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未來 看現在


站在未來 看現在

策劃/本刊編輯部 特別鳴謝/廣州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系吳楊波副教授,設計互聯 統籌、執行/Lora 部分採訪、翻譯/李楠、謝茗薈 本文展品圖文/設計互聯提供 版式/Jenny

有時我們覺得“未來”很遙遠,但其實一切都在無聲無息之中,洶湧而來,如果我們安逸“躺”著,貪婪向大自然汲取,透支未來,那未來的天空就會成為無邊無際的棺蓋,把我們壓得永不翻身。

此前,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邀請長期活躍於時尚界前沿的娜塔莎(Natascha Radclyffe-thomas)教授進行《綠色是新的“黑色”》講座。還有由設計互聯與英國V&A博物館合作出品的展覽《設計的價值在中國》,這是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梳理在地設計及其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影響的展覽,展示了價值觀的變化如何影響著我們的設計、生產和購買行為。如今,這些來自中國的設計,正在推動全球有關創新、可持續發展、社會平等的對話,提出更靈活、富有批判性與責任感的視角,深入審視我們的世界。本期,特別策劃專題圍繞衣、用、築、思與未來對望,站在此時,也是彼岸。

衣: 當我說「綠色是新的黑色」時,是為了反映包括時尚在內當前所有環境事物的「趨勢」。

用: 日常之物因我們而來,我們就更應善待它們,並重新規劃它們的循環新生之路,就如城裡的殭屍單車,便能「騎」入我們的家居生活。

築: 建築隨著人際關係、自然聯繫的變動而流轉,此時我們不僅關注建築內的空間,還有空間的「圍城」,當我們進去時,是否也能安然而出?

思: 除了時尚服飾、建築建材、日常用品,需要我們思考如何環保循環之外,對於傳統文化的價值重現,是否也能「形而上」「可持續」呢?

當我說“綠色是新的黑色”時,是為了反映包括時尚在內當前所有環境事物的“趨勢”。‍

站在未來 看現在

Natascha Radclyffe-thomas 娜塔莎教授

  • 聯合國“責任管理教育原則“(PRME)學術帶頭人
  • 英國皇家藝術學會院士英國高等教育學院院士
  • 倫敦藝術大學高級教學院士
  • 時任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亞大學(British School of Fashion, 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 London campus)時尚市場與可持續發展貿易教授
  • 主編 著 《時尚管理:戰略性態度》(2018年)
  • 三次入圍EAUC綠袍獎——《布盧姆斯伯裡時尚商業案例研究》


長久以來,“黑色”是時尚界公認的百搭色。但今日我們站在一個對綠色理念前所未有重視的時代路口上,“黑色”在時尚界的霸主地位也正在受到綠色理念的衝擊。那麼,未來“綠色”會不會成為取締“黑色”的新百搭色呢?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此前邀請長期活躍於時尚界前沿的娜塔莎(Natascha Radclyffe-thomas)教授來為我們進行《綠色是新的“黑色”》的講座。娜塔莎博士是國際公認的教育家、思想領袖和國際創意教育的倡導者。2014年她在倫敦時尚學院推出了創新性的時尚營銷優等生學士學位(Bachelor of Arts Honours),學位課程包括全球時尚品牌的創建、社會化大數據營銷以及可持續時尚產業與傳播。她以奢侈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線索,從娜塔莎教授長期研究的國際時尚營銷和品牌戰略、在地化營銷、城市品牌、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文化傳播、企業的社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角度,為我們闡述綠色理念對於時尚界的影響並解析未來若干年時尚界發展變化的趨勢。

如何理解可持續時尚

當我說“綠色是新的黑色”時,是為了反映包括時尚在內當前所有環境事物的“趨勢”。一方面,令人驚喜的是,人們對可持續時尚的呼聲如此之高,但也存在這樣一種風險,即一些時尚品牌只是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風潮來吸引消費者,而非長期採用可持續發展,或者說,他們只是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出了小小的一步,卻沒有意識到整個全球時尚體系需要重新思考其商業模式,期望將對社會和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並開始產生積極影響。在這個論壇上,我談到了人、地球環境和利潤,以及可持續的時尚企業需要如何平衡每一方。

站在未來 看現在


此前於披頭四經典電影《Yellow Submarine》面世50週年,Stella McCartney特別以此電影為靈感,推出名為All Together Now的別注系列,透過時裝宣揚愛的訊息。品牌同時堅守可持續發展的承諾,選用有機棉布及牛仔布、再生羊絨、ECONYL 再生尼龍等環保物料打造新作。

在過去的幾年裡,奢侈品行業呈指數級增長,這意味著對支持奢侈品時尚生產的資源有更多的需求。一方面,對羊絨等材料的需求已經形成了不可持續的供應鏈,另一方面,對環境和社區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舉一個例子,對動物皮毛需求的增長,導致對稀有物種的過度飼養。另一個例子是,對羊絨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蒙古的山羊數量成倍增加,超過了土地能夠承受的數量,導致土地荒漠化,進一步破壞了土地的質量,使蒙古牧民失去了他們生活所依賴的自然資源。市場規模擴大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大型工廠將其生產外包給不受監管的工廠,這對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構成了風險,從而產生了不道德工作做法的社會影響。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項國際承諾,通過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和個人對更好地行動,解決世界各地面臨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其中許多目標都與奢侈品行業有關。例如,目標1“無貧困”——許多處於奢侈品供應鏈初期的工人,如農民和製造商,無法分得他們提供原材料和勞動力的行業的鉅額利潤,“無貧困”意味著工人獲得了公平的工資。目標5“兩性平等”,時裝業的大多數工人是婦女,時裝業佔全球女性勞動力的很大比例,因此,為了實現兩性平等,必須讓時裝界參與進來。一些奢侈品牌,如迪奧(Dior)已經啟動了提升女性高層領導數量和管理能力的計劃。目標6“清潔用水……”時尚行業和紡織業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汙染源之一,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6,時尚需要減少其負面影響。

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這一目標與時尚和奢侈品極為相關,因為它要求消費者今天的消費需要考慮到其未來的負面影響。而且這個目標與“快時尚”有著更緊密的聯繫,快時尚的“即食即棄”的過度消費模式,即使是奢侈品行業也存在著資源浪費和生產過剩的問題。

如何解決社會於環境問題

在我的研究中,我對社會企業的概念非常感興趣,即旨在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企業。在這個論壇上,我分享了我對奢侈生活方式品牌Tengri的研究,該品牌的創始人南希,通過利用犛牛纖維生產一種新型紗線“yakshmere”,幫助成千上萬的蒙古牧民擺脫貧困。通過可持續的採購和與公平貿易戰略的合作,Tengri是一個尊重人、地球、利潤和宗旨的奢侈品牌。一個更知名的奢侈時尚品牌是Stella McCartney,它以創新的方式支持可持續發展,例如通過開發回收塑料的新材料。在英國垃圾填埋場拍攝的2017年秋冬時裝營銷活動中,它強調了我們這個拋棄式社會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她舊邦德街的商店設計,包括回收和道德來源的材料。這一品牌也激發了科林公司開發其三重底線會計系統,通過該系統,每個奢侈品牌都必須考慮其社會和環境影響。

站在未來 看現在

這件概念服裝是葉錦添《雲》系列作品的其中一件。該系列以藝術服裝從社會熱點話題中汲取靈感,以廢棄材料為設計原料,試圖喚起人們對消費主義、環境變化以及未來的反思。《手機》這件作品使用了23臺手機和特殊的發光條,詮釋了當代在一個急速互動的社會中,每天都從手機上收到各種信息時的焦慮,以及找尋自我身份認同時的不安。這件作品目前正在《設計的價值在中國》展出,地點:設計互聯旗下V&A展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一樓,深圳市南山區望海路1187號,展至:2020年12月20日。

我對中國非常感興趣,自從2005年第一次來中國以來,我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從我在倫敦時尚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和現在英國時尚學院(British School of Fashion, 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教書的經歷中,我也認識許多學習時尚的中國學生。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國家,在習慣習俗上地區之間有很多差異,所以很難概括整個中國時尚,但是我看到時尚消費發生了許多變化。過去,人們對時尚品牌的瞭解較少,但如今,中國年輕人對時尚品牌的瞭解卻極為豐富。中國在網上購物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使KOL的增長。此外,人們對中國時裝設計師、中國傳統和本土材料的興趣也比過去更濃厚。即使是在復古市場,人們對中國設計的興趣也在增長,例如像上海安娜塔復古(Annata vintage)這樣的商店,比起過去,更多的顧客對中國復古時尚感興趣。此外,可持續時尚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在最近的上海時裝週上,我看到了更多的現象可以證明這一點,例如回收或使用可持續材料。

如何讓可持續為品牌增值

在我在倫敦時尚學院開設時裝營銷學學士課程之前,我一直生活在香港和紐約,我想給這門課程帶來一個國際化的視角,所以我介紹了不同的學科領域,如文化消費行為,這樣畢業生就可以瞭解時尚企業經營的不同背景。瞭解時尚的全球影響力和文化感染力,這對於成為一名即將負全球責任的時尚企業畢業生非常重要。我還介紹了一個可持續的課程,讓學生來說沉浸在360度的可持續發展觀中。其中一種方法是,根據我對包括斯特拉·麥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在內的企業的研究,教授可持續性商業案例研究,探討可持續性作為一種商業戰略,以及如何為企業增加價值。我在英國時尚學院(British School of Fashion, 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擔任市場營銷和可持續商業讀者的新角色,在這裡我將介紹一個關於可持續奢侈品MBA奢侈品牌管理課程的新模塊-該模塊概述了奢侈品行業的當前和未來前景,並使用了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審查奢侈品在領導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因此,它是每一位奢侈品經理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站在未來 看現在

Stella McCartney舞者印圖恤衫裙

巴寶莉被曝光,為了保護自己的品牌價值而銷燬自己過度生產的時尚產品。自那起醜聞以來,他們投資於更可持續的做法,也投資於創新的方式,以儘量減少其負面影響,例如,他們與B-corp的企業Elvis和Kresse合作,為他們的皮革尋找創新的方案來解決廢料問題,現在已經生產了一系列利用曾經生產所剩下的廢料的皮革切屑加工製作的產品。

站在未來 看現在

Stella McCartney彩色仿皮草大衣

儘管可持續發展領域有很多負面的影響,但我仍然相信時尚的力量。創意是人類的一種習慣,當人們懷著良知和關心動物、人類和地球的福祉來構思和製造創意時,時尚能給那些設計、製造和穿著創意的人帶來很多樂趣。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時尚消費者對服裝生產中的手工藝感興趣;尊重好的設計和優質的材料會帶來更可持續的發展。在關注時尚的可持續問題之餘,穿著的得體程度可能是比較主觀的問題,我個人喜歡色彩豐富的搭配和印花元素。時尚的精神是敢於與眾不同,享受通過衣服、頭髮、珠寶和化妝品來表達自己。這是一種每天都在享受與感受自己風格和美麗的生活方式。


日常之物因我們而來,我們就更應善待它們,並重新規劃它們的循環新生之路,就如城裡的殭屍單車,便能「騎」入我們的家居生活。‍

站在未來 看現在

優空氣口罩

優空氣是一款新型主動排風式智能口罩。其核心是利用掛在口罩外面的僅重17g的風機不斷排出用戶呼出的溼熱氣體和二氧化碳實現空氣循環。此項技術不僅解決了使用傳統口罩時的悶熱感,也有效防止戴口罩時熱氣體上跑引起的鏡片起霧問題。不斷加劇的環境汙染讓口罩的設計推陳出新。


2017,展品惠允:大恆科技,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美團傢俱

美團傢俱系列之一

這是一組用美團單車報廢零件製作的傢俱。報廢零件經過嚴謹的回收和再篩選,再經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後,變成了新的傢俱,這個過程展示了美團單車“全生命週期”計劃和探索可持續發展理念。本組傢俱一共有躺椅、立式燈、茶几、桌面整理架、燭臺等5款用品。這件作品目前正在《設計的價值在中國》展出。


2019,展品惠允:美團單車 德國柏林的YUUE產品設計工作室,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移動單車桌

移動單車桌是一組由廢棄單車改造而成的桌子,材料來自城中村裡廢棄的“殭屍單車”。其造型靈活多變,並可自由拼接,用於庭院、水吧等室內室外空間。移動單車桌是對廢棄材料的二次利用,大幅度降低了產品的製作成本,提升了經濟價值。


2017,展品惠允:深圳獨特視野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Hair Highway Studio Swine

這是一套以頭髮和樹脂為原材料的新式家居用品,這裡展示了其中的3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頭髮出口國,也是最大的熱帶硬木出口國,設計團隊將頭髮與天然樹脂結合,以20世紀30年代上海裝飾風格為啟發,創造了一種色彩斑駁的圖案。這種新式材料將東方審美與西方工藝之間完美融合,並設計了一種可持續的創新材料。


2014,展品惠允:Pearl Lam Gallery ,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Graft餐具系列

這是一套用新型生物塑料PLA(聚乳酸)製成的一次性餐具。生物塑料PLA(聚乳酸)來源於植物,可以自然降解或者堆肥,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設計師將餐具設計成日常蔬菜瓜果的肌理和顏色,讓餐具的外形與功能產生連接,消費者因此更珍惜地使用這套一次性餐具,既環保又有趣。


2013,展品惠允:鄧綺雲,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建築隨著人際關係、自然聯繫的變動而流轉,此時我們不僅關注建築內的空間,還有空間的「圍城」,當我們進去時,是否也能安然而出?‍


站在未來 看現在

攀龍橋廊橋模型

攀龍橋位於慶元縣松原街道大濟村。明代隆慶二年吳道揆建,後毀於水患。此模型為手藝人吳復勇復原。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是以傳承人對環境和結構力學的認知體系基礎,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以榫卯結構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樑體系。


2005,展品惠允:吳復勇,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壹基金救災帳篷

傳統的救災帳篷通風差、不防潮,公益組織壹基金邀請楊明潔為地震災民設計了一座創新的救災帳篷,這個帳篷防風、防潮、防雨、隔熱、透氣,能快捷的安裝與回收、實現合理的內部功能區塊劃分,重新建立居民社區,儘可能為受災居民打造出“家”的感覺,目前已廣泛運用於各類救災應急場景。


2017,展品惠允:楊明潔/YANG DESIGN & 壹基金,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再生磚

這是家琨建築工作室為災後廢棄材料再生而設計的“再生磚”。“再生磚”將破碎的廢墟材料作為骨料,摻和切斷的秸稈作纖維,加入水泥等,在災區當地原有的制磚廠,做成輕質砌塊,用作災區房屋重建的材料。“再生磚計劃”始於2008年汶川地震,它既是廢棄材料在物質方面的再生,又是災後人民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2008,展品惠允:劉家琨/家琨建築工作室,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塑料再造磚

這是一個用廢棄塑料製成的磚塊,是一種新型的環保材料。設計師將塑料垃圾回收、統一粉碎,再進行壓縮、再造,使之變成傢俱、牆磚或飾品,實現再次利用。塑料的降解需要成千上萬年的時間,將這些廢棄的塑料垃圾重新利用,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地球資源,更向善地使用材料。


2019,展品惠允:材料乘以設計TM,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陽光童趣園

這件陽光童趣園是朱競翔所帶領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團隊,為了最大化地解決中國偏遠地區鄉村的學前教育問題,所設計的輕量建築體系結構小屋。朱競翔拒絕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採用低成本、易搭建、可應對不同氣候的木質進行搭建。如今此類型的陽光童趣園已經建成100多座校舍和遊樂園,遍佈中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偏僻村落。


2016至今,展品惠允:元遠建築+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再生陶瓷

這是一塊用廢料製成的瓷磚,可作為裝修的建築材料或藝術品。設計師將粉碎的瓷器放在一個模具裡,澆築熔融鋁成型,形成特殊紋理的瓷磚。設計師希望通過這種做法解決日益迫切的工業廢物問題。


2014,展品惠允:傑佛裡·史蒂芬·米勒/托馬斯·施密特,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除了時尚服飾、建築建材、日常用品,需要我們思考如何環保循環之外,對於傳統文化的價值重現,是否也能“形而上”“可持續”呢?‍


站在未來 看現在

禪思椅

這是一張以明式座椅為創作範本的現代座椅。禪椅本是寺院禪師盤腿修行的器具,傳統的禪思椅座面寬大,多為方形結構,樸素而簡練。這把現代的禪思椅沒有遵循古制進行設計,使用半圓形坐墊,與圓形的扶手融為一氣,充滿著包容的智慧。


2012,沈寶宏,展品惠允:關山月美術館,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雷圭元瓷盤

此係列瓷盤是對雷圭元1940-1941年期間陶瓷手繪設計的復原,他的圖案設計不僅精美、實用、巧妙,且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氣韻。他通過“舊樣翻新”,來思考中國傳統圖案的新型應用,將傳統紋樣再設計成日常使用的瓷器。


2016,吳昊(複製者),展品惠允:中國民藝博物館,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大天地-碳纖維椅

“大天地”碳纖維椅的結構靈感源自傳統明式傢俱,材質由厚重的木頭簡化為輕薄的新型碳纖維材料,使椅子保持輕薄又不失堅固。這極為纖細的結構可以承受超過130千克的重量,但自重卻只有同等規格木質傢俱的五分之一。“大天地”碳纖維傢俱將明式風骨融於現代感的簡約線條之中,巧妙地演繹了傳統與現代,輕盈與堅固。


2014,展品惠允:上下,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青花玲瓏加彩餐具

這幾件餐具是47頭的青花玲瓏加彩餐具套裝的一部分。青花玲瓏加彩餐具是民國以後盛行的一種青花瓷餐具,使用青花玲瓏裝飾與釉上裝飾相結合的傳統裝飾形式,以人物、花鳥、山水、圖案等作為圖案,色彩豐富。為了符合出口的需求,青花玲瓏加彩餐具特意製作了符合外國餐飲習慣的咖啡杯、牛奶壺等設計,中西結合,成為出口產品設計的經典案例之一。


展品惠允:關山月美術館,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看見·生生花瓶

這是一個使用中國傳統景泰藍掐絲工藝製成的花瓶。設計師在花瓶上用景泰藍工藝繪製了圓形圖案,呈現如同細胞的質感,傳遞生生不息之意。花瓶既呈現了傳統工藝之美,又富有現代感的簡約造型,令景泰藍這項傳統工藝煥發了新生。


2013,麥克·揚為看見創作,展品惠允:看見造物,圖片提供:設計互聯


站在未來 看現在


《設計的價值在中國》

主辦:設計互聯

合作方: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V&A博物館)

展期:2020年1月19日-2020年12月20日

地點:設計互聯旗下V&A展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一樓,深圳市南山區望海路1187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