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水滸傳》假如晁蓋沒死,統領梁山一百單八將,梁山好漢的結局會是什麼樣的?

江湖故人G


水滸傳作家有意寫晁蓋死,這樣可以寫複雜化人物故事情節,否則是寫不出,武松打虎,三打祝家莊,魯智深大鬧寺廟等,非常精彩片段,水滸傳非常精典名著,我從小喜歡閱讀!


審山


晁蓋不死,就根本談不上招安。

晁蓋從頭至尾都不贊同招安,同時晁蓋也沒什麼雄材大略,他的格局僅僅侷限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的境界。

那麼顯而易見,這樣的格局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

所以因為晁蓋的不招安,就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第一,降將集團不會加入梁山

按照原著裡描寫,這些降將之所以能夠加入梁山,多數都是因為乎宋江的“殺人放火受招安”。所以這些人其實並不是因為怕死才落得草,而是想著封王拜相才落得草。

晁蓋不招安,顯然降將也不會落草。



第二,沒了降將支撐的梁山,完全成了一夥戰五渣

無論是兩贏童貫,還是三敗高俅,一直都是降將集團衝在第一線。宋江有關林秦呼董這五虎上將的時候狂的沒邊,他想打誰就打誰,他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南征方臘,得知董平和張清在獨松關陣亡後,宋江淚如雨下,可見董平和張清之死,對宋江打擊有多大。



沒了降將支撐的梁山,可只剩下盧俊義、林沖、穆弘、史進、魯智深、武松這幾個人能拿得出手了。

梁山整體的作戰能力完全成直線下滑,完全失去了和田虎、王慶、方臘平起平坐的資本。

第三,既然實力不如其餘三大宼,又無長遠的規劃目標,等待梁山的結果可想而知


青衫素人


假如晁蓋沒有死,結局怕是也好不到哪裡去。

首先我們看看梁山人員的組成部分;

第一類人,大部分是從體制中來的。

比如盧俊義,柴進,等等,這部分人有實力,有能力,有聲望,也都是天下的名門望族。他們是無奈暫時到梁山上來的,可不想揹著反賊或者草寇的罵名,他們可都是“歸心似箭”。

第二類人,社會的閒雜人等

這部分人,有些“才藝”,但是沒有聲望,也沒有社會資源,或者原本就是草寇小偷的。比如阮氏三雄,穆弘穆春兄弟、時遷,神醫安道全等等,這部分人不關心梁山的走向,大家怎麼走,他們就跟著走,吃個大鍋飯也挺不錯。

第三類人,受到過朝廷迫害,見識過朝廷的黑暗

林沖是朝廷的仇恨不共戴天,但是說破天只是個人恩怨,上升不到家國情懷;比如是魯智深,看不慣朝廷的黑暗,選擇避世;還有武松,這個人最後濫殺無辜,連正常的社會心態都沒有了。這些人是絕對反對招安的。但是這類人人數太少,力量太小,在梁山上成不了主流。

因此受招安是大勢所趨,宋江只不過是順水推舟,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他們內部的力量和聲音。

總結

假如晁蓋沒死,還統領這梁山眾好漢,那麼,要麼晁蓋死,另立新主,走向招安之路;要麼梁山內亂,清除阻礙招安的人,再走向招安之路。梁山的走向絕不可能因為個人的風格而改變。


濤某說古文


這個只問施耐庵了。


用戶8424917754910


當年青面獸楊志帶領官兵押送生辰綱途經黃泥崗,三伏天酷暑嚴熱,士兵們是又渴又累。這時白勝來賣酒,官兵們要買酒喝,白勝假裝不賣,官兵們非得要買,白勝假裝無奈就少賣給士兵一些。楊志也沒有制止住又渴又熱的士兵們,結果都喝酒中了毒。這都是晁蓋和吳用精心設計的,八生辰綱給劫了。後來官府緝拿晁蓋等人,晁蓋、吳用等人只好上了水泊梁山落草為寇。

水泊梁山大寨主王倫忌才妒能,在山上好酒好菜招待幾日,就要攆晁蓋等人下山,是怕晁蓋搶他老大的位置。林沖想起了自己剛上山時,王倫也是三翻五次的攆自己下山,氣就上來了。吳用正好用計一激林沖,林沖氣憤不過手刃王倫。大家一至推薦晁蓋等為寨主。後來晁蓋率眾人一同劫了江州法場,將宋江、戴宗救出。

晁蓋這個人沒有文化的,但非常的仗義,以*義*字當先,不會耍什麼陰謀詭計;而宋江上山後,就重新分座次,把山上的原老人物坐在一面,新上山的英雄好漢坐在另一面。這是明顯的搞派性,他還暗地裡培養自己的的勢力,是爭名奪力。如果晁蓋不死,也得被他架空。

但是在朝廷招安這方面,晁蓋是堅決不會同意的。宋江雖然有自己的勢力,但是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公孫勝等大部分人都不同意!宋江有想法也不敢提出來,那麼晁蓋就會帶領梁山好漢們同朝廷死磕到底。大宋朝南有方臘的起義軍,北有水泊梁山的晁蓋等英雄好漢!北宋的日子也是不好過的,如果晁蓋不死?北宋有可以被方臘和晁蓋給滅了,當然是在晁蓋不死的情況下。


隱者康司馬


看過《水滸傳》的人,恐怕心裡都會或多或少的想到,如果晁蓋未死,梁山好漢最終會如何?小時候自然想不明白,其實現在也只是推測,不過推測也很好玩。歸納一下,估計不在乎這麼幾種可能:一、繼續盤踞水泊梁山作草寇。這種可能性較大。原因是晁蓋被招安的意願並不強烈,梁山好漢的隊伍中,也大多數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粗莽武夫,對他們來說,招安自然不如這麼自在快活。二、隊伍消散,最終被官兵剿滅或招安。隨著梁山好漢的隊伍不斷髮展,隊伍裡面也不斷摻雜有體制內“被逼上梁山”的人,他們思慮深遠,估計不會甘心於一輩子落草為寇,得過且過。暫時棲身於此或可接受,但長期看不到未來必然煩躁。於是乎有兩種可能,其一,內訌最終奪取梁山的控制權以接受招安,走的還是宋江的路數,當然前提是逼死或逼退晁蓋。其二,各自找機會抽身,脫離梁山,讓其自然萎縮乃至逐漸無力對抗朝廷。這種可能性最大。三、衝出梁山,逐鹿天下。老實講,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最小。能力強一點的大多像宋江一樣只是心心戀戀的想被招安,然後博個封妻廕子的功名。大叫反了的不過是幾個諸如李逵、武松的赳赳武夫,何以爭霸天下?這一點宋江看得明白,梁山固然未被剿滅,但因此說他可以顛倒乾坤,其實有點困難。不過也並非毫無機會,倘若可以等到群雄蜂起、天下大亂,誰又能否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真理呢?


子不語4636


如果晁蓋不死,宋江當逐漸和他貌合神離,梁山又提不出自己的綱領,僅僅是一個“替天行道”的口號是沒有多大號召力的 ,他們也沒有取宋室而代之的雄心大志。但他們的結局不至於像招安那樣悲慘。


用戶2226558296917


其實對晁天王而言,他對梁山大業所起的作用實在是有限,歷代流民造反,帶頭起事者先是因緣巧合,歷史潮流讓一些草根人士成為一代梟雄,但歷史自有其淘汰無能者的規律,最後幹成一番轟轟烈烈大事的領導人必有過人之處。

  天下苦秦日久,陳涉吳廣等人為了活命首先起事,但最後成功的只能是漢高祖這樣目光長遠、廣納英才、知人善任的人,而其他時代使朝廷元氣大傷,遭受覆滅或幾近覆滅命運的造反帶頭人,要麼是如漢高祖、明洪武這樣的雄主,能駕馭眾人;要麼是張角、洪秀全這樣的教主,對眾人有一種類似神的感召力。

  

  而晁蓋二者都不具備,他無非是鄉間一仗義疏財、任俠好勇的匹夫而已,即無宗教上的感召力,又無遠謀深慮及馭使群雄的權謀,他對梁山最大的功勞是“打響對大宋王朝的第一槍”,搞了個“智取生辰綱”,這一票買賣顯然沒有什麼政治方面的訴求,無非是覺得梁中書給老丈人蔡京的生日禮物取之不義,那麼劫之無妨。

  而劫生辰綱最大的功臣是吳用,之所以要依附晁蓋幹這個勾當,主要看中晁蓋在江湖上稍有威望,家中殷實,自己做著里正,在當地人脈關係不錯,因此以晁天王為首搶劫當朝太師生日禮物,安全係數高一點而已。和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和白勝相比,晁蓋還具備些做團伙老大的各方面素質。

  真正能梁山組織成一個像樣的公司,非宋江莫屬。




火馬影院


一揭竿起義自立為王

二被朝廷連根拔起株連九族


兒他爸的爸


晁蓋是《水滸傳》梁山的大頭領,也就是梁山的寨主。他原來是村裡的保正,保正就像現在的村長,加上他武功高強,為人仗義,又有錢財,所以也是一方勢力,後來他與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七人合夥劫了生辰綱,被官府緝拿被迫上到梁山,梁山第二把手林沖火拚殺了寨主王倫,推他做了第一把手,後來在攻打曾頭市時被射中不治而死。如果晁蓋不死的話,那麼梁山泊好漢的結局,我認為有幾種可能,第一種是繼續與朝廷對抗,最終大部分戰死,一部分逃亡。晁蓋是堅決反對朝廷的,他沒有結婚,沒有家庭牽掛,出身村野,文化極低,只崇尚江湖義氣,導致上梁山的大事件“劫生辰綱"就是在劉唐吳用等人縱踴下下手的。上了梁山後,他的口號(體現道義)就是劫富濟貧,他理想的生活,就是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招安,要投靠朝廷。所以如果他不死的話,肯定會跟朝廷繼續作對,肯定會打仗,那肯定會死人。以梁山的兵力、經濟狀況、勢力範圍等,力量還是不夠強大的,最後肯定打不過朝廷,那結果肯定是大部分被打死,不打死的也會打散,最後是逃己到社會上去。第二是他被宋江架空,眾人跟隨宋江招安,他鬱郁而死。宋江表面上是非常尊重晁蓋的,但是他們的思想教育,政治理想,家庭出身,身份地位,上山原因等等與晁蓋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梁山天罡36將,吳用、盧俊義、關勝、秦明、呼延灼、花榮、柴進、董平、楊志等願意招安的佔了百分之七八十,他們原來大都是朝廷的軍官、官吏、財主、地方豪強等,或是宋江原來的官場圈子相識,或者是被宋江打敗感召上山的,都是擁護宋江的,在晁蓋沒死的時候,其實宋江已經是事實上的大頭領了,那麼到後來的話,晁蓋肯定是被架空,宋江繼續推動他的招安,最後大勢己定,朝廷給予名份,晁蓋只能接受現實,或接受封爵,或拒絕而他去,始終是鬱鬱而終。而眾好漢跟隨宋江攻打方蠟,征戰遼國,就似現在腳本一樣。第三是散夥。以晁蓋、林沖、武松、魯智深、阮氏三兄弟、張橫、張順、石秀等鬥爭派繼續佔山為王,不招安,而宋江一派則投靠朝廷,梁山最終散夥。剩下樑山的人馬,最後也是頂受不住朝廷的攻打,最終戰死或者逃亡,流落人間,復歸於江湖。或者有人會問,會不會火拚?按照他們人際關係,和他們的江湖義氣,也包括宋江的一貫拉攏人心的做法,應該是不會火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