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茶如何靜心(上)

做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這裡是玉塵茶道!

茶彷彿天生就跟安靜、禪定、持修這些詞聯繫在一起,與咖啡和酒這些飲品截然不同。這是因為中國的茶最早就是由佛家的僧人在走南闖北的傳教活動中傳揚開的,它的基因裡天然帶著許多佛家的烙印。中國的茶道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等眾多的哲學思想,茶是中國的面子,也是中國的裡子。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酒是一群人的孤獨,茶是一個人的狂歡”,這句話咋一聽像段子,其實背後折射的內涵頗為豐富。今天這節課我想圍繞著“修茶如何靜心”這個話題講講中國茶道背後的故事。

大家可能沒關注過咱們每一期的第一句話“做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這裡是玉塵茶道”,為什麼是玉塵茶道而不是玉塵茶藝,茶道和茶藝一字之差到底有什麼區別?要想深刻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得從唐朝開始說起:我們都知道茶聖陸羽,不僅開創了為茶著書立說的先河,更是將與茶有關的經驗和知識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構建出了包括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茶學知識體系,同時還奠定了唐代煎茶道的基礎,憑藉這些成就。陸羽被稱之為“茶聖”當之無愧!

但是,陸羽由於個性原因,讓所著《茶經》在精神層面存在著很大的侷限性,沒有注意吸收當時茶道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忽視了對皎然茶道精神的傳承和發揚,皎然可以說是陸羽的伯樂,他們之間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所以陸羽並非不知,而是不為,這一點甚是耐人尋味。陸羽煎茶在“三沸”“三碗”的基礎上停留,並沒有沿著師父皎然的指引向前跨出那一步,其茶道思想,並沒有達到或超越同時代的高度水準。

反而到了晚唐時期,被稱之為“茶亞聖”的盧仝所著《七碗茶歌》中,從形而上學的層面,對皎然的茶道精神的精髓進行全面的繼承和發揚,甚至在此基礎上做了延伸,從皎然的“三飲”層層遞進擴展到了“七碗”。想更多瞭解關於皎然和盧仝的相關作品可以在公眾號裡回覆“皎然”我發給你。

中國的茶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從未缺失,但又鮮有人提及。甚至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日本茶道反而比中國茶道更加聲名顯赫,這與岡倉天心和他用英文的《茶之書》是分不開的。當然,這本書寫的挺好的,岡倉天心確實是一個很厲害的茶師、藝術家。我想起了那個穿著大褂、梳著辮子的辜鴻銘,如果不是他自小留學在歐洲,精通多國語言,面對各種新文化能熟練運用外文大肆批評,那麼大家會不會認為又是一個孔乙己式的老古板呢?

茶道漫漫,唯有結伴同行,如果你願意跟我們一起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歡迎點擊關注,讓我們一起前行。一群人、一件事、一輩子!關注我們,做一個認真生活的人!下期我們繼續講《修茶如何靜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