臣。他的努力有了成效,他在位期間,是明朝歷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但可惜的是這位仁愛之君只活了35歲便去世了!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創作的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於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寧。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可惜只活到了26歲。

霍去病:總結霍去病同志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是足矣讓他含笑九泉的一生。17歲被封為冠軍侯,19歲驃騎將軍,22歲官拜大司馬。年紀輕輕就早已封狼居胥,只可惜23歲便英年早逝。“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崇高的愛國精神讓我們青年人汗顏!

周世宗柴榮:15歲參軍,24歲當將軍,33歲就成為皇帝,39歲去世。在位6年,他精煉軍隊,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受萬民愛戴,無一人指責,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開拓疆土,連勝後蜀南唐。北伐契丹,收復瀛、莫、寧三州,突然病倒,無奈班師。不治身亡,年僅38歲。幽雲十六州並非牢不可破,只恨趙光義無能,柴榮少壽。

納蘭性德: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經久不衰。在看這位千古傷心詞人,去世時,年僅30歲,真可謂天妒英才!

曹操之子曹衝:曹衝,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想必曹衝稱象的故事,後人皆知。就是這樣一個神童,卻在13時,離開了人世,真是令人惋惜。其原因(病逝)《三國志》中對曹衝的評價: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大聖看古今



鄭成功,39歲去世,真的非常可惜。


如果鄭成功不在39歲去世,那麼清朝乃至中國歷史走向都會改寫。


因為鄭成功在1662年已經在考慮出兵菲律賓了,如果鄭成功沒有去世,很可能今天就沒有菲律賓而多一個呂宋省,就算鄭成功在菲律賓獨立建國,那也是東南亞唯一華人主導的大國,這個影響力不是新加坡彈丸城邦國家可以相比的。


鄭成功真的考慮進攻菲律賓嗎?


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鄭成功真的很認真考慮進攻菲律賓。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候“寶島”並不是真的寶島,在當時人眼中,“寶島”和今天索馬里、緬甸、柬埔寨差不多,都是不毛之地。


當時沒有對付瘧疾的特效藥,鄭成功在圍攻熱蘭遮城的過程中就有不少將士因為瘧疾等熱帶病去世,而當時臺南和臺中一帶並不是什麼土地肥沃之地,而且因為颱風的關係,以當時農業水平並不好耕種。


另外就是鄭成功之前“北伐”南京慘敗,使得他對於短時間陸戰徹底打敗清軍沒有什麼信心,他也不準備也沒有這個實力短時間再次發起與清軍的戰爭。


就在這個時候,菲律賓華人因為忍受不了西班牙殖民者的虐待,求助到了鄭成功這裡。

鄭成功因此把目光投向了被西班牙殖民者佔據的菲律賓。



史料記載,1662年4月下旬,鄭成功派傳教士Victorio Riccio給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帶信,告訴他如果不向自己稱臣納貢並且對自己虐待華人一事賠償和道歉,他將會進軍菲律賓。


事實上西班牙人是把鄭成功的威脅當真了的,西班牙人的馬尼拉總督不但在接到鄭成功的信件後強化了馬尼拉的工事,不但把菲律賓各地駐軍調到馬尼拉,甚至還從南太平洋各島嶼調集了不少士兵,因此西班牙甚至放棄了不少南太平洋島嶼上的據點。



當然,我並不是說鄭成功不英年早逝,他就一定能拿得下菲律賓,也存在打不下來的可能,但是從西班牙人的反應看,西班牙人是真心認為鄭成功下一步會進軍菲律賓的。我們可以合理假設,如果鄭成功不死,那麼他是有可能進軍菲律賓的,也存在打下菲律賓的可能性的。


如果鄭氏在菲律賓站穩腳跟,那麼我們真的可以暢想一下,一個華人勢力為主體的東南亞會給今天我們省下多少事情。


可惜這一切可能性都隨著1662年6月鄭成功剛倉促去世而煙消雲散了。


蘭臺


中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英才倍出,然而不泛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人,舉不枚舉!令人惋惜。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五位英年早逝的名人:

第一位:霍去病,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霍去病善騎射,用兵靈活,不拘古法,注重方略,勇敢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穿插作戰,直搗黃龍,將匈奴趕出大漠,徹底解決了西漢匈奴之患。霍去病官至大馬司驃騎大將軍,冠軍侯。曾有一句聞名於世的名言:“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


第二位:曹衝,曹操之子,與周不疑、夏侯榮一同被譽為“三國三大神童”之一。



曹衝從小就表現出遠超常人的聰慧。典故“曹衝稱象”說明五歲的曹衝智力完全達到成人標準,其十歲時,智救庫吏的故事更說明曹衝有高情商。曹操對之頗為喜歡,有讓他繼嗣之意。

曹衝病逝時,年僅13歲。


第三位、王勃,唐初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首。



王勃6歲能文,14歲便科試及第,授朝散郎。他以雄渾之氣、磅礴之勢,開一代詩風,尤其是一篇《滕王閣序》,風流盡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謂是千古絕唱。他的詩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

王勃不幸溺水而亡,年僅27歲。


第四位:李賀,中唐重要詩人,長吉體詩歌開創者,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他作詩態度認真嚴肅,嘔心瀝血,屬意創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維奇譎、辭采奇麗的獨特風格,在當時別樹一幟。李賀志向遠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順利通過河南府試,獲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但李賀的競爭者毀謗他,說他父名晉肅,當避父諱,不得舉進士。韓愈曾為此作《諱辯》,駁斥無恥“奧步”,鼓勵李賀應試,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

李賀一生愁苦多病,因病27歲卒。


第五位:陳玉成,太平天國英王,太平天國後期名將,被封英王,因驍勇善戰被稱為太平天國的戰神。



他兩眼下有痣,遠望如四眼。陳玉成與李秀成被當時世人認為是太平天國的救星,陳玉成任帥後,大敗曾國藩的湘軍水師,保住太平天國首都天京,連連攻克清軍數城,使太平天國重振局面,轉危為安。陳玉成也因此名聲大噪,並且太平天國士兵在他帶領下開始了西征。

最後,被叛徒奏王苗沛霖誘騙中計,解送清營被殺。終年26歲。


真的是天妒英才,如果他們能多活幾十年,那麼或許很多歷史都將要改寫。


歷史TOP君


列出幾位我覺得可惜的短命歷史人物。項羽、賈誼、霍去病、周瑜、林覺民。

第一位項羽。項羽在烏江自刎時年僅30歲。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在30年的時間裡能建立如此功業,這裡面還要扣除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項羽勇武過人,跟著叔父起兵反秦,並在叔叔死後獨自帶領軍隊征伐天下,武功赫赫群雄束手。雖然最後敗在劉邦手中,也可稱為一世之雄了。



第二位賈誼。淮陰市井笑韓信,漢代公卿忌賈生。賈誼少年天才縱橫公卿,深得漢文帝賞識,對朝廷的治亂興衰見解獨特,《過秦論》更是千古宏文發人深省。可惜受周勃等人猜忌,最後背後捅刀子,致使皇帝雖然賞識賈誼的才華卻仍沒有重用他。在長沙王落馬病亡後,他也鬱鬱而終,去世時年僅30歲。


第三位霍去病。他十七歲拜驃姚校尉,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追殺匈奴800餘里,拜封冠軍侯。匈奴哀嘆: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霍去病是中國戰爭史上少有的少年英雄,可惜的是,病逝時年僅24歲。

第三位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現在想起周瑜的雄姿,仍讓人神往不已。年輕的統帥面對強敵毫無畏懼,用計巧妙胸有成竹,一把火燒的曹操狼狽而逃,博得不朽功名。周瑜的短暫一生豐富多彩令人羨慕。可惜,他病逝時才35歲。



第四位岳飛。岳飛的英雄事蹟幾乎每個國人都知道,他“直搗黃龍”的雄心壯志也不停地激勵著國人,可惜名臣未遇明主,最後被趙構和秦檜這對無恥之徒害死在風波亭上,時年39歲。


最後說一位近代英雄林覺民。相信大家都讀過林覺民的《與妻書》,1905年,18歲的林覺民和17歲的陳意映喜結連理,但為了這個破碎的山河,為了改造這個世界,林覺民依然去日本留學並參加了同盟會。革命要留學斷頭,林覺民早有這個準備,在廣州起義之前,他寫下了《與父書》和《與妻書》,告別摯愛的親人。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

壯士之言今日讀來,仍胸中激盪不已!

廣州起義失敗後,林覺民力戰被俘,面對審訊慷慨直言,親自審問他的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無不為之動容,但因為怕如此人才為革命黨所用,還是殺害了林覺民。


林覺民就義之時,年僅24歲。

這樣為國為民的英雄,感天動地永留史冊。


李飛叨


紅軍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英年早逝,令人沉痛無比。

這幾天從《偉大的轉折》這部劇中,看到了這個紅軍早期高級將領的名字,今天就來緬懷一下他。

革命創業初期,蔣介石政府先後對我根據地數次圍剿,在此中,無數革命先烈為了革命大業,出生入死,直至奉獻出寶貴的生命,其中,就有就有紅五軍的締造者鄧萍將軍。





鄧萍(1908—1935),四川人,在黃埔軍校讀書時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8年7月22日,他同彭德懷一起在湖南發動了平江起義,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30年,擔任紅三軍團參謀長兼任紅五軍軍長。1933年還同時擔任紅軍東方軍參謀長,並參與籌建工5農紅軍學校,任副總隊長兼教育長,培養了大批紅軍幹部。

1934年10月,在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走上了長征的道路。1935年2月,東渡赤水河期間,彭老總,鄧萍指揮紅三軍團攻佔婁山關後,為儘快達成戰略目標攻佔遵義城,鄧萍親臨前線指揮,偵查敵情時不幸被敵人擊中頭部犧牲,年僅27歲。



鄧萍是紅軍長征中犧牲的唯一一名軍團級將領,犧牲前還替張愛萍將軍擋了一顆子彈。他與彭老總搭檔多年,他的犧牲讓彭老總嚎啕大哭,大喊著“拿下遵義城,為鄧萍同志報仇”,當晚紅三軍團一鼓作氣拿下遵義城,為鄧萍報了仇,可是鄧萍還是犧牲了,他的犧牲讓彭老總進了遵義城後就傷心病倒。誰來給他當紅三軍團參謀長都不要,最後葉帥當了這個政委才算了事。


如果鄧萍能活到解放後,成就不可限量,太可惜了。鄧萍同志死後,張愛萍將軍痛哭流涕的說“鄧萍,是替我死的”,並寫下了輓詩。

長夜沉沉何時旦?黃埔習武求經典。北伐討賊冒彈雨,平江起義助烽焰。‘圍剿’粉碎苦運籌,長征轉戰肩重擔。遵義城下撒熱血,三軍征途哭奇男。


望風瑟瑟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晉明帝司馬紹

司馬紹幾歲的時候,坐在父親晉元帝司馬睿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帶回消息。過後元帝問司馬紹:“你覺得太陽更遠還是長安更遠?”司馬紹說:“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但聞人從長安來。”

元帝覺得兒子的解釋很有道理,在第二天宴請群臣時,又當面問了這個問題,想顯示兒子的聰明以自己漲面子。可司馬紹卻回答:“長安遠。”元帝驚:“為什麼和昨天的答案不一樣?”司馬紹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這八個字說出了大家的悲傷與難過。當時正值五胡亂華,北方少數民族干戈四起,殺伐不止。當初統一的晉王朝早已不再,只有元帝一支得以東渡,偏安江南。曾經的天下中心長安,現在也只是一個政權的據點,被推翻又重建。何時能收復失地,再見長安?江南的君臣只能嘆息。

同樣值得嘆息的還有明帝司馬紹,在這個連開國皇帝司馬炎都稱不上明君的晉帝國,他算是難得的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年僅27就去世了。

圖:晉明帝司馬紹

得到鮮卑人母親基因的司馬紹,生得金髮黃鬚,具有白種人的特徵,再加上身材高大,氣度不凡。他自幼聰慧,早熟善思,早在登基前就深受擁戴。在平定王敦之亂後,不計王導和王敦的關係,重用丞相王導,穩定東晉局勢。此後情勢漸好,就在他能北向而立,遠眺中原時,他病逝了,實在可惜。

當年他問王導司馬家族的歷史,王導直言不諱,將司馬懿如何誘殺曹爽取得權利,司馬炎如何欺負孤兒寡母奪得天下,司馬氏八王如何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這些事對司馬紹娓娓道來。司馬紹聽後掩面坐在床上,說:“若真的想您說的那樣,晉朝的天下又怎麼能夠長久呢(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是啊,五胡十六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就是寒冷嚴冬中權利的遊戲,就是利慾驅使下殘酷的世界。就算沉穩開明的大男孩司馬紹能活得長久一些,也只能面江而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